南方周末记者 汪徐秋林 南方周末实习生 蒋宇恒 李婉茹
责任编辑:谭畅
被外界称为“2025年西北太平洋最强”的第18号台风“桦加沙”最初诞生于9月16日西北太平洋的海面。这个名字由菲律宾提供,意为“快速、移动”。
在诞生之初,气象爱好者们就认为,这是一个有可能对中国南方造成严重威胁的台风:它的体型巨大,直径一度超过1000公里;前进海域海温超过29℃,给它的发展提供了丰厚暖水层;进入南海后,它进行了数次眼壁置换,能量继续增强。
广东省气象局为此于9月21日发出提醒,认为“桦加沙”强度极强、风圈范围大,具有极端性。9月23日起,广东包括广州、深圳、珠海、江门、潮州等14市接连宣布实行“五停”(停课、停工、停产、停业、停运)措施。
9月24日上午,“桦加沙”台风眼持续向西移动,香港天文台和澳门地球物理气象局均挂出最高级别的“十号风球”,珠江三角洲西岸的珠海、江门、阳江等城市也先后进入其12级风圈。
直到24日17时前后,“桦加沙”在广东省阳江市海陵岛沿海登陆,给当地带来了大风和暴雨。随后,广州、深圳、东莞、潮州等城市,先后解除“五停”。
南方周末记者从应急管理部获悉,9月24日,国家防灾减灾救灾委员会针对“桦加沙”对广东省造成的严重影响,将国家救灾应急响应级别提升至三级。国家发展改革委紧急安排中央预算内投资2亿元,支持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