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幅中国名画丰富了世界艺术宝库
是世界宝贵文化遗产
No.51
《踏歌图》
马远
(南宋)
北京故宫博物院
打开今日头条查看图片详情
描绘了雨后天晴的南宋京城郊外景色,同时也反映出丰收之年,农民在田埂上踏歌而行的欢乐情景。踏歌是中国民间一种不拘程式的娱乐形式,宋代甚为盛行,人即用足蹬踏节奏而作歌。
No.52
《溪山清远图》·局部
夏圭
(南宋)
中国台北故宫博物院
打开今日头条查看图片详情
《溪山清远图》为十张纸接成,描绘了江南晴日的湖山景色,图中有群峰、山石、茂林、楼阁、长桥、村舍、茅亭、渔舟、远帆,勾笔虽简,形象真实。且景物变化甚多,时而山峰突起,时而江流蜿蜒,不一而足。
No.53
《千里江山图》·局部
王希孟
(南宋)
北京故宫博物院
打开今日头条查看图片详情
取景庐山和鄱阳湖,以长卷形式,立足传统,画面细致入微,烟波浩渺的江河、层峦起伏的群山构成了一幅美妙的江南山水图。《千里江山图》是中国十大传世名画之一,集北宋以来水墨山水之大成。
No.54
《江山秋色图》·局部
赵伯驹
(南宋)
北京故宫博物院
打开今日头条查看图片详情
《江山秋色图》描绘了北方山水,群峰绵密,层峦叠嶂,仅在卷之前部有一条长河曲折蜿蜒而远逝,后卷但见崇山峻岭,错落连绵而如龙脉,起伏顾盼,开合揖让,虚实相生,盘桓而上。
No.55
《写生蛱蝶图》
赵昌
(南宋)
北京故宫博物院
打开今日头条查看图片详情
描绘了群蝶恋花的田园小景。轻灵振翅的蛱蝶起舞于画幅的上半部;秋花枯芦摇曳于画卷的底边。蝶、蚱以工笔细描,花草则以双勾填色法,设色清淡,彩不压墨。《写生蛱蝶图》是赵昌对自然界的花卉、草虫、粉蝶细致观察与写生。
No.56
《岁寒三友图》
赵孟坚
(南宋)
中国台北故宫博物院
打开今日头条查看图片详情
《岁寒三友图》以松枝、梅花与竹叶摆放成束,参差错落层叠有致。通过丰富的笔墨表现出松、竹、梅的特性,以墨竹和松针的墨色变化笔法映衬高洁的白梅。竹叶如刀剑,松叶如钢针,表现梅花的傲骨冰心。寒冬里松、竹、梅生机盎然,充满生命力。
No.57
《墨兰图》
郑思肖
(南宋)
日本大阪市立美术馆
打开今日头条查看图片详情
《墨兰图》勾画出一丛疏花简叶的幽兰,几片兰叶挺拔舒展,互不相交,清丽而优雅;兰花两朵,幽芳轻吐,沁人心脾。宋朝灭亡后,郑思肖改名思肖,“赵”是从“走”从“肖”,思肖为思念赵宋之意。
No.58
《秋郊饮马图》
赵孟頫
(元)
北京故宫博物院
打开今日头条查看图片详情
描绘了初秋时节,牧马人在荒野牧马的江南美景。《秋郊饮马图》作于1312年11月,赵孟频五十九岁,刚在江浙儒学提举任满重返大都任职,受元文宗的青睐恩准还乡,祭祖立碑。画中的欢快情调是其心境的自然流露。
No.59
《鹊华秋色图》
赵孟頫
(元)
中国台北故宫博物院
打开今日头条查看图片详情
描绘的是济南东北华不注山和鹊山一带秋景,画境清旷恬淡,表现出恬静而悠闲的田园风味。采用平远构图,以多种色彩调合渲染,虚实相生,笔法潇洒,富有节奏感。《鹊华秋色图》是赵孟頫1295年回故乡浙江为好友周密所作。
No.60
《云横秀岭图》
高克恭
1309
中国台北故宫博物院
打开今日头条查看图片详情
全图气势雄伟中透出幽静,构图上虽主峰高峙,用笔松疏,且配以朵朵白云,打破大山突兀压迫之感,冲淡气象萧森之感,仿佛幽然可居。《云横秀岭图》是高克恭去世前一年创作。
No.61
《四清图》
李衎
1311
美国堪萨斯纳尔逊·艾特金斯美术馆(前卷)
