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工条件发生变化时,施工组织设计须及时修改和补充,以便继续执行。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关于河道治理工程施工组织设计的范本,欢迎参考!
1 工程概况
AA河流域面积1 255.77 km ,流域属恒山山脉腹地,北、西、南三面环山,地形西高东低,南北高中间低,海拔高程在938~1 875 m之间。
AA河河道常年冲刷严重,河槽行洪能力下降,防洪能力低;堤防工程建设标准低、质量差,部分堤段透水现象严重;居民住宅随意侵占河道,乱倾乱倒生活、建筑垃圾;许多河段堤防缺失,未能形成完整的防洪体系,防洪标准不足5年一遇。
XX县AA河河道治理工程治理范围为AA河西关一邓长堡段河道,全长7.6 km。其中县城段(西关一蕙花村)长3.2 km,农村段(蕙花村一邓长堡)长3.3 km。疏通主河道南面1条引河河道,长1.1 km。
2 施工布置
2.1 施工布置原则
一是主要设施、工厂和交通线路的防洪标准不低于10~20年一遇洪水标准。二是场地和工区划分布置要符合有利于生产、易于管理、便于生活的原则,并符合国家有关安全防火、卫生和环保等规定。三是工程弃渣处理应少占耕地,弃渣填沟不应影响河道行洪或冲失到下游。四是施工场地狭窄的施工区,应结合地形条件分几个高程布置或利用弃渣填筑场地,以减少场地平整工程量。五是施工区内部施工设施应紧凑,尽量布置在施工现场附近,以减少水、电、管线和施工道路长度,减少占地。
2.2 施工分区布置
根据工程特点,在项目区中部AA河河道南、北两岸分别集中布置。共布置4个施工区,每个施工区均设置进场道路,施工区内包括生产区和生活区,生产区内设置仓库、加工厂、小型修配厂、块石料堆放场地等。
工程共需修建仓库120m工棚300 m 。生活用房为租用,面积700 m 。施工临时占地0.67 hm 。工程土方开挖51.07万m ,土方回填4.95万m ,弃渣46.12万m,部分弃渣用于加固堤防,多余弃渣运往弃渣场,弃渣场位于施工区约2 km处的山沟内。
3 导流设计
3.1 导流标准
河道堤防防洪标准为10年、20年一遇洪水,主要建筑物按4或5级建筑物设计,根据《水利水电工程施工组织设计规范》,导流建筑物级别为5级。由于该河道汛期洪水流量较大,因此采用非汛期导流施工方式,导流流量采用非汛期5年一遇,流量为12m/s,非汛期为每年10月至次年5月。
3.2 导流方式
根据河道建筑物的布设及水文、地形条件,导流采用分期导流方式,主河床段利用开挖料填筑围堰分段施工,围护、施工各一段,其余地段可利用预留河床高台地施工。
3.3 导流建筑物设计
围堰采用土围堰形式,堰顶宽度4 m,内外边坡1:2.0。导流工程围堰填筑利用开挖料,围堰拆除后,所用填筑料弃至河床平台。
3.4 基坑排水
由地质资料可知,该河段地下水埋深大多介于0~3 m之间,基坑涌水量为10—15 m/d,围堰内的涌水、施工废水及雨水等排水均采用明排方式。在围堰内侧基坑周围开挖0.2 m~0.3 m的排水沟,然后汇流至1.5 m~1.5 m~2.0 m的集水井内,用100BJ20水泵将水从集水井中不间断抽排至围堰外河槽内。
4 施工技术
4.1 土方工程
土方开挖:土方开挖分为清基、基础开挖、清淤等。清基采用74 kW 推土机推运,2 m 挖掘机挖装15 t自卸汽车运输,临时堆放;土方开挖采用2 m。挖掘机挖装15 t自卸汽车运输,土方平衡后利用料就近堆放;清淤采用2 In 挖掘机挖装15 t自卸汽车运输。
土方回填:土方回填利用开挖料,采用74 kW 推土机摊铺,振动碾碾压,局部采用2.8 kW 蛙式夯机夯实。
4.2 浆砌石挡墙
