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烧山火与透天凉手法操作规范之立论依据(一)

《国家针灸技术操作规范》中 烧山火与透天凉手法操作规范之立论依据

一、前言

“针刺手法”是一个体系。它包括了:单式手法和复式手法,它的基本理论即循经感传理论,针刺得气和针刺补泻,以及相适应的进针法和基本功训练。最重要的复式手法只有两类,一类是热补凉泻的烧山火与透天凉手法;一类是飞经走气,气至病所的龙虎大段通经接气手法。

我国在针刺手法系列研究上是有序进行的和全方位推进的,从而为针刺手法制定规范,打下了坚实的科研基础。

二、烧山火与透天凉古典文献的正本清源研究“烧山火”和“透天凉”是寒热手法的通称。

(一)《内经》中的取热取凉手法是寒热手法的源头

《灵枢?九针十二原》:徐而疾则实,疾而徐则虚。

《灵枢?小针解》:   徐而疾则实者,言徐内而疾出也;疾而徐则虚者,言疾内而徐出也。

《素问?针解篇》: 刺虚则实之者,针下热也,气实乃热也, 满而泻之者,针下寒也,气虚乃寒也。

实须其虚者,留针阴气隆至,针下寒,乃去针也。

刺虚须其实者,阳气隆至,针下热,乃去针也。

(二)“徐疾”的后世发展和对徐疾的补充

可以看出烧山火与透天凉手法的操作技术是从《灵枢?九针十二原》上“徐疾”通过《小针解》的解释传承下来的。经元明时期的充实,成为一个体系,一直发展到今天。这个发展的脉络是很清楚的。

(三) 《难经?七十八难》和窦汉卿《标幽赋》的取热取凉

《难经?七十八难》中有“得气,因推而内之,是谓补;动而伸之,是谓泻。” 泉石心制定的烧山火与透天凉的经典术式中,各有两次提插,即烧山火之“紧按”与“插针”;透天凉之“紧提”与“徐徐举针”。由此可见“推”与“动”两项单式手法是至关重要的。元?窦汉卿用歌赋的形式高度的概括了取凉取热手法的术式: “动退空歇迎夺右而泻凉,推内进搓随济左而补暖”。“动退空歇”和 “推内进搓”八个字,把取凉取热两种手法的用针方向,用力趋势和力度大小都交待的一清二楚。还用“动”和“推”为这两个字来领军,以合于《难经》之意。确可以从这个对句的字里行间品味出两种手法的不同操作特色。正是窦汉卿在《标幽赋》里对“动”、“推”两法的突出的摆法,才进一步使我们清楚了《难经?七十八难》中“动”、“推”两法的正真价值。明?吴崑在其《针方六集》中转入了《标幽赋》,并进行了注解。在本句的注文中,明确的指出:“持针力入谓之推”。这“力入”二字,可谓画龙点睛之笔。

(四)泉石心《金针赋》的烧山火、透天凉是寒热手法的第一次规范

泉石心在《金针赋》的序言里,已经讲清楚,他是窦氏学派的传人,是师承倪孟仲和彭九思的,是二位先生传给了他“发明窦太师针道之书”。《金针赋》上的烧山火、透天凉手法是寒热手法的第一次规范,是寒热手法第一个完整的术式。《金针赋》上烧山火及透天凉手法的原文是:“一曰燒山火, 治頑麻冷痺,先淺後深,凡九陽而三進三退,慢提緊按,熱至,緊閉插針,除寒之有準。 二曰透天涼, 治肌熱骨蒸,先深後淺,用六阴而三出三入,紧提慢按,徐徐舉針,退熱之可憑。皆細細搓之, 去病準繩。”泉石心《金针赋》上的烧山火与透天凉是一套取热取凉手法的经典命名和经典术式。这里也提示我们,在读古典医学文献时,一定要先度原文,只有在对原文“含英咀华”之后,才能达到“明心见性”的境地,才能体会到这国学中文字的妙用。杨继洲用“玄机秘要”名其书,想即此之意。

(五)明?杨继洲《针灸大成》上的烧山火、透天凉手法是源自《金针赋》,又是对泉石心《金针赋》上烧山火、透天凉手法的最好补充。杨继洲在《针灸大成》二十四种复式手法中有详细地描述:“燒山火,能除寒, 三進一退熱湧湧,鼻吸氣一口呵五口。凡用針之時, 須撚運入五分之中, 行九陽之數, 其一寸者, 即先淺後深也。若得氣,便行運針之道, 運者男左女右, 漸漸運入一寸之內, 三出三入, 慢提緊按, 若覺針頭沉緊, 其插針之時,熱氣復生, 冷氣自除,未效,依前再施也。”“透天涼, 能除熱, 三退一進冷冰冰, 口吸氣一口, 鼻出五口。凡用針時, 進一寸內, 行六阴之數,其五分者, 即先深後淺也。 若得氣, 便退而伸之, 退至五分之中, 三入三出, 緊提慢按, 覺針頭沉緊,徐徐舉之, 則涼氣自生, 熱病自除, 如不效, 依前法再施。”

从以上原文中,可知杨氏之烧山火、透天凉手法与泉石心之方法原则上是相同的,但杨氏的术式,有以下四个特点。

1、杨氏分两层,泉石心分三层(天、人、地);

2、杨氏两次强调了得气;

3、取热时杨氏主张患者要配合口呵五次;

4、取凉时杨氏主张患者要配合口吸一次。

另,《针灸大成》的“进火补”和“进水泻”也是对烧山火、透天凉的补充。揆度文意,此当指在局部取凉取热,而烧山火、透天凉则是指局部取凉取热可以传至病所和遍及全身。

三、新中国建国以后已故七位针刺手法名家的烧山火和透天凉手法运作特点

建国以后有七位针刺手法大家:郑毓琳、陆瘦燕、焦勉斋、管正斋、文介峰、楼百层、李志明,在他们的临证是经常取用烧山火、透天凉手法。有多位我是亲临现场亲眼看到此一绝技,他们现已故去,但他们留下的书籍仍在。

从以上专家的经验集中可以明显看出:上述七位专家,没有一位是背离《金针赋》上所提示的原则去做。他们也都是领悟了泉石心所提示的精神,都是按泉石心烧山火、透天凉手法的“深层次的含义”去做的。有人认为按照泉石心《金针赋》上烧山火、透天凉的原文去做,其凉热出现率很底,这是因为只按赋文的字面去做,没能领悟赋文精髓的缘故。因为这些手法不是“庸流之泛术”,这些赋文也不是“世上之常辞”。我们提到的七位专家,不是有所师承,就是“久习”方通的。杨继洲学习针刺手法也是“寒暑不辍”,才能“卓然有悟” 。

四、与针刺手法规范有关的五项支撑性研究

在有关针刺手法文献理论上的正本清源研究之外,还有五项研究以为针刺手法规范之学术支撑。

从1972年开始在1958~1963年经络探测(经穴电阻测定)和“经络系统”结构追试的基础上,进行了循经感传规律性的研究,首次提出了循经感传具有普遍与潜在性(隐性),可激性与可控性,趋病性与效应性,循经性与变异性。1974年我们黑龙江提出循经感传是人体的机能调节系统。在这一点上,我们也得到了国家九五攀登预选项目(1985-1990)研究的支持,这个项的结论是:循经感传是机体的功能调整

系统。

(二)针感与凉热手法关

针感的研究是始自上个世纪五十年代中期和六十年代前期,当时黑龙江夏玉卿报告了19544穴次的针感调查,本项研究总结出共14种针感,痠麻胀针感出现率最高,混合型针感较为多见。黑龙江张缙报告了《如何控制针感的性质》和《如何控制针感传导的方位》,并观察到痠胀的针感与热感有密切关系,麻的针感与凉感有密切关系。经过二十年临床观察的结果,得出的初步结论:“胀痠”是热的最佳基础针感,“麻”是凉的最佳基础针感。

(三)“气至病所”的研究

我们在一组854例的循经感传研究中观察了各种疾病的“气至病所”现象。我们还绘制了50幅气至病

所者的路线叠加图。激发感传气至病所的系列研究,为临床施用飞经走气气至病所手法提供了理论依据。

(四)搓针取气的研究

单式手法中“搓针”占有重要的位置。实践证明,用搓针来取气,效果是最好的。用细针取气,从做手法的角度来看是十分困难的。要想取得足够的经气,必须首先找到能明确显示得气的指标,我们在实践中选用了《金针赋》上“赤凤迎源”项下的“候针自摇”作指标。在取气方法上我们和任、陆二氏一样,用了搓针法,搓针法得气的程度是较为理想的。

