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证主体:李**(实名认证)
IP属地:天津
下载本文档
1、福建省县级 2013-2015 年度山洪灾害防治 项目实施方案 编 制 大 纲 (征求意见稿) (2013 2015 年) 福建省人 民政 府防汛抗 旱指 挥部办公 室 福建省洪水预警报中心 二O三年十二月 福建省地处东南沿海,特殊的地理位置和气候条件,使得山洪灾害对我省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和社会经济 可持续发展构成越来越大的威胁,已经成为防洪减灾特别是保障人员安全方面的突出问题。 按照国家防办的统一部署,我省 2010-2013 年共完成 74 个县的山洪灾害防止非工程措施项目建设任务, 初步建立了覆盖山洪灾害防治区的监测预警系统和群测群防体系, 有效解决了我省山洪灾害防御中存在的突出 问题,在
2、应对历次暴雨、洪水、台风等灾害中取得巨大成效。 依据 2012 年国务院批复的全国中小河流治理和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山洪地质灾害防御和综合治理总 体规划,水利部、财政部决定在前期已经实施的山洪灾害防治县级非工程措施项目建设基础上,加大山洪灾 害防治力度,继续开展 20132015 年全国山洪灾害防治项目建设,进一步提高山洪灾害防御水平。 根据中央任务安排及我省实际情况, 20132015 年度主要在前期已建非工程措施基础上,通过后续项目 建设, 全省山洪灾害防治区进一步完善非工程措施体系, 重点区域逐步构建工程措施与非工程措施相结合的山 洪灾害防治体系,实现我省山洪灾害防治区防灾减灾能力显着增强
3、,最大限度地减少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为 构建我省和谐社会、促进社会经济环境协调发展提供安全保障。 为了指导和规范我省县级山洪灾害防止项目实施方案的编制工作,特制订本大纲。本大纲只包含山洪灾 害调查评价及非工程措施补充完善两部分内容。 目录 项目特征表 项目所在县根据县级方案实际内容填写本表。 *县山洪灾害防治项目特性表 序号 项目 内容 一一一 基本情况 (一) 行政区基本情况 1 总面积(k m2) 2 总人口(万人) 3 乡镇总数(个) 4 行政村总数(个) 5 自然村总数(个) (二) 防治区基本情况 1 面积(k m2) 2 总人口(万人) 3 受山洪威胁人口(万人) 4 受山洪威胁
4、乡镇数(个) 5 受山洪威胁行政村数(个) 6 受山洪威胁自然村数(个) 7 受山洪威胁严重的沿河村落数(个) 8 受山洪威胁的企事业单位数(个) -二二 山洪灾害调查评价 (一) 前期基础工作 1 工作底图制作(县) 2 现场数据采集终端配置(套) (二) 山洪灾害调查 1 水文基本资料收集处理(县) 2 小流域基础信息现场核对(k m2) 3 社会经济调查(自然村) 4 涉水工程补充调查(项) 序号 项目 内容 5 历史山洪灾害调查(项) 6 山洪灾害威胁区域调查(自然村) (三) 重点防治区山洪灾害详查 沿河村落现场详查 1 沿河村落山洪灾害详查(自然村) 2 沿河村落沟道控制断面测量(
5、自然村) 重要集镇现场详查 1 重要集镇山洪灾害详查(乡镇) 2 重要集镇1:2000地形图测绘(乡镇) 3 重要集镇沟道控制断面测量(乡镇) 重要城镇现场详查 1 重要城镇山洪灾害详查(项) 2 重要城镇1:2000地形图测绘(项) 测量辅助仪器购置 1 全站仪(套) (四) 山洪灾害分析评价 1 一般防治区山洪灾害分析评价(k m2) 2 重点防治区山洪灾害分析评价 (1) 沿河村落防洪现状分析(自然村、乡镇) (2) 危险区划定(自然村、乡镇) (3) 重要城镇危险区图绘制(个) (4) 重要集镇危险区图绘制(个) (5) 预警指标和阈值分析计算(自然村、乡镇) 4 山洪灾害调查评价报告
6、编写审查(项) (五) 山洪灾害调查成果审核汇集 县级数据米集上报系统 (1) 县级数据采集上报系统硬件(套) (2) 县级数据采集上报系统软件(套) 三 山洪灾害非工程措施补充完善 (一) 监测系统补充完善 序号 项目 内容 1 已建自动监测站点数量 (1) 自动雨量站(站) (2) 自动水位站(站) (3) 采用卫星通信测站数量(站) (4) 采用超短波通信测站数量(站) (5) 雨量监测站密度(k m2 /站) (6) 水位监测站密度(k m2 /站) 2 共享水文测站数量(站) 3 共享气象测站数量(站) 4 已建视频监测站数量(站) 5 补充完善自动监测站点数量(站) (1) 新建自
7、动雨量站(站) (2) 新建自动水位站(站) (3) 改造自动雨量站(站) (4) 改造自动水位站(站) (5) 雨量监测站密度(k m /站) (6) 水位监测站密度(k m2 /站) 6 新建视频监测站数量(站) 7 新建图像监测站数量(站) (二) 预警系统补充完善 1 已建简易雨量报警器 (1) 普通型(个) (2) 光电式(个) 2 已建简易水位站 3 已建“村村响”预警广播(个) 4 已配置手摇报警器(个) 5 已配置预警铜锣(个) 6 新建简易雨量器(个) 7 简易雨量器升级改造(个) 8 新建无线预警广播(个) 序号 项目 内容 9 新建简易水位站(个) 10 新配置手摇报警器
