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证主体:王**(实名认证)
IP属地:江苏
下载本文档
山洪灾害防治非工程措施第52页二、监测预警系统简易站监测要素简易雨量站观察每次降雨过程起止时间和到达预警指标时间及降水量。简易水位站观察河道水位或水库坝前蓄水位。简易水位站需要掌握河道对应流量,可采取水力学方法,测量河道横断面,经过计算确定水位~流量关系曲线。山洪灾害防治非工程措施第53页二、监测预警系统简易雨量计简易雨量计是一个简便而轻易观察降水量仪器,就是一个带有漏斗不锈钢承雨器和带有观察刻度透明储水容器,漏斗底部落水管口接一根用于连接承雨器和储水筒输水管子。也有经过无线传输直接在室内显示器观看。同时,应含有依据当地降水量预警指标设置危险、警戒、转移三个自动声光报警功效,以满足观察员及时观看、快速汇报、提前预警需要。山洪灾害防治非工程措施第54页二、监测预警系统山洪灾害防治非工程措施第55页二、监测预警系统简易水位尺在江、河、湖泊、水库、山塘或其它水体指定地点测定水面高程装置,普通沿水位观察断面(垂直于水流方向)设置在同一线上。当前市场上水位尺按高中低级可分为电子水尺(其中包含超声波或雷达等测量技术水尺,造价较高)、不锈钢组合型水尺、高分子水尺、铝板反光水尺、搪瓷水尺等。按水尺结构形式不一样可分为直立式、倾斜式、矮桩式与悬锤式4种。其中应用最广泛是直立式水尺。山洪灾害防治非工程措施第56页二、监测预警系统直立式水尺:普通由水尺靠桩和水尺板两部分组成。水尺靠桩有木桩、混凝土桩或型钢桩,埋入土深约0.5~1.0米,布设范围应高于测站历年最
高水位、低于测站历年最低水位0.5米;水尺板由长1米、宽8~10厘米搪瓷板或木板、塑料板制作而成,白底上面以纯红或蓝色按照“E”型每5厘米交替标有刻度(最小为1厘米)。相邻两支水尺之间水位要有一定重合,重合范围普通要求在0.1~0.2米,当风浪大时,重合部分应增大,以确保水位连续观读。山洪灾害防治非工程措施第57页二、监测预警系统倾斜式水尺:普通把水尺板固定在岩石岸坡或水工建筑物上,也可直接在岩石或水工建筑物斜面上涂绘水尺刻度,刻度大小以能代表垂直高度为准。倾斜式水尺优点是不易被洪水和漂浮物冲垮。山洪灾害防治非工程措施第58页二、监测预警系统矮桩式水尺:矮桩式水尺由固定矮桩和暂时附加测尺组成。当河流漫滩较宽,不便用倾斜式水尺,或因流冰、航运、浮运等冲撞而不宜用直立式水尺时,可用这种水尺。悬锤式水尺:悬锤式水尺通常设置在坚固陡岸、桥梁或水工建筑物岸壁上,用带重锤悬索测量水面距离某一固定点高差来计算水位。电子水尺:直接安装在河道岸边经过电子感应传输水位数值。山洪灾害防治非工程措施第59页二、监测预警系统水尺零点高程水尺板安装后,需用四等以上水准测量方法测定每支水尺零点高程。在读得水尺板上水位数值后加上该水尺零点高程就是要观察水位值。山洪灾害防治非工程措施第60页二、监测预警系统(四)预警设备主要有没有线广播、手摇报警器、手持扩音器、锣鼓、铜锣、口哨和应急照明等。山洪灾害防治非工程措施第61页群测群防体系第三部分山洪灾害防治非工程措施第62页三、群测群防体系(一)群测群防背景群测群防:概括起来就是“群体预测、群体预防”,发动广大群众共同预防与监测、预警,主要用于地震灾害、地质灾害、山洪灾害等监测、预警防御方面,形成较为严密群体监测预警体系。普通有“群测群防、土洋结合”、“群测群防、群专结合”等详细方针政策。山洪灾害防治非工程措施第63页三、群测群防体系群测群防这个概念在上世纪60、70年代提出、发展,是针对当初计划经济条件下地震工作方针和只有中央、省级地震工作队伍提出,目标是充分调动全社会力量,多路探索处理地震测报问题。在80年代被认为“不切实际地夸大土仪器、土伎俩和群测群防作用,其结果造成了地震队伍思想混乱,既不能经过实践提升群众队伍主动性,又影响了专业队伍作用发挥”。