挡墙断面设计尺寸为墙高4.5 m,顶宽0.6m,临水侧边坡1:0.5,背水侧边坡1:0.2。基础伸人河底下1.5 m,坡脚防护宽度5.0 m。
根据地层情况,堤坝置于河床中第四系全新统冲积卵石混合土、低液限黏土、低液限粉土上。由地质资料可知,堤基岩性变化大,土层厚度分布不均匀,变形强度存在一定程度的差异,且低液限粉土具有轻微的湿陷性。为消除基础的湿陷性,采用碾压法对基础进行处理。
浆砌石砌筑采用人工施工,石砌体所用的`石材应质地坚实,无风化剥落和裂纹。浆砌石砌筑应分层,各层砌筑均应坐浆,边铺浆边砌筑。每层依次砌角石、面石,然后砌腹石,选择较平整的大块石经修凿后用作面石,上下两层石块应骑缝,内外石块应交错搭接。水泥砂浆施工采用移动式砂浆拌和机拌和,胶轮手推车直接人仓。
为减小仰斜式浆砌石挡土墙的不均匀变形,沿墙身纵断每隔15 m设一横缝,缝宽2.0 cm,缝内填沥青木板;在墙体断面突变处另设沉陷缝。
4-3 格宾石笼
格宾石笼护坡用于河道较宽、河堤两岸保护对象为耕地的堤段,斜坡式护坡稳定边坡为1:2.0,其结构型式为500 mm厚格宾石笼、200 mm厚碎石,堤防背水面采用草皮护坡。格宾石笼采用自卸汽车运输石料,石笼就地组装,手推车搬运石料,人工填石料,5t汽车起重机配合人工吊装格宾石笼。
4.4 碎石垫层
碎石垫层采用15 t自卸汽车运输,人工铺料,2.8 kW蛙式打夯机夯实。
4.5 泥结石路面
泥结石路面采用人工拌和摊铺黏土和碎石混合料,12~15 t压路机碾压。
5 施工条件及设施
施工供水:工程施工供水用河道泉水或打浅井取水,采用200NQ30—75潜水泵抽水至容积为50m,的调节水箱内备用。
施工供电:施工用电可就近接线至施工区变压器,每个施工区设置1台75 kVA变压器。另外,各施工区需配置1台50 kW柴油发电机作为备用电源。
混凝土设施:混凝土拌和设备采用小型、方便灵活的装配式或移动式拌和站。设计中考虑全线拌和站为简易拌和站,由生产能力为10m/h的拌和机组成,全部人工操作,移动方便,适合于设在浆砌石挡墙施工区和格宾石笼护坡处少量使用。
交通条件:工程区境内交通便利,场内交通临时道路利用河道两侧原有道路,新建施工道路2.0 km,为砂石路面,路面宽4.0m。
6 结语
AA河河道治理工程属社会公益项目,工程通过对河道清障疏浚、河堤新建、加固,使治理段河道的防洪标准提高到10年或20年一遇的设计防洪标准,保护了9个村庄、2个城镇和5个工矿企业,对保护沿岸城镇人民生命财产的安全发挥了重要作用。同时工程实施后,每年可节省汛期防洪抢险投人的大量人力、物力和财力;区域内城镇、村庄、工矿及其他基础设施的防洪标准有较大程度的提高,人民生命财产和经济社会发展的防洪安全保障问题得到解决,对加快城镇建设,促进地区经济快速发展十分有利。
一、综合治理原则
以人为本,人水和谐的原则。以保障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作为中小河流治理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留足洪水出路,严禁缩窄河道,合理确定治导线和堤距。
因地制宜,注重实效的原则。根据河流特点和防洪保护需要,通过方案比选合理确定治理方案和措施,注重治理效果,处理好工程安全性与经济性的关系。
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原则。要结合当地条件,优化设计方案,充分利用当地材料,合理规划料场,尽量少占耕地,从严控制管理用地;设计方案要尽可能减少对河流生态及当地环境的影响,护坡、护岸尽量采用植物措施和天然材料、生态复合材料,注意与场镇景观、生态环境的`协调。
二、治理方案的确定
中小河流综合治理工程应分段分析河道、堤防和建筑物工程现状以及存在的主要问题、河道现状安全泄量及其标准,研究明确本项目的建设任务和治理范围。
