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证主体:孟**(实名认证)
IP属地:辽宁
下载本文档
1、省级年度山洪灾害防治项目实施方案编制大纲全国山洪灾害防治项目组二G一三年九月.、八、-刖言依据全国山洪灾害防治项目实施方案(20132015年(以下简称全国实施 方案和省级山洪灾害防治项目实施方案(20132015年编制大纲,各省分别编 制了本省山洪灾害防治项目实施方案(20132015年(以下简称省级实施方案,明 确了本省的总体建设目标、任务、建设内容和投资概算等。为保证本项目有序实施,各省在省级实施方案基础上,根据下达的年度中央 补助资金、建设任务和工作要求,以及地方建设资金落实情况,结合本省实际,合理确 定年度总体建设任务,明确年度项目实施的范围、具体建设内容、省市县各级建设 任务和投资
2、等。依据本大纲的要求和体例格式,以及山洪灾害防治项目有关技术要 求,由省级统一组织编制年度实施方案,逐步实现省级实施方案确定的总体建设 目标。本大纲具体章节和表格内容可根据年度建设任务安排适当增减。目录前言(1、建设目标与任务(1( 冃景(1匚目标和任务(1(三编制依据(2二、山洪灾害调查评价(3(一前期基础工作(3(二山洪灾害调查(4(三山洪灾害分析评价(8(四山洪灾害调查评价数据审核汇集(10(五调查评价成果综合集成(13(六调查评价业务培训(14(七年度建设任务汇总(15三、 山洪灾害非工程措施补充完善(17(一监测系统补充完善(17(二预警系统补充完善(19(三县级山洪灾害监测预警平台
3、完善(21(25(四山洪灾害监测预警信息管理及共享系统(五群测群防体系完善(27(六山洪灾害应急保障系统(29(七年度建设任务汇总(30四、重点山洪沟防洪治理(33(一基本情况(33匚目标与任务(33(三建设内容(33五、投资概算(35(一投资概算汇总表(36(二分级概算汇总表(45六、项目建设与运行管理(46(一建设管理(46(二运行管理(47七、保障措施(48八、效益分析(48附录一附表(49附表2-1山洪灾害调查评价实施县基本情况表(49附表2-2重要城镇统计表(50附表2-3重要集镇统计表(50附表3-1新建自动雨量站和自动水位站基本情况表(51附表3-2新增卫星通讯信道的自动监测站基
4、本情况表(52附表3-3新建图像(视频监测站和监控系统基本情况表(53附表3-4预警系统补充完善分县汇总表(54附表3-5群测群防体系完善分县汇总表(55附表4-1重点山洪沟基本情况表(56附表4-2重点山洪沟防洪治理项目主要建设内容统计表 (57附表5-1-X淡县XX年度山洪灾害调查评价和非工程措施补充完善投资概算表(58附录二省、地市级山洪灾害监测预警信息管理及共享系统实施方案编写提纲(60封面格式:XX省X年度山洪灾害防治项目实施方案(编制单位年月一、建设目标与任务(一背景描述近年来主要的山洪灾害事件,山洪灾害防治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概述省级实施方案的总体任务和已完成的主要内容。描述年度任
5、务安排的原则,依据省级实施方案总体建设任务,明确年度建设 重点等。匚目标和任务概述省级实施方案总体目标,明确年度建设目标。各省年度建设任务应包括中央补助资金安排的建设任务和地方建设资金安排的建设任务。各省要在确保全面完成中央补助资金建设任务的基础上,积极落实地方 建设资金,合理安排地方资金的建设内容。各省应在全国实施方案和省级实施方案基础上,根据下达的年度中央补助资金和地方资金落实情况,进一步明确年 度项目实施的范围、建设内容和具体任务。建设范围为全国中小河流治理和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山洪地质灾害防御和综 合治理总体规划确定的2058个山洪灾害防治县,具体建设内容不得超出全国实 施方案。各地可根
6、据实际情况,针对山洪灾害防治和项目建设关键环节及技术难点 ,如小 流域暴雨洪水分析、预警指标确定、关键设备等,有针对性的进行技术推广、示范区建设和新技术研究等。(三编制依据全国山洪灾害防治项目实施方案(20132015年;省级山洪灾害防治项目实施方案(20132015年;中央下达的年度中央补助资金、建设任务和工作要求 ;山洪灾害防治非工程措施技术要求;重点山洪沟防洪治理项目建设指导意见;山洪灾害调查评价相关技术要求;省、地市级山洪灾害监测预警信息管理系统技术要求 ;山洪灾害防治项目相关的标准、规范等。二、山洪灾害调查评价按照全国实施方案和山洪灾害调查评价相关技术要求,选择防治任务重、 工作基础