古代的针灸大师们要求搓针必须像搓线一样,要一转360?,向一个方向要连续搓,这就遇到了一个问题,就是转之过紧极易肌肉缠针。元?窦汉卿在《针经指南》上讲“勿转太紧”,明?汪机在《针灸问对》上说“切勿肌肉缠针”。稍一多搓定要肌肉缠针,少搓又达不到得气的要求,于是我们借鉴《针灸神书》(也叫《琼瑶神书》)上搓针有虚搓、实搓的启示,我们把针体转360?的搓针叫“实搓”,把只用手指摩擦针柄,而针体不转或稍转的摩搓针柄的方法叫“虚搓”。此“虚搓”虽然针体不转,但这种摩搓针柄所形成的环形的力量仍可沿针体下传到腧穴内。这样就可以在病人身上用实搓、虚搓交替进行,就可以较为容易的捕捉到“气满针自摇”的得气时机。此时所激发的经气就能有效的把针吸住,并且可以较易将所得之气用守气法守住。

(五) 针刺手法中“力”的问题

我国以针刺手法著称的已故针灸名家陆瘦燕先生在讲《灵枢?九针十二原》里“右主推之”时,他说这是指“右手持针而着力推针入内”,这里的“着力”二字确是点睛之笔。明?吴崑再注解《标幽赋》时说:“持针力入谓之推”这里明确的“持针力入”的问题。我们再联系《标幽赋》本义来看这个“推”字,在写取热手法时,窦汉卿用 “推”字来领军,把“推内进搓”是连到一起写的,如果说这句是“着力推针入内”那他的对句“动退空歇”的“动”也必然是“着力提针向外”。在行针做手法时,“力”是至关重要的。“力”既是一个理论问题,也是一个实际操作问题。

五  取热(烧山火)与取凉(透天凉)手法在关键技术上古今一致的共识

取热取凉手法在我国已经传承了两千年以上。这是一项针法中的绝技。在中国历史上历朝历代的医家们都给予了极大的关注。新中国建国后更投入了很大的力量。并取得了很好的进展。我们选用了《内经》、《难经》、《标幽赋》、《金针赋》和《针灸大成》等五部古典医籍上记载的取凉取热手法与现代七位已故的针刺手法名家在取热取凉手法的选项上进行了对比,可以清楚的看到在操作技术上古与今是有着一致的共识。

他们的烧山火手法集中选项是:徐进(先浅后深)、紧按(着力重按,用九阳之数)、插针、得气、取痠胀针感。透天凉手法集中选项是: 徐退(先深后浅)、紧提(着力轻提,用六阴之数)、举针、得气取麻的针感。

取热:徐进(先浅后深), 含义是针的用力方向要向穴内。紧按(着力重按),含义是进针向内力度要强。用九阳之数,含义是力度量化。在相同机体条件下,取热的力度要大于取凉。插针(按针),是具体的运针方法,是取热手法的关键。得气的性质是先取胀痠的基础针感。总的行针趋势是插针向内,用力要重,要守气,时间要长。

取凉:徐退(先深后浅),含义是针的用力方向要向外。紧提(着力轻提),含义是提针向外力度要轻。用六阴之数,含义是力度量化。在相同机体条件下,取凉的力度要小于取热。举针(提针),是具体的运针方法。得气的性质是先取麻的针感。总的运针趋势是提针向外用力要轻,力度均匀,不要守气,时间要长。

六、烧山火与透天凉手法的真工夫在书外

烧山火、透天凉的历史传承,是始自《灵枢?九针十二原》:“徐而疾则实,疾而徐则虚”;下接是《灵枢?小针解》的解释:“徐而疾则实者,言徐内而疾出也;疾而徐则虚者,言疾内而徐出也。”简而言之是“徐入”为补(热),“徐出”为泻(凉)。古人行文,言简意赅,如果直接讲 “针入”是热、“针出”是凉,人们还无法完全理解,因为这里没有讲行手法的技巧。这“技巧”是练出来的,其内涵是“力”,通过“久习”,就能够“力贯针中”,使针成为“力”的载体。这时行针就不单是“针”的问题,而是“带力”的针。再与“徐”字结合起来,技巧就出来了,“徐”是慢,是把进出针的时间拉长,时间一长,其力自强。“徐入”就是慢用力向穴内插针,这是取热技术关键。《难经?七十八难》上提出“动”(动而伸之)、“推”(推而内之)两种方法,这是对《小针解》篇上对“徐疾”解释的最好补充,他把“力”加进来,即用力进针叫“推”,用力出针叫“动”。动”、“推”两法的带力含义,才是两法的真谛,他们全在书外。

汉?郭玉说“腠理至微,随气用巧”,这“巧”在书内没有,也都是在书外。窦汉卿总结了前人这些研究成果和实践中得到的技术要领,写出来用“动退空歇”取凉和用“推内进搓”取热。窦氏不仅仅用“动”与“推”来领军,还在这两句的组合中,表露出其用力方向,用力强度和用针的综合趋势。这些都在字里行间,也是在书外。窦氏学派的传人泉石心把《内经》上“徐疾”,《针经指南》上的“寒热补泻”

和《标幽赋》上的综合归纳又向前推进了一大步,给这两种手法正式命名为烧山火和透天凉,还为烧山火和透天凉确立了一套完整的术式。这是寒热手法的第一次规范,而且采取了对举的方法,使人们能一目了然的看清楚烧山火、透天凉在主治上操作上是完全相反的。这也是一套规范的教学模型。杨继洲又对此术式进行了三点补充:一是两次强调了得气;二是用口腔在呼气和吸气中的温差来诱导寒热;三是可以分两层而不一定用天、人、地三才法。我们研究了二十世纪已故的七位针刺手法专家的烧山火与透天凉的操作术式,可以看出他们的手法术式来自《金针赋》和《针灸大成》,而这两部书中的论述则是源自窦汉卿,而窦氏则是传自《内经》和《难经》。(完)

分类: 中医针灸

烧山火手法,是较常应用的复式手法。由徐疾、提插、九六、捻转、呼吸、开阖等法组合而成,为纯补综合手法.《素问·针解》篇说:“刺虚则实之者,针下热也,气实乃热也”;“针下热”,可使患气虚的病人倾刻转化为实。金·窦汉卿《针经指南》载有取热感的针法。《标幽赋》则以“推内进搓,随济左而补暖”为热补手法的要点。明·徐凤《针灸大全》所载《金针赋》始列“烧山火”之名,并述其操作方法与主治范围:'四肢似水最难禁,憎寒不住往来临,医师运起“烧山火”,患人时下得安宁'。《金针赋》记录更加神奇,快捷:“驱运气血,倾刻周流,上下通接,可使寒者暖而热者凉,痛者止而胀者消,若开渠之决水,立时见功,何倾危之不起哉……得之者。若科之及第。用之者如射之发中,有绿者遇针,其病皆随手而愈”。“嗟夫,轩歧吉远,庐扁久亡……非一言而可尽,斯文细密,在久习而能通。得之者若科之及第,用之者如射之发中,而应于目,述自先圣,传之后世。用针之士,有志于斯,果能洞察玄微,而尽其精妙,则世之伏枕之苛,有缘者遇针,其病皆随手而愈”。这些描述必是经验之谈,不容质疑。因其叙述尚不够详细,后世医家各执一端。根据《金针赋》烧山火应分三部(天、人、地)进行操作,每部紧按慢提,同时配合捻转补法,待针下热至后出针,并急按针孔。明·汪机指出烧山火“令天气入,地气出”。这里,所谓天气即是阳气,地气指体内寒气而言。杨继洲认为“夫实者,气入也……以阳生于外,故入。”说明要达到阳气入内,充满腠理的目的,就需从阳(外)引阴(内),将天部所生的阳气逐层引入地部,则阳胜于阴,而阳气自回,热感自生。

操作方法:此法采用三进一退的方式,即将一个穴位深度分成三段,为天人地三部,将针灸针分三次刺入.医者重用指切押手,令病人自然鼻吸口呼,随其呼气将针浅刺入第一段(天部--腧穴深度的上1/3处)后,这时再令患者用鼻子吸气一口,用口呼气五口.术者拇指向前捻转九次,同时配合紧按慢提的手法,九阳行毕,再刺入第二段(人部--腧穴深度的中1/3处),仍同前法进行操作,每段进针均如此施术.再将针刺到第三段(地部--腧穴深度的下1/3处),如同前法施术,行九阳数.若未产生热感时,术者可用爪甲由上向下地刮针柄,以催气至.如果仍无热感,可将针提到皮层(天部),谓之一退.复同前法进行操作施术,待患者感觉热时,将针缓缓地退出皮肤,并要用干棉球急闭针孔,勿使真气外越.

临床应用:本法用于冷痹顽麻,沉寒痼冷,命门火衰,脏腑经络元气不足等虚寒之证.如瘫痪麻痹,寒湿痹症,四肢厥冷,腹中寒痛,五更泄泻等.

注意事项:

<1>切实掌握进针、退针的层次和提插的幅度,要求层次分明,提插均匀,必须分清紧慢,不能模糊。

<2>如在天部或人部操作时,病人皮肤发热或出汗,或针穴附近,甚至全身有热感时,即不必继续操作。

<3>如热感出现,应立即停止手法,注意守气并使之循经走向病变部位,手法操作完毕后或留针3-5分钟,待针下松弛后,侯病人吸气时将针快速起出,急按针孔.