8、(个) 11 新配置预警铜锣(个) (三) 县级山洪灾害网络系统完善 1 县级网络完善 2 县级平台延伸到乡镇 (四) 县级视频会商系统改造 1 县级视频会议设备 2 县级会议室适应性改造 3 视频会商网络建设 (五) 县级山洪灾害硬件平台完善 1 县终端和机房配套设备 2 县级移动巡查设备 (六) 县级山洪预警信息发布能力升级 1 山洪预警信息发布网站 2 山洪预警信息发布通道 (七) 县级平台软件完善 1 县级山洪灾害信息预警和发布系统软件升级 2 县级小流域洪水分析软件 3 县级山洪灾害监测预警信息共享模块 (八) 群测群防体系完善 1 完善山洪灾害防御预案 (1) 完善县级预案 (2)
9、 元善乡镇预案 (3) 元善村级预案 (4) 完善企事业单位预案 2 县级宣传、培训、演练 (1) 宣传 (a) 警示牌(块) (b) 宣传栏(块) 序号 项目 内容 (C) 明白卡(万张) (d) 宣传手册(万册) (e) 光盘、录音带(个) (f) 其他(项) (2) 培训(人天) (3) 演练(场次) (九) 山洪灾害应急保障系统 1 应急检修车及检修设备 2 乡镇应急救援工具 四 概算编制 总投资(万元) (一) 山洪灾害调查评价 1 前期基础工作 2 山洪灾害调查 3 重点防治区山洪灾害详查 4 山洪灾害分析评价 5 山洪灾害调查成果审核汇集 6 其他费用 (二) 山洪灾害非工程措施
10、补充完善 1 监测系统补充完善 2 预警系统补充完善 3 县级山洪灾害监测预警平台完善 4 群测群防体系完善 5 山洪灾害应急保障系统 6 其他费用 亠、基本概况 (一)自然地理情况 描述县域自然地理、地形地貌、气象水文等相关内容。 (二 ) 经济社会基本情况 描述县域经济社会基本情况。 (三 ) 历史山洪灾害情况 分析县域山洪灾害成因,描述县域山洪灾害历史情况等相关内容。 (四 ) 山洪灾害防御现状 描述县域防御现状, 包含山洪灾害普查、 危险区划定、 预警指标确定、 水雨情监测站点、 监测预警平台、 责任制组织体系、预案编制、宣传培训演练等。 二、现状及需求分析 (一 ) 山洪灾害防御现状
11、 1调查评价 描述县域山洪灾害调查评价情况,山洪灾害普查、危险区划定、预警指标确定等。 2县级非工程措施建设情况 描述县域县级山洪灾害防治非工程措施建设运行情况,市县网络连接情况,山洪数据部门共享情况等。 (二 ) 存在问题及需求分析 在县域现状基础上分析还存在的问题及完善思路等相关内容。 描述现有山洪灾害防治非工程措施成效及 不足,提出建设需求分析(针对后期建设任务描述)。涉及山洪灾害调查、非工程措施完善。 三、建设目标与任务 (一 ) 目标 根据 20132015 年度实施方案中提出“一线、两结合、三统一、四提升”的设计思路,通过本次项目建 设,掌握山洪灾害的区域分布、影响程度、风险区划等
12、状况,确定危险区和预警指标,进一步完善监测预警系 统和群测群防体系, 在重点区域逐步构建工程措施与非工程措施相结合的山洪灾害防治体系, 显着增强防灾减 灾能力和风险管理能力,最大限度地减少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为构建和谐社会、 促进社会经济环境协调发展 提供安全保障。 概述县级总体目标,并按年度安排建设任务。 (二 ) 任务 1山洪灾害调查评价 完成山洪灾害调查评价的范围、调查内容、山洪灾害分析 等相关信息。 2监测系统补充完善 完成补充自动雨量监测站与自动水位站、 补充自动监测站点卫星通信信道数量、 新建视频 /图像监控系统、 视频 /图像监视站设备等相关内容,如覆盖区域、密度、人口,建设数
13、量等。 3预警系统补充完善 完成预警设备补充配置原则及各级设施设备覆盖区域、密度、人口,建设数量等相关内容。 4县级山洪灾害监测预警平台完善 完成县级水利部门内外网规划完善、县级视频会商系统完善、县级预警信息发布系统能力提升、乡镇监 测预警平台完善等相关情况。如统计建设硬件和软件、建设数量等内容。 5县级山洪灾害监测预警信息管理及共享系统建设 完成建设县级监测预警信息共享模块相关内容。如建设内容,实现与哪些部门共享等。 6群测群防体系完善 完成完善山洪灾害防御预案,加强宣传培训演练相关内容。如各级预案编制数量统计,群防组织建设情 况,宣传培训演练相关统计等。 7山洪灾害应急保障系统完善 完成县
14、级应急检修车及检修设备、乡镇应急救援工具相关信息。如设备、工具统计等。 备注:根据县级实际建设内容进行描述细化。 (三 ) 编制依据 全国山洪灾害防治项目实施方案(20132015年); 省级山洪灾害防治项目实施方案(20132015年); 省级年度山洪灾害防治项目实施方案( 20132015 年)编制大纲; 中央下达的年度中央补助资金、建设任务和工作要求; 福建省 2013 年山洪灾害防治项目建设任务及工作安排; 山洪灾害防治非工程措施技术要求; 重点山洪沟防洪治理项目建设指导意见; 山洪灾害调查评价相关技术要求; 省、地市级山洪灾害监测预警信息管理系统技术要求; 山洪灾害防治项目相关的标准