北京故宫博物院(后卷)
打开今日头条查看图片详情
此图原为长卷,约在明代中期时被分割为前后两卷。梧桐、青竹、兰草、湖石常被借喻人品的清高纯正,故表现这四种“清物”的长卷被称做“四清图卷”。《四清图》是李衍为朋友王玄卿所画。
No.62
《朝元图》·局部
马君祥、马七
1325
永乐宫壁画
打开今日头条查看图片详情
《朝元图》是三清殿中的“朝元图”壁画,描绘了诸神朝拜元始天尊的故事,以8个帝后为中心,周围有金童、玉女、星宿、力士等共286尊,场面开阔,气势恢宏。永乐宫原在山西永济县永乐镇,相传为吕洞宾的故宅,因黄河水利工程迁芮城县。
No.63
《渔父图》
吴镇
1336
北京故宫博物院
打开今日头条查看图片详情
描绘了远山丛树,流泉曲水,平坡老树。坡旁水泽,小舟闲泊。一渔夫头戴草笠,一手扶浆,一手执竿,坐船垂钓。对岸群山远岫,岗峦起伏,树木茂盛,溪流人家。 吴镇父亲在宋朝是抗金将军,吴镇秉性孤傲,“渔父”形象是清高、隐士的代名词。
No.64
《清閟阁墨竹图》
柯九思
1338
北京故宫博物院
打开今日头条查看图片详情
描绘了竹两竿,依岩石挺拔而立,石旁缀以雅竹小草。整幅图清雅秀美,姿态峭拔劲爽,石旁有雅竹杂草相衬,幽木与瘦石相映成趣。《清閟阁墨竹图》是柯九思于倪瓒书斋中清閟阁绘制。
No.65
《富春山居图》·局部
黄公望
1350
浙江省博物馆(前半卷《剩山图》)
中国台北故宫博物院(后半卷《无用师卷》)
打开今日头条查看图片详情
《富春山居图》以浙江富春江为背景,画面用墨淡雅, 被誉为“画中之兰亭”,中国十大传世名画之一。《富春山居图》是黄公望为师弟郑樗(无用师)所绘,因“焚画殉葬”而身首两段,前半卷《剩山图》和后半卷《无用师卷》。
No.66
《墨梅图》
王冕
1355
北京故宫博物院
打开今日头条查看图片详情
描绘了倒挂梅。枝条茂密,前后错落。枝头缀满繁密的梅花,或含苞欲放,或绽瓣盛开,或残英点点。正侧偃仰,千姿百态,犹如万斛玉珠撒落在银枝上。白洁的花朵与铁骨铮铮的干枝相映照,清气袭人,深得梅花清韵。
No.67
《杨竹西小像》
王绎/倪瓒
1363
北京故宫博物院
打开今日头条查看图片详情
此画是肖像画,描绘了杨竹西晚年隐居时的形象。杨竹西即杨谦,是南宋移民,号笔西居士,华亭(今上海松江)人,不屑于入世,隐居江南,与倪瓒、王绎交往密切。《杨竹西小像》由王绎执笔画人物,倪瓒补景。
No.68
《青卞隐居图》
王蒙
1366
上海博物院
打开今日头条查看图片详情
描绘了作者王蒙家乡吴兴的卞山景色。山上树木茂密苍郁,溪流回环,景色清幽,隐士行居其间。画法先以淡墨勾皴,而后施浓墨,再用焦墨皴擦。《青卞隐居图》是王蒙赠给表弟赵麟的画作。
No.69
《幽涧寒松图》
倪瓒
1374
中国台北故宫博物院
打开今日头条查看图片详情
描绘了平远的山坡陀石横卧其间,坡石中溪流淙淙,一片清寂,无花鸟和人迹。远山无树,大片空旷,坡石边亦无草木,几株松树枝干微倾,松叶亦是稀疏松朗,呈现严冬的景象。《幽涧寒松图》是倪瓒晚年隐居太湖时为友周逊学所作。
No.70
《风雨归舟图》
戴进
(明)
中国台北故宫博物院
打开今日头条查看图片详情
描绘了风雨交加中的山川自然景色和行人冒雨归家的情景。采用中轴线构图,高山置于画面右边。近景,树木、山崖、归舟相互依照;中景,芦苇、枯树、溪桥、村舍、竹林、远山;远景,高山重叠,远山迷蒙,在雾气中若隐若现。
No.71
《渔乐图》
吴伟
(明)
北京故宫博物院
打开今日头条查看图片详情