<4>其操作要点是押手要重,以指切押手为主.热感是在针刺得气的基础上产生,本法的基础针感为酸胀感.且以胀感轻,酸感重为佳.如针感是麻胀感则多不易成功,应重新将针提至皮下再进针,如重复施术三次以上仍无热感,可将针放在浅层(天部)侯气后再行手法.施术应适可而止,不可强求热感。一般而言,三度操作即可停止,如无热感则宜留针10~15分钟,往往可出现热感,提高疗效。

<5>当针感出现后欲使之扩散,可用押手推按穴处的组织或循叩等手法.如欲使针感持续,则应将押手始终按在穴位上.一般用于肌肉丰厚的穴位,四肢末梢和头部穴位不宜使用.

<6>在运用“烧山火”、“透天凉”手法时,手腕的协调性是很重要的。这不仅仅决定了你能否做成这一手法,还会影响你的运针时间及疗效。医师需经常练习,以保证操作的连续性和对频率的把握。

附:<针灸大成>:

烧山火,能除寒,

三进一退热涌涌,

鼻吸一口呵五口,

烧山之火能除寒,

一退三飞病自安,

始是五分终一寸,

三番出入慢提看.

凡用针之时,须捻运五分之中,行九阳数,其一寸者,即先浅后深也.

若得气,便行运针之道.

运者男左女右,渐渐运入一寸,三出三入,慢按紧提.

若觉针头沉紧,其针插穴时,热气复生,冷气自除,

未效,依前法再施也.

“烧山火”、“透天凉”针法特殊作用专论(摘抄,并附网友体验一则)

作者:蒋维明(四川省泸州市龙马潭区中医医院)

〔摘要〕“烧山火”、“透天凉”针法在医疗临床中具有特殊作用,最早记载出于《内经》,如:“针下热”,可使患气虚的病人倾刻转化为实。“针下冷”,可使患实病的病人立即转化为虚。《针灸大成》记载“烧山火”、“透天凉”针法则说:“四肢似水最难禁,憎寒不住往来临,医师运起“烧山火”,患人时下得安宁。一身浑似火来烧,不住之时熟上潮,若能加入清凉法,须臾热毒自然消。”《金针赋》记录更加神奇,快捷:“驱运气血,倾刻周流,上下通接,可使寒者暖而热者凉,痛者止而胀者消,若开渠之决水,立时见功,何倾危之不起哉……得之者。若科之及第。用之者如射之发中,有绿者遇针,其病皆随手而愈”。我们早已掌握了烧山火,透天凉针法绝世中医科学核心精髓技术12年,并长期运用于临床,针法、经络感传之研究,证明古代医书记载的“烧山火”、“透天凉”针法的特殊作用是真实的,可以再次验证的传之后世的。特作此专论报导。

〔关键词〕“烧山火”、“透天凉”。

“烧山火”、“透天凉”针法最早的记载始于《内经》。经曰:“刺虚则实之者,针下热也,气实乃热也。满而泄之者,针下寒也,气虚乃寒也”。《素问、针解篇》两种针刺法的特殊作用,虚者立实,实者立虚,何等快捷,跃然纸上。

针刺手法虽然早在《内经》就有记载,但发展缓慢,直至宋代亦未见明显实破。明代为针刺手法研究的全盛时期。《针灸大成》、《金针赋》都是专门总结当时盛行的各类手法的针灸专著和歌赋。《针灸大成·三衢杨氏补泄》记载“烧山火”、“透天凉”针法特殊作用,以七言四句诗形式加以描述。“四肢似水最难禁,憎寒不住往来临,医师运起“烧山火”,患人时下得安宁”。“一身浑似火来烧,不住之时热上潮,若能加清凉法,须臾热毒自然消”。 《金针赋》用大量篇幅记述“烧山火”、“透天凉”针法的特殊作用。高度评价其伟大作用说:“考夫治病,其法有八,一曰“烧山火”,除寒之有准,二曰“透天凉”,退热之可凭,去病准绳。”“驱运气血,顷刻周流,上下通接,可使寒者暖而热者凉,痛者止而胀者消,若开渠之决水,立时见功,可倾危之不起哉。”

“嗟夫,轩歧吉远,庐扁久亡……非一言而可尽,斯文细密,在久习而能通。得之者若科之及第,用之者如射之发中,而应于目,述自先圣,传之后世。用针之士,有志于斯,果能洞察玄微,而尽其精妙,则世之伏枕之苛,有缘者遇针,其病皆随手而愈”。这些描述必是经验之谈,不容质疑。

流传几千年的针灸医学虽然在明朝发展到全盛时期,针法研究,医学临床创下了辉煌的业迹。但清末至民国,针灸学科遭受了毁灭性的打击,1822年,清帝以“针刺火灸,非奉君之所宜”的荒谬理由,下令太医院停止使用针灸,废止针灸科。“烧山火”、“透天凉”针法从此失传。

法于往古,验于来今,《内经》记载的“烧山火”、“透天凉”针法已成功验之于明代。现在“烧山火”、“透天凉”亦可验之于来今,因为失传的“烧山火”、“透天凉”针法我们早在1988年已经发掘成功。由于针灸无专利和无申报科研成果法规、机构制度。至使其被埋没无法发扬光大。

我们掌握“烧山火”、“透天凉”针法在针法研究,经络感传现象,临床工作三个项目作出了重大突破。

一、针法研究:

1、“烧山火”、“透天凉”针法那种人才适用,古代医书没有明确定论,我们发现“烧山火”、“透天凉”针法只适宜《内经》行针篇记载的“神动而气先针行”的人。即经络显著人。方才有针下热、针下冷的感觉。终络显著型,我国用现代针法测定出现概率极低,一千人中仅3-4人。

2、“气至病所”是明代针灸全盛时期第二项伟大的针法成果:“气至病所”原最早记载于《内经》如:“神动而气先针行”、“中气穴针游于巷”。就是描述的“气至病所”针法经络感传现象。金元时代是祖国医学史的一个重要时期,窦汉卿首创下针十四法,以及寒热复式补泄法,“气至病所”手法等。使针刺操作,手法运用发展到了新的阶段。这些针法,对调节经气,提高针刺效果有着较大的意义。特别是窦汉卿提出的将“气至病所”手法与寒热补泄冶为一炉的复式补泄法,由针芒、呼吸、捻转,提插等单式手法组成。通过激发气至病所,再根据病症虚实而施寒热补泄。可使经气“上下相接,快然失其所苦”。(《针经指南》)。对于提高急性病症的临床疗效更为重要。与窦汉卿同时代的一些医家也十分重视,“气至病所”手法的应用。《针灸摘英集》一书,在多种急性病症治疗项下都特意标明应引出“气至病所”针感。如“治卒心痛不可忍,刺任脉上脘一穴,在蔽骨下三寸……其穴下针,令患者觉针下气行如衮鸡子入腹为度(《针灸摘英集·治病直刺诀》)。”

“气至病所”手法,得到了明代医家极大的重视。杨继洲反复强调“有病道远者,必先使气直达病所”,《针灸大成·卷四》。在窦汉卿《针经指南》的基础上,进一步将“气至病所”与补泄融为一体,形成一套较完整的手法。可惜“气至病所”手法同“烧山火”、“透天凉”针法遭受同样的命运于清末失传了。

4、我们还发掘出《金针赋》、《针灸大成》没有记载的,蕴藏于《黄帝内经》中的导引行气阴阳针指针法,意念针阴阳针指针法:如“恬淡虚无,乃能行气”《灵枢·膈上篇》的导引针气指针阴阳针。“迎之随之,以意和之”《灵枢·九针十二原篇》的意志针阴阳针。这两种针法都是掌握了快速进入“恬淡虚无”高度入静法,使精神意者化为能量的高级治病法。这与现代哲学和现代科学相抵触,不可理解,难以置信,但我们已经作为常规治病法运用了12年。两种高级针法对那些害怕针刺疼痛的青少年男女和成年患者,发挥着独特的作用。

5、我们还发现和创建了元神——内丹治病法,《内经》说:“头为精明之府”,李明珍发挥为“脑为元神之府”的著名学说,但无法验证。《素问针法论篇》说“针法有全神养真之旨”。《灵枢·根结篇》说:“针法之要,可使神藏。”《灵枢、本神论篇》说“针法之本,必本于神”。这三个神都正指元神。我们创建的经络大小周天治病法之后,发现两眉深处有光团出现,可随医生导引进入经络大小周天路线运转,能入眼中运动,由此创造出青少年近视内丹治病法,请看临床二医案。可以说,我们创建的内丹高级针法治病法,难以全令人信服,《内经》说:“黔首富余食,莫知其情”,意思是说:老百姓只知寻求富余食,维持生命,他们怎知针刺术之奥妙啊。

二、经络感传现象研究:

“气至病所”实质就是经络感传现象。金元明清时代的针灸医师们,是天天运用于临床治病的常规针刺治病法。“气至病所”针法,“烧山火”,“透天凉”针法与现代针灸界掌握的针法的巨大差别。针灸学绪言说:“经络的研究经过大量普查,不仅肯定了经络感传的客观存在,而且从循经感情的现象出现的规律、客观指标及测定方法等进行了研究,为经络实质的探讨提供了重要线索。《经络学》说:经全国数十万人的测定,六条经感传至本经终点者,名经络显著型,简名经络人。其出现率一千人中仅3~4人。