15、、规范等。 四、山洪灾害调查评价 2010-2013 年实施的县级山洪灾害防治非工程措施项目建设已进行山洪灾害普查,初步确定了县域 内所有小流域自然和经济社会基本情况、人口分部情况、山洪灾害类型、历史山洪灾害情况、受山洪灾害威胁 的人口及主要经济设施分布情况,划定了危险区,初步确定了预警指标。山洪灾害调查评价有助于掌握县域内 水文、气象、地质情况,为科学划定山洪灾害危险区,分别确定预警指标和阈值,为及时准确发布预警信息、 安全转移人员提供基础支撑。因此, 2013-2015 年对县域山洪灾害情况进行更为全面、详尽的调查,科学评价 并汇集确定山洪灾害调查评价成果。 (一 ) 原则及任务 1. 技
16、术原则 山洪灾害调查技术要求 山洪灾害调查评价基础数据处理技术要求 山洪灾害调查评价小流域划分及信息提取技术要求 山洪灾害调查工作底图制作技术要求 山洪灾害调查评价质量控制技术要求 2. 工作任务 (1)全面查清山洪灾害区域分布、自然和经济社会、历史山洪灾害等基本情况;以小流域为单元,深入调 查分析山洪灾害防治区暴雨特性、小流域特征、社会经济和历史山洪灾害等情况,分析小流域洪水规律,评价 重点防治区内居民点、自然村落、集镇和城镇的防洪现状。 (2)科学划定山洪灾害危险区,分别确定预警指标和阈值,完成山洪灾害危险等级、致灾临界雨量水位和 洪水量级等分析评价工作。 (3)重点防治区,进行更为详尽的
17、调查,采用更为精细的山洪灾害分析方法,划分危险区,确定预警指标 和阈值 (4)数据审核上报 各县汇总山洪调查评价成果后, 各市水利局组织水利、水文、 气象、 国土等有关专家审核后, 编制成册 电子材料通过数据审核汇集软件上报市水利局。 (二 ) 工作内容 各县应列出山洪调查具体工作内容,并按年度安排工作任务填写表格(表格见 七、年度建设任务汇总 的“表 1 * 县山洪灾害调查评价主要建设任务表”) 各县统计基本情况,填写下表。 表421山洪灾害调查评价实施县基本情况表 序号 县名 行政区基本情况 防治区情况 总面 积 (km2) 总人口 (万人) 乡镇 总数 (个) 行政 村总 数(个) 自然
18、村 总数 (个) 面积 (km2) 总人口 (万人) 受山洪威 胁人口 (万人) 受山洪 威胁县 城数 (个) 受山洪 威胁乡 镇数 (个) 受山洪 威胁行 政村数 (个) 受山洪 威胁自 然村数 (个) 受山洪 威胁严 重的沿 河村落 数(个) 受山洪 威胁的 企事业 单位数 (个) 说明: 自然村一般指集中居住 10户以上的居民区; 受山洪威胁严重的沿河村落 ”指受山洪灾害威胁严重的溪沟两侧的乡镇驻地、行政村驻地、自然村; 受山洪威胁的企事业单位 ”指受山洪灾害威胁的工矿企业、学校、医院、旅游景区等具有常驻人口的独立单位; 受山洪威胁县城数”若县城受山洪灾害威胁,该栏填 1,否则填0; 县
19、名”按行政区划代码顺序排列(以下各表相同)。 (三 ) 前期基础工作 山洪灾害调查评价前期基础工作包括: 调查评价技术要求制订、 基础数据收集处理及工作 底图制作、现场数据采集终端软件和数据审核汇集系统软件开发。 1. 底图、设备、软件采购 (1)基础数据收集处理(包括数字线划图(DLG )数据收集整理、数字高程模型( DEM ) 收集整理、遥感影像的购置和数字正射影像( DOM )的处理、其他基础数据的收集整理、小流 域划分及基础信息提取和小流域土壤植被等信息提取) 及工作底图制作、 工具软件系统 (包括现 场数据采集终端、数据审核汇集系统等应用软件)由中央统一组织招标,各县分签合同。 (2
20、)现场数据采集终端硬件设备包括笔记本电脑和操作系统软件、数码相机、便携GNSS 终端、车充电源、标杆等。按照统一要求,省级负责硬件设备的统一采购、配置和软件系统定制 (包括安装、培训、服务)。现场数据采集终端软件应能满足山洪灾害数据的存储、管理以及现 场数据的采集、录入、标绘、查询、编辑、打印、上报等作业要求。终端设备由省里安排发放到 水文部门。 (3)数据审核汇集系统软件应能满足国家、流域、省、市、县各级对各类型数据(包括空间 数据、属性数据、元数据、多媒体数据等)的检查、审核、汇总、上报和存档等功能要求。 (4)根据省里统一安排, 各县委托水文部门收集基础资料。 各县自行委托有水文资质单位
21、进 行山洪灾害分析评价等。 (四 ) 山洪灾害调查 1. 防治区山洪灾害调查 根据非工程措施项目建设的现状和实际工作需求, 在防治区进一步进行山洪灾害调查, 主 要内容包括:通过内业资料的收集处理分析和现场调查,核对山洪灾害防治区小流域基本信息, 收集处理水文资料,调查防治区内山洪沟基本情况,调查受山洪威胁的各自然村落、集镇、 城镇 和企事业单位的基本情况和位置分布,调查受山洪威胁的区域(如历史淹没范围内的居民区)、 灾害类型和历史灾害情况及防治现状等。 (1)水文基本资料收集处理 以县级行政区划为单元收集相关水文资料和数据。 水文基本资料收集处理主要包括收集处理各省最新暴雨图集及相应监测站的
22、统计参数, 包 括最大 10 分钟、 1 小时、 6 小时、 24 小时等时段暴雨特征值(均值、离差系数Cv 、偏态系数 Cs)。收集水文分区资料、山丘区小流域设计暴雨洪水计算方法及相应参数和设计洪水成果。 收集历史上历次引发山洪灾害的区域降雨过程资料, 统计分析过程降雨量和最大雨强。 收集相关 水文站雨量站的场次降雨、 水位和流量摘录资料。 结合历史山洪灾害调查, 调查典型流域建国以 来最大洪水, 根据洪痕确定历史最高洪水位, 估算降雨频率和洪水重现期, 对调查结果可靠性做 出定性评判。 县级水文资料收集处理由市级统一组织具有水文水资源调查评价资质的单位承担。 (2) 小流域基础信息现场核对