7、好,具有区域代表性的重点县开展山洪灾害调查评价工作。各省应明确本年度山洪灾害调查评价县安排的原则 ,统计各县基本情况,填写附 表2-1。概述调查评价工作的组织实施方式。(一前期基础工作山洪灾害调查评价前期基础工作包括:调查评价技术要求制订、基础数据收集 处理及工作底图制作、现场数据采集终端软件和数据审核汇集系统软件开发。基础数据收集处理(包括数字线划图(DLG数据收集整理、数字高程模型(DEM 收集整理、遥感影像的购置和数字正射影像 (DOM的处理、其他基础数据的收集整 理、小流域划分及基础信息提取和小流域土壤植被等信息提取及工作底图制作、工 具软件系统(包括现场数据采集终端、数据审核汇集系统
8、等应用软件由中央统一组 织招标,各省分签合同。现场数据采集终端软件应能满足山洪灾害数据的存储、管 理以及现场数据的采集、录入、标绘、查询、编辑、打印、上报等作业要求。数据 审核汇集系统软件应能满足国家、流域、省、市、县各级对各类型数据(包括空间数据、属性数据、元数据、多媒体数据等的检查、审核、汇总、上报和存档等功能 要求。各省按照中央下达的年度建设任务和工作要求以及本大纲,明确本省基础数据收集处理及工作底图制作的范围和面积。明确本省调查评价技术要求制订任务。(二山洪灾害调查根据工作需求,在防治区开展山洪灾害调查,主要包括:水文基本资料收集处理, 小流域(包括区间流域基本信息现场核对,社会经济调
9、查,涉水工程补充调查,历史山 洪灾害调查,山洪灾害威胁区域调查,山洪灾害监测预警设施核查,沿河村落、重要城 (集镇现场详查,现场数据采集终端硬件购置等。各省应依据山洪灾害调查技术要求、山洪灾害调查野外测量技术要求 开展防治区山洪灾害调查,沿河村落、重要城(集镇山洪灾害详查、沿河村落处河(沟 道控制断面测量和重要城(集镇的地形图测量。各省应明确需测量河道断面的沿河村落、集镇数量 ;确定需进行山洪灾害详查 和地形图测量并绘制危险区图(山洪灾害风险图的重要城、集镇的数量和名录,填写 附表2-2和附表2-3。1水文基本资料收集处理以县级行政区划为单元收集相关水文资料和数据。水文基本资料收集处理主要包括
10、收集处理各省最新暴雨图集及相应监测站的统 计参数,包括最大10分钟、1小时、6小时、24小时等时段暴雨特征值(均值、离差 系数Cv、偏态系数Cs。收集水文分区资料、山丘区小流域设计暴雨洪水计算方法 及相应参数和设计洪水成果。收集历史上历次引发山洪灾害的区域降雨过程资料,统计分析过程降雨量和最大雨强。收集相关水文站雨量站的场次降雨、水位和流量摘录资料。结合历史山洪灾害调查,调查典型流域建国以来最大洪水, 根据洪痕确定历史最高洪水位,估算降雨频率和洪水重现期,对调查结果可靠性做出 定性评判。各省应确定需收集水文资料的站点数量,明确收集水文资料的类型、范围、数 量等。水文基本资料收集处理(包括历史典
11、型场次洪水的调查分析应委托专业单位 实施。2. 小流域基础信息现场核对各县根据地形地貌、社会经济和涉水工程情况,使用现场数据采集终端,对各小 流域出口位置、沟道名称、地貌特征、土壤植被和土地利用情况等信息进行核对 , 提出修改意见,填写小流域名称,根据核查结果统一修正小流域基础信息。小流域基础信息现场核对要重点关注新建工程等现势性变化,以及重要沿河村落洪水分析需 要。各县对需要工程治理的山洪沟基本情况进行调查,内容包括山洪沟名称、所在 行政区、现状防洪能力、已有防护工程情况;山洪沟沿线乡镇、村庄数量和分布;人 口、耕地、重要公共基础设施情况;主要山洪灾害损失情况等。填写相应调查表格, 并将需采
12、取工程治理措施的村庄、集镇及山洪沟的空间位置标绘在工作底图上,为今后的工程治理提供基础数据。3. 社会经济调查以县级行政区划为单元,通过室内作业和现场调查,获取县、乡镇、行政村、自 然村和山洪灾害防治区内的企事业单位(包括工矿企业、学校、医院、景区等的基 本情况和位置分布,包括居民区范围、户数、人口、房屋数等,初步确定受山洪灾害影响程度。对于沿河村落、重要 城(集镇等重点区域要进行现场详查,详见本节8 9。4. 涉水工程补充调查以县级行政区划为单元,开展涉水工程补充调查。利用第一次全国水利普查成 果,明确对山洪灾害防治区沿河村落行洪安全可能产生较大影响的水库(水电站、水闸、堤防等水利工程,获取
13、水利工程基本情况。在此基础上,使用现场数据采集终端 补充调查影响山丘区沿河村落居民区安全的涉水工程 ,包括容量1万10万m3的塘 坝工程以及对沿河村落行洪安全可能产生较大影响的桥、涵、闸等建筑物的基本情 况,拍摄现场照片,在工作底图上标注涉水工程空间位置。5. 历史山洪灾害调查调查统计各县历史山洪灾害情况,根据洪水调查成果和各种文献资料,收集整理 历史山洪灾害发生时间、地点、过程降雨量,灾害损失情况(死亡人数、失踪人数、 损毁房屋、转移人数、经济损失,标注主要受灾地点。重点调查建国以来发生的山洪灾害事件,不遗漏发生人员伤亡的山洪灾害,对具有区域代表性的典型场次洪水要 按照水文调查规范详细调查分