我们用新创针法测定的标准比全国测定的标准更高,凡针刺十二经感传至本经络点者,针刺关元,支沟穴可快速通经络大小周天者,方名经络人,其出现率为少年儿童90%,青壮年50%,60岁以上老人30%。这为新针法扩大经络络人正确比例作出了新的标准。为临床医师准确了解新经络人比例提供了有力的科学数据。

我们还发现经络的实质是三毫米粗细,是埋藏于肌表层三毫米的浅兰色经遂。

法于往古,验于来今,古代针灸专著记载“气至病所”,“烧山火”、“透天凉”针法的特殊快捷治病法,可以在我们的治病过程中,得到验证。现仅举近年的部分医案以餐读者,并且强调指出,这些病案都是真实的,经得起严格调查的。

肥胖病一例:

神经震颤麻痹症一侧:

近视病两例:

骨蒸潮热一例:

三例足肿胀病:

重症肌无力一例:

双手指厥冷肿胀一例:

中风偏瘫一例:

网友见闻——体验烧山火和透天凉针法

其实对于要不要去,我开始有点犹豫,担心可能名不符实浪费时间金钱,于是打听到曾经的一位学员的联系方式,问了一下. 那位学员好像是学医的,现在国外. 我通过MSN联系上他,问他的体会如何,此位学员只说:没有那么神奇。听了这句话,说实话我差点打算放弃谈访活动了,但是后来因为要陪老婆回成都休假,想想反正也在附近,就当是旅游吧,于是想老婆告了假抽了一天的空前往泸州。

指针体验

从成都乘高速4小时后到达泸州蒋老师家,刚巧蒋老师从外出针回来,于是先坐谈了一会儿,言谈甚欢。我表明了来意:前来印证体验。蒋老师很爽快说没问题。于是我们在桌前面对面坐定。蒋老师说先试指针,然后试银针。指针就是用指法代替银针施针。于是蒋老师让我伸出双手,手掌向下平放在桌上,然后双手做剑指状放在我的双手臂支沟穴上,说待会儿他一只手会用烧山火另一只会用透天凉,但是先不告诉我那只手用那种针法,让我闭上双眼,静心体会下针的感觉,不必说出来,他也不会问,结束后再交流。交代完毕后,我们都闭目开始下针了。我感觉到蒋老师的双指在穴位上如同弹奏琴玄一样在跳动,后来我才了解到这就是针法只不过用手指来施术而已。过了大约5分中后,我感到左手自点穴处有阵阵凉意以脉冲形势向我的手背并且向无名指放射,右手也是如此只不过变成了阵阵热流。打个比方来将这种感觉好似有一凉一热的两股水流在冲刷我的手臂。我想这应该就是所谓的针下“得气感”。整个过程持续15分钟,其中没有任何语言或者其它动作上的所谓心里暗示。结束后,我们睁开眼睛,蒋老师问我的感觉并告诉我说刚才他对我坐手用了透天凉右手用了烧山火,我的感觉得到了印证。蒋老师又问我除了手上有感觉,还有没有其它感传?我说光注意手了忘了是否身体其他部位有否感觉。蒋老师说没关系的,第一次不可能那么敏感的注意到很多的。接下来,我们开始试银针。

银针体验

还是在同样的穴位,两根银针刺入。我注意到蒋老师的刺针手法特殊,根我以前见过的不一样。我曾经也去医院扎过针,他们拿着针的尾部对准穴位就扎进去了,但是蒋老师那针是在针的前端而不是尾部,左手捏着针的前端刺入穴位,右手在针尾部快速一拔。刺入后也不象其它医生以手指捻针尾推进,而是手握针与穴位接触处然后进行“弹奏”(我自己这么称呼的),我体会下来的确节奏和前次指法相同,好似发电报“滴,滴,滴-滴”那样的节奏。银针是慢慢的刺入的,因为最后我感到深入后有痛的感觉。可能是第二次扎针,这次的确感觉更明显了。我感觉到在背上和颈部都有热感。整个过程持续10分钟。

针刺通小周天的试验

第二天上午,我提出希望试验针刺通小周天。这次扎针在关元穴。针下约3分钟后丹田有热感,然后两肾发热如煎汤,玉枕有脉冲式气流,但是没有形成壬督二脉的河车运转。

1. 针下后产生凉热的气感我以前受针时没有。以前医生用电针,尽管也是有电流脉冲,但是没有发热感觉更没有气流的传感,只有酸胀,扎针处发红。但是蒋老师的针法却产生热感和气在经络理的感传。因为我小的时候就接触过气功,尽管没有什么成就但是也知道所谓的“气感”是什么。应该讲“酸,胀,热,气流的串动”都是得气的标志,但是形成热气流在经络里感传是属于强得气感。烧山火和透天凉的确不同凡响。

2. 能否产生气感,或者第一次受针就有气感我认为跟个人体质有关,这不能强求。有些人不理解,认为应该人人能够体会,这其实并不符合自然规律,好比不可能人人都生一种病或不生病。佛都说:只能渡有缘人。但是我相信,对于不敏感的人,只要多受几次针或多或少会有感觉的。比如我第一次得气化了5分钟,第二、第三次都只有2-3分钟。第一次通小周天,只有督脉有感传,没有联通到任脉,但是我相信以后有时间多次扎针会增强气感最终打通周天。古时候道家有用药物的外丹试验,传说有成功的例子。中医中针灸的功效和地位其实高于药物,我认为针的确能够用作丹道修练,当然这也算是一种外丹法。我认为如果能够结合个人内丹修练,将事半而功倍。

至于蒋老师开出的价格只是一个申明而已。它告诉我们应该怀着尊敬严肃的心情看待。因为“得之易,失之也易”。我还是能够明白蒋老师的苦心。因为他得到过教训,去年无偿传授给刘力红,结果刘力红并不当回事,还是认为用药更值得研究,不能不说让蒋老师痛心。

烧山火关键在以呼进吸出三飞一进

透天凉关键在于吸进呼出   三飞一退

梁书忠

关键词:针刺补泻 烧山火 透天凉 提插法 追阳内交 引阴外出

掌握和运用好针刺补泻手法,是临床取得疗效的关键。而最具代表性的补泻针法就是'烧山火'、'透天凉'二法。笔者在这方面进行了近20年的探索,体会颇深,现提出和广大读者交流。

1 正确认识针刺补泻原理

掌握和运用好补泻针法,首先要正确认识符合中医理论体系的针刺补泻原理,只有在正确原理指导下,进行正确的操作,才能提高补泻针法的成功率。

针刺补泻的基本原则和一些具体的操作,在《内经》中已提出,但对其原理并未作深刻的阐述,虽然已提出'刺虚则实之者,针下热也,……满而泻之者,针下寒也'。但并未说明怎样做到和为什么能针下'寒''热'。因此《内经》以后,很长时期针刺补泻法没有得到发展。直到元末明初因针具得到改进,针刺补泻才得以蓬勃发展。尤以徐凤为代表,在《金针赋》提出高难度的针刺补泻法'烧山火'、'透天凉'二法,把《内经》的'寒'、'热'针法发展到高峰,对后世针法的发展产生深刻影响。明代医学家李木 延,根据《难经》提出的'补,以卫取气''泻,从荣置气'的观念,进一步说明:'补则从卫取气,宜轻浅而针,从其卫气随之于后,而济其虚也。泻则从荣,弃置其气,宜深重而刺,取其荣气迎之于前,而深夺其实也'。具体针法操作是:补法,将针由浅入深,推动卫气由表入里,促使人体正气得以振奋,机能驱于旺盛。泻法,以针深刺得气后,将针慢慢向外提引,让深层荣气得以向上疏泻,使邪气外出,亢奋的机能得到衰减。后来医家张隐庵将此概括为:补是'追阳内交',泻是'引阴外出'。以针的提插来引导荣卫表里的出入,来说明针刺补泻的基本原理,具有很大的意义。它不但符合中医基本理论,又能切实指导临床操作。笔者本着这一原理,在实践中探索,使得'烧山火'、'透天凉'的成功率不断获得提高。

2 针法以提插为核心

依据上述原理,'烧山火'的针法,是轻度提插捻转行针得气后,将针尖提到皮下(天部),在用拇指向前捻针的同时,持针之手用力将针下插,由浅入深(达地部),意在将浅层卫阳之气,引向深层;然后轻轻将针上提,使针尖回到皮下,再一次重复上述操作,多次重复,直到患者觉得微微汗出,或针感难以忍受为止。注意:此法的要点,在于插针,插针时针感强烈,而提针时针感轻微,否则就是补泻不清。

