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洛克”由超强台风减弱变性为温带气旋,中央气象台对其停止编号后,九月台风季终于正式落下帷幕。看似让人松了一口气,但仍不能掉以轻心的是西北太平洋的台风胚胎蠢蠢欲动,很有可能将在十月中下旬增强为新台风,迎来新一轮的台风活跃期。
算上此次对周边地区影响很小的台风“洛克”,截至目前为止,2022年西北太平洋一共生成了18个台风,其余17个分别是马勒卡、鲇鱼、暹芭、艾利、桑达、翠丝、木兰、米雷、马鞍、蝎虎、轩岚诺、梅花、苗柏、南玛都、塔拉斯、奥鹿和玫瑰。
每年太平洋生成的台风就有数十个,名字从动物、神话人物、水果、地名到植物和星座都有所涉及,不由地让人好奇这些台风的名字是谁取的?命名又有哪些规则呢?
台风起名史
台风(Typhoon)是“热带气旋(Tropical Cyclone, TC)”的一种,主要指中心持续风速每秒17.2米或以上的热带气旋(包括世界气象组织定义中的热带风暴、强热带风暴和台风)。
西北太平洋和南海地区是世界上除了北大西洋及印度洋地区(发生在这两个地区的热带气旋叫飓风,除了生成地不同以外,其本质和台风并无差别)外热带气旋活动最频繁的地区,生活在此附近的国家和地区经常会受到热带气旋的影响。
台风命名法也就是西北太平洋和南海热带气旋命名系统,也可以称为热带气旋命名系统。在有国际制定的系统命名规则之前,有关国家和地区对出没这里的同一台台风的叫法并不统一,一个台风往往有好几个称呼,经常叫着叫着人们就混乱了。
起初,台风的名字毫无意义,只是简单地根据热带气旋生成中心的经纬度来标明不同热带气旋,这种办法相当麻烦。
试想一下,当你看到这样一篇天气新闻时,会不会感觉一头雾水:北纬27.4度、东经146.1度台风于今日晨间6时生成于距离日本东京东南方约1100千米的西北太平洋洋面上,这与上一个北纬25.0度、东经151.6度台风相比风速要弱一级……
(图源网络)
不愧是打工界的劳模,仅仅7月份就登陆了4次啊|中国台风网
无奖竞猜,下一个台风会叫什么呢?|wikipedia
由于要循环使用这份命名表,我们常常能听到几年前的台风名字,总让人误以为自己是不是穿越时空了?亦或者是旧台风复活后又卷“风”重来了……这对于许多记性好的人来说,真是个不小的冲击。
(图源:中国新闻网)
以及2016、2018年分别给江苏、福建、广东三省和菲律宾国家造成了严重灾害的第22号超强台风“海马”及第26号台风“玉兔”也同样遭受过除名,台风委员会便要求提供该名字的中国提交新的台风名字以补空缺。
于是,中央气象台通过新媒体平台开展了“我给台风起名字”的活动,首次将台风命名权归属给公众个人。
被提名者“皮皮虾”表示:我不服!!|中央气象台官微
在线蹲一个第三届“我给台风起名字”活动|中央气象台官微
而曾经由韩国提供的第137号台风名称“Nabi/彩蝶”,因其发音近似阿拉伯文的“先知”词汇,与宗教观点有所冲突,被改名为“Doksuri/杜苏芮”。美国提供的第111号台风名称“Reservoir/库都”,因其发音近似密克罗尼西亚语的不雅文字(从未被使用),被更改为“Aere /艾利”……
这么看来,想要给台风取一个好名字可真不容易。
台风起名有哪些门道?
台风的命名,大多用“温柔”的名字,具有和平之意,如百合、蔷薇、杜鹃等花名。一方面是期待台风不会造成太大伤害,一方面是因为台风并非真的“穷凶极恶”,它也有相对利好的一面,比如台风为人们带来了充沛的雨水,增加了捕鱼产量,同时还能调节地球热量、维持热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