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彭州市的山洪救援牵动人心,截至发稿时,官方通报的事故伤亡人数为7死8伤。近两日,父子被困山洪中的视频在网上热传。
视频中一对父子被困于山洪之中,父亲抱着孩子,背对洪水,坐在一块石头上。另一段视频中,洪水已没过父亲的肩膀,最终父子二人被洪水卷走。
8月15日,彭州市爱之援救援队队长周杨透露,13日事发当天这位父亲获救了,但是孩子找到时已经失去了生命体征。现场搜救排查工作已接近尾声,已展开遇难者家属善后工作。
救援队队长:山洪后,有群众依然在水里玩
陈心(化名)当天在事故现场,目睹了这对父子被困山洪的经过。据她回忆,当时她和朋友一起跑到了岸边高处的一片玉米地,随后就看到距离他们不到50米的地方,有一对父子被困在山洪中。“他们所在的位置处在密林边上,跑不上去,想往河另一侧跑,却被困在山洪里了。当时孩子爸爸就用后背挡着洪水,尽力保护孩子,这样坚持了大约15分钟,最终两人不幸都被水冲走了”。
她还看到,就在最后时刻,被困的父亲做出了将孩子往岸上抛的动作,但当时父亲已经失去平衡,孩子还是掉入水中。
看到有人被困后,她的男友等人曾想尝试搭救,但水太浑浊,根本看不到孩子在哪里。“孩子的妈妈也在我们附近,哭得几乎晕厥过去,需要别人扶着才能站起来。”陈心说。
事故发生后,不少网友质疑事发地并非景区,存在安全隐患。搜索发现,在网络上确实有不少游客将龙漕沟称作“玩水圣地”,还有很多游客发布了“游玩攻略”。对此,彭州市爱之援救援队队长周杨称,这里不是景区,一直禁止人员进入河道玩耍。为了做好防范,不仅树立了很多“禁止下河游玩”的警示牌,日常还会组织巡逻队员等沿岸巡逻,劝离游客。
龙门山镇政府在龙漕沟竖立的“珍爱生命,请勿下河”的标志牌
有网友发布图片称龙漕沟附近的铁丝网被游客破坏,其上也悬挂有红色警示牌,提醒“禁止下河、珍爱生命”
“我们此前没有接到过此类的报警。山地突降暴雨引发了山洪,当天洪水就退了。”周杨说,救援队13日当天赶到现场后,首先对游客进行了劝导疏散,“龙漕沟这片的面积挺大的,发生山洪后,还有一些河道的群众不了解情况,依然在水里玩。”
“有时候我们也挺无奈的,刚刚从水里劝上来游客,我们一走他们就又下水了,其实只要在岸上玩不要下水,就不会有问题。”周杨说,山洪事发地不仅有“禁止下水游玩”等警示标语,为了安全还用栅栏圈了起来,“有游客把栅栏扒开,钻进去玩。”
令周杨无奈的事,在事故前后多次发生。
亲历彭州山洪的游客何先生还原了当时的场景:山洪未爆发时,下游水位最深只到人的大腿位置,河床上有人在烧烤,也有人搭帐篷,在他一路狂奔通知时,有些游客很快就撤离出来,但还有些游客却在慢悠悠地收拾携带的物品,“慢慢收拾东西的人就被冲走了。”
还有媒体报道称,山洪前,管理员胡敏曾劝离游客,但是没什么人理他。他连着喊:“我给你们跪下了,求求你们,快要涨水了,你们快跑。”但是没什么人理他。
成都文广旅局:黄色以上预警,全市A级景区必须立即关闭园区
灾情发生后,四川省委书记王晓晖第一时间作出批示,提出明确要求。他指出,绵阳“7·12”“7·16”洪水灾害没多久,彭州市龙槽沟又突发山洪灾害,造成多人伤亡,再次警示我们防汛救灾一刻不能放松!要深刻汲取入汛以来多次山洪灾害造成人员伤亡的教训,抓实抓细防汛减灾各项部署要求落实,切实提高预警预报的及时性、准确性、有效性,出现险情要及时果断采取管控、关停、转移等措施,全力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要加强对游客、中小学生等重点群体的安全教育,加强景区、山区、林区、河道等重点部位的警示提醒,提高群众防灾减灾、应急避险意识和能力。
