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在不确定的世界里倾听不同文明的声音
——访科斯塔斯·古利亚莫斯
9月12日,在北京首届世界历史学前沿论坛现场,《中国社会科学报》(以下简称“报”)记者专访了欧洲科学与艺术学院院士、中国政府友谊奖获得者科斯塔斯·古利亚莫斯(以下简称“古”)。
【报】①:中国古代哲学与古希腊哲学,虽形态、特征不同,但在许多方面有着深刻联系。对此,您如何评价?
【古】①:中国古代哲学与古希腊哲学虽起源不同,但存在诸多共通之处。例如,二者均强调道德、秩序、和谐等。对于宇宙起源、世界本质、生存法则等有着共通看法与共有观点。这是一种超越文化边界的智慧共振。“和谐社会”这一理念植根于儒家思想体系,也可以在古希腊哲学家赫拉克利特的思想中寻到影子。尽管这两种文明形态在历史长河中未曾直接交汇,但都揭示了人类对理想社会秩序、个体价值的共同追求。
【报】②:全球不同文明虽扎根各自土壤,形态各异,但在某种程度上有着交叉与重叠。您认为,人类思想的共鸣是否可以跨越时空?
【古】②:的确,文明的交织是一种联结状态。以我的研究方向之一美学为例,我始终认为美学是人类共有的文明成果,也是多元文化交融的产物。从中国古代山水画到欧洲现代艺术运动,艺术一直是不同文明之间交流和互通的媒介。欧洲启蒙运动时期的美学思想与中国传统艺术,虽有各自独特之处,但也存在异曲同工之妙。中国美学强调生命、能量、平衡,对西方艺术产生了深远影响。毕加索及其同时代的艺术家也承认,他们在20世纪初期开创的抽象表现主义理念,实际上根源于中国艺术传统的启迪。
【报】③:在历史发展进程中,一些文明自认为比其他文明更优越,并试图主导世界。您如何评价甚嚣尘上的“文明优越论”“文明冲突论”等?
【古】③:所谓“单边主义”或“文明优越论”等概念,本质上都是通过制造文明对立来威胁世界和谐与和平。至今,西方文明仍保有着深刻的殖民主义与帝国主义基因,并通过多个维度构建起文化霸权体系。早在冷战之前,一些西方中心主义者就试图通过暴力手段将“西方文明优越性”的概念强加于世界。我坚决反对这种论调,因为西方文明所推崇的“普世价值”在本质上是虚构叙事。
【报】④:中国式现代化深深植根于中国历史发展进程。中国人总是把历史传统当作一面镜子,从中汲取经验。您如何看待传统与现代之间的关系?
【古】④: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的独有优势,也是促成中国显著成就的重要因素。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根源深植于5000多年文明积淀,并非简单复制他国模式。一直以来,中国人民尊重并乐于接受自己的历史、自己的传统,并使之适应所处的当下变迁。文明的演进是不断延续过去的进程,这一点在中华文明身上尤为突出。作为人类历史上唯一绵延5000余年至今未曾中断的文明,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连续性。其传统、哲学与制度经历了漫长的演进过程,依然保持深厚底蕴。应当说,中华文明独有特性塑造了传承与影响力的内在逻辑。受到“道法自然”思想的启发,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也构成了中华文明价值体系的一个重要维度。
【报】⑤:一些西方国家将传统贬低为落后过时,并加以摒弃。对此,您如何看待?
【古】⑤:在现代社会,特别是冷战时期兴起的“后现代主义”运动中,的确有一种思潮试图与传统割裂。我认为这种历史认知存在根本性误解,因为构建现代性不一定要以“否定传统”为代价。后现代理论在过去几十年间成为最具影响力的思潮之一,其解构传统、消解宏大叙事的激进姿态,是一种认知失调与文化认同偏差。这也是“西方文明”命题的内在矛盾之一。
【报】⑥:美国对于中国的崛起深感不安。除了舆论手段,还发起经济遏制、贸易制裁、技术管制等措施。您认为美国采取这些策略的原因是什么?