含有中国特色“群测群防”地震预报工作已趋于减弱、消失。山洪灾害防治非工程措施第64页三、群测群防体系5月1日施行《中华人民共和国防震减灾法》第八条提出“国家勉励、引导社会组织和个人开展地震群测群防活动,对地震进行监测和预防。”地震灾害群测群防:是指群众参加对地震监测和预防,就是处处设置观察点,发动群众力量,有效防范。山洪灾害防治非工程措施第65页三、群测群防体系地质灾害群测群防:是指群众性预测预防地质灾害工作统称。就是相对于政府或企业专门投入经费,委托专业部门、采取专业技术进行重点地质灾害防治而言。在地质灾害易发区开展以当地民众为主体监测、预报、预防工作。地质灾害群测群防起源于陕西省平利县八仙镇,群众自发组织、落实监测人和责任人,制订详细预警方式,开创了地质灾害群测群防先河。山洪灾害防治非工程措施第66页三、群测群防体系上世纪90年代后期,江西省开展宣传和培训,对已调查发觉地质灾害隐患点、危胁区插上小彩旗,以示警告;有组织、有计划地探索推进地质灾害群测群防体系建设和运行模式,制订地质灾害调查实施细则,建立地质灾害预警预报体系,并与群测群防体系建设亲密结合。之后,逐步在全国地质灾害防御中得到广泛应用与推进。山洪灾害防治非工程措施第67页三、群测群防体系山洪灾害是在特定自然地理环境、特殊地形地貌条件下遭遇强降雨天气事件和不合理人类活动造成自然灾害,含有分布广泛、区域显著,发生频繁、季节性强,易于突发、难以预测,成灾很快、危害极大等特点。我国山洪灾害点多面广,又多分散在偏远山丘区,治理难度大,防治任务重,对这些灾害威胁区都进行治理,国家财力不允许,完全依靠专业队伍进行监测预警也不现实。山洪灾害防治非工程措施第68页三、群测群防体系山洪灾害特点决定了基层县、乡、村是防御前沿和主体,所以,怎样充分发挥基层乡、村组织和群众本身力量,是做好山洪灾害防御工作关键,必须加强群测群防体系建设。群测群防用于山洪灾害防御大致是在进入本世纪以来,尤其是9月4日温家宝总理关于山洪灾害防治指示,国家防总、水利部年在全国12县开展流域试点、20扩大到103个县级试点建设,实践证实了是山洪灾害防御有效办法之一。山洪灾害防治非工程措施第69页三、群测群防体系山洪灾害群测群防:是指山洪灾害易发区县(市、区)、镇(乡)两级人民政府和村(居)民委员会,组织辖区内企、事业单位和广大人民群众,在水利、防汛主管部门和相关专业技术单位指导下,经过防御组织建立、责任制度落实、防御预案编制、防灾知识宣传、避险技能培训、防御办法演练等伎俩,对由降雨引发山洪、泥石流等突发灾害进行监测预警防御办法,实现对山洪灾害提前预防、及时监测、快速预警和有效避让一个主动防灾减灾体系。山洪灾害防治非工程措施第70页山洪灾害防治非工程办法主要处理:“情况准、方向明、跑得快”。情况准——现实状况调查与评价(经过调查、普查、危险(安全)区划定、预警指标确定等,准确查明受山洪灾害威胁区基本情况)方向明——雨水情监测预警(经过站网布设、雨水情监测、县级监测预警平台、预警响应等技术伎俩,及时掌握受山洪威胁时空分布形势)跑得快——群测群防体系(经过组织机构、责任制、预案、简易监测预警和宣传、培训、演练等办法,有效实现谁让跑、让谁跑、主动跑、何时跑、怎么跑、往哪跑目标)三、群测群防体系山洪灾害防治非工程措施第71页组织指挥机构责任制度落实防御预案编制宣传培训演练简易监测预警山洪灾害群测群防体系三、群测群防体系山洪灾害防治非工程措施第72页(二)组织指挥机构山洪灾害防御工作实施县、乡两级人民政府行政首长负责制。建立县(市、区、旗)、镇(乡)、行政村三级群测群防组织指挥机构。组织领导:县、乡两级人民政府和行政村委会技术指导:水利、防汛主管部门和相关业务单位防灾主体:危险区广大人民群众防治对象:暴雨、洪水等山洪灾害防治区防治办法:提前预防、及时监测