14、析。历史典型场次洪水的调查分析应结合水文基本资 料收集处理,委托专业单位实施6. 山洪灾害威胁区域调查通过实地勘查、洪痕调查等方法,以自然村为单位,确定村落、城镇中可能受山 洪威胁的区域,统计威胁区基本情况、威胁区内的房屋、人口和户数等,选择转移路线和临时安置地点,将受山洪灾害威胁的范围、 转移路线和临时安置地点标绘在工作底图上。山洪灾害威胁区调查应与山洪灾害分 析评价中的危险区划定工作,统一组织实施。7. 山洪灾害监测预警设施核查以县级行政区划为单元,统计山洪灾害防治非工程措施建设成果,包括自动雨量 站、自动水位站、无线预警广播、简易雨量(报警器和简易水位站等的位置和基本 情况,导入工作底图
15、。8. 沿河村落现场详查对防治区沿河村落进行更详细的现场调查,确定居民户的人口、房屋数量及房 屋结构类型,现场拍照,并在工作底图上标绘其位置。有条件的省可开展入户调查,确 定每户的人数、人员组成(小孩、老人数量、房屋类型、结构形式以及宅基高程以自然村为单元,建立测量控制点,采用假定基面或引测高程。每个沿河村落根 据防洪现状分析评价的需要,选择适宜的河段位置,测量横断面(如有多条支流汇入可 加测和相应纵断面,并描述河(沟道断面形态(三角形、抛物线形、矩形、复式,有无 堤防、阻水树木或建筑物情况和河床底质(泥质、沙质、卵石、岩石情况。各省应明确本年度各县开展山洪灾害现场详查的沿河村落数量。沿河村落
16、处河 (沟道控制断面测量应委托专业单位实施。9. 重要城、集镇现场详查选择部分重要集镇,对受山洪灾害威胁的区域(历史最高洪水位以下的区域进行1:2000地形图测量。对于开展1:2000地形图测量的重要城、 集镇,现场详查应基于1:2000地形图,以房屋为单元,开展详细的现场调查,确定每栋 房屋的居民户数、总人口、房屋建筑类型、结构形式等,现场拍照。各省要明确本年度各县开展1:2000地形图测量的重要城、集镇数量。重要 城、集镇1:2000地形图测量应委托专业单位实施。10.现场数据采集终端现场数据采集终端硬件设备包括笔记本电脑和操作系统软件、数码相机、便携 GNSS终端、车充电源、标杆等。现场
17、数据采集终端按照每县5套配置。按照统一要求,省级负责硬件设备的统一采购、配置和软件系统定制(包括安装、培训、服务。11.测绘辅助仪器根据需要,省级可采购1套三维激光扫描仪及配套软件,4台GNSS测量仪器设 备,用于重要城、集镇的地形图测量。各省明确本年度省级需采购的测量设备数量。(三山洪灾害分析评价根据山洪灾害调查成果,深入进行山洪灾害分析评价工作,主要内容包括:小流域 山洪灾害分析评价,沿河村落防洪现状评价及危险区划定,预警指标分析计算,重要 城、集镇危险区图绘制,省级山洪灾害风险区划编制,山洪灾害调查评价报告编写审 查等。各省应明确本年度开展防洪现状评价等工作的沿河村落、集镇和城镇的数量。
18、山洪灾害分析评价(包括小流域、沿河村落的分析评价和调查评 价报告编写专业性强,技术要求高,应委托地市级以上专业单位实施。1. 小流域山洪灾害分析评价在山洪灾害调查基础上,深入分析山洪灾害防治区暴雨特性、小流域特征和社 会经济情况,研究历史山洪灾害情况,以小流域为单元合理选择适用于当地的设计暴 雨洪水计算方法和水文模型等分析计算方法,分析小流域洪水规律,提出小流域设计 暴雨、洪水成果。各省应明确小流域设计暴雨、洪水成果的分析方法、分析参数等,提出小流域暴雨、洪水成果形式。2. 沿河村落防洪现状评价及危险区划定依据沿河村落防洪现状评价技术要求和山洪灾害危险区图(风险图绘制技术要求,对受山洪灾害威胁
19、严重的沿河村落,在小流域暴雨洪水分析成果和河(沟 道控制断面测量成果基础上,分析评价沿河村落防洪现状,在工作底图上,划定沿河村 落山洪灾害危险区。各省应明确各县开展防洪现状评价及危险区划定的沿河村落数量。3. 预警指标分析计算依据山洪灾害预警指标确定方法技术指南,以沿河村落为单元,基于小流域 暴雨洪水和防洪现状评价成果,结合山洪灾害监测站点分布,科学合理确定预警指标和阈值。预警指标分析计算的沿河村落数量应与防洪现状评价一致。4. 重要城、集镇危险区图绘制依据山洪灾害危险区图(风险图绘制技术要求,对于开展1:2000地形图测量 的重要城、集镇,结合小流域洪水分析成果,采用水文、水动力学方法,绘制
20、不同频率 洪水的淹没范围和水深,标注危险区范围内的房屋、户数和人口、预警站点和预警 指标、转移路线和临时安置地点等要素。5省级山洪灾害风险区划编制依据山洪灾害风险区划技术要求,在全国山洪灾害风险区划框架内,各省(自 治区、直辖市遵循相对一致的区划方法和技术路线 ,根据各自的山洪灾害实际情况, 构建适宜的风险区划指标体系,定性分析和定量评估相结合,开展山洪灾害风险评价, 编制省级山洪灾害风险区划报告。6.山洪灾害调查评价报告编写审查以县为单位汇总、审核调查评价成果,编写山洪灾害调查评价报告,并开展山洪 灾害调查评价的审查。各省应明确各县山洪灾害调查成果的审查组织方式。(四山洪灾害调查评价数据审核
