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防汛抗旱指挥部发布紧急通知,做好山洪地质灾害防范应对工作

根据气象部门预报,8月18日夜间到8月19日夜间我省自西向东有一次降雨过程,本轮降雨雨量分布不均并伴有雷电,雷雨地区雷雨时阵风8~10级。8月22日至8月23日,我省还有大范围降雨过程。

近期,受局地强降雨影响,全国多地因强降雨引发山洪和地质灾害,造成重大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当前,我省正处于主汛期,极易发生中小河流洪水、山洪地质灾害和城乡内涝,防汛形势依然复杂严峻。省防汛抗旱指挥部办公室发布通知:

做好近期降雨防范工作

通知要求,各级各部门要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防汛工作重要指示精神,始终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坚决杜绝厌战情绪和松劲心态,发扬不怕疲劳、连续作战作风,以更高站位、更大力度、更实举措,确保人民群众生命安全。要严密防范局地极端强降雨引发的山洪和地质灾害,突出抓好局地强降雨和山洪地质灾害监测预报预警,及时果断组织受威胁人员转移,切实保障群众生命安全。要科学调度水利工程,提前做好高水位水利工程泄洪迎汛,确保工程运行安全。要针对前期强降雨造成的工程水毁,及时组织力量开展水毁修复,尽快恢复工程防洪能力。要严密防范强降雨和大风可能造成的次生灾害,及时组织对在建工程、危旧房屋、室外广告宣传牌防风加固,督促各类船舶防风避风,严格落实矿山、危险化学品、工贸、交通运输、电力通讯等重点行业安全监管,抓好旅游景区等人员聚集场所的安全管理,坚决避免自然灾害引发安全生产事故。要严格执行防汛工作领导带班和汛期24小时值班制度,遇突发险情、灾情,必须第一时间掌握、第一时间上报,坚决防止漏报、迟报、瞒报、误报。

做好山洪地质灾害防范应对工作

强化责任落实,高度重视山洪地质灾害防范工作

各级各部门要充分认识山洪地质灾害防范应对形势的严峻性,牢固树立风险意识和底线思维,始终保持高度警惕,以“时时放心不下”的觉悟,压紧压实责任,实化细化防范应对方案,落实各项防御措施,确保有力有效应对突发山洪地质灾害。各级应急部门要主动作为、积极作为,坚决克服麻痹思想和侥幸心理,扎实做好山洪地质灾害防范应对工作。

强化预警和响应联动,提前撤离受威胁群众

各地要密切关注天气变化,加强局部性、突发性山洪地质灾害的短时临近监测预报,加密联合会商研判,分析可能发生的各类风险和薄弱环节,研究制定针对性的防范应对措施。要强化预警与响应联动,加强区域间信息共享和联动,组织受山洪地质灾害威胁群众提前撤离。要把确保人民群众生命安全放在第一位,加强巡查和研判,把住“转移谁、谁组织、何时转、转到哪、如何管”等关键环节,发挥“第一吹哨人”作用,落实落细转移避险工作方案和措施。一旦出现山洪地质灾害险情,立即启动“叫应”机制,迅速果断提前转移群众,确保应转尽转、应转早转,不漏一户、不落一人。切实做好转移群众安置工作,统筹疫情防控和救灾救助,保障受灾群众基本生活。要认真做好灾害核查复查,发挥专家团队作用,及时分析研判,严防岩土体遇水饱和、强度降低导致的滞后性山洪地质灾害,风险消除前一律禁止转移群众返回。

强化巡查排查,做好针对性安全防范

济南、泰安等山区要突出做好小流域山洪和地质灾害防御,充分发挥群防群治作用,严格落实降雨期间山洪和地质灾害隐患点及风险区的巡查、监测、预警、转移避险等措施。要加强重点地区防范,淄博、临沂、潍坊、日照等地要注意防范中低山丘陵地区由降水引发崩塌、滑坡、泥石流等突发地质灾害。枣庄、泰安、临沂等地要注意近城区的岩溶水源地影响范围内,发生岩溶坍陷的风险。要加大工作力度,细化工作措施,必要时成立工作组赴各县区指导、协调山洪地质灾害防范和应对工作。要盯紧重点行业、重点部位,不仅要盯牢已经发现的隐患点,还要看紧临坡临沟建房、切坡修路、重要基础设施、在建工地、旅游景区和学校、医院、集镇等重点区域,确保灾害早发现早处置。要做好重点时段防范,特别是强降雨时段,各地一定要落实包保责任人,盯紧靠上,确保防御责任“无缝隙”“全覆盖”,将损失降到最低。

做好救援准备,及时处置灾情险情

各地要做好队伍、物资、装备及避难场所准备,加强与相关工程抢险队伍、技术支撑队伍的对接。极端天气,应急救援力量和技术支撑队伍靠前驻防,确保响应快速、组织有效、保障有力。灾害发生后,要及时果断处置,及时报告情况,立即启动应急响应,第一时间派出队伍开展现场搜救和应急处置。加强灾害现场调查,严防二次灾害造成救援人员伤亡。

立即组织开展山洪地质灾害风险研判,落实防范措施

各市要立即组织专家,对辖区内山洪地质灾害易发区进行全面摸排,对发现的地质灾害隐患点认真分析研判,确定风险等级,一点一策,制定针对性防范措施和治理方案,明确责任单位和责任人。

加强宣传引导,提高防范应对意识

要加强宣传引导,在各级主流媒体,采取图文并茂、寓教于乐的多种形式进行广泛宣传,让群众了解山洪地质灾害发生的条件和特点,更好地掌握山洪地质灾害防御和避险知识,提高防灾避险和自救互救能力。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