23、 各县根据地形地貌、社会经济和涉水工程情况,使用现场数据采集终端,对各小流域出口 位置、沟道名称、地貌特征、土壤植被和土地利用情况等信息进行核对,提出修改意见,填写小 流域名称, 根据核查结果统一修正小流域基础信息。 小流域基础信息现场核对要重点关注新建工 程等现势性变化,以及重要沿河村落洪水分析需要。 县级小流域基础信息现场核对由县级水利部门组织实施。 (3) 社会经济调查 各县根据实际条件, 以小流域为单元, 通过室内作业和现场调查, 获取县、 乡镇、 行政村、 自然村、居民点和企事业单位(包括工矿企业、学校、医院、景区等)的基础社会经济数据,包 括居民区平面位置和范围、户数、人口、房屋数
24、、耕地面积等。 县级社会经济调查由县级水利部门组织实施。 (4) 涉水工程补充调查 各县在共享全国水利普查成果的基础上, 补充调查对山洪灾害影响较大的涉水工程的基本 情况,包括防洪工程、小流域综合治理工程、堤防及护岸工程、山塘、桥涵等,并将补充调查结 果标注在工作底图上。 县级涉水工程补充调查由县级水利部门组织实施。 (5) 历史山洪灾害调查 各县调查统计各小流域历史山洪灾害情况,包括发生次数,灾害发生时间、地点和范围, 灾害损失情况(伤亡人口、受灾人口、淹没范围、损毁房屋情况等)。 县级历史山洪灾害调查由县级水利部门组织实施。 (6) 山洪灾害威胁区域调查 在基本情况调查和历史山洪灾害调查成
25、果基础上,通过现场目测、问询、洪痕调查、档案 资料查阅和专业分析等方法, 综合确定村落、 城镇中受山洪威胁的区域 (如历史淹没范围内的居 民区),统计山洪威胁区域内住户、人口和房屋的数量,并将受山洪威胁的区域范围标绘在工作 底图上。 县级山洪灾害威胁区调查由县级水利部门组织实施。 2. 重点防治区山洪灾害详查 在防治区山洪灾害调查的基础上 ,对重点防治区内受威胁的居民区人口、 房屋位置和数量 进行现场详查 ;对沿河村落进行控制断面测量,对重要城镇和部分重要集镇山洪威胁范围进行大 比例尺地形测量, 以取得更高精度的地形数据, 满足小流域暴雨洪水分析计算和危险区划定要求, 为沿河村落、 集镇和城镇
26、的防洪现状的评价分析、 危险区的划定和预警指标的分析确定等提供依 据。 (1) 沿河村落、重要集镇和重要城镇现场详查 各县负责对重点防治区的沿河村落、 重要集镇和重要城镇进行更详细的现场调查, 确定居 民户的人口、 房屋数量及房屋结构类型, 现场获取相关影像资料, 并将其位置标绘在工作底图上; 根据统计部门的抽样调查数据, 估算户均资产。 受山洪威胁的企事业单位按照类似的工作方式进 行调查。 县级沿河村落现场详查由县级水利部门组织实施。 (2) 重点防治区地形测量 为评估沿河村落的防洪能力,分析确定预警指标,进行沿河村落、部分重要集镇河道控制 断面测量,由各县水利部门负责实施。 每个自然村落选
27、择适宜的河段位置,测量 2 个横断面(如 有多条支流汇入, 每条支流加测 2 个横断面) ,并描述河道断面形态 (三角形、 抛物线形、 矩形、 复式,有无堤防、阻水树木或建筑情况)和河床底质(泥质、沙质、卵石、岩石)情况。对可能 阻水的桥涵道路等建筑物位置,加测 1 个横断面。 重要城镇和部分重要集镇地形图测绘。采用三维激光扫描仪和 GPS 等先进测量设备,对 重要城镇和部分重要集镇受山洪灾害威胁的区域(历史最高洪水位以下的区域)开展 1:2000 地 形测量和上下游沟道及可能阻水沟道断面的测量, 获取复杂河道断面、 居民户沿河分布、 河道地 形等矢量数据。 要求计算平面坐标转换参数和大地水准
28、面参数的控制点不少于 6 个,沟道测量横 断面间距 1km 。如果部分重要城镇或重要集镇已有测量图纸,则考虑对测量不足部分进行补测或 者购买。 其中,详查所涉及的工具设备,激光扫描仪和GPS测量仪1套由省水文局购买, 全站仪1 台由各县防汛办分别购买。 (五 ) 山洪灾害分析评价 根据山洪灾害调查成果,深入进行山洪灾害分析评价工作,主要内容包括:小流域山洪灾 害分析评价,沿河村落防洪现状评价及危险区划定,预警指标分析计算,重要城、集镇危险区图 绘制,省级山洪灾害风险区划编制,山洪灾害调查评价报告编写审查等。 各县应明确本年度开展防洪现状评价等工作的沿河村落、集镇和城镇的数量。 山洪灾害分 析评
29、价(包括小流域、沿河村落的分析评价和调查评价报告编写)专业性强,技术要求高,应委 托地市级以上专业单位实施。 1. 防治区山洪灾害分析评价 省水文局或相关有资质单位负责该部分工作, 以县为单元, 根据前期基础工作和调查结果, 通过经验方法、推理公式、水文模型等进行小流域暴雨洪水分析,计算不同频率、不同时段的暴 雨量和洪峰流量, 综合分析确定各小流域危险区、 预警指标和阈值范围。 预警指标按照两级设置, 即准备转移指标和立即转移指标。 2. 重点防治区山洪灾害分析评价 对重点防治区受山洪威胁的沿河村落、 集镇和城镇进行防洪现状分析, 根据前期基础工作、 调查结果、 断面和地形测量成果, 通过水文