【古】⑥:美国采取对华遏制策略来源于对自身实力的恐惧与忧虑,这种恐惧与忧虑本质上源于美国内部的系统性危机。但美国政府极力否认这一点,试图掩盖其社会内部矛盾。美国政府只想向世界证明美国并未衰落,也从未衰落,并不惜采用一系列武断的政策来扭曲中国形象。我希望西方能正确认识中国,先从理解中国的传统开始。中国“以德治国”的思想由来已久,这个国度不仅承载着智慧,更以道德为根基。中国也始终秉持“以和为贵”的治理哲学,从儒家“仁政”思想到当代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始终强调“德性”对于治理的重要性。中国的外交原则与政策深深植根于5000多年文明积淀,历史纵深赋予中国独特的外交智慧。今天的中国在处理国际关系中游刃有余,离不开中国传统文化的滋养。
(摘编自《中国社会科学报》)
A. 中国古代哲学与古希腊哲学在许多问题上有共通的看法,说明这两种不同文明之间曾存在密切的交流,人类思想的共鸣可以跨越时空。
B. 中国传统美学对西方艺术影响深远,中国艺术传统为20世纪初期的抽象表现主义提供理论基础,这也印证美学是多元文化交融的产物。
C. “西方文明优越论”的论调在冷战之前就已经出现,直至今天仍然没有消停,这反映西方文明仍保有着深刻的殖民主义与帝国主义基因。
D. 中华文明能够成为人类历史上唯一绵延5000余年至今未曾中断的文明,是因为其建立了以“道法自然”为重要维度的文明价值体系。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问题①②选择读者普遍有基础认知的“哲学共通”“文明交织”等话题为切入点,熟悉的话题让读者更容易进入访谈的情境。
C. 问题④⑤指向人们对待“传统”的两种不同态度,分别引出受访者肯定与批评的评价,在对照中深化了读者对“传统”价值的认识。
D. 回答⑤⑥,古利亚莫斯对西方思潮以及美国策略的批评是基于事实判断,并未因为其中国政府友谊奖获得者的身份而失去客观性。
3. 下面是某位同学对本文内容的梳理。请根据原文内容,在文段的横线处补写出恰当的语句,每处不超过10个字。
访谈围绕“文明交流”这一话题,分三个层次推进:第一层次,问答①②,聚焦不同文明的共通性,阐明文明交流的________;第二层次,问答③,剖析“文明优越论”“文明冲突论”等错误观点,指出文明交流的________;第三层次,问答④⑤⑥,围绕________的关系展开,涉及中国式现代化、西方认知失调、美国对华策略等具体问题,讨论文明交流的实践。
4. 本文以“在不确定的世界里倾听不同文明的声音”为标题,有哪些好处?请从概括性与生动性两个角度简要分析。
5. 古利亚莫斯在访谈中多次强调中华文明的独特价值。中华文明对于促进世界文明的发展能够发挥怎样的作用?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答案】1. C 2. B
3. ①. 基础(前提) ②. 障碍 ③. 传统与现代
4. (1)概括性:“不确定的世界”点明访谈的时代背景,即世界充满各种不确定因素;“倾听不同文明的声音”提炼出访谈的核心主张,即不同文明应进行平等交流。
(2)生动性:动词“倾听”形象而富有温度,体现对不同文明的尊重。(或:“不确定的世界”与“不同文明的声音”形成张力/对照,激发读者对“如何通过文明交流应对不确定性”的探究兴趣。)
5. ①提供文明传承范本:中华文明是唯一绵延5000余年未中断的文明,能够为其他文明传承传统、发展现代性提供参考。
②提供文明交流范式:中华文明强调“和谐”“以德治国”“以和为贵”,倡导文明平等互鉴,能为构建公平的文明交流秩序提供思路。
③提供现代化新路径:中国式现代化不复制他国模式、深植自身文明的实践,为其他国家探索立足自身的特色发展道路带来启示。
【解析】
【导语】这篇访谈以文明交流为主题,通过中西方哲学、美学等领域的比较,展现了不同文明的共通性与独特性。古利亚莫斯批判了“文明优越论”,强调中华文明的连续性及其对世界的积极影响。文章层次分明,从理论探讨到现实问题,既有学术深度又具现实意义。访谈展现了中华文明的传统智慧与现代价值,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提供了思想资源。
【1题详解】
A.“说明这两种不同文明之间曾存在密切的交流”错误。原文提到“尽管这两种文明形态在历史长河中未曾直接交汇”,所以只能说明两种文明思想有共鸣、共通之处,但不能说明两者之间存在“密切交流”。
B.“中国艺术传统为20世纪初期的抽象表现主义提供理论基础”错误。原文明确毕加索等人的抽象表现主义理念“根源于中国艺术传统的启迪”,“启迪”指思想层面的启发,并非“提供理论基础”。
D.“是因为其建立了以'道法自然’为重要维度的文明价值体系”错误。原文指出“道法自然”是中华文明的价值组成部分,并非说它是“中华文明绵延5000余年未中断”的原因。
故选C。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根据材料内容进行推理和判断的能力。
B.“进行多维度的比较,有意突出中国文明在世界文明中的优势地位”错误。回答①②两段话并非侧重于“比较”,而是侧重于“关联”(如明确提到“存在诸多共通之处”“异曲同工之妙”等);也并非“有意突出中国文明在世界文明中的优势地位”,而是意在说明文明之间存在交流与共通。
故选B。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梳理材料内容和情境补写的能力。
第一层次,问答①②聚焦不同文明共通性。如中国古代哲学与古希腊哲学在道德、秩序等方面有共通看法,“和谐社会”理念在儒家与赫拉克利特思想中有影子,艺术也是不同文明交流互通媒介,这些都表明文明存在共通之处,这是文明交流得以开展的基础(前提),没有共通性,交流就缺乏根基。
