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6月末的克什米尔山区,杰纳布河的湍流裹挟着泥沙冲向下游村庄,萨拉尔大坝闸门的开启让本已脆弱的印巴关系再添裂痕。
这场看似因强降雨引发的泄洪事件,背后却暗藏着持续半个多世纪的水资源博弈——自1960年签署以来,《印度河用水条约》首次面临实质性失效的危险。
这份曾被CNN誉为"少有的成功外交案例"的条约,如今正沦为地缘政治角力的牺牲品,其存续危机折射出的不仅是技术性争议,更是南亚次大陆两个核武国家难以调和的战略矛盾。
为确保条约执行,双方还设立常设印度河委员会(PIC),建立复杂的水文数据共享机制和争端仲裁程序。历史证明这种安排极具前瞻性——即便在1971年全面战争期间,两国工程师仍保持联合水文监测,条约因此被称为"不沉的航空母舰"。
值得注意的是,这已是今年第四次类似事件:1月印度曾切断杰纳布河灌溉渠道引发旁遮普省农田龟裂,3月又单方面暂停PIC月度会议。系列动作显示,新德里正系统性地将水资源武器化,其目标显然是迫使伊斯兰堡在克什米尔问题上让步。
法律层面的博弈同样激烈。《印度河用水条约》第IX条规定,任何"影响另一方利益的工程"必须经对方同意,但印度近年在上游密集建设基申甘加水电站等工程,援引条约附件D的"有限使用权"条款主张合法。
当印度今年5月以"技术故障"为由拒绝恢复PIC运作时,巴基斯坦几乎无计可施。日内瓦国际水法专家玛丽娜·丽巴指出:"1960年的条约框架已无法应对气候变化和现代水利工程技术带来的挑战,特别是当一方蓄意利用制度漏洞时。"
地缘政治的毒化效应加速了条约的瓦解。莫迪政府2019年废除印控克什米尔自治地位后,水争端与领土问题深度捆绑。印度智库"国防研究与分析所"2024年报告直言不讳地建议"以水制巴",而巴军方则将水利设施纳入核威慑范围。
第三方调停者也陷入尴尬:世界银行因中美角力难以发挥仲裁作用,中国虽应巴方请求提供防洪援助,但王毅外长"反对任何形式的水资源胁迫"的表态被印媒解读为"选边站"。美国的态度尤其耐人寻味——尽管国务院谴责乌里事件,却同时批准向印度出售先进水文监测设备,这种双重标准暴露了大国博弈的算计。
气候变化给危机火上浇油。联合国粮农组织数据显示,印度河流域冰川正以每年0.5%的速度消退,到2040年夏季径流量可能减少40%。稀缺性加剧了零和思维:印度旁遮普邦农民抗议"向巴输水",而巴基斯坦信德省则因上游截流出现百万气候难民。
讽刺的是,1960年条约谈判时年均径流量为1680亿立方米,如今已降至1420亿立方米,但用水需求却增长了三倍。当生存空间被压缩,法律文书构建的理性愈发苍白。
站在历史的十字路口,印巴水争端已超越技术范畴,成为检验人类能否和平共享稀缺资源的试金石。正如杰纳布河畔一位老农的哀叹:"我们不需要知道条约第几条,只想知道为什么喝了几十年的河水突然成了武器。"
当《印度河用水条约》这道"最后防线"被撕裂时,冲垮的不仅是沿岸的房屋农田,更是国际社会苦心经营的多边治理信念。或许唯一的希望在于,当洪水退去后,双方能意识到——就像1960年的先辈们那样——没有哪国能在干涸的河床上赢得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