快速预警、有效避让三、群测群防体系山洪灾害防治非工程措施第73页群测群防组织指挥体系架构镇(乡)人民政府村(居)民委员会县级人民政府县级水行政主管部门村(居)民小组(自然村)县级相关部门发改部门国土资源部门气象部门民政部门指导管理指导管理指导管理下情上报下情上报下情上报县级防汛抗旱部门领导参与组织协调组织协调其它部门三、群测群防体系山洪灾害防治非工程措施第74页县级组织指挥机构组成:有山洪灾害防御任务县级行政区防汛抗旱指挥部统一领导和组织山洪灾害防御工作,由县级人民政府主管领导任指挥长,水行政主管部门主要责任人任副指挥长,指挥部组员由县级人民政府依据山洪灾害防御工作需要确定,普通由水利、发改、国土资源、气象、民政、财政、建设、交通、公安、卫生等相关部门责任人组成。三、群测群防体系山洪灾害防治非工程措施第75页防汛抗旱指挥部办事机构设在水行政主管部门,负责山洪灾害防御日常工作。防汛抗旱指挥部依据需要抽调相关业务部门和专业人员成立监测、信息、转移、调度、保障等5个工作组。三、群测群防体系山洪灾害防治非工程措施第76页镇(乡)组织指挥机构组成:有山洪灾害防御任务镇(乡)成立防汛指挥机构,领导和组织山洪灾害防御工作,镇(乡)主管领导任指挥长,相关部门责任人为组员。防汛指挥机构下设监测、信息、转移、调度、保障等5个工作小组和2~3个应急抢险队(每队不少于10人)。三、群测群防体系山洪灾害防治非工程措施第77页行政村组织指挥机构组成:各行政村成立以村委会主任为责任人山洪灾害防御工作组。同时,各村成立以基干民兵为主体1~2个应急抢险队(每队不少于10人)。每个村(行政、自然)、组均要落实降雨和水位、工程险情、水库巡查监测人员,确定一名或几名信号发送员,并造花名册报送镇(乡)、县防汛办备查。三、群测群防体系山洪灾害防治非工程措施第78页(三)责任制度落实每年汛前依据山洪灾害防御预测预报趋势,普查核实山洪灾害危险区,检验落实监测预警设备与人员,修订防灾预案,核发“明白卡”,开展宣传、培训、演练。县(市、区、旗)、镇(乡)、村层层签署山洪灾害防御责任书,明确行政责任人、技术责任人和监测人、预警人详细职责,并建立各项制度加以保障,有效指导当地政府和组织受威胁区群众开展防灾减灾工作。三、群测群防体系山洪灾害防治非工程措施第79页县级人民政府及防汛抗旱指挥部:统一领导和组织山洪灾害防御工作,负责本辖区内山洪灾害普查评定、监测预警系统、群测群防体系建设,组织、协调相关部门各负其责,组织实施山洪灾害防御预案,开展防灾演练,应急处置和抢险救灾等工作,统筹安排辖区山洪灾害防治非工程办法运行管理经费。三、群测群防体系山洪灾害防治非工程措施第80页县级水行政主管部门及防汛抗旱办公室:详细负责全县山洪灾害防治非工程办法业务指导和日常管理工作,组织辖区内山洪灾害汛前排查、汛中检验、汛后核查,宣传培训,指导镇(乡)、村开展日常监测预警及应急处置,负责组织专业人员对下级上报防灾预案、危险区及灾害进行核实,负责组织指导辖区山洪灾害防御年度工作总结。负责防汛抗旱指挥部日常工作。三、群测群防体系山洪灾害防治非工程措施第81页镇(乡)人民政府及防汛抗旱指挥机构:在县级人民政府及防汛抗旱指挥部、水行政主管部门统一组织领导下,详细负担本辖区内山洪灾害山洪灾害防御工作,督促镇(乡)和村、组开展雨情、水情日常监测预警、应急处置、抢险救灾、宣传培训、防灾演练等。帮助上级主管部门开展汛前排查、汛中检验、汛后核查,做好山洪灾害防御相关资料和预案修订、危险区划定等汇总、上报和年度工作总结。三、群测群防体系山洪灾害防治非工程措施第82页行政村(村民、居民委会会)、自然村山洪灾害防御工作组:负责本行政村内山洪灾害简易雨量和水位观察、预警并做好统计、上报,组织人员转移、安置和抢险等工作。参加本村地域内危险区日常巡查,一旦碰到危险情况,提前预警,及时汇报,并组织受威胁区群众撤离转移,配合各级政府部门做好自救、互救、安置工作。配合上级相关部门完成辖区山洪灾害防御年度工作总结。