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我国第17个“全国疟疾日”
今年的宣传主题为
“防止疟疾再传播
持续巩固消除成果”
本期嘉宾
上海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寄生虫病防治科主任 余晴
疟疾的病原体和传染源有哪些?
可以感染人体的疟原虫有5种:恶性疟原虫、间日疟原虫、卵形疟原虫、三日疟原虫和诺氏疟原虫。其中恶性疟原虫容易引起重症疟疾,若治疗不当,可导致死亡。
疟疾现症病人和感染者都是疟疾的传染源,所以对于疟疾病人和感染者要做到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降低其发生再传播的可能性。
疟疾的传播途径有哪些?
疟疾以经按蚊叮咬传播为主,少数可经输血传播。此外,孕妇感染了疟疾,可以通过胎盘把疟原虫传染给胎儿,引起婴儿先天性的疟疾。
在众多的蚊媒中,按蚊是传播疟疾的唯一媒介,我国较重要的传疟媒介有中华按蚊、嗜人按蚊、微小按蚊和大劣按蚊4种。
根据调查和历史资料显示,本市传播疟疾的媒介为中华按蚊和嗜人按蚊。中华按蚊广泛分布,且密度较高,属半家栖蚊种,以吸牛、猪血为主,兼吸人血,在上海市的疟疾传播中具有主导作用。嗜人按蚊仅在很少地区出现,1958年在宝山和1962年在金山的蚊媒调查中发现嗜人按蚊,但密度较低,虽为家栖蚊种,且嗜吸人血,但该蚊种在上海市的疟疾传播中所起的作用不大。而对于本市仅存在中华按蚊,是间日疟的主要传播媒介。
疟疾的主要症状表现
不同类型的疟疾潜伏期不同,一般为2—3周,短者7—9天,长者可达数月。典型症状多呈周期性发作,一般历时6—10小时,主要有剧烈寒战、高热、全身酸痛、乏力等症状,有时还伴有呕吐、腹泻。病情严重者会出现谵妄、昏迷和休克,以及肝、肾功能衰竭,如不及时救治,有可能因病情延误而危及生命。
如何预防疟疾?
1.要外出 先咨询
出境游玩的市民朋友在外出前应先前往当地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或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进行咨询或通过宣传媒体进行查阅,了解前往目的地的疟疾流行情况,并做好疟疾预防准备。
2.防灭蚊 阻传播
防蚊灭蚊是预防疟疾的关键,在疟疾流行区旅行和居住时,尽量减少在蚊虫活动最活跃的黄昏和黎明时分进行户外活动,外出时可穿长裤、长袖衬衫,在皮肤和衣物上涂抹蚊虫驱避剂,居住地可以安装纱门纱窗,使用蚊香等驱蚊用品,睡觉时使用蚊帐,特别是用杀虫剂处理的蚊帐,以保护自己免受蚊虫叮咬,并加强居住地的环境治理,减少蚊虫滋生。
3.预服药 防患病
在前往疟疾流行区前,可在医生指导下服用疟疾预防药物,如前往单一间日疟流行区,可以每7—10天服用一次磷酸氯喹,如前往恶性疟和间日疟混合流行地区,可以每月服用一次磷酸哌喹。(儿童、孕妇和心肝肾功能不全者应谨慎用药)
疟疾的诊治
曾有过非洲及其他境外疟疾高发地区旅居史人员,当出现发冷、发热、头痛等疑似症状时,要尽快到当地发热门诊就诊,主动告知旅居史,采集血样进行疟原虫检查。不同类型的疟疾在医生的指导下服用不同的抗疟药物,根治疟疾要规范,全程、足量服药最关键!
疟疾在我国以及在本市的
流行历史和消除现状
1949年前,有关本市的疟疾流行情况,文献记载较少。但在市民中曾广泛流行“隔日头”“发岳子”等俗语。自1951年起我国将疟疾列为报告传染病,根据历年监测资料显示,本市曾有两次疟疾流行,其他时间的疟疾疫情比较平稳。
第一次流行:1954年由于受水灾影响,出现以间日疟为主的暴发,该次流行至1957年才趋平稳,持续时间为4年。
第二次流行:1960年起,这次流行除间日疟外,还伴有恶性疟。该次流行到1966年才得到控制,全程长达7年。
据2000年以来的疫情数据分析显示,全市疟疾疫情以输入性病例为主,其中2000—2009年以国内外省输入为主,2010年以后主要为境外输入,并且本市自2010年以来已连续多年没有本土感染疟疾,2017年在全国率先通过了消除疟疾的省级评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