依据国家标准《防洪标准》(GB50201-94),结合河道洪涝灾害特点和防护区经济社会发展需要,根据保护的对象和范围,统筹考虑本河流治理对下游的防洪影响,与流域区域防洪标准相协调,合理确定防洪、除涝标准。
明确河道设计水面线推算方法、采用参数和主要成果,经复核河道断面不能满足行洪要求的,应综合考虑流域特点、地形地质条件、施工条件、环境影响、工程占地、工程量及投资等因素,兼顾水资源利用、环境保护、对新建堤防河道整治方案进行技术经济比选,最终确定整治方案。
新建堤防统筹考虑防护区的排水要求,根据排涝分区和排涝标准,在排水方案论证的基础上,合理确定穿堤建筑物的布置、型式和规模。对迎流顶冲可能发生冲刷破坏的堤岸,可采取护坡护岸措施。护岸工程应采取平顺护岸型式,并与周围环境相协调,安全实用,便于维护,生态亲水,避免对河道自然面貌和生态环境的破坏。淤积严重或行洪能力不足的河道,经必选后采取河道疏浚、卡口河段拓宽切滩等措施,以恢复或提高河道行洪能力。
三、工程布置及主要建筑物设计
堤防工程级别划分应按《防洪标准》(GB50201-94)和《堤防工程设计规范》(GB50286-2013)规定执行。穿堤建筑物(涵管、涵闸、泵站等)的建筑物级别不应低于所长堤防工程级别。防洪墙的建筑物级别应与相应堤防级别相同。具有通航、交通等功能的建筑物,应同时满足相关行业标准。
(一)新建堤防堤线布置
堤线布置时顺河道走势及天然岸线的分布情况,在基本遵从河道现状自然河岸线的基础上,尽可能充分利用现有河道空间对河道进行扩宽,对局部卡口段进行改造,构建和谐、自然、生态的景观带,完建后设计洪水位时的过流能力不小于天然情况。
首先对现状河道进行设计频率洪水水面线计算,分析各个河段是否满足相应防洪标准,然后再根据城镇总体规划、河道地形条件、周边可拓展空间、河岸可能改造形式以及河道功能定位等因素,确定初步的河道治理方案,根据水利计算成果,对各个河段整治规模进行修改,通过不断改变设计河道宽度,计算出各种方案设计水位变化的幅度和工程方案的效果。根据各种组合的多次试算,拟定较优的各个河道不同整治规模的初选方案进行详细的水利计算,选取工程规模、投资和工程防洪、景观、生态综合效果较优的一组方案作为推荐实施方案。
通过对几种堤线方案洪水水面线、地形地质条件、施工条件、投资和占地等方面的综合比较后,确定最优的堤线布置方案。
(二)新建堤防堤型选择
堤型一般有斜坡式、直立式、多阶混合式等断面构造形式。中小河流堤防护坡型式宜与自然和谐,除必须采用硬护坡的堤段外,可采用水泥土、草皮护坡型式。护岸型式宜优先选用坡式护岸,受地形条件或两岸建筑物限制时可采用墙式护岸。护岸工程上部护坡措施应进行综合比选后确定。有生态环境要求的堤防,经论证后常水位以上可采用生态型硬护坡或框格植草护坡。护岸工程下部护脚措施可根据水流条件、河势条件、材料来源等,选用抛投体、刚性挡墙和格宾挡墙等。护脚顶部可设置枯水平台,平台顶高程高于设计枯水位0.5m左右。
(三)清淤疏浚和清障工程
根据河道整治工程总体布局,结合河道治导线确定疏浚范围。疏浚后应使河槽与河岸保持稳定,满足边坡稳定的要求。河道需扩挖时,应沿滩地较宽的一侧或沿凸岸开挖,并尽可能使河线顺直。疏浚段的进出口处应与原河道渐变连接,未经充分论证,不能改变整治河段的河道比降。应根据当地地形地质条件、环境条件等合理选择排泥场地,并尽量采用环保型清淤疏浚方式。应对河道内垃圾等碍洪构筑物进行清除。对桥梁阻洪严重的,应结合当地基础设施情况和社会影响,决定是否拆除重建。
四、结束语
中小河流综合治理工程属社会公益性水利防洪基础设施建设项目。通过采取合理可行的治理措施,有利于提高河道防洪能力,保护岸坡稳定,防治水土流失,它既是关系该地区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的一项生命工程,也是改善城镇生态环境、投资环境和旅游环境的一项形象工程。因此,该工程的建设是十分必要和紧迫的。