第二层次,问答③剖析“文明优越论”“文明冲突论”等错误观点。这些观点制造文明对立,威胁世界和谐与和平,是构建文化霸权体系的表现,严重阻碍了文明间的正常交流,是文明交流的障碍。
第三层次,问答④⑤⑥涉及中国式现代化对传统的尊重与传承,西方试图与传统割裂的错误,以及美国对华策略中忽视中国传统文化滋养等问题,可见此层次围绕传统与现代的关系展开,探讨了文明交流在实践层面的相关内容。
【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标题的作用的能力。
①概括性:“不确定的世界”精准概括了当下世界局势,各种不稳定因素交织,如文明冲突、大国博弈等,点明了访谈所处的时代背景。“倾听不同文明的声音”则高度提炼出访谈核心主张,强调不同文明间应摒弃偏见,开展平等交流对话,以增进理解、化解矛盾。
②生动性:“倾听”一词运用巧妙,它本是听觉动作,此处赋予其尊重不同文明的内涵,形象且富有温度,让读者感受到对不同文明的敬重。同时,“不确定的世界”与“不同文明的声音”形成鲜明对照,营造出一种张力,激发读者好奇心,促使他们深入探究如何通过文明交流来应对世界的不确定性,吸引读者阅读全文。
【5题详解】
①文明传承上:古利亚莫斯指出中华文明是“唯一绵延5000余年至今未曾中断的文明”,“具有突出的连续性”,传统、哲学与制度历经漫长演进仍“保持深厚底蕴”。这表明中华文明在传承自身传统方面成效显著,能为其他文明在传承传统、发展现代性时提供可参考的范本。
②文明交流上:中华文明强调“和谐”“以德治国”“以和为贵”,这些理念倡导文明平等互鉴。在当前“文明优越论”等威胁世界和谐与和平的论调下,中华文明的这些理念能为构建公平的文明交流秩序提供思路,促进不同文明间友好交流。
③文明发展上:中国式现代化深植于自身文明,不简单复制他国模式,这种实践为其他国家探索立足自身的特色发展道路带来启示,提供了新的现代化路径参考。
(二)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慢慢来
胡玲
街边突然开了间云吞店,名为“云记”,如同门前榕树上不知何时冒出的几点新芽,并未引起街坊们的关注。店主是对夫妻,男的叫云天,女的叫小雨。周边的街坊,习惯去常去的餐馆,吃熟悉的味道。店子新开张,鲜有人光顾。
云天在后厨忙,熬汤,做云吞,有条不紊。熬煮的鲜汤,香气愈发浓郁。和好面粉,打入鸡蛋,手擀成皮,再压入肉馅,包一只虾。每只包好的云吞仿佛都散发着云天双手的温热。
小雨坐在收银台前,看着冷清的店面,两朵浓厚的乌云飞上脸。云天忙完,在小雨身边坐下。收银台上,以前店主丢弃了一盆绿萝,蔫头耷脑的。小雨望着绿萝,深深地叹了口气道:“都是我拖累了你,要是咱们还在老家待着,不至于这种境况。”
云天打小跟师傅学做云吞,后来在老家的小镇上开了店,生意很红火。前年,小雨得了一种罕见的慢性疾病,需要长期吃药治疗,去医院成了家常便饭。市里医疗条件好,交通便利,为了给小雨治病,他忍痛卖掉经营了二十多年的云吞店,来市里新开了这间店。
云天平静得像晴空中的白云,拍了拍小雨的肩膀说:“别着急,慢慢来。”说着,他起身摘掉了绿萝的几片黄叶。
一天下来,门可罗雀,临近打烊,云吞还剩很多。小雨看着窗外的夜色发呆,云天走到门外,已是深夜,霓虹在夜空中闪烁着。星光下,仍有不少忙碌的身影,好几个外卖小哥坐在大排档门口,等候订单。云天走过去说:“各位师傅、各位小哥,夜深了,来我店里吃碗云吞吧,我请客!”
一群人被云天带进店,冷冰冰的店瞬间有了热乎气,云天钻进厨房,把云吞放进沸汤中,片刻,云吞浮起,捞出装碗,淋上汤汁,撒入葱花。小巧玲珑的云吞,晶莹剔透,红彤彤的鲜虾若隐若现,仿佛朵朵白里透红的桃花,盛开于碗中。
大家吃起云吞来,爽滑的面皮在牙齿上弹开,浓稠的油脂如春水在唇齿间融化,肉的细腻和虾的鲜甜在口腔中碰撞出奇妙的火花。一口汤下去,身体的每个细胞都透着舒坦。
笑容从大家的脸上漾开。“第一次吃到这么好吃的云吞。”“好好吃!”大家交口称赞。“为什么请我们吃云吞?”有人好奇。
云天一笑,说:“卖剩下的,倒掉可惜,不如请大家吃。”
“剩下的放冰箱,明天还可以卖啊。”
小雨插嘴道:“我们家的云吞都是当天包,当天吃,绝不过夜。”
吃完云吞,大家起身离开。小雨收拾着碗筷,唉声叹气道:“这样下去也不是办法啊。”云天拿来水壶,在绿萝上喷洒,轻声说道:“慢慢来。”
天未亮,云天来到菜市场,直奔肉摊道:“老板,和昨天一样,来20斤最好的骨头,熬汤用的。”老板称好骨头,好奇地打量云天几眼,说:“兄弟,你是刚做生意的吧?”云天一愣道:“为什么这样问?”
“你每天买新鲜骨头熬汤,其他老板是隔几天熬一次,今天的汤明天再用,又没人看得出来。”
“我做生意二十多年了,我家的汤都是当天熬当天用,不留过夜的。”
“像你这样的人,少啊!”老板感叹。
依旧是熬汤、包云吞,一切准备妥当,等着客人光顾。一个上午,无人登门。小雨愁得在店里走来走去,再这样下去怎么办啊?
云天从绿萝中拔出两棵杂草,说:“慢慢来。”
中午,一个提着公文包的小伙子走进来。小雨急忙迎上去,脸上笑开了花。“请进!”小伙子一脸焦急,说:“我的手机突然没电了,能在你们这儿充会儿电吗?”“当然可以,这边有插座,你坐这里充吧!”云天把小伙子领过去,给小伙子端来一杯热茶。半个小时后,小伙子匆匆离开。
下午,终于有个老太太走进店。小雨又是一阵惊喜,热情地走过去说:“阿姨,请坐。”“我在门口等公交车,口渴了,想在你们这加点开水。”云天走过来,笑着说:“阿姨,我给你加开水。”他给老太太的保温杯加满开水,老太太道谢后便离开了。望着老太太离去的背影,小雨自嘲地笑道:“客人没见着,倒把水和电也搭出去了。”
“慢慢来。”云天安慰小雨。他给绿萝浇水,发现绿萝开始舒展起来了。
第二天,云天在店门口张贴了一张红纸,纸上用黑笔写着:“本店免费提供饮水、充电、上网等服务。”小雨望着那张纸埋怨道:“你想天天做亏本生意?”
