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3日下午15时许,四川成都彭州市龙门山镇龙槽沟突发山洪。彭州官方通报称,截至14日中午13时,此次突发山洪灾害共造成7人死亡、8人轻伤。
龙槽沟一直是当地防范山洪的重点区域,但从2015年以来,这个在雨季经常成为泄洪渠的河沟,却悄然成为成都市民青睐的“景区”和“网红打卡地”。关于这起悲剧,诸多疑问待解。
事发地距离龙槽沟汇入主干流的河口位置并不太远。摄影/上游新闻记者 沈度
问题一:地质灾害点位,怎么成了“网红打卡地”?
据报道,龙槽沟风景优美,却并未开发为景区,且属于地质灾害点位,易发生泥石流、山洪等自然灾害。近些年,曾两度暴发山洪。所以龙槽沟周边设有警告标志、防护网,禁止游客下水;当地政府也定期组织人力劝离。
与官方设立的种种警戒牌不同,网络平台对龙槽沟的描述,完全是另一番画风。据报道,此前多个社交平台上都有网友发帖推荐到龙槽沟游玩,卖点为“免费耍水”“小众森林徒步秘境”。
另外,前往龙槽沟的多为外地游客。大量游客不顾岸边提示,扯开铁丝网进入游玩。
附近一家农家乐老板表示,“龙槽沟不算景区,就是一个山沟。”景区周边另一家农家乐老板则说,“周边的农家乐比较多,但大部分游客都是去彭山周边正规景区游玩的,去龙槽沟玩的,都是不听劝的。”
问题二:为何挂满警示标识也难阻悲剧?
事发地周围有安全提醒标识,明确标记了人和车辆不得进入。2021年8月,龙门山镇政府还曾发文提醒,龙槽沟等地汛期沟内易发生泥石流、山洪等自然灾害。就在山洪前,还有管理员曾劝离游客,连着喊:“我给你们跪下了,求求你们,快要涨水了,你们快跑……”,但是,没什么人理他。
北京青年报分析称,在现实生活中,人们对自然灾害的紧急程度、发展态势和可能造成的危害程度缺乏理性认知,而且心存侥幸。
从悲剧发生可以看出,游客存侥幸之心,而当地设置的警示牌也一直形同虚设。
问题三:存在安全隐患的“野景区”,为何有配套设施?
值得深思的是,这个当地人和游客都应当知道存在危险的地方,却在社交平台上被推荐为“网红打卡地”,在一些地图App上直接被标记成了景区。在事发地周围有流动商贩售卖商品,场地附近还设有公共厕所,这一切都让龙槽沟变得“景区化”。
一名在事发当天前往龙槽沟的网友对记者称,自己是在朋友的带领下去的,去之前并不了解相关信息,“导航写的风景区,我们以为是正规景区。”多位游客向上游新闻记者证实,自己在进入被标识为“龙槽沟风景区”区域时,被当地有关人员要求扫行程码。
问题四:推介龙槽沟的平台需要为此担责吗?
上海大邦律师事务所律师丁金坤表示,平台有影响力,推荐旅游胜地,应该真实、全面、准确,尽到法律义务。
丁金坤指出,如果平台是收费的有偿推荐,则务必告知可能存在的风险。过失未告知风险的,可能承担过错责任。如果平台是免费的无偿推荐,则消费者自己去旅游发生意外,是自甘冒险,自负其责,平台没有法律责任,但道义有愧。总之,平台要专业操作,无论是有偿还是无偿推荐,都要全面介绍、告知风险,保障消费者的安全。
被山洪冲走的父子:父亲获救,孩子失去生命体征
目击者称,事发时父亲在洪水中用后背保护儿子,坚持了约15分钟,最终不幸被卷入洪水时,父亲曾尝试将孩子往岸上抛,但未能成功。
据齐鲁晚报报道,彭州市“爱之援”救援队队长周杨称,事发当天(13日)这位父亲获救了,但是孩子找到时已经失去了生命体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