一、工程概况
项目背景:针对城市内河黑臭水体、岸线坍塌、生态功能退化问题,治理范围涵盖河道清淤、岸坡修复、生态缓冲带建设及配套截污管网铺设,全长 2.8km,工期 180 天。
关键指标:清淤量 1.2 万 m,岸坡生态护砌面积 8000㎡,种植水生植物(芦苇、菖蒲等)5000㎡,截污管网 DN300-DN600 总长 1.5km。
二、施工部署
分区施工:按 “上游→下游、先清淤后护岸、先截污后生态” 原则,划分为 3 个施工段,同步推进清淤与管网铺设,避免交叉干扰。
资源配置:投入绞吸式挖泥船 2 艘、长臂挖掘机 4 台、管网施工班组 3 个,配备水质监测设备实时把控清淤后水体指标。
三、核心施工工艺
生态清淤:采用环保绞吸船分层清淤,表层淤泥(0.5m 内)采用密闭罐车运输至资源化处理厂,深层底泥经脱水后用于岸坡覆土;清淤后投放微生物菌剂改善水体菌群。
岸坡修复:采用 “格宾石笼 + 植被混凝土” 组合工艺,格宾石笼挡墙加固坡脚,坡面喷射含草籽的植被混凝土,同步预留鱼巢孔,兼顾稳定性与生态性。
四、质量与安全管控
质量标准:清淤后河道底泥含水率≤60%,岸坡坡度偏差≤±5%,水生植物成活率≥90%;每 500m 设置 1 个水质监测点,确保 COD、氨氮指标达标。
安全措施:临水作业区设置防护栏杆与警示标识,施工人员穿戴救生衣;清淤船作业前核查水下管线位置,避免破坏市政设施。
一、工程概况
项目特点:涉及 3 条农村支流治理,以 “防洪排涝 + 水质改善 + 乡村景观” 为目标,主要内容包括河道疏浚、堤防加固、亲水平台建设及沿岸绿化,工期 120 天。
地理条件:河道穿行农田区域,施工场地狭窄,需协调农作物收割期,避免影响农业生产。
二、施工难点与对策
难点 1:农田区施工干扰大
对策:采用小型清淤设备(如小型挖泥机、人工清淤结合),分段围挡施工,每段长度≤300m,清淤期间预留临时排水通道,保障农田灌溉。
对策:优先利用河道疏浚土(经筛分合格后)作为堤防回填土,不足部分从周边合规取土场运输,严控土料含水率(18%-22%)与压实度(≥93%)。
三、关键工序
堤防加固:采用 “黏土心墙 + 砂卵石护坡” 结构,黏土心墙分层压实(每层厚度 20cm),坡面铺设砂卵石垫层后植草皮,顶部修建 0.5m 高防浪墙。
景观配套:在村庄集中段建设亲水平台(采用防腐木材质,宽度 2m),沿岸种植垂柳、碧桃等乡土树种,搭配水生鸢尾,打造乡村滨水景观带。
一、工程概况
防洪目标:将河道防洪标准从 “10 年一遇” 提升至 “20 年一遇”,治理长度 4.5km,主要工程包括河道扩挖、堤防加高培厚、穿堤建筑物(涵洞、水闸)改造。
水文条件:施工期间需避开汛期(6-9 月),计划在非汛期(10 月 - 次年 5 月)完成主体工程。
二、施工关键技术
河道扩挖:按设计断面采用分层开挖,开挖边坡 1:2.5,分层高度 1.5m,边坡采用塑料薄膜覆盖防渗,避免雨水冲刷垮塌;开挖弃土优先用于堤防培厚,余土外运至指定弃土场。
水闸改造:拆除旧闸后新建钢筋混凝土闸室,闸底板采用 C30 混凝土,设置止水带(橡胶止水 + 铜片止水);闸门安装采用汽车起重机吊装,安装后进行无水调试与有水试运行。
三、进度保障措施
汛期预案:提前储备编织袋、土工布等防汛物资,在堤防迎水坡铺设防渗膜临时防护;汛期来临前完成堤防主体与水闸启闭设备安装,确保防洪功能达标。
一、工程概况
项目定位:城市滨水公园配套河道治理,兼顾生态修复与市民休闲,工程内容包括河道清淤、人工湿地建设、景观步道铺设及夜景照明安装,工期 210 天。
生态要求:构建 “沉水植物→浮水植物→挺水植物” 立体植被系统,投放底栖生物(螺、蚌),形成完整生态链。
二、特色施工工艺