'透天凉'针法,是以提针为重点。进针入穴后,迅速将针插入深层,在深层轻微行针得气后,用拇指后退捻针的同时,将针上提,可以边提边摇动针身,直到针尖提到皮下,稍停片刻,再将针直插深层再作下一轮上提操作,直到患者难以忍受为止。注意:操作时一定要做到,提针时针感强烈,而插针时针感相对较弱。否则达不到'针下寒'的效果。

3 '九'、'六'不是法定操作次数

古人主张'烧山火'针法,应以'九'为操作的基础次数;'透天凉'针法,应以'六'为操作的基础次数。不但每次要遵循'九''六'数,而且总的度数也要遵守。古人解释'九'为阳,故为补法,'六'为阴,故为泻。这种说法显然很牵强,使人产生一种玄妙莫测之感。就笔者个人体会:无论是产生'热'、'寒'的效应,上二法都要达到一定的刺激总量。而上二法比较而言,'烧山火'每次的刺激量比'透天凉'要小一些,要达到一定强度的刺激量,'烧山火'的操作次数,相对比'透天凉'的总次数要多一些,大概前者与后者总次数的比是3∶2。究竟操作多少次为宜,这要视医者手法的轻重,患者对针感的反应程度而灵活掌握,不能将'九'、'六'作为法定操作次数,机械地执行。

4 选择恰当俞穴

多年实践告诉我们,并不是所有俞穴都能实现'烧山火''透天凉'的目的,只有部分俞穴可实现。这些穴位具有下面两方面特点:

首先,俞穴组织应有一定深度,毫针可直刺一寸深的俞穴,才能作上二法的操作。这在古籍针灸著作上累有记载,如《针灸大成》多次对'烧山火'的针法指出'始五分,终一寸','渐运入一寸之内'。'透天凉'针法应'进一寸内,行六阴之数'。《针灸问对》也强调'烧山火……先浅后深者,浅者五分,深则一寸','透天凉……先深后浅,约入一寸'。可见,所选俞穴组织厚度,以能刺入1~1.5寸者为宜。过厚过簿的俞穴都不适宜。因为上两法针刺都需直刺,才能做到'追阳内交'或'引阴外出'。如果俞穴处组织太浅薄,只能斜刺的俞穴,就达不到上述目的。

其次是要注意俞穴本身的功能特性,如手阳明的俞穴,主要功能是清热泻火,取该经俞穴作'透天凉'针法就容易成功,而足阳明经的合穴足三里,其功能是补虚的要穴,作'烧山火'针法成功率较高,反之则都会失败。

5 严格控制环境温度

在作'烧山火''透天凉'表演或测试时,一定要对环境温度严格控制,室温控制在24℃~25℃之间为宜。环境温度过高或过低,都干扰人体体温的正常反应,影响针法的效果。因为室温过低,人体会自动加快生理功能反应,而产生热量;而室温过高,人体会以出汗或降低生理机能而使体温降低。只有室温在24℃~25℃之间,人体既不会感到冷,也不会感到热,人体生理机能处于稳定状态。只有在这种环境中,针刺使人体的体温升降才能得到客观的反映。在被测试者周围,不能有众多的围观者,围观者太多,周围温度也会上升,从而影响测试结果。

'烧山火'针法留针过程中,对所针俞穴处,必须盖以薄毛巾,以防止室内空气流通而加快散热,影响升温效果。但也不能覆盖厚被或厚毛巾,避免形成假的升温。施行'透天凉'针法过程中,需令俞穴周围自然暴露,不能覆盖任何衣物,也不能在测试处扇风,以免形成降温假象。

6 恰当的测温方法

'寒''热'补泻方法,名称虽为'烧山火'、'透天凉',但并不是使全身体温有所升降,尤其是以正常人为测试对象者。早在《内经》中就说明是'针下热'或'针下寒',显然是指针刺局部周围温度的升降。局部皮肤温度的升降是不能用体温计来测量的。目前最先进的测温方法,是采用红外热象测温仪测量,但该仪器价格昂贵,技术复杂,一般单位难于拥有。用液晶显示方法虽也可显示局部温度变化,但不能显示微小的变化,达不到要求。我们采用半导体传感性数字显示皮温计测量针前、针后皮表温度的变化,经济、方便、准确,是恰当的测量方法。

温测的步骤:测温点选在欲施针穴位周围约20cm范围内,任选择一点。分别于施术前、施术后5分钟、15分钟后、30分钟后各测量1次皮温,并作好记录,以便比较施术前后皮温变化。在我以往实践中观察到,施术前后皮温变化多在0.5~1.2℃之间,只有极少情况,个别受试者的皮温变化超过1.5℃,并有较广泛范围的寒热感。

以上六个方面,涉及理论知识、操作要点、方法步骤、注意事项等,忽视其中任何一项,都会使上述'寒''热'补泻二法归于失败。(梁宇翔整理)

操作方法:

将所刺腧穴的深度分作浅、中、深三层(天、地、人三部)。

(1)进针时,医者重用指切押手。

(2)令病人自然地鼻吸口呼,随其呼气时,将针刺入浅层(天部)得气。

(3)得气后,重插轻提,连续重复9次(行九阳数)。

(4)再将针刺入中层(人部),重插轻提,连续重复9次(行九阳数)。

(5)其后将针刺入深层(地部),重插轻提,连续重复9次(行九阳数)。此时,如果针下产生热感,少待片刻。

(6)随病人吸气时将针1次提到浅层,此为一度。如果针下未产生热感可随病人呼气时,再施前法,一般不过三度。

(7)手法操作完毕后,留针15——20分钟,待针下松弛时,侯病人吸气时将针快速拔出,急按针孔。

透天凉:

操作方法:

将所刺腧穴的深度分作浅、中、深三层(天、地、人三部)。

(1)在进针时,医者轻用押手。

(2)令病人自然地鼻呼口吸,随其吸气将针刺入深层(地部)得气。

(3)得气后,轻插重提,如此6次(行六阴数)。

(4)再将针提至中层(人部),轻插重提,连续6次(行六阴数)。

(5)再将针提至浅层(天部),轻插重提,如此6次(行六阴数)。此时,针下产生凉感,称为1度。如果针下未出现凉感,可将针1次下插至深部,再施前法。但一般不超过三度。凉感不论在地部、人部或天部出现,可停止手法操作。

(6)手法操作结束后,可随病人呼气将针缓慢拔出,不按针孔或者缓按针孔。

——《刺法灸法学》 陆寿康主编 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焦勉斋的烧山火、透天凉:

烧山火:进针气至后,先将针上提至浅部,用紧按慢提,三进一退的手法(不限于三一之数,以进多出少为原则,透天凉则以少进多出为原则)配合医者之呼吸运气,向下插针时,用紧按法,口鼻呼吸;向上退针时用慢提法,微微吸气,这样提插进退配合,约5分钟即有热感。

透天凉:进针气至后,先将针插至深部,用紧提慢按,合医者呼吸运气而施术,向上提针时,医者吸气并用力捻转针柄,向下插针时徐徐口鼻呼气,进退提插配合,约5分钟即有凉感。

——《针术手法》

陆瘦燕的烧山火、透天凉:

烧山火:先进针至天部(腧穴深度的上1/3处),慢提紧按九次,按针时左转;次进至人部(腧穴深度的中1/3处),提插、捻转如前数;再进至地部(腧穴深度的下1/3处),施术同前;然后从地部一次退至天部,这样为一度。反复三度,倘热至,出针揉闭孔穴;如无热感,可反复再施,直到热至。

透天凉:进针直至地部,在该部紧提慢按六次,提针时右转;次退至人部,同前提插、捻转六次;再退至天部,亦同前法施术;这样一进三退,称为一度。操作三度,若凉生,则可出针,出针前摇大其孔,不闭其穴。如无凉感,应反复再施,直至凉生。

——《陆瘦燕针灸论著医案选》

周树东、周楣声的烧山火、透天凉:

烧山火:烧山火可补虚寒,法取三才逐步探

由浅渐深天至地,慢提紧按九成三

疾以出针当疾扪,热生针下效非凡

烧山火:有歌曰:“烧山之火能除寒,一退三飞病自安。始是五分终一寸,三番出入慢提看。”分天、地、人三部徐徐进针。初进针时可将针直入至适当深度,得气后将针向上提至天部,随即用紧按慢提,三进一退。因患者之呼吸而运用手法,目视患者,手不离针。当患者呼气时向下三次进针为主,吸气时一次退针为辅。呼气时口唇微闭,如吹风状,三次从口呼出。吸气时即闭合其口,一次由鼻吸入。向下进针时用紧按法,拇前食后行九阳数。停针时要用力按针不动。向上退针时是用慢提法,食前拇后,在天部提三按九,左捻多右捻少,呼进吸退;热生以后将针从人部再至地部时,也同样行之。患者即感有针下发热,并能沿经传布,上下周流。当针深入地部后,将针再提至人部,如此反复行之。最后一次出针至天部,少停再尽出针,疾扪其穴。

