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从小说开头到“只听得竹竿子碰着屋檐响,这是庚桑楚在取挂在檐下的腊鹅。”这一句,有900来字的篇幅,写的是三个月之前,孔子拜见老子,老子送走孔子的情景。很可能的情况是:孔子上一次拜望老子,即问礼于老子,送了雁鹅作为礼物,而老子的学生庚桑楚根据老子的意见,把这雁鹅用来做成了腊鹅,挂在檐下。孔子拜见老子后,就去阅读周朝国家图书馆里的藏书。大约经过很多天,读完藏书之后,孔子就再到位于图书馆大院内的老子居住的屋子里告别。再次见到孔子后,老子给孔子一阵教训,摆出一种“傲视”孔子的态度,认为孔子不懂得“命”、“时”、“道”这样的玄而又玄的道理。
(二)老子似乎是从内心看不起研究“六经”,却谁也不见用的孔子的。老子在孔子面前,显得深不可测,有一种虚伪口气。鲁迅《出关》描写的孔子与老子见面和分别的情形,与《采薇》描写的伯夷叔齐与华山大王小穷奇见面、离开的情形,不单单是氛围情形很相似,在遣词造句上也惊人地相似。
实际上,鲁迅认为《老子》书中的消极因素,如“天道自然”,“无为而治”,引入人类社会领域,就是要人们安于命运,无求无争,一事不做。老子的小国寡民的社会理想,以美化了的远古社会的幻想来反对正在取代奴隶制而确立的封建社会秩序,使人民回到无知无欲的混沌状态。这在鲁迅笔下受到了严厉的批判。
(三)鲁迅把老子和孔子的个性形象,都比喻成“呆木头”,说明二人何其相似乃尔。鲁迅对他们,尤其对老子的形象,有搞笑和漫画的意思,但几乎都是有根据的。《老子》27章“故大智不割”,41章“大音希声,大象无形”,45章“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辩若讷”等词句所显露的老子的世界观,就有装成一段“呆木头”的意思。
这“呆木头”的喻体,蕴含着十分丰富的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
(四)孔子前一次见到老子,想必是“极恭敬”地把“一只雁鹅”奉上的。然而“毫无动静的坐着,好像一段呆木头”的老子的“教训”,却使“孔子好像受了当头一棒,亡魂失魄的坐着,恰如一段呆木头。”
在鲁迅先生的笔下,他们这两段“呆木头”见面和对话的场面,充满了无穷无尽的意味。
(五)孔子离去后的三个月,当老子有些暗暗地想孔子的时候,孔子来了。不过这次来的孔子使老子感觉很不是滋味了。鲁迅认为:老子和孔子一样,都在装,老子装的是“大智若愚”“玄而又玄”那一套;而孔子装的是“君子”、“尚礼”那一套。小说中,实际二人在斗法,都装孙子,都“尚柔”,都虚伪透顶。
(六)孔子再次来与老子见面,汇报自己前次受老子“教训”后的思想收获,却似乎两手空空,诸如“束修”什么的礼物也没有带一点,与上一次见面送一只“雁鹅”的举动形成了对比。于情于理,似乎是来“谢本师”的。总之,从这时起,老子就不但认为孔子与自己“道不同”不相为谋(孔子《论语·卫灵公》),而且越发认为孔子是在挑战自己,威胁自己。“学生要打败老师”,究其原因,也如章太炎分析的那样,加上历史上“逢蒙杀羿之事,又其素所怵惕也”这类事。老子的担心就越来越严重了。
(七)老子与孔子的再次见面,使老子终于下决心“走流沙”:按照他自己的解释:“我们还是道不同。譬如同是一双鞋子罢,我的是走流沙,他的是上朝廷的。”“你要知道孔丘和你不同:他以后就不再来,也再不叫我先生,只叫我老头子,背地里还要玩花样了呀。”——老子认为,与孔子的师生关系发展到了十分危险的境地,不但道不同不相为谋,立场、观点不同,而且势同水火,互不兼容,孔子要与老子“玩弄权术,耍欺骗人的手段”了。那么,怎么来应对孔子的手段呢?自然要使用老子《道德经》中的“武器”了,而这个武器,在《道德经》没有产生前,是寄寓在老子的老师讲的一个关于牙齿和舌头的“寓言式”的“遗言”故事中的:通过牙齿和舌头,一刚一柔,一强一弱的两个事物在口腔中截然不同的存在状态,说明“弱之胜强,柔之胜刚”的道理。
事实上,老子的这套理论,对国民性的“不诚”的毛病的养成,是要负很大的责任的。
凡事示人以柔弱,而其不过是一种“弱之胜强,柔之胜刚”的伎俩罢了,这种伎俩与“无为而无不为”、“圣人之道,为而不争”一样,本质上不过是一种虚伪的骗术而已。
小说中老子在指责孔子对自己“玩花样”,实际上,老子这一套,何尝又不是“玩花样” 呢!
(八)老子被强行扛在青牛背上的无奈和尴尬,关尹喜似的被《道德经》智慧教化了的“街头无赖”似的虚伪言行,青牛屁股被刺“把尾巴一卷,就放开脚步,一同向关口跑去”的痛楚反应,却异化为“舞蹈”似的潇洒姿态,令读者拍案叫绝却又不免黯然。
(九)《道德经》文本产生的经过。鲁迅的意思:昨日老子所讲的道德经内容“讲得详细了一点”,篇幅就超过后来大家看到的“五千言”。而第二天写的《道德经》,老子是抱着“为了出关,我看这也敷衍得过去了”的“敷衍”态度,所写的自然不如他所讲的了。鲁迅这样来拟写《道德经》产生的过程,明显带有调侃的态度,是幽默讽刺的说法。
(十)关尹喜作为朝廷命官,对老子这样的“老作家”思想有些“消极自守”、“高深莫测”的知识分子的态度,不是真诚和尊重的,而是虚伪的,甚至是猥亵的。
鲁迅借关尹喜取笑老子的话,既有鞭笞、嘲讽历代官僚对知识分子的“利用”而又“污蔑”和“猥亵”态度的目的,也有揭露老子及其哲学客观上存在的弊端的用意。
但是,鲁迅以《出关》审视、批判孔子、老子及其哲学是有保留态度的。他对孔子、老子,尤其对老子及其哲学的感情,表面上看,是有“嬉笑”,“嘲讽”的,但对以孔子、老子为代表的中国知识分子的“悲哀”和“同情”,却是深入到骨髓的。
(十一)关尹喜把老子不能恋爱的逻辑,与书记先生“只要看见一个大姑娘,不论好丑,就眼睛甜腻腻的都像是你自己的老婆”的行为进行了类比推理,强调书记先生的“好色无比”,“恋爱过度”。关尹喜在嘲笑老子思想的同时,也批评谩骂了书记先生,使用双关语,含沙射影地终于表达出一种对书记先生的不满情绪。为强化这种情绪,类比、对比一番后,关尹喜还把更不堪的“账房先生一样”结婚后的“规矩”用来“对比”书记先生的婚前的“不规矩”,使关于《道德经》和老子其人这个话题的讨论,彻底掉入现实中“官场”的泥潭。
(十二)鲁迅让读者看到:关尹喜在得到老子《道德经》后,面对的处境实际很尴尬:两个阴谋家似的下属,似乎是抢先用《道德经》中“无为而无不为”的核心思想来挟持他了。对方如此胆大包天,振振有词。几个人的对话,充满了戏剧性和讽刺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