三、群测群防体系山洪灾害防治非工程措施第83页工作组主要职责:监测组:负责监测辖区雨量站、气象站等雨量、危险区及溪沟水位,水库、水利工程,泥石流沟、滑坡点位移等信息。信息组:负责对县级防汛抗旱、气象、水文等部门各种信息搜集、整理分析,掌握暴雨洪水预报、降雨、泥石流、滑坡、水利工程险情等信息,及时为领导指挥决议提供依据。三、群测群防体系山洪灾害防治非工程措施第84页转移组:负责按照指挥部命令及预警通知,做好受威胁群众按预定路线和地点转移组织工作,负责转移任务责任人要一个不漏地动员到户到人,同时确保转移途中和安置后人员安全。调度组:负责水利工程调度利用,抢险人员调配,调度并管理抢险救灾物质、车辆等,负责善后赔偿与处理等。三、群测群防体系山洪灾害防治非工程措施第85页保障组:负责暂时转移群众基本生活和医疗保障组织工作,负责被安置户原房屋搬迁建设及新房基地用地审批手续联络等工作。应急抢险队:在紧急情况下听从命令进行有序抢险救援工作。信号发送员:在取得险情监测信息或接到紧急避灾转移命令后,马上按预定信号公布报警信号。三、群测群防体系山洪灾害防治非工程措施第86页(四)防御预案编制山洪灾害防御预案是在现有防治设施条件下,针对可能发生山洪灾害,事先做好防、撤、抢、救各项工作准备方案。防御预案是防御山洪灾害实施指挥决议和调度以及抢险救灾依据,是基层组织和人民群众防灾、救灾各项工作行动指南。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尤其是基层县、镇(乡)、村级,应依据各地特点,按照总体要求,因地制宜地制订各地防御预案。三、群测群防体系山洪灾害防治非工程措施第87页防御预案分为县(市、区)、镇(乡)和行政村三级编制。按照国家防办印发《山洪灾害防御预案编制纲领》要求编制。县级防汛指挥部门负责组织编制县级预案,并组织辖区内乡(镇)政府编制乡(镇)山洪灾害防御预案。三、群测群防体系山洪灾害防治非工程措施第88页乡镇防汛抗旱部门在县级山洪灾害防御指挥机构及相关部门业务指导下,完成本乡镇境内山洪灾害防御预案编制,同时要会同县相关部门指导本乡镇境内行政村山洪灾害防御预案编制。各村委会行政责任人,负责组织力量在县及乡镇业务指导下编制本村委会山洪灾害防御预案。三、群测群防体系山洪灾害防治非工程措施第89页(1)预案编制标准坚持科学发展观,表达以人为本,以保障人民群众生命安全为首要目标;落实安全第一,常备不懈,以防为主,防、撤、抢、救相结合;落实施政首长负责制、分级管理责任制、分部门责任制、技术人员责任制和岗位责任制;因地制宜,含有实用性和可操作性。三、群测群防体系山洪灾害防治非工程措施第90页(2)预案编制内容县级预案编制主要内容:各县级行政区自然和经济社会基本情况、山洪灾害类型、历史山洪灾害损失情况、山洪灾害成因及特点;县级山洪灾害防御部门职责及责任人员;区域内有山洪灾害防治任务乡(镇)防灾任务、要求和山洪灾害防御办法;监测站网布设,预警对象、等级、程序和方式;转移安置、抢险救灾及灾后重建、日常宣传及演练等要求。三、群测群防体系山洪灾害防治非工程措施第91页乡镇防御预案编制内容主要包含:区域内自然和经济社会基本情况、历年山洪灾害类型及损失情况、山洪灾害成因及特点;乡镇、行政村防御组织机构人员及职责;充分利用已经有监测及通信设施、设备,制订实时监测及通信预警方案,确定预警程序及方式,依据预报及时公布山洪灾害预警信息;确定转移安置人员、路线、方法等,确定抢险救灾、灾后重建等各项办法,安排日常宣传、演练等工作。三、群测群防体系山洪灾害防治非工程措施第92页村级防御预案主要内容包含:明确、落实村级防御组织机构人员及职责;预警和转移安置程序及方式;确定详细转移路线及方式;安排日常宣传和群测群防工作等。结合乡镇、行政村经济社会发展实际情况,当情况发生改变时山洪灾害防御预案要及时修订。