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书·范晔传》:“麝本多忌,过分必害,沉实易和,盈斤无伤……枣膏昏钝,甲煎浅俗,非唯无助於馨烈,乃当弥增於尤疾也。”原为斥朝士 羊玄保 之语,后用以形容昏聩迟钝。 宋 赵鼎臣 《谢路帅启》:“伏念某植性斯下,赋才仅中,资蟠木以输囷,类枣膏而昏钝。”
妙绝时人(妙絶時人)
谓佳妙非同时人所能及。《后汉书·文苑传下·张超》:“ 超 又善於草书,妙絶时人,世共传之。” 三国 魏 曹丕 《与吴质书》:“ 公干 有逸气,但未遒耳,其五言诗之善者,妙絶时人。” 南朝 宋 刘义庆 《世说新语·文学》:“ 简文 称 许 掾云:‘ 玄度 五言诗,可谓妙絶时人。’”
风移俗易(風移俗易)
转移风气,改变习俗。 汉 王褒 《四子讲德论》:“夫乐者感人密深,而风移俗易。” 晋 常璩 《华阳国志·先贤士女总赞上》:“于是风移俗易,上下兹和。” 元 本 高明 《琵琶记·旌表》:“斯三人者,朕实嘉之。使四海亿兆,皆能仪刑斯人,取法将来,风移俗易,教美化行, 唐 、 虞 、 三代 ,诚可追配。”
咂嘴弄舌
亦作“ 咂嘴弄唇 ”。亦作“ 咂嘴咂舌 ”。亦作“ 咂嘴舔唇 ”。1.形容贪吃的馋相。《儒林外史》第十回:“他一时慌了,弯下腰去抓那粉汤,又被两个狗争着,咂嘴弄舌的来抢那地下的粉汤吃。”
(2).表示食物味道美好。 端木蕻良 《科尔沁旗草原》二:“菜上来了,老头儿咂嘴咂舌地夸奖这菜的滋味。” 杨朔 《三千里江山》第十段:“ 武震 却吃得又香又甜,一面吃一面还咂嘴舔唇的,品着滋味。”
(3).表示惊奇或为难。《儒林外史》第二回:“﹝ 王举人 ﹞看见那小学生的倣纸上的名字是 荀玫 ,不觉就吃了一惊。一会儿咂嘴弄唇的,脸上做出许多怪物像。”《儒林外史》第五二回:“ 毛二鬍子 接到家信,看完了,咂嘴弄唇,只管独自坐着踌躇。”
语妙天下(語妙天下)
谓言语精妙无比。语本《汉书·贾捐之传》:“ 君房 下笔,言语妙天下。” 宋 陈騤 《<文则>序》:“方今宗工巨儒,济济盈庭,下笔语妙天下,虽与日月争光可也。” 鲁迅 《且介亭杂文二集·六论“文人相轻”--二卖》:“说 中国 人‘起码要学狗’,倘是小学生的作文,是会遭先生的板子的,但大了几十年,新闻上就大登特登,还用方体字标题道:‘皤然一老莅故都, 吴稚暉 语妙天下’。”
贯斗双龙(貫斗雙龍)
据《晋书·张华传》载:“ 晋 张华 善望气,见斗牛间常有紫气,固命 雷焕 为 丰城 令访之。 焕 到县,掘狱屋基,得龙泉、太阿两宝剑, 华 与 焕 各佩其一。后 华 死,失剑所在。 焕 死, 焕 子持剑行经 延平津 ,剑忽跃出堕水,使人没水取之,但见两龙各长数丈,蟠萦有文章,光彩照水,波浪惊沸,于是失剑。”后因以“贯斗双龙”形容才能拔萃超群。 明 吴尚默 《西台摘疏·核叙平蜀功罪疏》:“ 万县 知县 毛羽健 :骏品凌空独鹤,鸿才贯斗双龙,桓赳维臧,轻轩咸佶。”
众望攸归(衆望攸歸)
众人所期望和敬仰的。形容在群众中威望很高。《晋书·解系阎鼎等传论》:“于时 武皇 之胤,惟有 建兴 ,众望攸归,曾无与二。”亦作“ 众望所归 ”。 宋 陆游 《贺礼部曾侍郎启》:“所养既厚,万钧亦何足言;众望所归,九迁犹以为缓。”《明史·李三才传》:“ 魏允贞 、 王国 、 余懋衡 皆以卓犖閎伟之概,为众望所归。” 吴组缃 《山洪》二八:“凡是有劣迹的保甲长都屏去不用,大力辅助地方上众望所归的正派人担任工作。”
语妙绝伦(語妙絶倫)
谓言语精妙,无与伦比。 清 梁绍壬 《两般秋雨盦随笔·科场对》:“又 姚秋农 总宪典 顺天 乡试,有用《尚书》‘率循大卞’者,则批云:‘“大卞”二字,疑“天下”之误。’是科 蒋秋吟 侍御分校,有用《尚书》‘不率大戛’者,则批云:‘“大戛”二字不典。’因对云:‘ 蒋 径荒芜,大戛含寃呼大卞。 姚 墟榛莽, 秋农 一笑对 秋吟 。’语妙絶伦。”
轻举绝俗(輕舉絶俗)
犹言避世隐居。《晋书·贺循传》:“或有遐栖高蹈,轻举絶俗,逍遥养和,恬神自足,斯盖道隆人逸,势使其然。”
一口咬定
坚持己见,硬不改口。《儿女英雄传》第十回:“谁想 安公子 虽是个年少后生,却生来的老成端正,一口咬定了几句圣经贤传,断不放鬆。” 闻一多 《给臧克家先生》:“你们做诗的人老是这样窄狭,一口咬定世上除了诗什么也不存在。” 马南邨 《燕山夜话·从红模字写起》:“我的老朋友却一口咬定 颜 体楷字最讲规矩,初学非临摹它不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