30、模型和水力学方法等进行小流域暴雨洪水分析,综合 分析确定危险区, 计算相应的洪峰流量和时段暴雨量, 科学确定每个沿河村落、 集镇和城镇的雨 量预警指标和阈值。 (1 )沿河村落防洪现状分析 各县防汛办针对因降雨引发的溪沟洪水, 通过小流域暴雨洪水分析, 确定不同频率降雨条 件下沟道洪水淹没范围。评价本县沿河村落、受山洪威胁乡镇的防洪现状(范围:省级统计的 9273 个沿河村落、 656 个受山洪威胁乡镇(其中扣除了 293 个重要集镇),分析确定发生山洪 灾害的降雨频率和洪水重现期。暴雨洪水分析采用经验方法、推理公式或水文模型等。 (2)山洪灾害危险区划定 各县防汛办依据不同频率降雨条件下沟道
31、洪水淹没范围,结合历史山洪调查资料, 依照危 险区划定技术要求,划定不同等级的危险区范围。在 1:5 万地形图或影像图上标注不同等级的山 洪灾害危险区范围,标明相应的转移路线和临时避险安置地点。 其中省级统计的 15 个重要城镇和 293 个重要集镇需在大比例尺地形测量和模型分析计算 的基础上,绘制详细的山洪灾害危险区图。 危险区划分方法。对于有长系列水文资料的地区, 可以采用传统的水文模型计算的方法来 划定不同频率降雨对应的危险区, 设计降雨过程由实测历史降雨资料的排频计算确定。 对于缺少 水文资料的地区, 则通过查暴雨图集或采用水文手册的方法来确定设计降雨过程, 在此基础上确 定洪峰流量和
32、洪水位,划定危险区。 (3)预警指标和阈值分析确定 各县防汛办根据居民点沿沟道的位置分布, 确定需进行预警和组织人员转移的洪水位, 利 用水力学公式计算相应的洪峰流量。 结合小流域特征, 利用分布式模型综合确定引发该量级洪水 的可能降雨模式和特征值, 获得不同频率降雨条件下的洪水过程, 并借鉴国外经验, 考虑累积降 雨量、前期降雨量和实时降雨强度,确定综合预警指标和阈值。 为适时发布预警、编制防御预案 提供技术支撑。预警指标按照两级设置,即准备转移指标和立即转移指标。 建立监测站点与危险区的关联关系,确定沿河村落、集镇、城镇对应的监测站点及相应的 预警指标和阈值,并在危险区图上标明关联的监测站
33、点及相应的预警指标和阈值。 3. 山洪灾害调查评价报告编写与审查 县水利部门根据以上山洪灾害调查内容编写调查报告,由市水利局组织水利、国土、气象 有关专家审查,最后上报省防汛办汇总。 (六 ) 山洪灾害调查评价数据审核上报 为保证山洪灾害调查评价成果的质量, 做好数据的系统管理和有效利用, 按照工作程序和 数据流程(见图 4.6.1 ),审核、汇集、共享调查评价数据,各县建立县级山洪灾害调查评价数 据审核汇集系统,配置相应的硬件和软件环境。 在各县配备现场调查评价工具,现场采集标绘数据、表单录入、采集图像等。利用已经建 设完成的监测预警平台, 开发配置县级数据采集上报系统, 实现基础数据与地市
34、、 省和中央的共 享。 县级数据采集上报系统硬件配置包括计算机 1 台,由各县分别采购。 县级数据采集上报系 统软件配置包括数据采集软件 1 套,数据审核软件 1 套,由中央统一组织编制, 各县分别向中央 采购。 图 4.6.1 山洪灾害调查评价数据审核汇集流程图 五、山洪灾害非工程措施补充完善 在已经实施的县级非工程措施建设的基础上,调整补充监测站点,完善监测站网,提高通 讯保障能力; 完善县级网络平台、 县级监测预警平台及县级视频会商系统, 增加小流域暴雨洪水 分析功能,提高预警信息质量,增强预警信息发布能力; 扩大预警系统覆盖面, 补充预警报警设 施设备;建设各级山洪灾害监测预警信息管理
35、系统,实现省、市、县、乡纵向及部门间横向监测 预警信息共享;继续进行群测群防体系建设,完善防御预案,持续进行宣传、培训和演练,实现 山洪灾害防御工作“纵向到底、横向到边”。 (一)监测系统补充完善 根据国家大纲要求和我省目前山洪灾害防治区自动监测站网布局实际情况,具体按照以下 标准进行补充完善: 每个乡镇有1个自动监测站;重点防治区内平均每50km2左右有1个 自动监测站;每座小(1)型以上水库有1个自动雨量水位监测站;每座有防洪任务的小 (2) 型水库有1个自动水位或雨量水位监测站;流域面积大于100km2以上的,且河流下游有重要 集镇的有1个自动水位或雨量水位监测站;每个县(市、区)可选择
36、在重要防洪部位布设2 4个视频监视点及 68个图像监视点;水文站和骨干自动监测站增设卫星通信信道(仅描述 站点名称);防汛重要或重点部位需增设站点。 1. 补充自动监测站 (1)已建雨水情自动监测站 统计县域自动监测站情况,填表。 表5.1.1*县雨水情监测站点现状表 序 号 乡镇 名称 监测内容 通讯 方式 雨量监测站 密度 (km2/站) 水位监测站 密度 (km2/ 站) 备 注 雨量 水位 合 计 注:计算站网密度时自动雨量水位站表示自动雨量站和水位站各一个 (2)新建与改造雨水情自动监测站 根据建设标准及实际需要新建或改造自动监测站点,填表。 表5.1.2新建*县雨水情监测站点统计表
37、 序 号 乡镇 名称 监测内容 通讯 方式 雨量监测站 密度 (km2/站) 水位监测站 密度 (km2/ 站) 备 注 雨量 水位 合 计 (3)设备参数 详见县级实施方案技术标准 2. 新建图像(视频)监测系统 根据国家大纲要求及各县实际情况,选择在受山洪灾害影响较大的集镇、村落、重点河段、 中小型水库、重要塘坝等重要防洪部位部署图像(视频)监测站点,监控山洪灾害发生情况和人 员转移避险行动情况。河道、水库的图像监测站应增设简易水尺桩,并使摄像头可以拍摄到水尺 桩,以直观掌握实时水情信息。山洪灾害已建视频监测站点须接入系统,非山洪灾害已建视频监 测站点应尽量接入系统,避免重复投资。 (1)