21、汇集山洪灾害调查评价数据和成果要按照县、地市、省逐级审核汇总上报。流域管理机构负责协调、审核本流域片的数据和成果 ,并汇总到国家级 数据中心。全国山洪灾害调查评价数据审核汇集工作程序和数据流程参见图2-1。各省应根据中央统一组织开发的山洪灾害调查评价数据审核汇集系统软件 ,配 置相应的运行环境(包括硬件、网络、操作系统、数据库等,并完成省、市、县级软 件的定制,在各级建立山洪灾害调查评价数据审核汇集系统。各省应依据省、地市级山洪灾害监测预警信息管理系统技术要求 ,结合防 汛指挥系统,充分利用现有资源和条件,统筹安排系统运行环境建设,并考虑涉密数据 的运行和使用要求。图2-1山洪灾害调查评价数据
22、审核汇集流程图省级数据审核汇集系统硬件需配置山洪灾害调查评价数据审核汇集专用的图形 工作站4台、服务器4台、存储设备1套。各地市级数据审核汇集系统硬件需配置 4台地市级山洪灾害调查评价数据审核汇集专用的数据处理工作站。各县硬件配置 1台县级山洪灾害调查评价数据审核汇集专用的计算机。表2-1为省、市、县级山洪灾害调查评价数据审核汇集系统基本配置表,各省应明确各级硬件设备型号和技 术指标,以及审核汇集工作量。表2-1省、市、县级山洪灾害调查评价数据审核汇集系统基本配置表序号行政等级类型名称单位数量1省级硬件工作站台4服务器台4存储设备套1软件数据审核汇集软件套1审核汇集人工人月2市级硬件工作站台4
23、软件数据审核汇集软件套1审核汇集人工人月3县级硬件计算机台1软件数据审核汇集软件套1(五调查评价成果综合集成省级山洪灾害调查评价成果主要包括山洪灾害调查成果、山洪灾害评价成果和 山洪灾害调查评价报告三部分。省级山洪灾害调查评价成果包括以下图件:山洪灾害防治区人口分布图集山洪灾害防治区小流域图集山洪灾害防治区小流域基础属性数据山洪灾害防治区小流域河段基础属性数据山洪灾害防治区小流域暴雨特征图集山洪灾害防治区小流域设计暴雨洪水成果山洪灾害防治区小流域预警指标及阈值分析计算成果山洪灾害防治区小流域社会经济数据需工程治理山洪沟基本情况数据山洪灾害防治区河道断面测量数据重要城镇和部分重要集镇大比例尺地形
24、数据山洪灾害防治区水文基本资料数据山洪灾害防治区影响居民区安全的涉水工程基本信息山洪灾害防治区历史山洪灾害数据省级山洪灾害风险区划成果山洪灾害危险区图集山洪灾害防治区沿河村落防洪现状评价报告山洪灾害调查评价成果报告各省根据每年任务安排情况,确定当年阶段性图件报告成果,并开展阶段性审核 保证山洪灾害调查评价成果的完整性。(六调查评价业务培训省级要统一组织开展调查评价业务培训,制定具体的培训方案(包括培训次数和 人次,确定培训规模和主要内容,重点是现场调查的标准和方法、现场数据采集终端 和数据审核汇集系统使用等的培训。(七年度建设任务汇总明确年度山洪灾害调查评价主要建设任务,汇总填写表2-2。表2
25、-2山洪灾害调查评价主要建设任务表序号项目名称单位数量备注一前期基础工作1调查评价技术要求制订项2基础数据收集处理及工作底图制作 km23现场数据采集终端软件项4数据审核汇集系统软件项二山洪灾害调查1水文基本资料收集处理县2小流域基础信息现场核对km23社会经济调查自然村4涉水工程补充调查县5历史山洪灾害调查县6山洪灾害威胁区域调查自然村7沿河村落现场详查(1沿河村落山洪灾害详查自然村(2沿河村落处沟道控制断面测量自然村8重要集镇现场详查(1重要集镇山洪灾害详查乡镇(2重要集镇1:2000地形图测绘乡镇(3重要集镇沟道控制断面测量乡镇9重要城镇现场详查(1重要城镇山洪灾害详查县(2重要城镇1:
26、2000地形图测绘县10现场数据采集终端(1硬件设备套(2软件定制项11测量辅助仪器序号项目名称单位数量备注(1激光扫描仪套(2GNSS测量仪器套三山洪灾害分析评价1小流域山洪灾害分析评价km22沿河村落防洪现状评价及危险区划定自然村3预警指标分析计算自然村4重要集镇危险区图绘制个5重要城镇危险区图绘制个6省级山洪灾害风险区划编制项7山洪灾害调查评价报告编写审查县四山洪灾害调查评价数据审核汇集1省级数据审核汇集(1硬件环境项(2软件定制项(3审核汇集人工人月2市级数据审核汇集(1硬件环境项(2软件定制项(3审核汇集人工人月3县级数据审核汇集(1计算机台(2软件定制项五调查评价成果综合集成1省级