云天低头抚弄着绿萝说:“慢慢来。”绿萝在他的指尖下微微颤动,他听到了它们拔节生长的声音。小雨气呼呼地说:“你就知道说这句话,我的耳朵都听出茧子了。”云天欲言又止。
日子像门前榕树叶上的蜗牛,慢慢滑过。
一天,店刚开门,一个外卖小哥走进来。“老板,来碗云吞,上次你请我们吃云吞,那味道我一直惦记着,今天我上早班,专门过来这里吃。”
一天,两个小伙子走进店里。一个小伙子说:“老板,来两碗云吞,前段时间我在这儿充过电,今天专门带朋友来试试这里的云吞。”
一天,店里来了一群老太太。一个老太太说:“我又来了,这次可不是来加开水的,我来请好姐妹们吃云吞。”
一天,一个女人来吃云吞,边吃边说:“今天在菜市场买菜,听肉摊的老板说你们两口子做生意很实诚,我来吃吃看。”
又一个日子,清晨的第一缕阳光穿过榕树茂密的新叶,洒进云吞店。店里,客人满座,笑声鼎沸。
柜台上的绿萝,在阳光下闪着绿光,欢快地摇曳着绿色的舞姿。
(有删改)
6.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正确的一项是( )
A. 云吞店名为“云记”,不仅呼应主人公的名字,也暗示着主人公有着超凡脱俗的品格,正如小说写的,“云天平静得像晴空中的白云”。
B. “要是咱们还在老家待着”的念叨,表明小雨为自己拖累云天而歉疚;“倒把水和电也搭出去了”的不满,反映她斤斤计较,有点小气。
C. 小说善作铺垫,使“意料之外”的情节又在“情理之中”。如先写云天请外卖小哥吃云吞,使后面外卖小哥专程来吃饭的情节显得合情合理。
D. 小说对云天的描写,不仅正面刻画他的言行,更通过妻子的抱怨、他人的反响来表现他的各个不同侧面,从而使人物性格由单一走向复杂。
7. 关于小说对云吞的描写,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第二段写做云吞的过程,以几个较短的分句构成明快的节奏,表现云天技术娴熟,接着以一个稍长的单句将节奏放缓,表现忙碌后的满足感。
B. 小说将“红彤彤的鲜虾”比作“白里透红的桃花”,不仅写出云吞的色泽美丽好看,也暗示食材是肉眼可见的真材实料,经得起品鉴。
C. 小说用“春水”融化、“火花”碰撞等比喻,描写品尝时的美妙感受,更以“每个细胞都透着舒坦”的夸张手法,将这种感受推向极致。
D. 对做云吞、品云吞的详细描写,是为了表现云吞的品质出众,既为后文生意红火做足铺垫,也突显小说的主旨:质量是企业立身之本。
8. 小说精心描写“绿萝”的生长变化,其用意是什么?请简要分析。
9. “慢慢来”在小说中有着丰富的内涵,请结合文本谈谈你的理解。
【答案】6. C 7. D
8. ①体现巧妙的构思:绿萝的生长变化与店铺的经营状况同步,双线并进,使小说结构显得更加精巧、连贯。
②烘托人物的形象:云天多次在安慰小雨、处理问题时与绿萝互动,“慢慢来”的话语和照料绿萝的动作相辅相成,表现主人公内心平和、性格坚韧。
③丰富小说的内涵:绿萝从“蔫头耷脑”到“舒展”、“摇曳”,象征着夫妻二人在困境中坚守,生活逐渐向好。
9. ①对妻子的安慰与承诺:在生意冷清、生活压力大时,这是云天安抚妻子焦虑情绪的方式,传递出“一切都会好起来”的信念。
②坚守原则的经营哲学:代表着云天坚守产品品质、不急于求成、以真诚和时间积累口碑的经营之道。
③从容淡定的生活态度:体现了云天在面对人生困境时的平和、坚韧与乐观,是一种相信时间会带来改变的生活智慧。
【解析】
【导语】小说以“慢慢来”为线索,通过云吞店夫妻的创业故事,展现了平凡生活中的温情与坚守。作者运用细腻的笔触,将云吞制作过程与人物情感巧妙结合,绿萝的意象贯穿始终,象征希望的生长。小说通过对比手法(冷清与热闹)、细节描写(云吞的色香味)和重复出现的“慢慢来”,塑造了云天踏实坚韧的形象,传递出“真诚待人、用心做事终会收获”的生活哲理。
【6题详解】
A.“有着超凡脱俗的品格”错误,店名“云记”主要呼应主人公的名字“云天”。其性情平和,不能等同“超凡脱俗”。这个成语强调脱离尘世的特质,而文中主人公的定位是一个生活在市井之中带着人间烟火气、完全投入平凡生活的百姓,小说要表现的是平凡人物身上蕴含的朴素之美,而非高蹈出世的超脱之美。
B.“反映她斤斤计较”错误。小雨的抱怨是出于对生活压力的焦虑,并非“斤斤计较”。