透天凉:透天凉可除烦热,直针至地徐后撤

紧提随吸食指前,慢按随呼食后说

针下凉生再上提,三退一进热自夺

退针至天再入深,如此反复同前撤

透天凉:有歌曰:“透天凉法退热烧,一进三飞冷风飘。先针一寸退五分,三出三入紧提消”。先一次进针至应有深度,再先深后浅,分地、人、天三部徐徐退针。直针入地得气后,注视患者呼吸,紧提慢按,三退一进,目视患者,手不离针。当患者吸气时向上三次提针为主,并用食前拇后稍向右捻,行六阴数。呼气时一次按针为辅,同时拇前食后稍向左捻。吸气时口唇微开,三次用口吸入。呼气时即闭其口,一次用鼻呼出。当针下发凉时,即退针至人部,施术如前。能使凉气循经传导,最后遍体清凉。出针时不按针孔。

所谓一进三飞或一退三飞者,意即连续前进三次或后退三次,轻巧快捷,犹如鸟之飞翔也。

——《金针梅花诗抄》

彭静山的烧山火、透天凉:

烧山火补法:适用于虚寒症。选好穴位,针刺得气以后,这时拇指用力向前作龙眼推旋,当拇指向前推旋完毕,左手拇、食两指用力夹住针柄上端,不使针向回松劲,急用右手拇指指甲,从上向下刮动针柄。这时病人酸麻的感觉,就变为热的感觉。这种热由针穴局部向远处传导。

透天凉泻法:适用于实热症。选好穴位,针刺得气后,拇指用力以凤眼法向后拉捻,急用左手拇、食二指夹住针柄上端,夹的紧点,固定针柄,不使它向回松劲,然后用右手小指指甲,从下向上刮动针柄。这时病人已产生的酸麻感觉,就会变成凉的感觉。其凉从内向外,直透出来,颇感愉快。

——《针灸秘验》

吴倬仙的烧山火、透天凉:

灵枢经云:“刺诸热者如以手探汤。刺寒清者如人不欲行。”此即继起者用透天凉烧山火之两手法。

针灸家师承有云:提针为热。插针为寒。内转为泻。外转为补。补泻之法。可停针侯气。迟迟转之。提插之法。不可偏用。盖尽量插之。而至于骨。则不可再插。尽量提之。而针以外出。则不能再用。故定为三提一插。提针呼气。插针吸气。为烧山火。盖提数多。则气之出于卫分者多振振恶寒之证。用此手法。阳日用偶数。阴日用奇数。必能使之发热。反言之。三插一提。插针吸气。提针呼气。为透天凉。盖插数多。则气之入于营分者多蒸蒸发热之证。用此手法。阳日用奇数。阴日用偶数。必能使其退热。

除寒退热。乃针灸家必要之手法。故灵枢经列于第一篇九针十二原之末。等于冠诸本腧篇之首也。

以上所言烧山火透天凉之正法。乃男用于午前。女用于午后。如男子午后。有大寒证大热证。当用烧山火透天凉者。则反而用之。如女子午前有大寒证大热证。当用烧山火透天凉者。以反而用之。

歌曰:三插一提透天凉。三提一插火烧山。

提针吹气插针吸。女午后兮男午前。

——《子午流注说难》

刘炳权的烧山火、透天凉:

烧山火:烧山火(热补法)是指施术后病人自觉穴位针下有热感。此法常用于治疗寒证、虚证。它将穴位分天、人、地三部分进行操作,表层为天,中间为人,深层为地。方法是进针得气后浅层为天部,操作拇指向前单方向捻转(顺时针),捻转度为120度,频率为每分钟80——100次,捻转同时将针提插,插时用力要重,提时用力要轻,称重按轻提。天部捻转提插9次,完毕,然后将针进入人部,同法施术,完毕,再将针进入地部,同法施术,完毕后将针提至天部可重复上述操作3——4次,直至病人有热感,每隔5——7分钟行针一次。

透天凉:透天凉(凉泻法)是指施术后病人穴位针下自觉凉感,常用于治疗热证、实证。它亦是将穴位分天、人、地三部进行,但此法与烧山火操作相反,由深层即地部开始,操作拇指向后单方向捻转(逆时针),捻转度为140度左右,频率每分钟60——80次,捻转同时将针提插,插时用力要轻,提时用力要重,称轻按重提。地部捻转提插6次,完毕,然后将针退至人部,同法施术完毕,再将针退至天部,同法施术,完毕后将针进入地部,可重复上述操作,直至病人有凉感,每隔5——7分钟行针一次。

——《针灸疗法与实例经验荟萃》

罗逸仙、张鹳一的烧山火、透天凉:

罗老先生烧山火:拇指与中指夹针,成兰花式,待病人呼气时进针天部(应刺深度的上1/3处),左捻九数;再呼,再进入人部(应刺深度的中1/3处),行九数;再呼,再进入地部(下1/3处),行九数。侯病人吸气时,将针一次提至天部,反复行之,共九九八十一捻,则病人自觉热气内生矣。行此法须注意四点:一是适宜于虚证、寒证,凡火证、实证均禁用之;二是行针时,聚精会神,细心观察病人呼吸与捻转节律,不可紊乱;三是捻力轻徐均衡,不可忽轻忽重,忽快忽慢;四是吸气提针时,以净巾掩病人口鼻。

又透天凉:拇指与食指持针,成展翅式,待病人吸气时,将针一次进入地部,右捻六数,呼气时将针慢提至人部,行六数;再呼,再提至天部,行六数。如此再吸再插,反复行之,六六三十六数,则病人自觉寒冷内生矣。行此法亦须注意四点:一是适用于火证、实证;二要聚精会神,捻转合拍;三要捻重、提慢、插快,指力均衡;四令病人以鼻呼气,以口吸气。

——《张鹳一医案医话集》

《国家针灸技术操作规范》中

烧山火与透天凉手法操作规范之立论依据

张   缙

一、前言

“针刺手法”是一个体系。它包括了:单式手法和复式手法,它的基本理论即循经感传理论,针刺得气和针刺补泻,以及相适应的进针法和基本功训练。最重要的复式手法只有两类,一类是热补凉泻的烧山火与透天凉手法;一类是飞经走气,气至病所的龙虎大段通经接气手法。

我国在针刺手法系列研究上是有序进行的和全方位推进的,从而为针刺手法制定规范,打下了坚实的科研基础。

二、烧山火与透天凉古典文献的正本清源研究“烧山火”和“透天凉”是寒热手法的通称。

(一)《内经》中的取热取凉手法是寒热手法的源头

《灵枢?九针十二原》:徐而疾则实,疾而徐则虚。

《灵枢?小针解》:   徐而疾则实者,言徐内而疾出也;疾而徐则虚者,言疾内而徐出也。

《素问?针解篇》: 刺虚则实之者,针下热也,气实乃热也, 满而泻之者,针下寒也,气虚乃寒也。

实须其虚者,留针阴气隆至,针下寒,乃去针也。

刺虚须其实者,阳气隆至,针下热,乃去针也。

(二)“徐疾”的后世发展和对徐疾的补充

可以看出烧山火与透天凉手法的操作技术是从《灵枢?九针十二原》上“徐疾”通过《小针解》的解释传承下来的。经元明时期的充实,成为一个体系,一直发展到今天。这个发展的脉络是很清楚的。

(三) 《难经?七十八难》和窦汉卿《标幽赋》的取热取凉

《难经?七十八难》中有“得气,因推而内之,是谓补;动而伸之,是谓泻。” 泉石心制定的烧山火与透天凉的经典术式中,各有两次提插,即烧山火之“紧按”与“插针”;透天凉之“紧提”与“徐徐举针”。由此可见“推”与“动”两项单式手法是至关重要的。元?窦汉卿用歌赋的形式高度的概括了取凉取热手法的术式: “动退空歇迎夺右而泻凉,推内进搓随济左而补暖”。“动退空歇”和 “推内进搓”八个字,把取凉取热两种手法的用针方向,用力趋势和力度大小都交待的一清二楚。还用“动”和“推”为这两个字来领军,以合于《难经》之意。确可以从这个对句的字里行间品味出两种手法的不同操作特色。正是窦汉卿在《标幽赋》里对“动”、“推”两法的突出的摆法,才进一步使我们清楚了《难经?七十八难》中“动”、“推”两法的正真价值。明?吴崑在其《针方六集》中转入了《标幽赋》,并进行了注解。在本句的注文中,明确的指出:“持针力入谓之推”。这“力入”二字,可谓画龙点睛之笔。

(四)泉石心《金针赋》的烧山火、透天凉是寒热手法的第一次规范

泉石心在《金针赋》的序言里,已经讲清楚,他是窦氏学派的传人,是师承倪孟仲和彭九思的,是二位先生传给了他“发明窦太师针道之书”。《金针赋》上的烧山火、透天凉手法是寒热手法的第一次规范,是寒热手法第一个完整的术式。《金针赋》上烧山火及透天凉手法的原文是:“一曰燒山火, 治頑麻冷痺,先淺後深,凡九陽而三進三退,慢提緊按,熱至,緊閉插針,除寒之有準。 二曰透天涼, 治肌熱骨蒸,先深後淺,用六阴而三出三入,紧提慢按,徐徐舉針,退熱之可憑。皆細細搓之, 去病準繩。”泉石心《金针赋》上的烧山火与透天凉是一套取热取凉手法的经典命名和经典术式。这里也提示我们,在读古典医学文献时,一定要先度原文,只有在对原文“含英咀华”之后,才能达到“明心见性”的境地,才能体会到这国学中文字的妙用。杨继洲用“玄机秘要”名其书,想即此之意。