27、图件制作项2省级报告编写审查项六调查评价业务培训1培训人天2教材套七其他项目说明:本表项目中各省无任务的栏目留空白。不属于前六大项的建设任务,应列入七、其他项目”中。、山洪灾害非工程措施补充完善在全国实施方案和省级实施方案的基础上 ,各省要明确山洪灾害非工 程措施补充完善的年度建设目标、建设原则。概述非工程措施补充完善工作的组织 实施方式。各项建设任务的技术方案、设备选型和数量应符合山洪灾害防治非工 程措施技术要求(以下简称非工程措施技术要求。(一监测系统补充完善按照非工程措施技术要求进一步补充监测站点,完善监测站网;增加卫星通讯信道,提高通信保障能力;建设图像(视频监测系统;整合原有监测站点
28、,纳入县级平 台。各省要根据地方建设资金落实情况,进一步明确本年度监测系统补充完善的目 标、建设范围和数量。应由专业部门负责或指导做好新建站点布局论证,统一监测站点编码,规范报汛 方案等。在1:25万电子地图上标注各类自动监测站分布。1. 自动监测站根据实际情况按照水文相关标准适当补充新建自动雨量站和自动水位站。自动雨量站的现有站网密度分析应包括能共享到县级监测预警平台的所有站 点。一般按照平均每站控制面积 50km2左右适当补充,在西部人口密度较低的地区,每站的控制面积可适当放宽。对所在流域面积超过100km2,且沿岸分布有县、乡镇政府驻地或人口密集区、 重要工矿企业和基础设施等的河流,在山
29、洪易发河段的重点部位补充新建自动水位 站。确定本年度新建自动雨量站、自动水位站数量和布设地点,技术方案,填写附表3-1。提出自动雨量站、自动水位站的主要设备选型、技术指标和单价。2. 自动监测站卫星通讯信道对部分骨干自动监测站点(约现有站点的四分之一进行升级改造,增加卫星通讯 备用信道。一般采用北斗卫星系统(由北斗数据终端、数据接收系统及管理软件组 成,卫星数据接收系统建设在省或地市,实时降雨数据通过卫星传输到数据接收系统 后自动分发到各县山洪灾害监测预警平台数据库;具备条件的地区可以采用水利卫 星信道。已采用短波、超短波、微波通讯信道的站点一般不再建设卫星信道。确定本年度新增卫星通讯信道的自
30、动监测站数量和位置,数据接收系统具体布 设地点,确定技术方案,填写附表3-2。提出主要设备选型、技术指标和单价。3图像(视频监测系统省级要根据实际情况需要,充分考虑通信、运行维护等条件,在受山洪灾害威胁影响较大的集镇、村落等重点河段、重要中小型水库等重要部 位,统筹安排部署图像监测站或视频监测站,实时监控山洪灾害发生发展情况和人员 转移避险行动情况。图像监测系统由远程图像监测站和监控系统组成,采用定时抓拍和自主抓拍图 像两种形式,定时或根据需要向监控系统上传图片。图像信息通过GPRS/CDMA/3G/微波通讯等进行传输。监测站设备由摄像头、图像遥测终端 (RTU 和通信模块组成。监控系统接收并
31、保存图像,提供图像查询和查看功能,一般建在县 级。省、地市级通过网络实现图像查询和查看。视频监测系统由视频监测站和监控系统组成。视频监测站配置摄像头、云台,要求可以昼夜拍摄清晰的视频。通过光纤专线或3G,实现现场视频信息的自动采集和自动远距离传输。视频监测站点的网络带宽应不少于2M。监控系统是指接收、处理视频(图像信息,并通过监测预警平台实现各级防汛部门共享视频 (图像信息的系 统,视频的监控系统一般建在地市级。确定本年度图像(视频监测站的数量和位置,监控系统的建设地点,整体技术方案, 填写附表3-3。提出图像(视频监测站和监控系统主要设备选型、技术指标和单价,明确典型配置。(二预警系统补充完
32、善预警系统补充完善的重点是建设乡、村简易雨量(报警器、简易水位站、无线 预警广播,以及手摇警报器,锣、鼓、号和口哨等设备,扩大预警覆盖范围。各省要根据地方建设资金落实情况进一步明确预警系 统补充完善年度建设范围、目标和数量,按照预警设备配置标准(表3-1,逐县安排建 设,三年内完成全部建设任务。表3-1预警设备配置表预警设备地点简易雨量(报警器简易水位站无线预警广播手摇警报器锣、鼓、号、口哨一般防治区所有乡镇沿河WW非沿河VM所有行政村重点自然村V重点防治区所有乡镇沿河VVVV非沿河VVV所有行政村沿河VVVVV非沿河VVVV所有自然村重占八、自然村沿河VWW非沿河其他 V1简易雨量(报警器按
33、表3-1的要求,确定本年度补充简易雨量(报警器的数量及设备选型。2. 简易水位站按表3-1的要求,确定本年度补充简易水位站的数量和类型。简易水位站采用简易、可靠的方法,通过人工进行水位监测,可进一步增加自动报警功能,成为简易水位报警站,具备超警戒报警功能。3. 无线预警广播按表3-1的要求,明确本年度补充无线预警广播的数量、技术方案和设备选 型。各省根据地方建设资金落实情况增加安排,可探索通过无线电台或卫星通信通 道等方式发布预警。4. 简易预警设备按表3-1的要求明确本年度补充手摇报警器、锣、鼓、号和口哨的数量 ,各省 根据地方建设资金落实情况增加安排。对产品的质量要提出严格要求。可选择在重