《渔乐图》描绘了渔舟停泊、薄雾环绕的港湾,再现了江南的秀丽景色和渔家之乐。近景描绘高树坡石,老树枝干横斜江上,水边停泊着几艘渔船,渔民或备炊、或闲谈,一派渔家之乐;远景山峦连绵起伏,云气迷蒙,水天相接;
No.72
《庐山高图》
沈周
(明)
中国台北故宫博物院
打开今日头条查看图片详情
描绘了庐山美景,画中层峦叠嶂,高耸的山峰层层叠叠,山石突兀,直入云霄。山上草木丰茂,树木生长得郁郁葱葱,山顶、山腰一片绿荫丛丛。千尺瀑布飞泄而下,水流顺势而下汇于峡谷潭水之中。一老者立于溪前,赏此美景。
No.73
《秋风纨扇图》
唐寅
(明)
上海博物馆
打开今日头条查看图片详情
描绘了立有湖石的庭院中,一仕女手执纨扇,侧身凝望,眉宇间微露幽怨怅惘神色。《秋风纨扇图》取自汉成帝妃子班婕妤色衰思驰、如纨扇在秋风起后被捐弃典故。唐寅借美人暮秋之伤来讽刺炎凉世态。
No.74
《桃源仙境图》
仇英
(明)
天津博物馆
打开今日头条查看图片详情
描绘了远离尘世的隐居环境。远处峰峦起伏,白云缥缈,楼阁在云雾中半藏半露。近处奇松欹斜虬曲,古藤盘绕,红桃掩映,景致幽雅。三个白衣人临溪而坐,一人抚琴,一人低首聆听,一人身倚石岩,挥舞着另一条手臂,被乐曲所陶醉。
No.75
《湘君湘夫人图》
文征明
1517
北京故宫博物院
打开今日头条查看图片详情
《湘君湘夫人图》据屈原《楚辞·九歌》中《湘君》《湘夫人》所绘。左侧女神手执羽扇,置于胸前,侧身作回首状;右侧女神侧身作前行,注视着对方;二位女神,高髻切云,衣着轻软,长裙曳地,裙带飘动,眉头微蹙,两腿稍曲,身腰挺直。
No.76
《墨葡萄图》
徐渭
(明)
北京故宫博物院
打开今日头条查看图片详情
描绘了果实累累的葡萄。徐渭在山阴(浙江绍兴)老屋,赏着好友张元忭送来尝鲜的紫黑葡萄,涌起作画欲望。赶巧,县府高云派人求字作画,于是写了一幅“青天高一尺”条幅,落款“青藤徐渭书”,应付交差。想着高云的升迁,续而创作了《墨葡萄图》。
No.77
《荷花鸳鸯图》
陈洪绶
(明)
北京故宫博物院
打开今日头条查看图片详情
描绘了四朵荷花或内敛含苞,或羞涩初绽,或幽雅盛放,亭亭玉立。两只彩蝶向阔大的荷叶飞来,一只蝴蝶停留在最右端的花心之上。荷花下面立着一块奇形太湖石。一对鸳鸯神态悠闲的浮在水面。一只青蛙正隐伏在石后的荷叶上觊觎甲虫,弓身即将跳起。
No.78
《秋兴八景图》
董其昌
1620
上海博物馆
打开今日头条查看图片详情
《秋兴八景图》共8开,描绘了董其昌泛舟吴门、京口途中所见景色。峻拔的山头,沉重的石块,深邃的溪谷,弥漫的烟雾,各尽其态。既有草木葱茂、风雨迷蒙的江南丘陵,又有沙汀芦荻、远岫横亘的水乡情调, 亦有江天楼阁、彩舟竞发的江上景色。
No.79
《南山积翠图》
王时敏
(清)
辽宁省博物馆
打开今日头条查看图片详情
《南山积翠图》为贺寿之作,描绘了高山逶迤、苍松秀健,有“寿比南山”之意。画面重峦叠嶂,主峰高耸,烟岚浮绕,林木葱茏,瀑布飞流;在各山岭之间,房屋、宅院若隐若现,可游可居。近景山坡上,苍松挺立,大概也隐喻“高寿”之意。
No.80
《仿三赵山水图》
王鉴
(清)
上海博物馆
打开今日头条查看图片详情
描绘了暮春时节,雨后江南浓丽的景色。盘旋的山势连绵不断,将画面分左右两部,山两侧有漫到山脚的春水。池塘边的柳树新枝嫩叶繁茂,与几株交错的同样枝繁叶茂的树木相互呼应,展示着春的气息。
No.81
《康熙南巡图》·局部
王翚、杨晋等
1691-1693
北京故宫博物院
打开今日头条查看图片详情
《康熙南巡图》是以康熙皇帝南巡为题材的大型历史图卷,共十二卷,总长213米。其展现了康熙帝第二次南巡(1689年)从离开京师到沿途所经过的山川城池、名胜古迹等。所绘人物万余个,牛、马、犬、羊等牲畜数千,江河山川、城池衙署、衢街闾阎、典当商行应有尽有。