(五)明?杨继洲《针灸大成》上的烧山火、透天凉手法是源自《金针赋》,又是对泉石心《金针赋》上烧山火、透天凉手法的最好补充。杨继洲在《针灸大成》二十四种复式手法中有详细地描述:“燒山火,能除寒, 三進一退熱湧湧,鼻吸氣一口呵五口。凡用針之時, 須撚運入五分之中, 行九陽之數, 其一寸者, 即先淺後深也。若得氣,便行運針之道, 運者男左女右, 漸漸運入一寸之內, 三出三入, 慢提緊按, 若覺針頭沉緊, 其插針之時,熱氣復生, 冷氣自除,未效,依前再施也。”“透天涼, 能除熱, 三退一進冷冰冰, 口吸氣一口, 鼻出五口。凡用針時, 進一寸內, 行六阴之數,其五分者, 即先深後淺也。 若得氣, 便退而伸之, 退至五分之中, 三入三出, 緊提慢按, 覺針頭沉緊,徐徐舉之, 則涼氣自生, 熱病自除, 如不效, 依前法再施。”

从以上原文中,可知杨氏之烧山火、透天凉手法与泉石心之方法原则上是相同的,但杨氏的术式,有以下四个特点。

1、杨氏分两层,泉石心分三层(天、人、地);

2、杨氏两次强调了得气;

3、取热时杨氏主张患者要配合口呵五次;

4、取凉时杨氏主张患者要配合口吸一次。

另,《针灸大成》的“进火补”和“进水泻”也是对烧山火、透天凉的补充。揆度文意,此当指在局部取凉取热,而烧山火、透天凉则是指局部取凉取热可以传至病所和遍及全身。

三、新中国建国以后已故七位针刺手法名家的烧山火和透天凉手法运作特点

建国以后有七位针刺手法大家:郑毓琳、陆瘦燕、焦勉斋、管正斋、文介峰、楼百层、李志明,在他们的临证是经常取用烧山火、透天凉手法。有多位我是亲临现场亲眼看到此一绝技,他们现已故去,但他们留下的书籍仍在。

从以上专家的经验集中可以明显看出:上述七位专家,没有一位是背离《金针赋》上所提示的原则去做。他们也都是领悟了泉石心所提示的精神,都是按泉石心烧山火、透天凉手法的“深层次的含义”去做的。有人认为按照泉石心《金针赋》上烧山火、透天凉的原文去做,其凉热出现率很底,这是因为只按赋文的字面去做,没能领悟赋文精髓的缘故。因为这些手法不是“庸流之泛术”,这些赋文也不是“世上之常辞”。我们提到的七位专家,不是有所师承,就是“久习”方通的。杨继洲学习针刺手法也是“寒暑不辍”,才能“卓然有悟” 。

四、与针刺手法规范有关的五项支撑性研究

在有关针刺手法文献理论上的正本清源研究之外,还有五项研究以为针刺手法规范之学术支撑。

从1972年开始在1958~1963年经络探测(经穴电阻测定)和“经络系统”结构追试的基础上,进行了循经感传规律性的研究,首次提出了循经感传具有普遍与潜在性(隐性),可激性与可控性,趋病性与效应性,循经性与变异性。1974年我们黑龙江提出循经感传是人体的机能调节系统。在这一点上,我们也得到了国家九五攀登预选项目(1985-1990)研究的支持,这个项的结论是:循经感传是机体的功能调整

系统。

(二)针感与凉热手法关

针感的研究是始自上个世纪五十年代中期和六十年代前期,当时黑龙江夏玉卿报告了19544穴次的针感调查,本项研究总结出共14种针感,痠麻胀针感出现率最高,混合型针感较为多见。黑龙江张缙报告了《如何控制针感的性质》和《如何控制针感传导的方位》,并观察到痠胀的针感与热感有密切关系,麻的针感与凉感有密切关系。经过二十年临床观察的结果,得出的初步结论:“胀痠”是热的最佳基础针感,“麻”是凉的最佳基础针感。

(三)“气至病所”的研究

我们在一组854例的循经感传研究中观察了各种疾病的“气至病所”现象。我们还绘制了50幅气至病

所者的路线叠加图。激发感传气至病所的系列研究,为临床施用飞经走气气至病所手法提供了理论依据。

(四)搓针取气的研究

单式手法中“搓针”占有重要的位置。实践证明,用搓针来取气,效果是最好的。用细针取气,从做手法的角度来看是十分困难的。要想取得足够的经气,必须首先找到能明确显示得气的指标,我们在实践中选用了《金针赋》上“赤凤迎源”项下的“候针自摇”作指标。在取气方法上我们和任、陆二氏一样,用了搓针法,搓针法得气的程度是较为理想的。

古代的针灸大师们要求搓针必须像搓线一样,要一转360?,向一个方向要连续搓,这就遇到了一个问题,就是转之过紧极易肌肉缠针。元?窦汉卿在《针经指南》上讲“勿转太紧”,明?汪机在《针灸问对》上说“切勿肌肉缠针”。稍一多搓定要肌肉缠针,少搓又达不到得气的要求,于是我们借鉴《针灸神书》(也叫《琼瑶神书》)上搓针有虚搓、实搓的启示,我们把针体转360?的搓针叫“实搓”,把只用

手指摩擦针柄,而针体不转或稍转的摩搓针柄的方法叫“虚搓”。此“虚搓”虽然针体不转,但这种摩搓针柄所形成的环形的力量仍可沿针体下传到腧穴内。这样就可以在病人身上用实搓、虚搓交替进行,就可以较为容易的捕捉到“气满针自摇”的得气时机。此时所激发的经气就能有效的把针吸住,并且可以较易将所得之气用守气法守住。

(五) 针刺手法中“力”的问题

我国以针刺手法著称的已故针灸名家陆瘦燕先生在讲《灵枢?九针十二原》里“右主推之”时,他说这是指“右手持针而着力推针入内”,这里的“着力”二字确是点睛之笔。明?吴崑再注解《标幽赋》时说:“持针力入谓之推”这里明确的“持针力入”的问题。我们再联系《标幽赋》本义来看这个“推”字,在写取热手法时,窦汉卿用 “推”字来领军,把“推内进搓”是连到一起写的,如果说这句是“着力推针入内”那他的对句“动退空歇”的“动”也必然是“着力提针向外”。在行针做手法时,“力”是至关重要的。“力”既是一个理论问题,也是一个实际操作问题。

五  取热(烧山火)与取凉(透天凉)手法在关键技术上古今一致的共识

取热取凉手法在我国已经传承了两千年以上。这是一项针法中的绝技。在中国历史上历朝历代的医家们都给予了极大的关注。新中国建国后更投入了很大的力量。并取得了很好的进展。我们选用了《内经》、《难经》、《标幽赋》、《金针赋》和《针灸大成》等五部古典医籍上记载的取凉取热手法与现代七位已故的针刺手法名家在取热取凉手法的选项上进行了对比,可以清楚的看到在操作技术上古与今是有着一致的共识。

他们的烧山火手法集中选项是:徐进(先浅后深)、紧按(着力重按,用九阳之数)、插针、得气、取痠胀针感。透天凉手法集中选项是: 徐退(先深后浅)、紧提(着力轻提,用六阴之数)、举针、得气取麻的针感。

取热:徐进(先浅后深), 含义是针的用力方向要向穴内。紧按(着力重按),含义是进针向内力度要强。用九阳之数,含义是力度量化。在相同机体条件下,取热的力度要大于取凉。插针(按针),是具体的运针方法,是取热手法的关键。得气的性质是先取胀痠的基础针感。总的行针趋势是插针向内,用力要重,要守气,时间要长。

取凉:徐退(先深后浅),含义是针的用力方向要向外。紧提(着力轻提),含义是提针向外力度要轻。用六阴之数,含义是力度量化。在相同机体条件下,取凉的力度要小于取热。举针(提针),是具体的运针方法。得气的性质是先取麻的针感。总的运针趋势是提针向外用力要轻,力度均匀,不要守气,时间要长。

六、烧山火与透天凉手法的真工夫在书外

烧山火、透天凉的历史传承,是始自《灵枢?九针十二原》:“徐而疾则实,疾而徐则虚”;下接是《灵枢?小针解》的解释:“徐而疾则实者,言徐内而疾出也;疾而徐则虚者,言疾内而徐出也。”简而言之是“徐入”为补(热),“徐出”为泻(凉)。古人行文,言简意赅,如果直接讲 “针入”是热、“针出”是凉,人们还无法完全理解,因为这里没有讲行手法的技巧。这“技巧”是练出来的,其内涵是“力”,通过“久习”,就能够“力贯针中”,使针成为“力”的载体。这时行针就不单是“针”的问题,而是“带力”的针。再与“徐”字结合起来,技巧就出来了,“徐”是慢,是把进出针的时间拉长,时间一长,其力自强。“徐入”就是慢用力向穴内插针,这是取热技术关键。《难经?七十八难》上提出“动”(动而伸之)、“推”(推而内之)两种方法,这是对《小针解》篇上对“徐疾”解释的最好补充,他把“力”加进来,即用力进针叫“推”,用力出针叫“动”。动”、“推”两法的带力含义,才是两法的真谛,他们全在书外。