D.“由单一走向复杂”错误。作品从正、侧两方面,表现云天性格的核心是“平和、坚韧、实诚”,这是一个和谐统一的整体,与性格复杂的人物形象明显不同,所以“由单一变得复杂”有误。
故选C。
【7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作品中的艺术形象的能力。
D.“突显小说的主旨:质量是企业立身之本”错误。描写云吞的品质是为了衬托云天的实诚与匠心,这是一种人格化的表达,小说主旨是展现普通人在困境中坚守与成长的力量,而非“质量是企业立身之本”的商业说教。
故选D。
【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作品中的艺术形象的能力。
①结构上,绿萝生长变化与店铺经营状况紧密同步,形成双线并进。绿萝起初“蔫头耷脑”,对应店铺开张初期鲜有人光顾的冷清;后来逐渐“舒展”“摇曳”,象征着店铺生意逐渐好转,这种同步使小说结构更精巧连贯。
②人物上,云天多次在安慰小雨、处理问题时与绿萝互动,如安慰小雨时“起身摘掉了绿萝的几片黄叶”,处理完问题后“给绿萝浇水”,他“慢慢来”的话语和照料绿萝的动作相辅相成,生动地展现出主人公内心平和、性格坚韧的形象。
③内涵上,绿萝从萎靡到生机勃勃的变化,象征着夫妻二人在困境中坚守,生活逐渐向好,丰富了小说的内涵,深化了主题。
【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标题含义的能力。
①从对妻子的角度看,云天面对生意冷清、生活压力大的状况,多次用“慢慢来”安慰焦虑的小雨,传递出“一切都会好起来”的坚定信念,让妻子在困境中感受到温暖与希望。
②在经营方面,“慢慢来”是云天坚守原则的经营哲学。他不使用隔夜汤、云吞,坚持当天包当天吃,以真诚和品质积累口碑,不急于求成,相信通过时间沉淀能赢得顾客。
③从生活态度上讲,“慢慢来”体现了云天从容淡定的生活智慧。面对人生困境,他不慌乱、不抱怨,以平和坚韧的心态应对,相信时间会带来改变。这种态度贯穿全文,不仅影响着小雨,也感染着读者,让我们明白在困境中保持平和、坚守初心,终会迎来转机。
(三)阅读III(本题共5小题,22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材料一:
豫让者,晋人也,故尝事范氏及中行氏,而无所知名。去而事智伯,智伯甚尊宠之。及智伯伐赵襄子,赵襄子与韩、魏合谋灭智伯。豫让遁逃山中,曰:“嗟乎!士为知己者死,女为说己者容。今智伯知我,我必为报雠而死。”乃变名姓为刑人,入宫涂厕,中挟匕首,欲以刺襄子。襄子如厕心动执问涂厕之刑人则豫让。内持刀兵,曰:“欲为智伯报仇!”左右欲诛之。襄子曰:“智伯亡无后,而其臣欲为报仇,此天下之贤人也。吾谨避之耳。”卒释去之。
顷之,襄子当出,豫让伏于所当过之桥下。襄子至桥,马惊,襄子曰:“此必是豫让也。”使人问之,果豫让也。于是襄子乃数豫让曰:“子不尝事范、中行氏乎?智伯尽灭之,而子不为报雠,而反委质臣于智伯。智伯亦已死矣,而子独何以为之报雠之深也?”豫让曰:“范、中行氏皆众人遇我,我故众人报之。至于智伯,国士遇我,我故国士报之。”襄子喟然叹息而泣曰:“子之为智伯,名既成矣,而寡人赦子,亦已足矣。寡人不复释子!”使兵围之。豫让曰:“臣闻明主不掩人之美,而忠臣有死名之义。前君已宽赦臣,天下莫不称君之贤。今日之事,臣固伏诛,然愿请君之衣而击之,以致报雠之意,则虽死不恨。”于是襄子大义之,乃使使持衣与豫让。豫让拔剑三跃而击之,曰:“吾可以下报智伯矣!”遂伏剑自杀。
(选自《史记·刺客列传》)
材料二:
让之死固忠矣,惜乎处死之道有未忠者存焉。
郄疵之事智伯,亦未尝以国士待之也;而疵能察韩、魏之情以谏智伯。虽不用其言以至灭亡,而疵之智谋忠告,已无愧于心也。让既自谓智伯待以国士矣;国士,济国之士也。当伯请地无厌之日,纵欲荒暴之时,让正宜陈力就列,谆谆然而告之。谏不从,再谏之;再谏不从,三谏之;三谏不从,移其伏剑之死,死于是日。伯虽顽冥不灵,感其至诚,庶几复悟,和韩、魏,释赵围,保全智宗,守其祭祀。若然,则让虽死犹生也,岂不胜于斩衣而死乎?
让于此时,曾无一语开悟主心,袖手旁观,坐待成败。国士之报,曾若是乎?智伯既死,而乃不胜血气之悻悻,甘自附于刺客之流。何足道哉?何足道哉!