三、群测群防体系山洪灾害防治非工程措施第93页(五)宣传培训演练宣传政府及水利、防汛等部门依靠各自专业优势制作宣传材料,并利用会议、广播、电视、报纸、宣传栏、宣传册、挂图、光碟及发放明白卡等方式宣传山洪灾害防御知识,做到进村、入户、到人,不停提升人们主动防范、依法防灾自觉性,增强人们自救意识和自救能力。组织群众熟悉转移路线及安置方案,在危险区醒目标地方树立明确警示牌,标明转移对象、转移路线、安置地点等,做到危险区群众家喻户晓。三、群测群防体系山洪灾害防治非工程措施第94页培训因为山洪灾害防治包括范围广,含有一定科技含量,并关系国民经济及人民生命财产安危,对防灾组织,监测预警系统运行、管理、维护要求高,所以各级管理部门应依据现有基础条件和实际需要,进行系统管理、监测预警技术、运行维护、群测群防、山洪灾害防御知识等培训。三、群测群防体系山洪灾害防治非工程措施第95页对县及乡镇山洪灾害防御指挥部人员、责任人、监测人员、预警人员、村责任人进行山洪灾害专业知识培训,明确各自职责,提升各级干部防灾意识,提升领导干部尤其是基层领导干部应急反应和指挥组织能力,熟悉山洪灾害预警系统运行操作流程,确保指挥系统正常、有效运转。培训分期分批举行,培训主要内容为山洪灾害成因及特点、山洪灾害防御形势、山洪灾害防御基本知识、山洪灾害监测预警系统运行操作流程等。三、群测群防体系山洪灾害防治非工程措施第96页演练汛前结合修编预案,及时组织开展山洪灾害避灾演练,使每位群众都清楚转移路线、安置地点,即使在电力、通讯等中止情况下不乱阵脚,安全转移。演练内容包含应急响应、抢险、救灾、转移、后勤保障、人员转移、安置等。演练过程进行全程摄像,制作成山洪灾害防御宣传资料,在当地电视台黄金时段播放,以取得好效果。三、群测群防体系山洪灾害防治非工程措施第97页山洪灾害防御预案编制第四部分山洪灾害防治非工程措施第98页一编制要求1.1编制目标山洪灾害是指山丘区因为降雨引发山洪、泥石流、滑坡等对人民生命、财产造成损失灾害。为规范和指导县、乡(镇)编制山洪灾害防御预案,以有效防御山洪灾害,最大程度地降低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防止群死群伤事件发生。四、山洪灾害防御预案编制山洪灾害防治非工程措施第99页1.2编制范围山洪灾害预案是实施山洪灾害防御指挥决议、调度和抢险救灾依据,是基层组织和人民群众防灾、救灾各项工作行动指南。有山洪灾害防治任务县级、乡(镇)级、村级行政区和企事业单位,都应依据山洪灾害防御特点、防御现实状况条件,分别编制山洪灾害防御预案。四、山洪灾害防御预案编制山洪灾害防治非工程措施第100页1.3编制依据
编制山洪灾害防御预案应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防洪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防汛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库大坝安全管理条例》、《国家防汛抗旱应急预案》及《防洪标准》(GB50201—94)等国家法律法规。四、山洪灾害防御预案编制山洪灾害防治非工程措施第101页1.4编制标准山洪灾害防御预案编制应坚持以人为本标准,以保障人民群众生命安全为首要目标;坚持安全第一,常备不懈,以防为主,防、避、抢、救相结合;坚持因地制宜,突出重点,含有可操作性;坚持落实施政首长防汛责任制、分级管理责任制、分部门责任制和岗位责任制。四、山洪灾害防御预案编制山洪灾害防治非工程措施第102页1.5编制单位和审批权限2.3.1县级山洪灾害防御预案由县级防汛指挥机构负责组织编制,由县级人民政府负责同意并及时公布,报上一级防汛指挥机构立案。2.3.2乡(镇)级、村级山洪灾害防御预案由乡(镇)级人民政府负责组织编制,由乡(镇)级人民政府同意并及时公布,报县级防汛指挥机构立案。