38、布设原则 详见县级实施方案技术标准 (2)系统组成及数据流程 1 )县级图像(视频)监测系统组成 县级图像(视频)监控系统分为远端图像(视频)监测站、县级图像监控中心及市级视频 监控中心。 图像(视频)监测站可分为图像监测站及视频监测站。图像监测站主要采用定时抓拍和远 程控制抓拍两种形式,定时或根据需要向监控系统上传图片,通过光纤或3G网络传输数据。视 频监测站(具备图像监测站功能)可根据通信网络实际情况选择定时拍照上传图片和实时动态视 频传输等模式,一般通过光纤专线,无条件时可使用3G网络传输数据。可根据实际网络状况、 站点维护、费用等情况,选择建设至少1套视频监测站、至少 3套图像监测站(
39、或由视频监测站 取代)。 县级建设1套图像监控系统。监控系统由图像数据库和监控系统软件组成。图像数据库服 务器可与县级山洪灾害监测预警系统共用,需要配备至少200G的存储空间。监控系统软件可安 装在县级山洪灾害监测预警系统的应用服务器上,应能通过县级山洪灾害监测预警系统实现图像 查询、浏览和共享。 2)数据流程 图像、视频监测站点数据汇集到市级中心,各县图像监控中心通过互联网从市级中心获取 下载图像数据到本地数据库,并可实现视频在线浏览,见图5.1.1。 图5.3.1图像视频数据流程图 图像(视频)监测系统建设可利用运营商部门现有服务,如中国电信的全球眼和中国联通 的宽视界,以合作或租用的方式
40、建设视频监测系统,以节省建设和运营成本。 (3)图像(视频)监测站 1)已建站点情况 统计已建及新建站点情况,填表。 已建图像(视频)站点一览表 序号 乡镇 名称 归属 经度 纬度 监测 内容 建设 方式 网络 可否 接入 市级 监控 中心 备注 合计 注: 归属填业主,监测内容为图像、视频 建设方式为自建或租用移动、电信、联通等运营商 网络为光纤、无线网络等 2)新建站点情况 新建图像(视频)站点一览表 序号 乡镇 名称 经度 纬度 监测 内容 建设 方式 网络 备注 合计 (3)设备参数 详见县级实施方案技术标准 (二)预警系统补充完善 为扩大预警覆盖范围,提高预警发布能力,进一步补充完善
41、乡、村级预警设施建设。 预警设备设施主要包括无线预警广播、无线或有线LED屏、声光雨量(报警)器、简易 水位站、简易预警设备(手摇警报器和铜锣)等,统计现有预警系统建设情况。 1. 布设原则 详见县级实施方案技术标准 2. 无线预警广播 统计已建、新建情况,填表。描述如何可靠实现启动广电“村村响”广播系统。县级可协 商广电部门在县域“村村响”设备增配SIM卡,实现监测预警信息通过短信转语音发布。“村 村响”设备已完成 SIM卡配置的地区,可协商增加水利部门授权号码。 新建“村村响”广播站点,须与广电部门“村村响”设备兼容。 表521已建、新建无线预警广播一览表 序号 乡镇 数量 行政村 备注
42、合计 3. LED 屏 各县根据需要,可增设 LED屏。建议LED屏尽量采用无线通讯方式。应能实现通过有线 或无线方式及时在 LED屏上展示山洪预警预报信息。 LED屏应尽量布设在人员往来较多的公共 区域或人流量较大的户外。统计已建、新建情况并填表。 统计已建、新建情况并填表。 表5.2.2新建LED屏一览表 序号 乡镇 具体 位置 LED 颜色 面积 通讯 方式 备注 合计 注: LED颜色全彩色、双基色、单基色; 网络为有线、无线通讯方式; 4. 简易水位雨量观测站 雨量监测站须为声光式,水位监测站配置夜光尺,有条件的可选用声光式。简易水位站须 标识出可查询到的历史洪峰位置,水尺建议用不同
43、颜色标识预警等级对应位置。简易水位雨量观 测站须制订日常管理办法,填写观测纪录。简易水位雨量观测站监测信息须纳入乡镇、 表523新建简易监测站一览表 序号 乡镇 具体 位置 监测 内容 监测 方式 备注 合计 注:雨量监测方式须为声光式,水位监测方式为夜光尺或声光式; 表524改造简易雨量站站一览表 序号 乡镇 具体 位置 观测 方式 备注 声光 式 合计 村级预案 5. 简易预警设备 统计手摇警报器、铜锣,填表。预警设备损坏可进行适当增补 表5.2.5原有手摇警报器、铜锣一览表 序号 乡镇 行政村 自然村 备注 合计 表526新增手摇警报器一览表 序号 乡镇 行政村 自然村 备注 合计 (三
44、)县级山洪灾害网络系统完善 水利业务专网是建立在数字福建”政务网上的水利专网,2010年建成,已实现省市县 互联互通。 县级网络需实现与市级网络互联互通,完成县乡VPN网络连接,实现监测预警信息市县 乡及县级横向共享。 图5.3.1全省山洪灾害监测预警信息流程图 1. 现状描述 调查已建县级山洪灾害防治非工程措施县级网络完成情况。 (1)县级水利业务专网情况。县级方案要描述县级水利业务专网网络现状。使用拓扑图描述 现有网络情况,整理设备、型号、ip地址、存放地点等信息。统计已有相关设备及软件。设备 情况参考表5.3.1 表5.3.1县级水利业务专网设备统计表 序号 设备类型 设备型号 IP地址