(选自方孝孺《豫让论》)
10. 材料一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襄子A如厕B心动C执问D涂厕E之F刑G人H则豫让。
11. 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说,同“悦”,喜欢,与《静女》“说怿女美”的“说”音、义相同。
B. 众人,名词作状语,与《师说》“今之众人”的“众人”用法不同。
C. 情,实情,与《谏太宗十思疏》“则纵情以傲物”的“情”意义不同。
D. 曾,曾经,与《陈情表》“臣侍汤药,未曾废离”的“曾”意义相同。
12. 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豫让曾经是范氏及中行氏的家臣,但是没有得到两人的重用,后来到了智伯那里,深受器重,他也将智伯视为知己。
B. 襄子抓住前来报仇的豫让,敬佩他忠心耿耿而放走他。但是豫让完全没有领会襄子的这番好意,又进行第二次刺杀。
C. 方孝孺认为,智伯被赵襄子联合韩、魏诛灭,既与其品格上的明显缺陷有密切关联,也与其不肯听从郄疵的忠告有关。
D. 方孝孺肯定豫让之死固然有忠心的一面,但又认为他的死法还远远够不上“虽死犹生”的标准,并不值得过分称赞。
13. 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然愿请君之衣而击之,以致报雠之意,则虽死不恨。
(2)伯虽顽冥不灵,感其至诚,庶几复悟,和韩、魏,释赵围。
【答案】10. BCH
11. D 12. B
13. (1)但我希望能得到您的衣服击打它,来表达我报仇的心意,这样即使死了也没有遗憾。
(2)智伯虽然顽固愚昧,但被他的至诚感动,或许会重新醒悟,与韩、魏两国讲和,解除赵国的围困。
14. ①豫让认为“国士之报”应做到“士为知己者死”,以死来报答国君的知遇之恩。
②方孝孺认为“国士之报”重在匡扶社稷,在君主犯错时应当反复劝谏,甚至以死相谏,以化解危机。
【解析】
【导语】这篇文言阅读借《史记》与方孝孺之论,呈现“士为知己者死”的两种解读。司马迁笔下,豫让“斩衣三跃”刺杀,以悲壮之举诠释传统刺客忠义观,场景与情感张力十足。方孝孺从政治伦理批判,认为国士当“谏而死”,应以谋国济世为重。两文对照,凸显古代士人精神矛盾,也折射出史家与儒者史观的差异。
【10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赵襄子到厕所去,心里突感不安,逮捕讯问修整厕所的受刑之人,原来就是豫让。
“襄子如厕”,主谓宾完整,B处断开;
“心动”作谓语,承前主语“襄子”,C处断开;
“执问涂厕之刑人”是动宾结构,H处断开。
故选BCH。
【1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词语中的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现象的理解能力。
A.正确。句意:女子为喜欢自己的人修饰容貌。/喜爱你的美丽。
B.正确。名词作状语,当作一般人/名词,一般人。句意:范、中行氏都只把我当作一般人看待。/现在的一般人。
C.正确。实情/性情、情感。句意:但郄疵能察觉韩氏、魏氏的实情来劝谏智伯。/就放纵自己的性情,轻视他人。
D.“曾经……意义相同”错误。竟然/曾经。句意:竟然没有一句话来启发君主的心智。/我侍奉饮食医药,从不曾停止侍奉而离开祖母。
故选D。
【12题详解】
B.“完全没有领会赵襄子的这番好意”错误。豫让将赵襄子之举视为“明主不掩人之美”,并认为“天下莫不称君之贤”,都体现他不仅领会了,还十分肯定;只是为了报智伯的知遇之恩,他不得不坚持报仇。
故选B。
【1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1)“愿”,希望;“致”,表达;“恨”,遗憾。
(2)“顽冥不灵”,愚昧无知;“庶几”,或许、也许;“和”,与……和好;“释”,解除。
【14题详解】
①由材料一“至于智伯,国士遇我,我故国士报之”“然愿请君之衣而击之,以致报雠之意,则虽死不恨”可知,豫让认为“国士之报”是“士为知己者死”。智伯以国士之礼待他,他便以生命践行报恩之心,即便智伯已死,仍执着于刺杀赵襄子,哪怕仅能斩衣明志,也要以死彰显对知遇之恩的回报。
②由材料二“国士,济国之士也”“当伯请地无厌之日,纵欲荒暴之时,让正宜陈力就列,谆谆然而告之”可知,方孝孺认为“国士之报”重在匡扶社稷。国士应在君主犯错时反复劝谏,以死相谏化解危机、保全国家;而非在君主败亡后,仅凭血气之勇行刺杀之事,认为这样的行为不足以称“国士之报”。
参考译文:
材料一:
豫让是晋国人,原先曾侍奉范氏和中行氏,但毫不知名。离开他们后到智伯门下侍奉智伯,智伯很看重和宠爱他。后来智伯攻伐赵襄子,赵襄子和韩氏、魏氏合谋灭了智伯。豫让逃到山中,说:“唉!士人为知己者献出生命,女子为喜爱自己的人修饰容貌。如今智伯赏识我,我一定要为了替他报仇而死。”于是变更名姓,冒充为受刑之人,混进赵襄子宫里涂饰厕所,身上挟带匕首,想刺杀襄子。赵襄子到厕所去,心里突感不安,逮捕讯问修整厕所的受刑之人,原来就是豫让。他身藏利器,说:“我要为智伯报仇!”左右侍从要杀他。赵襄子说:“智伯已亡,没有后代,他的臣子还想为他报仇,这是天下的贤人。”最终释放了他。
不久,赵襄子要外出,豫让埋伏在他必经的桥下。赵襄子到桥上时,马受惊,襄子说:“这一定是豫让。”派人询问,果然是豫让。于是赵襄子指责豫让说:“你不是曾经侍奉过范氏、中行氏吗?智伯把他们都消灭了,你却不为他们报仇,反而托身成为智伯的臣子。智伯已经死了,你为什么偏偏要如此拼命为他报仇呢?”豫让说:“我侍奉范氏、中行氏时,他们都像对待一般人那样对待我,所以我也像一般人那样报答他们。至于智伯,他把我当作国士对待,所以我要像国士那样报答他。”赵襄子叹息不已并流泪说:“你为智伯报仇,忠义的名声已经成就了,我放了你,也已经足够了。我不会再释放你了。”赵襄子派兵围住他。豫让说:“我听说贤明的君主不掩盖别人的美德,忠臣有为美名而死的道义。之前您已经宽恕过我,天下人无不称赞您的贤德。今天的事,我本应接受死罪,但希望能得到您的衣服刺击它,来表达我报仇的心意,这样即使死了也没有遗憾。”于是赵襄子认为他合乎正义,派使者拿衣服递给豫让。豫让拔剑多次跳起来刺击衣服,说:“我可以到地下报答智伯了!”于是自刎而死。
材料二:
豫让的死当然是忠心的,可惜在怎样死的方式上还有不忠的表现。
郄疵侍奉智伯,也未曾被当作国士对待,但郄疵能察觉韩氏、魏氏的实情来劝谏智伯。虽然智伯不采纳他的意见导致灭亡,而郄疵的智谋和忠告,已经无愧于心了。豫让既然认为智伯把他当作国士对待;国士,是拯救国家的人。当智伯索要土地没有满足的时,放纵欲望荒淫暴虐时,豫让正应当拿出自己的力量站在应有的地位上,谆谆地告知他。劝谏不听,就再一次劝谏,再谏不听,就第三次劝谏他;三谏若不听,把那“伏剑而死”挪到这个时候来死。智伯虽然顽固愚笨,被他的至诚感动,也许会重新醒悟,与韩、魏和好,解除赵国的围困,保全智氏的宗族,守住宗庙祭祀。如果这样,那豫让虽死而犹生,难道不胜过斩衣而死吗?