县级防汛指挥机构负责乡(镇)级、村级山洪灾害防御预案编制技术指导和监督管理工作。四、山洪灾害防御预案编制山洪灾害防治非工程措施第103页1.6修订要求山洪灾害防御预案应依据区域内山洪灾害灾情、防灾设施、社会经济和防汛指挥机构及责任人等情况改变,及时修订,不宜少于3年修订一次,并按原报批程序报批。四、山洪灾害防御预案编制山洪灾害防治非工程措施第104页1.7编制内容山洪灾害防御预案应包含以下主要内容:——基本情况;——组织体系;——监测预警;——人员转移;——抢险救灾;——保障办法;——附表附图。四、山洪灾害防御预案编制山洪灾害防治非工程措施第105页二编制纲领1基本情况1.1自然地理及水文气象1.1.1反应区域地理位置、地形地貌特点、地质条件等。1.1.2反应小流域概况,包含小流域分布、数量、面积等。1.1.3反应区域水文气象情况,包含气候特征、历史最大雨强、历史最高洪水位、历史最大洪水流量等。四、山洪灾害防御预案编制山洪灾害防治非工程措施第106页1.2社会经济1.2.1反应区域内行政区划情况,包含乡(镇)、村数量及分布和区域内居住人口等。1.2.2反应区域内社会经济情况及主要经济指标,包含地域生产总值、固定资产和耕地面积等。1.2.3反应区域内主要工矿企业和主要基础设施规模及分布情况。1.2.4反应区域内医院、学校、敬老院、幼稚园、宾馆、旅游景区等人口密集区情况。四、山洪灾害防御预案编制山洪灾害防治非工程措施第107页1.3山洪灾害概况1.3.1反应山洪灾害类型、成因和特点。1.3.2反应区域内经典历史山洪、泥石流、滑坡灾害情况。1.3.3反应地质灾害隐患点情况。四、山洪灾害防御预案编制山洪灾害防治非工程措施第108页1.4山洪灾害防御现实状况1.4.1反应区域内山洪灾害防御非工程办法现实状况,包含雨水情监测、水利工程安全监测、预警设施、监测预警平台、防灾知识宣传及培训、抢险队伍、物资贮备、防灾演练等。1.4.2反应区域内山洪灾害防御工程办法现实状况,包含山洪沟、泥石流沟及滑坡治理工程、水库工程、水土保持工程等。1.4.3反应区域内山洪灾害防御体系存在微弱步骤。四、山洪灾害防御预案编制山洪灾害防治非工程措施第109页2组织体系2.1组织指挥机构2.1.1县级防汛指挥机构统一领导和组织本行政区山洪灾害防御工作。应依据山洪灾害防御工作需要,成立信息监测、调度指挥、人员转移、后勤保障和应急抢险等工作组。四、山洪灾害防御预案编制山洪灾害防治非工程措施第110页2.1.2乡(镇)防汛指挥机构领导和组织本乡(镇)山洪灾害防御工作。乡(镇)主要领导任指挥长,主管领导任副指挥长,相关部门责任人为组员。防汛指挥机构下设信息监测、调度指挥、人员转移、后勤保障等工作组和应急抢险队。2.1.3各行政村成立以村支书或村主任为责任人山洪灾害防御指挥机构和1~2个应急抢险队,有山洪灾害防御任务自然村明确责任人及监测预警员。四、山洪灾害防御预案编制山洪灾害防治非工程措施第111页2.2职责和分工2.2.1县级防汛指挥机构对全县山洪灾害防御工作负总责,并明确各组员单位分工与职责。县级防汛抗旱指挥部办公室负责县级山洪灾害防御日常工作并落实各项工作责任人,指导所属乡(镇)和村组山洪灾害防御工作。四、山洪灾害防御预案编制山洪灾害防治非工程措施第112页2.2.2乡(镇)级防汛指挥机构详细组织乡(镇)和村组山洪灾害防御工作并落实各项工作责任人。2.2.3村级山洪灾害防御指挥机构负责本行政村内简易雨量和水位站监测、预警、人员转移和抢险等工作并落实各项工作责任人。2.2.4在交通、通讯中止等紧急情况下,乡(镇)级、村级山洪灾害防御指挥机构应组织做好本区域人员转移自救工作。四、山洪灾害防御预案编制山洪灾害防治非工程措施第113页2.2.5应明确工作组职责。信息监测组:负责辖区内雨量、水位、工程险情等监测,搜集整理相关信息,及时上传下达。村监测预警员应及时获取监测、预警信息,按要求公布预警信号。