34、点防治区内有条件的行政村,结合简易雨量(报警器、简易水位(报警 站、预警广播设施布设情况,示范性组建村级简易监测预警系统。根据本省建设任务填写附表3-4。(三县级山洪灾害监测预警平台完善县级山洪灾害监测预警平台完善包括:县级计算机网络及会商系统完善、县级 平台延伸到乡镇、县级预警信息发布能力升级、县级平台软件完善和小流域洪水分 析软件系统、移动巡查设备配置等。省级要统一组织县级山洪灾害监测预警平台完善。各省应结合各县已建平台设备,明确年度补充完善目标,提出建设方案。明确县级平台运行管 理具体措施,加强使用管理和技术培训,确保监测预警平台正常运行。1. 县级计算机网络及会商系统完善实现县级与省、
35、地市级防汛抗旱指挥系统(水利专网连接,在县级配置VPN、防 火墙和其他安全设备,使县级山洪灾害监测预警平台接入水利专网。各省按照水利 信息化标准统一分配各级IP地址,实现省、市、县三级防汛抗旱指挥系统网络及视 频会商系统的互联互通。在省、市或县级提供互联网出口。各县应建立视频会商系统,实现与省、市级视频会商系统连接,在县级配置视频 会议终端、大屏幕或投影等显示设备、 UPS电源等,根据需要改造机房、会商环境, 在省、地市级配置MCU等设备。确定本年度县级计算机网络及会商系统完善的建设任务、技术方案。提出各项 任务的主要设备选型、技术指标、单价和数量 ,明确典型配置。2. 县级平台延伸到乡镇县级
36、平台延伸到乡镇,乡镇防汛部门可直接使用县级山洪灾害监测预警平台,提高山洪灾害防御能力。在有山洪灾害防治任务的乡镇使用ADSL或利用视频会商系统的光纤线路,接入县级山洪灾害监测预警平台。在县级配置 VPN网关(可与县 级已有VPN共用、交换机、服务器、计算机;在乡镇租用线路,配置路由器、应用计算机和 VPN密钥。具备条件的县可根据实际情况建设县到乡镇的防汛视频会商系统。在县级配置 多点控制器(MCU,根据需要可增加网络带宽,升级路由器和交换机等网络设备。所 有乡镇租用光纤线路或使用 DSL线路,配置视频会议终端、显示设备等。各省明确本年度县级山洪灾害监测预警平台延伸到乡镇的建设县,根据各县实际情
37、况,确定技术方案(包括防汛视频会商系统,提出主要设备选型、技术指标和单 价。3. 县级预警信息发布能力升级建立短信网关专线,提高手机短信的群发能力,扩大预警信息发布的覆盖范围,实 现短信预警信息发布到村。短信网关专线应实现移动、联通、电信三大运营商之间 的互联互通,要在1分钟内发送不少于2000条短信,漏发率小于1%。统一在省级或 地市级建设预警短信网关,供各县使用,已建县级短信发送设备作为备份。各省明确短信网关专线的租用方案和与县平台的衔接方式。根据各地实际,建立与通信运营商、广播、电视、网络等公共信息传播部门或 单位的山洪预警信息发布联动机制,通过多种形式,采取多种渠道发布预警信息。4.
38、县级平台软件完善各省明确县级平台软件升级完善功能需求。重点是完善水雨情信息共享、短历 时实时水雨情信息查询和监视功能,结合山洪灾害调查评价成果,及时修订预警指标 增加实时暴雨洪水分析功能,提高预警信息的发布质量和时效。(1短历时实时水雨情信息查询和监视应能提供短历时降雨查询功能,改进实时水雨情监视功能,在接入数据满足条件 的情况下,至少应当能查询展示30分钟时段的降雨和水位数据,有条件的可查询展示 10分钟时段的降雨和水位数据。(2小流域洪水分析根据实际需要,县级平台增加小流域洪水分析功能,在完成县级山洪灾害调查评 价后开展建设,提高预警信息发布质量和时效。(3预警信息发布功能扩展预警信息发布
39、模块根据不同的预警等级,及时向各类预警对象发布预警信息。 县级平台软件要补充完善预警对象,扩大预警范围,覆盖新建的预警设备设施。有条件的县可在门户网站或通过飞信、微信等新型通讯方式为一般用户提供预 警信息定制服务,根据需要向定制用户及时发送预警信息。(4数据上报与信息共享县级平台软件应完善数据上报功能,应能对异常数据进行分析审核和修改提示: 实现向国家、省、地市级防汛部门上报和共享信息。同时,实现与流域上下游及周边县、市的水雨情数据共享。(5预案衔接演示实现县、乡(镇、村等预案的更新入库和演示功能,展示预案中的撤离路线、危 险区、安置点等信息。(6图像(视频监控为配合视频监测系统的建设,软件应
40、实现图像(视频信息的实时查询查看功能。 同时,还应能对移动巡查设备实时采集的图像进行有效管理 ,并提供查询查看功能。(7集成调查评价成果及应用县级平台依据山洪灾害调查评价的成果,适时更新软件相关基础数据,调整预警 指标。5. 移动巡查设备各县需配置一体化移动巡查设备,使防汛人员能携带该设备进入受灾和工程现 场,实现图像等信息的采集与传输。平均每县配置 5套。各省确定移动巡查设备的 配置原则,明确各县配置数量和设备选型。移动巡查设备服务端软件与监测预警平 台集成。(四山洪灾害监测预警信息管理及共享系统依据省、地市级山洪灾害监测预警信息管理系统技术要求,安排建设省、地市级山洪灾害监测预警信息管理及