豫让在当时,竟然没有一句话来启发主君的心,袖手旁观,眼看着智伯灭亡。国士的报答,能是这样的吗?待到智伯已经死了,才按捺不住血气之勇,甘心把自己附在刺客之流的行列中。有什么值得称道的?有什么值得称道的啊!
(四)阅读IV(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小题。
移居谢友人见过
(宋)赵师秀
赁得民居亦自清,病身于此寄飘零。
笋从坏砌砖中出,山在邻家树上青。
有井极甘便试茗,无花可插任空瓶。
巷南巷北相知少,感尔诗人远扣扃。
15.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赁得民居”呼应标题的“移居”,“病身”“飘零”进一步突出诗人处境艰难。
B. “坏砌”写出居处简陋,而绿树青山却增添自然意趣,两者之间形成了反差。
C. 井水煮茶、空瓶无花可见生活窘迫,与杜甫“樽酒家贫只旧醅”的情感相似。
D. 尾联先写自身“相知少”的孤独处境,以此突显友人“远扣扃”之难能可贵。
16. 从诗歌中间两联中,你能读到一个怎样的诗人形象?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答案】15. C 16. ①砖缝中生出竹笋、邻家树上映出青山,诗人于破败居所中捕捉自然生机,不被环境简陋所困,有着高雅脱俗的精神追求。
②有甘井便煮茶品茗,无鲜花便任瓶空置,诗人不追求物质奢华,随遇而安,拥有清静恬淡的心境。
【解析】
【导语】本诗以白描手法勾勒出诗人清贫自适的隐逸形象。中间两联尤见匠心,“笋从坏砌砖中出”一联以破败与生机并置,展现随遇而安的豁达;“有井极甘便试茗”一联则通过煮茶、空瓶等细节,刻画出安贫乐道的文人风骨。全诗在简朴生活中透露出淡泊明志的士人情怀。
【1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综合理解和赏析古代诗歌的能力。
C.“与杜甫'樽酒家贫只旧醅’的情感相似”错误。杜甫“樽酒家贫只旧醅”侧重写“家贫”的窘迫与待客的歉疚,而本诗“有井极甘便试茗,无花可插任空瓶”,是诗人在清苦生活中主动享受甘茗之味、坦然接受“空瓶”之态,体现的是安于清苦、自适自足的心境,与杜诗情感不相似。
故选C。
【1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古诗中的人物形象的能力。
①颔联“笋从坏砌砖中出,山在邻家树上青”,描绘出在破败的砖砌墙缝中,竹笋顽强生长而出,邻家树上能看到青山的景象。这展现出诗人虽身处租赁的简陋民居,却能于这般破败环境中敏锐捕捉到自然生机,不被居住环境的简陋所影响,体现出其高雅脱俗的精神追求,不拘泥于物质条件的优劣,更注重精神层面的感受。
②颈联“有井极甘便试茗,无花可插任空瓶”,有甘甜的井水便用来煮茶品茗,没有鲜花可插就任由花瓶空着。这表明诗人不刻意追求物质上的奢华享受,不因没有鲜花装饰而失落,而是随遇而安,以平和的心态面对生活,拥有一种清静恬淡的心境,在简单生活中自得其乐。
(五)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李老师引用荀子《劝学》中“________,________”两句来告诫学生,今天更要善用科学技术,才算有智慧的“君子”。
(2)读到苏轼的诗句“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小雪忽然想到张若虚《春江花月夜》“________?________”两句同样表现古人问月的情形,两者可谓异曲同工。
(3)与下边图画内容相契合的古诗文名句,可以是:“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 君子生非异也 ②. 善假于物也 ③. 江畔何人初见月 ④. 江月何年初照人 ⑤. 云无心以出岫 ⑥. 鸟倦飞而知还(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名篇名句的能力。
易错字:生、畔、岫。
二、语言文字运用(本题共5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2019年8月,强台风“烟花”登陆,上海中心大厦发生摇晃,不过很快便停了下来。这得归功于大厦顶部的“上海慧眼”风阻尼器。风阻尼器就像大厦的“大脑”,不与“烟花”共振,确保大厦在台风中依然 。
风阻尼器重达上千吨,其质量块和吊索构成一个巨型复摆,看起来就像一个“超级巨无霸”。①当强风来临时,②风阻尼器先探测强风带来的冲击力,③然后计算机控制吊索,④并通过传动装置和液压装置,⑤抑制楼体的摇晃程度。简单地说,就是风朝哪个方向吹,风阻尼器就会朝着反方向摆动,从而起到消除共振、减小振幅的效果。
但也有无须安装风阻尼器的例子,比如,世界第一高楼迪拜塔。( )这座楼采用三角形设计,在遭受强风袭击时,三角造型会将强风带来的冲击力分散。另外,大楼底部宽大,然后依次向上递减,楼层越高受风面积越小,自然不用安装风阻尼器。
风阻尼器的重量大约等于大楼重量的1%,其设计和安装需要与大楼本身的参数高度匹配; A 设计出来了, B 不是想装就能装的。比如,有人曾提议给发生过摇晃现象的深圳赛格大厦加装风阻尼器, C 这是否可行,还需要全面评估大楼的各项指标。