45、 存放地点 备注 路由器(示例) 交换机(示例) 防火墙(示例) 服务器(示例) 表5.3.2县级水利业务专网软件统计表 序号 系统名称 数据库 B/S 或 C/S 访问地址 备注 采集程序 (示例) SqlServer2008 C/S 无 示例 决策支持系 统(示例) Oracle B/S 示例 (2)县级外网情况。县级方案要描述县级山洪灾害防治非工程措施监测预警平台已建外网网 络现状。使用拓扑图描述现有网络情况,整理设备、型号、局域网IP地址、公网IP地址、 表5.3.3县级外网设备统计表 序号 设备类型 设备型号 IP地址 存放地点 备注 序号 设备类型 设备型号 IP地址 存放地点 备
46、注 路由器(示例) 交换机(示例) 防火墙(示例) 有VPN功能 服务器(示例) 表534县级外网软件统计表 序号 系统名称 数据库 B/S 或 C/S 访问地址 备注 采集程序 (示例) SqlServer2008 C/S 无 示例 决策支持系 统(示例) Oracle B/S 示例 2. 县级网络完善 县级内外网物理隔离,内网需完成市县水利业务专网联通及县水利局与县气象局联通;外 网需完成市县互联网(或专线)上报监测预警信息并实现县乡VPN连接。 Q眼务器交换机Q防火墙婆端 图5.3.2县级网络拓扑图 县级可根据业务需求参考拓扑图并进行完善。 若现有设备能满足要求不应重复投资建设。 (1)
47、县级水利业务专网 表5.3.5县级水利业务专网增补设备统计表 序号 设备类型 设备型号 IP地址 存放地点 备注 路由器(示例) 交换机(示例) 防火墙(示例) 有VPN功能 服务器(示例) 序号 设备类型 设备型号 IP地址 存放地点 备注 (2)县级外网 各县须完善县乡 VPN网络连接,实现乡镇通过 VPN访问县级平台 表536县级外网增补设备统计表 序号 设备类型 设备型号 IP地址 存放地点 备注 路由器(示例) 交换机(示例) 防火墙(示例) 有VPN功能 服务器(示例) 3. 县级平台延伸到乡镇 建设内容主要包括县到乡的网络及平台建设、乡级硬件建设和乡级环境建设。 (3)县到乡的网
48、络及平台建设。乡镇须通过VPN连接登陆县级平台,访问县级平台的相关 数据服务,使用县级平台的部分软件功能。 (4)乡镇平台标准化建设。乡镇监测预警平台须达到“10个1”标准:1台计算机、1台路 由器、1台交换机、1台打印机、1台传真机、1部固定电话、1台柴油机、1台空调、 1个简易雨量(报警)器和 1个约20就专用值班室,简易雨量器必须设于值班室,专 人负责监测并记录。各县根据该标准补充建设。 (5)乡镇环境建设。对乡镇级防汛专用值班室的环境进行完善,并要求乡镇配备专职人员 负责。 序号 设备类型 设备指标 存放地点 备注 路由器(示例) 交换机(示例) (四)县级视频会商系统 县级新建高清视
49、频会商系统,对现有县级应急视频会商系统进行完善,并对会场进行适应 性改造和完善,新旧系统须互为备份。 1. 现状描述 描述各县应急视频会商系统现状,并填表。 表5.4.1县级应急视频会商系统设备统计表 序号 设备名 设备型号 IP地址 存放地点 备注 1 序号 设备名 设备型号 IP地址 存放地点 备注 2 3 4 5 6 描述各县本级应急视频会商环境现状,提供会场布置图 2. 县级高清视频会商系统 高清视频会商系统建设主要包括高清视频终端、高清摄像机、视频矩阵、会议管理服务器、 视频会商网络建设等。各县级新建的高清视频会商系统应与现有应急视频会商系统互为备份。绘 制县级高清视频会商系统拓扑图
50、,并填表。 县级高清视频会商系统拓扑图 (由县级防汛部门绘制) 表542县级高清视频会商系统配置表 编号 项目名称 配置及性能要求 单位 数量 备注 1 视频终端(含麦克风) 台 2 高清摄像机 台 3 高清视频矩阵 台 4 会议管理服务器 台 5 视频会商网络建设 10M专线 项 3. 县级应急视频会商系统完善 根据国家大纲要求及我省建设高清视频会商系统的统一要求,结合本县的实际,对现有县 级应急视频会商系统进行完善。填表。 表543县级应急视频会商系统完善配置表 编号 项目名称 配置及性能要求 单位 数量 备注 1 2 3 4. 会场改造 各县级防汛部门按照山洪灾害专业视频会商室标准,结合
51、自身条件进行会场改造,确定视 频会商会场场地适应性改造方案,提供会场布置图及改造项目。 表544县级视频会商会场改造统计表 编号 项目名称 配置及性能要求 单位 数量 备注 1 项 2 项 3 项 (五) 县级山洪灾害平台硬件部分 1. 县级机房设备 按国家大纲及省级建设要求,结合各县实际,进行机房、会商室、值班室改造。 (1) 机房改造。要求绘制机房平面图,并进行综合布线设计。 (2) 会商室改造。要求绘制平面图,并进行综合布线设计。 (3) 值班室改造。要求绘制平面图,并进行综合布线设计。 表5.5.1机房设备统计表 编号 名称 主要性能指标 单位 数量 1 例:局域网 核心交换机 例:模
52、块化结构,支持线卡热插拔,槽位数 6个;背板带宽4.5T,交换容量1.2T, 包转发率940Mpps;配置双引擎、双电源、 千兆光口(复用) 4个、千兆电口48个、4 个千兆多模光纤模块; 台 1 2 2. 县级移动巡查设备 表5.5.2县级移动巡查设备清单 编号 名称 品牌 型号 参数指标 数量 (六)县级山洪灾害平台软件部分 1. 县级山洪灾害信息预警和发布软件升级 对现有县级山洪灾害信息预警和发布软件进行升级。平台软件要接入监测站点的图片数据 并进行查询展示。补充完善短历时实时水雨情查询和监视、预警信息发布、数据上报与信息共享 等功能。增加预案衔接演示、图像(视频)监控等模块并集成调查评