41、共享系统和调查评价数据审核汇集系统,两个系统的运行环境建设应充分利用现有资源和条件,统筹考虑。通过系统建设实现中央、省、地市和县级监测预警平台之 间以及防汛部门与水文、气象、国土部门之间的互联互通和信息共享,实现上下游相邻县监测预警信息共享,使各级防汛部门能够及时掌握山洪灾害实时监测、预 警、响应信息和防治情况,提高各级各部门之间的应急联动,提升综合防灾减灾能 力。省级应建设省级防汛部门到水文、气象、国土部门的网络通道 ,实现部门间的 信息共享。省级应配置与水文、气象、国土部门之间共享数据的服务器各 2台,互 为备份,共6台,山洪灾害专题数据库服务器2台,山洪灾害管理 Web服务器1台,磁 盘
42、阵列等系统硬件。市级应建设或整合地市防汛部门到县级防汛部门的网络通道;建设市级防汛部门到水文部门的网络通道,实现信息共享;通过省级网络实现与气象、国土部门的信 息共享,也可根据需要建设到市级气象、国土部门的网络通道 ,实现信息共享。市级 应配置与水文共享的服务器1台、专题数据库服务器2台、山洪灾害管理 Web服 务器1台。省、地市级数据共享汇集软件应具有实时雨水情数据共享汇集、基础数据共享 汇集、山洪预警信息共享汇集、上下游相邻县数据共享、气象信息共享汇集、国土 信息共享汇集等功能。监测预警信息管理应用软件应具有山洪灾害预警监视、雨水 情信息查询、预警响应信息查询、基础信息查询、工情 (视频信
43、息查询、气象和国 土信息查询、山洪灾害快报、县级平台运行状况监视和系统管理等功能。各省依据省、地市级山洪灾害监测预警信息管理及共享系统实施方案编写提纲 (见附录二,编制专项实施方案(单行本,由相关流域机构审核,明确年度建设任务。专项实施方案应明确与水文、气象、国土等 相关部门信息共享的流程、方式、内容、时效和投资。山洪灾害监测预警信息共享模块由中央统一组织招标,各省分签合同并完成省 级定制工作(包括产品的购置、安装、使用培训、后期服务等。由各省负责组织平 台软件开发单位集成到省、市、县级平台。省、地市级山洪灾害监测预警信息管理 及共享系统建议由省级统一组织实施。表3-2省、地市级山洪灾害监测预
44、警信息管理及共享系统基本配置表序号行政等级类型名称单位数量1省级网络网络通道项1硬件共享服务器台6专题数据库服务器台2管理Web服务器台1磁盘阵列台1软件数据共享汇集软件套1监测预警信息管理应用软件套12市级网络网络通道项1硬件共享服务器台1专题数据库服务器台2管理Web服务器台1软件数据共享汇集软件套1监测预警信息管理应用软件套1注:网络部分统一建设,其他为专用设备和软件。(五群测群防体系完善1、完善山洪灾害防御预案进一步完善县、乡镇、行政村、自然村和企事业单位的山洪灾害防御群测群防 组织和责任制体系,加强施工场所、旅游景区、交通道路沿线等区域的防汛管理 确山洪灾害防御责任人。根据山洪灾害调
45、查评价工作成果,修订完善县、乡镇和行政村的山洪灾害防御预案。各省要规范各级预案的格式和内容。(1完善县乡村预案县、乡、村各级根据山洪灾害调查评价工作成果,以及实际情况变化,依据山 洪灾害防御预案编制导则要求,完善山洪灾害防御预案。预案中要明确危险区、 转移路线、安置地点和预警指标;明确预警人员的责任分工,确定预警信号,确定需要 转移人员花名册及联系方式等;明确上游沿河村落、集镇,要及时地将监测预警信息 向下游村镇传递。在汇总前期建设成果基础上,统计汇总需完善编制山洪灾害防御预案的所有乡 镇和行政村清单,确定各县需要完善的预案数量,填写附表3-5。(2企事业单位预案由水利部门会同其他部门统计汇总
46、山洪灾害危险区内所有的重要企事业单位名 单,根据企事业单位的人口规模、重要性和地理位置等 ,确定需要编制山洪灾害防御 预案的单位,统计编制和完善的预案数量,填写附表3-5。企事业单位预案由相应的行业主管部门组织编制,报防汛部门备案。2、持续开展宣传、培训、演练在山洪灾害防治区,要持续开展宣传、培训和演练工作,利用会议、广播、电 视、网络、报纸、警示牌、宣传栏、光盘、录音带、宣传手册及明白卡等多种方式 宣传山洪灾害防御知识,使群众掌握山洪灾害防御常识,了解山洪灾害危险区域,熟悉预警信号和转移路线。通过持续宣 传,提高群众主动防灾避险意识,掌握自救互救能力。各省要制定标识、标牌、标 志、明白卡等的