风阻尼器不仅能抗风,也能降低地震对建筑物的冲击,还能有效减少各种外力引起的振动。它就像一个“智能减振缓冲器”,大大提升高层建筑的安全性和舒适度。
18. 填入文中第一段横线处的词语,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巍然不动 B. 稳如泰山 C. 安如磐石 D. 纹丝不动
19. 文中第二段标序号的部分有两处表述不当,请指出其序号并做修改,使语言准确流畅,逻辑严密。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
20. 下列填入文中第三段括号内的句子,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迪拜塔没有安装风阻尼器,是因为其形状设计有极好的抗风性能。
B. 迪拜塔没有安装风阻尼器,是因为它有抗风性能极好的形状设计。
C. 迪拜塔形状设计有极好的抗风性能,所以没有安装阻尼器。
D. 迪拜塔有抗风性能极好的形状设计,所以没有安装阻尼器。
21. 请在文中第四段横线处填入恰当的关联词。
22. 本文实际上是围绕五个有着内在关联的问题有条理地展开。请写出这五个问句,作为本文的内容提纲。
【答案】18. D 19. ③改为:然后利用(借助)计算机控制吊索
⑤改为:抑制(减少)楼体的摇晃/降低楼体的摇晃程度
20. A 21. A:就算(即使) B:也 C:但是(不过)
22. ①风阻尼器有什么作用?
②风阻尼器工作原理是什么?(或:风阻尼器为什么能抗风?)
③为何有的高楼无须安装风阻尼器?
④风阻尼器的安装需要什么条件?
⑤风阻尼器只有抗风的作用吗?(或:风阻尼器还有其他作用吗?)
【解析】
【1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
台风来时大厦必定会有所晃动,且前文明确提到“上海中心大厦发生摇晃”,但“很快便停了下来”,表明“风阻尼器”可以确保大厦整体稳固,但不能保证其丝毫不动。
A.巍然不动:本义指像高山般挺立着一动不动,比喻事物坚固稳固、不可动摇。强调整体稳固,使用恰当。
B.稳如泰山:像泰山一样稳固。形容十分稳固,不可动摇。强调稳固,使用恰当。
D.纹丝不动:意思是一点儿也不动。形容动作没有丝毫改变。一点不动过于夸大,与事实不合,使用不当。
故选D。
【1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
③结构混乱,前文说到风阻尼器“先探测……冲击力”,按逻辑来说紧接着该说风阻尼器后做什么,为了保持主语一致,可在“然后”后补充“利用/借助”。
⑤搭配不当,“程度”不能“抑制”,二者不搭配,可直接删掉“程度”或将“抑制”改为“降低”。
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语句复位的能力。
前句提到“迪拜塔”,后文介绍其优势,可见此处应承前其后,承接前文“迪拜塔”没有安装风阻尼器,开启后文阐述原因,据此可先排除CD。
结合后句“采用三角形设计”“三角造型会将强风带来的冲击力分散”可知,“迪拜塔没有安装风阻尼器”是因为它的形状涉及具有良好抗风性能,突出的是“形状设计”而非其“有极好的抗风性能”,据此可排除B。
故选A。
【2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关联词的能力。
C处,前句并没有否定绝对不能安装,并举例“友人层提议给……深圳赛格大厦装”,但后句也提出“是否可行,还需要全面评估”的条件,可见前后构成转折关系,故C处填“但是(不过)”。
【2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概括内容要点的能力。
第一段“风阻尼器就像大厦的'大脑’……确保大厦在台风中依然”表明,此段阐述“风阻尼器有什么作用?”。
第二段“当强风来临时,风阻尼器先……,然后……,并通过传动装置……,抑制楼体的摇晃程度”表明,此段阐述“风阻尼器工作原理是什么?”。
第三段“也有无须安装风阻尼器……迪拜塔……采用三角形设计……大楼底部宽大……自然不用安装风阻尼器”表明,此段在阐述“为何有的高楼无须安装风阻尼器?”。
第四段“其设计和安装需要与大楼本身的参数高度匹配……还需要全面评估大楼的各项指标”表明,此段在阐述“风阻尼器的安装需要什么条件?”。
第五段“也能降低地震对建筑物的冲击,还能有效减少……”表明,此段在阐述“风阻尼器只有抗风的作用吗?”。
三、写作(60分)
23.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风朝哪个方向吹,风阻尼器就会朝着反方向摆动,从而起到消除共振、减小振幅的效果。
——本试卷语言文字运用题
人类天生容易被他人的情绪带动,而互联网又是情绪“共振”的放大器。当个体“共振”变成集体“共振”,有时破坏力比台风还要大。
——清华大学新闻学院教授沈阳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