调度指挥组:负责水利工程应急调度,抢险人员和物资调配。四、山洪灾害防御预案编制山洪灾害防治非工程措施第114页人员转移组:依据公布预警信息,及时组织危险区全部些人员,按照预定路线转移至安全地点。后勤保障组:提供交通、电力、通讯等保障,确保受灾人员基本生活和医疗。应急抢险队:在紧急情况下,有序开展抢险救援。2.2.6应明确各工作组和应急抢险队人员,确定联络方式。四、山洪灾害防御预案编制山洪灾害防治非工程措施第115页3监测预警3.1应依据区域内山洪灾害监测预警系统现实状况,制订专群结合监测预警方案,并在实践中修订完善。3.2应制订雨量、水位监测制度,明确本区域自动监测站点报汛要求,包含报汛方式、标准、流程等。四、山洪灾害防御预案编制山洪灾害防治非工程措施第116页3.3应确定各监测站点与危险区、防汛责任人关联关系,填写监测站点与预警对象关联表。3.4雨量、水位预警指标按小流域或乡村确定,普通分准备转移、马上转移两级。预警指标应委托相关专业单位分析确定,由县级防汛指挥机构审定,并在实际利用中修订完善。3.5按照确定预警指标,依据实时降雨、洪水情况,及时公布预警信息。四、山洪灾害防御预案编制山洪灾害防治非工程措施第117页监测预警系统预警信息由县级防汛指挥机构经过监测预警平台向乡(镇)、村、组、户公布。群测群防预警信息由乡(镇)、村(组)及时公布。建立流域上下游相邻行政区监测预警信息共享机制,上游行政区监测预警信息应及时通报下游行政区。四、山洪灾害防御预案编制山洪灾害防治非工程措施第118页3.6应因地制宜地确定不一样行政级别预警信息公布方式。a)县级防汛指挥机构经过短信、电话、对讲机、传真、广播、电视等形式公布预警信息。b)乡(镇)防汛指挥机构经过短信、电话、对讲机、传真、无线预警广播等形式公布预警信息。c)村(组)经过锣(号)、手摇报警器、高频口哨、电话、对讲机、无线预警广播等形式公布预警信息。四、山洪灾害防御预案编制山洪灾害防治非工程措施第119页4人员转移4.1应按照就近、快速、安全标准,明确转移路线,确定安置地点。人员转移应因地制宜,采取集中、分散相结合方式。4.2应制订人员转移方案,包含转移对象、转移路线、安置地点、责任人及联络方式等。四、山洪灾害防御预案编制山洪灾害防治非工程措施第120页4.3应建立县、乡(镇)、村、组人员转移责任制,明确人员转移纪律。4.4应做好人员转移准备工作,接到转移指令后,马上组织转移,妥善安置转移人员,提供饮用水、食品、衣物等生活必需物品和基本医疗保障。4.5灾后应组织相关人员对受损房屋、周围环境情况等进行查看,确认安全后,组织转移人员有序返回。四、山洪灾害防御预案编制山洪灾害防治非工程措施第121页5抢险救灾5.1应建立抢险救灾工作机制,确定抢险救灾方案,包含人员组织、物资调拨、车辆调配和救护等。5.2应明确抢险救灾准备工作,包含救助装备准备、资金准备、物资准备等。四、山洪灾害防御预案编制山洪灾害防治非工程措施第122页5.3应明确灾情处置方案,包含围困人员解救、伤员抢救等。5.4应明确水、电、路、通信等基础设施应急保障方案。5.5应明确治安、卫生防疫、灾后救助等应急保障方案。四、山洪灾害防御预案编制山洪灾害防治非工程措施第123页6保障办法6.1应落实县、乡(镇)、村和相关部门、企事业单位山洪灾害防御责任。6.2汛前,县级、乡(镇)级人民政府应组织对所辖区域监测预警设施进行全方面检测,确保监测预警系统正常运行;对山洪灾害危险区、水利工程
0/150
联系客服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人人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人人文库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