47、统一标准。针对防汛责任人、系统使用人员、村级预警人员、危险区群众 ,各级要持续开 展岗位培训,提高山洪灾害防御人员业务能力和技术水平,以适应山洪灾害防御工作 的需要。在山洪灾害防治区乡村,持续组织以转移疏散为主的山洪灾害避险演练,使群众 熟悉预警信号、转移路线和安置地点,每年组织1 2次以行政村为单位,开展 十个一 ”建设,建立1套责任制体系,编制1个应急预案,安 装1套简易雨量报警器,配置1套预警设备(重点防治区行政村含1套无线预警广播, 制作1个宣传栏,组织1次培训、开展1次演练,每个危险区确定1处避灾安置点,每 个危险区设置1组警示牌,每户发放1张明白卡(含宣传手册。各省应明确省、市、县
48、各级宣传、培训和演练的形式和次数,填写附表3-5。(六山洪灾害应急保障系统为保障山洪灾害防御体系正常运行,应建立山洪灾害应急保障系统,配备相应的 应急救援工具。建立县、乡级防汛部门与各级应急抢险队的联动机制,落实山洪灾害防御预案的应急响应措施,建立长效的应急管理机制。1、应急检修车及工具有山洪灾害防治任务的县级防汛主管部门配备一台能适应山丘区、乡村道路的 应急检修车辆。县级防汛主管部门应根据辖区内山洪灾害监测设备和预警设备的类 型和型号,随车配备专用检修工具和必要的备品备件,并做好应急检修工具的储备管 理工作,保证应急抢修需要。各省应明确应急检修车及工具,提出典型配置表,填写表 3-3。表3-
49、3应急检修车及工具典型配置表序号项目主要技术指标单位数量1应急车辆2应急照明设备2、乡镇应急救援工具在乡镇配置专业的应急救援工具,如应急发电机及照明、救生等设施设备。各 省统一制定乡镇应急救援工具标准配置,明确设备配置数量,提出典型配置表,填写表 3-4。表3-4乡镇应急救援工具典型配置表序号应急救援工具名称主要技术指标单位数量1应急发电机2应急照明设备(七年度建设任务汇总明确年度山洪灾害防治非工程措施补充完善主要建设任务,汇总填写表3-5表3-5山洪灾害防治非工程措施补充完善主要建设任务表序号项目名称单位数量备注一监测系统补充完善1自动雨量站个2自动水位站个3图像监测站个4视频监测站个5监控
50、系统套6卫星通讯备用信道站7卫星数据接收系统个二预警系统补充完善1无线预警广播I型个2无线预警广播U型主站个3无线预警广播U型从站个4简易雨量(报警器个5简易水位站个6手摇警报器套7锣、鼓、号、口哨套三县级山洪灾害监测预警平台完善1县级计算机网络及会商系统完善套2县级平台延伸到乡镇套3县级预警信息发布能力升级套4县级平台软件完善套含小流域洪水分析软件系统5移动巡查设备套四山洪灾害监测预警信息管理及共享系统1省级监测预警信息管理及共享系统套2地市监测预警信息管理及共享系统套五群测群防体系完善1完善县级预案个2完善乡镇预案个3完善村级预案个序号项目名称单位数量备注4企事业单位预案个5宣传(1警示牌
51、块(2宣传栏块(3明白卡万张(4宣传手册万册(5光盘、录音带个(6其他项6培训人天7演练场次六山洪灾害应急保障系统1应急检修车及工具套2乡镇应急救援工具套七其他项目四、重点山洪沟防洪治理依据省级山洪灾害防治项目实施方案,在重点山洪沟防洪治理项目名录中,选择 山洪灾害严重,影响人口较多,治理效益显著,具备形成综合防御体系的重点山洪沟开 展工程治理。(一基本情况描述本省选取年度实施项目的依据,如根据历史山洪灾害危害程度、规划情况 及前期工作的准备情况等。实施防洪治理的重点山洪沟应符合以下指标:山洪灾害频发,影响严重;影响人口不少于2000人(范围;影响范围内一般有1个以上乡 镇或2个行政村;流域面
52、积一般不小于20km2。描述年度重点山洪沟自然地理情况、防御现状及问题、影响区社会经济基本情 况、历史山洪灾害情况等。填写年度重点山洪沟基本情况表(附表4-1。匚目标与任务1、描述本次建设拟达到的目标,包括防洪标准、保护人口、保护村庄个数、保 护重要公共基础设施数量等;2、描述本次建设工作任务及完成时间安排等。(三建设内容重点山洪沟防洪治理主要是对河道两岸有集中居民点和重要基础设施的河段进行治理,主要采取护岸、堤防、疏浚等工程措施,提高防洪能力, 不得修建拦挡工程。项目各工程措施应合理布设在山洪沟沿岸的城镇、人口密集的居民点以及分布 有重要基础设施的重点河段,形成以治点为主的防护工程布局,重点解决村镇的防洪 问题。根据初步设计报告,汇总年度重点山洪沟防洪治理项目主要建设内容统计表 (附表4-2。提供重点山洪沟防洪治理项目各实施地点现状照片 (每个地点不少于三张,要求 采用JPG格式,分辨率1
0/150
联系客服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人人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人人文库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