13日,四川省防办印发紧急通知,要求各地紧急排查辖区内易发多发险情的涉水景区以及滩涂、峡谷等野外风景区域,组织多部门联合开展动态巡护,落实专人在重要点位盯守巡查。
同日,成都市文广旅局也发出紧急通知,其中提出:在收到暴雨、大风、雷击等黄色以上预警信息,或监测发现成灾迹象时,全市A级旅游景区必须立即关闭园区,组织游客紧急疏散,撤离至就近安全避险区域。
此外,人们担忧被困群众安危的同时,对山洪发生的原因也出现了猜测,有个别网民散布不实言论博取眼球。8月13日19时08分,彭州市应急管理局发布官方微博进行辟谣,提及事故原因为:当日下午该辖区有对流云团生成,伴有短时强降雨,从而引发龙漕沟区域突发山洪,导致群众被困。
14日,有网友发布消息,称彭州龙漕沟河道已被挖掉。龙门山镇政府工作人员回应网传消息称,挖河道说法不实,现场仍在开展搜救后续工作,事发地周边已经封控,仅有救援人员和灾情评估工作者在内。
龙门山镇今年曾增设围网和警示牌
彭州市应急管理局发布的通报显示,8月13日14时37分,彭州市龙门山镇接到气象预报,辖区有对流云团生成,将伴有短时强降雨。接报后,龙门山镇政府立即组织镇村(社区)干部、巡逻队员及志愿者等力量对辖区内河道沿线戏水游客进行劝离。15时30分,小鱼洞社区龙漕沟突发山洪,河道未撤离游客被卷入山洪。
彭州市应急管理局的工作人员也证实,事发地并非景区,13日工作人员已通过工作群给各个镇发通知,要求禁止人员进入河道玩耍。
彭州文体旅局工作人员表示,该河道为未开发景区,设有警示牌,在山洪暴发前一个小时,曾发布“暴雨山洪”短信提示。
此前,龙门山镇政府曾多次发文,提醒游客不要前往龙漕沟等地戏水、露营等。今年3月23日,官方微信“山水龙门”还在推文中提到:在龙漕沟、后坝河、湔江小鱼洞大桥等重点河段增设围网约10公里,增设“严禁下河游玩”警示牌130余个。
“山水龙门”推文截图
“本可以避免的悲剧”
中国科学院水利部成都山地灾害与环境研究所研究员谢洪说:“这场悲剧本可以避免的!”
“下雨天不进山”是人们的共识。许多前来避暑的游客也正是看到当天无雨,认为进山不会有危险。殊不知,山里往往一步晴天、一步阵雨。“山区气候条件非常复杂,经常出现山上下雨、山下无雨的情况。有时候山上已经暴发了山洪或泥石流,而山下的人还根本不知情。”谢洪在接受《中国科学报》采访时说。
在他看来,是时候改改观念了,并非“下雨天不进山”,而是整个雨季都尽可能避免到山里。
在关于龙漕沟区域山洪的视频里可以看到,河道内撤离的人群中仍有一些不慌不忙的身影。有的游客慌着去拿财物,更有甚者在听到有人喊道“山上涨水了”的时候,还放不下手中的麻将,“要把这盘打完”。
对于这一现象,中青报评论称,当越来越多人驱车前往而又安全返回,越来越多人把精美的合照、风景照“晒”在网上,越来越多人禁不住周围亲朋好友的劝说、组织,人们对危险的感知就可能变得钝化,对潜在风险麻痹大意。
对于这些情况,当地管理部门除了树立风险提示公告,还要拿出更多安全防范措施,引导游客安全出行游玩。此外,如何治理“网红野生景点”,也值得从多个方面完善改进,避免悲剧重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