人工湿地建设:在河道支流口建设表面流人工湿地(面积 3000㎡),填料采用 “碎石 + 沸石 + 活性炭” 分层铺设(每层厚度 30cm),种植美人蕉、再力花等净化能力强的水生植物,提升水体自净能力。
景观步道施工:沿岸铺设透水混凝土步道(宽度 3m),采用 “基层压实→透水混凝土浇筑→表面拉毛” 工艺,步道两侧设置仿木护栏,间隔 50m 设置景观休憩座椅。
三、环保管控
施工期环保:清淤作业采用密闭运输,避免泥浆撒漏;施工废水经沉淀池(三级沉淀)处理后回用,严禁排入河道;夜间施工(22:00-6:00)需办理夜间施工许可,控制机械噪音≤55dB。
生态监测:施工期间每 7 天监测一次水体指标(透明度、溶解氧、COD),植物种植后每月核查成活率,及时补植死亡植株。
一、工程概况
项目背景:山区河道因暴雨冲刷导致水土流失严重,治理内容包括河道护岸、谷坊建设、坡面水土保持林种植,治理长度 3.2km,工期 150 天。
地形特点:河道两岸坡度较陡(30°-45°),施工场地狭窄,大型设备进场困难。
二、施工方案
谷坊建设:在河道支流沟口修建浆砌石谷坊(共 12 座),谷坊高度 2-3m,基础嵌入基岩 0.5m,采用 M7.5 水泥砂浆砌筑,顶部设置溢洪口,防止洪水漫顶。
坡面治理:采用 “鱼鳞坑 + 植苗” 工艺,沿坡面开挖鱼鳞坑(坑距 1.5m×1.5m),坑内种植油松、侧柏等耐旱树种,搭配紫花苜蓿等豆科植物,提高坡面植被覆盖率。
三、水土保持措施
临时防护:施工便道两侧开挖截水沟,坡面开挖后及时铺设土工布覆盖,避免雨水冲刷;弃土场采用编织袋挡墙围挡,顶部种植紫穗槐固土。
监测预警:在河道两岸设置 3 个水土流失监测点,定期测量土壤侵蚀量;雨季来临前检查谷坊、护岸稳定性,发现裂缝及时修补。
一、工程概况
治理目标:消除河道黑臭现象,使水体透明度≥1.5m,COD≤50mg/L,氨氮≤5mg/L,治理内容包括截污纳管、底泥疏浚、水体净化,工期 180 天。
污染成因:主要为沿岸生活污水直排、底泥厌氧发酵,需优先解决截污问题。
二、核心治理工序
截污纳管:沿河道铺设截污管网(DN400-DN800),采用 HDPE 双壁波纹管,管道基础采用砂石垫层(厚度 10cm),接口采用电热熔连接;在污水直排口设置截污井,将污水导入管网。
水体净化:清淤后投放生物促生剂激活水体微生物,同时布设生态浮岛(总面积 1200㎡),浮岛种植凤眼莲、狐尾藻,搭配曝气设备(每 500m 设置 1 台太阳能曝气机),提升水体溶解氧。
三、效果保障
过程监测:在河道进口、出口及中间段各设 1 个监测点,每周检测水质指标,根据监测结果调整生物制剂投放量。
长效管理:施工完成后移交运维单位,定期清理生态浮岛杂草、维护曝气设备,建立 “管网 - 水体 - 植被” 一体化运维机制。
一、项目概况
EPC 特点:涵盖 “设计 - 采购 - 施工 - 运维” 全周期,治理范围包括河道清淤、岸坡修复、截污管网、景观绿化及智慧监测系统,工期 270 天,需统筹设计与施工衔接。
智慧化要求:在河道沿线布设水质传感器、视频监控、水位计,数据实时传输至智慧管控平台,实现远程监控与预警。
二、统筹管理方案
设计与施工协同:设计阶段提前征求施工班组意见,优化施工方案(如将大型构件拆分为小型预制件,便于运输安装);采购环节优先选择本地化供应商,缩短材料运输周期。
智慧系统集成:智慧监测设备与主体工程同步施工,传感器安装在河道护岸预制件中,避免后期开挖破坏;平台调试在工程收尾阶段进行,确保数据采集准确、预警及时。
三、验收与移交
分阶段验收:按 “清淤工程→截污工程→生态工程→智慧系统” 分阶段验收,每个阶段验收合格后方可进入下一工序。
运维移交:编制《运维手册》,对运维人员进行培训(包括设备操作、水质监测、植被养护),确保项目长期发挥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