No.82
《锦石秋花图》
恽寿平
1682
南京博物院
打开今日头条查看图片详情
图中一玲珑太湖石,立于杂草和海棠、雁来红等秋花的合围之中,花儿摇曳多姿,生机勃发,它们虽娇美却毫无绮艳之气,整幅画给人清逸秀雅、清爽恬静之感,构图也匠心独运,将主景置于画面的中心偏右位置,左上角的题诗则使全图变得平稳而舒展。
No.83
《黄山天都峰图》
弘仁
1660
南京博物院
打开今日头条查看图片详情
《黄山天都峰图》以“黄山归来不看岳”的黄山主峰天都峰为内容的画作。山峰造型处理得简洁凝练,以刚劲笔线勾勒出其空灵峭健的英姿,一山一石似有千山万石之感。天都峰海拔1810米,位于黄山东南部,传说是古时候群仙的都会,故取名“天都峰”。
No.84
《苍翠凌天图》
髠残
1660
南京博物院
打开今日头条查看图片详情
描绘了林木茂密的崇山峻岭。髡残生活的年代正值新旧朝代的交替,年青时参加过抗清斗争。失败后,愤而削发,以示不甘臣服,出家后的他游历名山大川。一方面他看到没落的明朝腐败,另一方面又因异族入侵而引发的民族使命感,让他内心矛盾。
No.85
《荷石水禽图》
朱耷
(清)
旅顺博物馆
打开今日头条查看图片详情
描绘了河塘边上的景色。画面下方,横卧一顽石,蹲着两只水鸭,一只伸长脖子向上望,一只相向而立。荷叶数柄,有浓有淡,形态各异。一枝含苞待放的花苞从花叶丛中钻出,显示出盎然的生机。
No.86
《淮扬洁秋图》
石涛
1705
南京博物院
打开今日头条查看图片详情
描绘了秋水茫茫、天阔萧冷的淮扬秋景。1705年夏末,江苏北部区域遭严重洪灾,扬州也被洪水淹没。由于天灾往往被视为吉凶预兆,有些人便将洪水与康熙南巡相联系。洪水秋天消退时,石涛作《淮扬洁秋图》以记其事,题诗对王朝命运作了一番思考。
No.87
《寄人篱下图》
金农
(清)
北京故宫博物院
打开今日头条查看图片详情
描绘了篱笆栅栏内,老梅一株,梅花盛开,透过栅栏门,可看到梅花点点落地。《寄人篱下图》显然是扬州八怪之一的金农有感而发,自喻为图中的梅花,虽有凋零,但还是花果累累;然花再好,门敞开着,却无赏花之人,给人一种凄凉、萧瑟之感。
No.88
《醉眠图》
黄慎
(清)
辽宁省博物馆
打开今日头条查看图片详情
描绘了八仙之首铁拐李醉眠情状。画中铁拐李背倚酒坛,伏在一个大葫芦上作醉态状。葫芦口冒着白烟,与天地交织在一起,将铁拐李这个无拘无束、四海为家的“神仙”的醉态刻画得独具特色。
No.89
《兰竹图》
郑燮
(清)
扬州博物馆
打开今日头条查看图片详情
《兰竹图》以石为龙脉,将一丛丛分散的兰竹有机地统贯一气,显得既严整而又富于变化。三者不分主次,浑然天成。巨大的倾斜峭壁上有数丛幽兰和几株箭竹,同根并蒂,相参而生,在碧空迎风摇曳,有拔地顶天、横空出世之势。
No.90
《积书岩图》
赵之谦
1871-1872
上海博物馆
打开今日头条查看图片详情
描绘了岩隙间一棵巨松从岩壁左侧横出,下端湍流水波,滚滚流水,波纹清晰。层层石隙中隐约可见层叠着的''藏书”。 《积书岩图》所绘积书岩位于河北房山,因其山腰缀有洞窟一穴,状如堆叠书籍之藏库,故出此名。
No.91
《三友图》
任颐
1884
北京故宫博物院
打开今日头条查看图片详情
三人席地而坐,中为曾凤寄,左为朱锦堂,右为任颐。背后左侧有一圆榻一画筒,画筒里树有书卷画轴,榻上堆着数卷。光绪甲申三月为明朝灭亡240年祭,《三友图》以画寄志,三人穿僧衣,脱去头巾。
No.92