53、价成果及相关统计功能(如 短信统计、预警预报统计)。县级方案要描述平台软件此次升级的功能模块。 2. 县级水利业务专网山洪灾害信息预警和发布软件 县级水利业务专网部署一套山洪灾害信息预警和发布软件,查询水利、气象相关数据。 3. 县级山洪灾害监测预警信息共享模块 县级山洪灾害监测预警信息共享模块由中央统一组织开发,市级负责采购,各县依托内、 外网网络建设和县级山洪灾害监测预警平台建设组织实施该模块。 (七)县级山洪预警信息发布能力升级 1. 山洪预警信息发布网站 各县须建立山洪预警信息发布网站,进行山洪灾害信息查询、预警信息发布,并包含电子 政务功能。 (1) 功能模块。网站包括前台门户(包括
54、山洪灾害信息查询发布、预警信息查询发布、山洪 动态、水利局概况、工作机构、水利新闻、图片风采、水利专题、防汛抗旱、法律法规等)、管 理后台(管理员管理及权限分配、信息发布、日志管理等)。方案要描述网站功能需求。 (2) 实施及部署方案。网站建议采用兼容性好、安全性高的Java 编程语言开发。系统程序 与数据库有条件则分开部署。 应用及数据库服务器可共用已建县级山洪灾害防治非工程措施配备 的服务器。方案要描述网站实施及部署方案。 2. 山洪预警信息发布通道 县级须建立与通信运营商、广播、电视、网络等公共信息传播部门或单位的山洪预警信息 发布联动机制,根据不同的预警等级,通过短信平台、电话、传真、
55、互联网、广播、无线 LED 等方式,及时向县、乡、村和各类预警对象发布预警信息。县级要根据当地实际情况,对接相关 部门,实现各种方式的预警信息联动。 (1) 短信网关。 完善短信发布平台, 建议采用短信网关, 实现预警事件发生时短信通知到有 关区域群众,及时传递情况、组织人员疏散。 (2) 电话、传真。建立相关部门人员通讯录,预警事件发生时向相应部门发送短信、电话及 传真通知。 (3) 互联网平台。 预警信息必须在山洪预警网站发布, 同时建立与县政府门户网站数据交互 渠道,将信息在政府门户网站进行发布。 (4) 无线广播。实现通过广电“村村响”发布预警预报信息。 (5)LED 。实现通过无线或
56、有线 LED 发布预警预报信息。 (八 ) 群测群防体系完善 根据山洪灾害调查评价成果,修订完善县、乡镇和行政村的山洪灾害防御组织机构、防御 预案,持续开展宣传、培训和演练。 群防群策防御体系完善按三年平均安排补充。 1. 建设原则 以行政村为单位,按“十个一”建设进行完善和补充。“十个一”即:建立1 套责任制体 系,编制 1个应急预案,安装 1套简易雨量报警器,配置 1套预警设备,制作 1 个宣传栏,组织 1 次培训、开展 1 次演练,每个危险区确定 1 处避灾安置点,每个危险区设置 1 组警示牌,每户 发放 1 张明白卡(含宣传手册)。 2. 完善山洪灾害防御责任体系和预案 (1) 补充完
57、善责任体系 1) 补充完善县级组织责任体系 完善县级山洪灾害防御组织机构, 由县防汛抗旱指挥部统一指挥, 县级政府主管领导为指 挥长,成员由县政府相关职能部门负责人组成。 县级指挥机构下设办公室、5个工作组(监测组、信息组、转移组、调度组、保障组)及 应急抢险队。办公室应有专人负责;明确县防汛抗旱指挥部各山洪灾害防御工作组职责。 完善县级指挥机构组织成员的联系方式档案,紧急情况下应能通过电话、短信等方式联系 到组织成员。 对管辖范围内的施工场所、旅游景点、企事业单位和重点防治区应有相应的负责人负责山 洪防御工作,应有可靠的联系方式。 2 )补充完善乡镇级组织责任体系 完善乡(镇)级山洪灾害防御
58、组织指挥机构,指挥机构设指挥长、 副指挥长,成员由乡(镇) 相关职能部门负责人组成。 乡镇级指挥机构下设办公室和监测、信息、转移、调度、保障等5个工作组及应急抢险队, 办公室应有专人负责;明确乡(镇)级防汛抗旱指挥部各山洪灾害防御工作组职责。 完善乡镇级组织指挥机构成员的联系方式档案,紧急情况下应能通过电话、短信等方式联 系到组织成员。 对管辖范围内的施工场所、旅游景点、企事业单位和重点防治区应有相应的负责人负责山 洪防御工作,应有可靠的联系方式。 县、乡组织责任体系构成见图5.8.1。 图5.8.1县、乡组织责任体系 3)补充完善村级组织责任体系 完善村级组织指挥机构,行政村以村委书记或村主
59、任指挥长,确定监测预警信息员,并造 花名册报送乡(镇)、县指挥机构备查。行政村应成立以基干民兵为主体的应急抢险队。 村级组织责任体系构成见图5.6.2。 图5.8.2村级组织责任体系 (2)补充完善县、乡镇、村和企事业单位山洪灾害防御预案 根据本次山洪灾害调查评价工作成果,以及实际情况变化,县、乡镇、村和工矿等企事业 单位对山洪灾害防御预案进行修订完善。学校、工矿等企事业单位预案由相应的行业主管部门组 织编制,报防汛部门备案。 山洪灾害防御预案重点包括以下内容: 1)根据本次山洪灾害调查评价的成果,明确危险区、转移路线、安置地点和预警指标, 并绘制山洪灾害危险区图;每个危险区确定1处避灾安置点
0/150
联系客服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人人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人人文库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