《桃实图》
吴昌硕
1916
上海博物馆
打开今日头条查看图片详情
描绘了两棵粗壮、硕果累累的桃树,其中一个枝干不堪果实的重压倒在地上,树下有一块巨石,枝叶用色浓厚,果实色彩艳丽。画家吴昌硕为杭州西泠印社首任社长,与任伯年、蒲华、虚谷合称为“清末海派四大家”。
No.93
《奔马图》
徐悲鸿
1941
徐悲鸿纪念馆
打开今日头条查看图片详情
描绘了飞奔而来的骏马。《奔马图》作于1941年秋,抗日战争第二次长沙会战期间,正在马来西亚槟榔屿举办艺展募捐的徐悲鸿听闻长沙被日寇所占,心急如焚,连夜画出《奔马图》以抒发忧思之情。
No.94
《秋林图》
黄宾虹
1947
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
打开今日头条查看图片详情
描绘了山峦重叠,林木扶疏,云雾缭绕。近景为山坡,坡上古松苍郁,山路曲折盘旋于上。房屋错落有致,一人在园后四角亭端坐,湖面两只帆船顺风急驶于雨山之间。中国近现代绘画史有“南黄北齐”一说,指黄宾虹与齐白石。
No.95
《虾》
齐白石
1954
上海博物馆
打开今日头条查看图片详情
画中六只虾形态各异,栩栩如生,淡墨绘成的躯体更显虾体晶莹剔透之感。幼年的齐白石常在虾草众多的塘边玩耍,从此虾成了他题画的素材。为了画好虾,齐白石在案头的水盂里养了虾,以观察虾的形态并写生,能更好地了解虾的结构和动态。
No.96
《江山如此多娇》
傅抱石 关山月
1959
人民大会堂
打开今日头条查看图片详情
庆祝新中国建立十周年,以毛泽东《沁园春·雪》词意为题材,绘“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的雄阔气势,和“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的美丽景色。画作左上有毛泽东亲笔挥毫的“江山如此多娇”的题词。
No.97
《万山红遍》
李可染
1964
私人收藏
打开今日头条查看图片详情
描绘了新中国日新月异的山川新貌。1962年,李可染偶然的机会得到了半斤故宫内府朱砂,尝试用朱砂写积墨山水。以毛泽东《沁园春·长沙》的“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为情境创作了七幅《万山红遍》。2012年春,北京保利拍卖会上,1964年在西山八大处创作的《万山红遍》以2.93亿元拍出。
No.98
《长江万里图》·局部
张大千
1968
中国台北历史博物馆
打开今日头条查看图片详情
近20米长卷,选取了从“岷江索桥”到长江出海的一段,分十段分别绘出岷江、嘉陵江、宜昌、武汉、鄱阳湖、黄山、南京、镇江、吴淞口等十处江山胜景,再现了祖国山河之壮美,歌颂了中华民族不畏艰难险阻的伟大气魄,
No.99
《江山如此多娇》
刘海粟
1975
刘海粟美术馆
打开今日头条查看图片详情
《江山如此多娇》以瑰丽的色彩描绘了祖国大好山河。画家采用了独创的泼墨泼彩法,使整幅画具有强烈的光色效果——只见青嶂碧峰矗立,烟云晦明变幻,“大红大绿,亦绮亦庄”,斑驳陆离、绮丽幽深,色彩绚丽、气势雄浑。
No.100
《长城》
吴冠中
1988
私人收藏
打开今日头条查看图片详情
《长城》将长城简化为抽象的符号,以笔触线条表现长城逶迤于山野之间奔腾的宏伟壮观气势。画面整体布局严谨,黑白对比中穿插着点点红色,简单明快的色彩充满了清新的现代气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