汉?郭玉说“腠理至微,随气用巧”,这“巧”在书内没有,也都是在书外。窦汉卿总结了前人这些研究成果和实践中得到的技术要领,写出来用“动退空歇”取凉和用“推内进搓”取热。窦氏不仅仅用“动”与“推”来领军,还在这两句的组合中,表露出其用力方向,用力强度和用针的综合趋势。这些都在字里行间,也是在书外。窦氏学派的传人泉石心把《内经》上“徐疾”,《针经指南》上的“寒热补泻”

和《标幽赋》上的综合归纳又向前推进了一大步,给这两种手法正式命名为烧山火和透天凉,还为烧山火和透天凉确立了一套完整的术式。这是寒热手法的第一次规范,而且采取了对举的方法,使人们能一目了然的看清楚烧山火、透天凉在主治上操作上是完全相反的。这也是一套规范的教学模型。杨继洲又对此术式进行了三点补充:一是两次强调了得气;二是用口腔在呼气和吸气中的温差来诱导寒热;三是可以分两层而不一定用天、人、地三才法。我们研究了二十世纪已故的七位针刺手法专家的烧山火与透天凉的操作术式,可以看出他们的手法术式来自《金针赋》和《针灸大成》,而这两部书中的论述则是源自窦汉卿,而窦氏则是传自《内经》和《难经》。(完)

烧山火手法,是较常应用的复式手法。由徐疾、提插、九六、捻转、呼吸、开阖等法组合而成,为纯补综合手法.《素问·针解》篇说:“刺虚则实之者,针下热也,气实乃热也”;“针下热”,可使患气虚的病人倾刻转化为实。金·窦汉卿《针经指南》载有取热感的针法。《标幽赋》则以“推内进搓,随济左而补暖”为热补手法的要点。明·徐凤《针灸大全》所载《金针赋》始列“烧山火”之名,并述其操作方法与主治范围:'四肢似水最难禁,憎寒不住往来临,医师运起“烧山火”,患人时下得安宁'。《金针赋》记录更加神奇,快捷:“驱运气血,倾刻周流,上下通接,可使寒者暖而热者凉,痛者止而胀者消,若开渠之决水,立时见功,何倾危之不起哉……得之者。若科之及第。用之者如射之发中,有绿者遇针,其病皆随手而愈”。“嗟夫,轩歧吉远,庐扁久亡……非一言而可尽,斯文细密,在久习而能通。得之者若科之及第,用之者如射之发中,而应于目,述自先圣,传之后世。用针之士,有志于斯,果能洞察玄微,而尽其精妙,则世之伏枕之苛,有缘者遇针,其病皆随手而愈”。这些描述必是经验之谈,不容质疑。因其叙述尚不够详细,后世医家各执一端。根据《金针赋》烧山火应分三部(天、人、地)进行操作,每部紧按慢提,同时配合捻转补法,待针下热至后出针,并急按针孔。明·汪机指出烧山火“令天气入,地气出”。这里,所谓天气即是阳气,地气指体内寒气而言。杨继洲认为“夫实者,气入也……以阳生于外,故入。”说明要达到阳气入内,充满腠理的目的,就需从阳(外)引阴(内),将天部所生的阳气逐层引入地部,则阳胜于阴,而阳气自回,热感自生。

操作方法:此法采用三进一退的方式,即将一个穴位深度分成三段,为天人地三部,将针灸针分三次刺入.医者重用指切押手,令病人自然鼻吸口呼,随其呼气将针浅刺入第一段(天部--腧穴深度的上1/3处)后,这时再令患者用鼻子吸气一口,用口呼气五口.术者拇指向前捻转九次,同时配合紧按慢提的手法,九阳行毕,再刺入第二段(人部--腧穴深度的中1/3处),仍同前法进行操作,每段进针均如此施术.再将针刺到第三段(地部--腧穴深度的下1/3处),如同前法施术,行九阳数.若未产生热感时,术者可用爪甲由上向下地刮针柄,以催气至.如果仍无热感,可将针提到皮层(天部),谓之一退.复同前法进行操作施术,待患者感觉热时,将针缓缓地退出皮肤,并要用干棉球急闭针孔,勿使真气外越.

临床应用:本法用于冷痹顽麻,沉寒痼冷,命门火衰,脏腑经络元气不足等虚寒之证.如瘫痪麻痹,寒湿痹症,四肢厥冷,腹中寒痛,五更泄泻等.

注意事项:

<1>切实掌握进针、退针的层次和提插的幅度,要求层次分明,提插均匀,必须分清紧慢,不能模糊。

<2>如在天部或人部操作时,病人皮肤发热或出汗,或针穴附近,甚至全身有热感时,即不必继续操作。

<3>如热感出现,应立即停止手法,注意守气并使之循经走向病变部位,手法操作完毕后或留针3-5分钟,待针下松弛后,侯病人吸气时将针快速起出,急按针孔.

<4>其操作要点是押手要重,以指切押手为主.热感是在针刺得气的基础上产生,本法的基础针感为酸胀感.且以胀感轻,酸感重为佳.如针感是麻胀感则多不易成功,应重新将针提至皮下再进针,如重复施术三次以上仍无热感,可将针放在浅层(天部)侯气后再行手法.施术应适可而止,不可强求热感。一般而言,三度操作即可停止,如无热感则宜留针10~15分钟,往往可出现热感,提高疗效。

<5>当针感出现后欲使之扩散,可用押手推按穴处的组织或循叩等手法.如欲使针感持续,则应将押手始终按在穴位上.一般用于肌肉丰厚的穴位,四肢末梢和头部穴位不宜使用.

<6>在运用“烧山火”、“透天凉”手法时,手腕的协调性是很重要的。这不仅仅决定了你能否做成这一手法,还会影响你的运针时间及疗效。医师需经常练习,以保证操作的连续性和对频率的把握。

附:<针灸大成>:

烧山火,能除寒,

三进一退热涌涌,

鼻吸一口呵五口,

烧山之火能除寒,

一退三飞病自安,

始是五分终一寸,

三番出入慢提看.

凡用针之时,须捻运五分之中,行九阳数,其一寸者,即先浅后深也.

若得气,便行运针之道.

运者男左女右,渐渐运入一寸,三出三入,慢按紧提.

若觉针头沉紧,其针插穴时,热气复生,冷气自除,

未效,依前法再施也.

“烧山火”、“透天凉”针法特殊作用专论(摘抄,并附网友体验一则)

作者:蒋维明(四川省泸州市龙马潭区中医医院)

〔摘要〕“烧山火”、“透天凉”针法在医疗临床中具有特殊作用,最早记载出于《内经》,如:“针下热”,可使患气虚的病人倾刻转化为实。“针下冷”,可使患实病的病人立即转化为虚。《针灸大成》记载“烧山火”、“透天凉”针法则说:“四肢似水最难禁,憎寒不住往来临,医师运起“烧山火”,患人时下得安宁。一身浑似火来烧,不住之时熟上潮,若能加入清凉法,须臾热毒自然消。”《金针赋》记录更加神奇,快捷:“驱运气血,倾刻周流,上下通接,可使寒者暖而热者凉,痛者止而胀者消,若开渠之决水,立时见功,何倾危之不起哉……得之者。若科之及第。用之者如射之发中,有绿者遇针,其病皆随手而愈”。我们早已掌握了烧山火,透天凉针法绝世中医科学核心精髓技术12年,并长期运用于临床,针法、经络感传之研究,证明古代医书记载的“烧山火”、“透天凉”针法的特殊作用是真实的,可以再次验证的传之后世的。特作此专论报导。

〔关键词〕“烧山火”、“透天凉”。

“烧山火”、“透天凉”针法最早的记载始于《内经》。经曰:“刺虚则实之者,针下热也,气实乃热也。满而泄之者,针下寒也,气虚乃寒也”。《素问、针解篇》两种针刺法的特殊作用,虚者立实,实者立虚,何等快捷,跃然纸上。

针刺手法虽然早在《内经》就有记载,但发展缓慢,直至宋代亦未见明显实破。明代为针刺手法研究的全盛时期。《针灸大成》、《金针赋》都是专门总结当时盛行的各类手法的针灸专著和歌赋。《针灸大成·三衢杨氏补泄》记载“烧山火”、“透天凉”针法特殊作用,以七言四句诗形式加以描述。“四肢似水最难禁,憎寒不住往来临,医师运起“烧山火”,患人时下得安宁”。“一身浑似火来烧,不住之时热上潮,若能加清凉法,须臾热毒自然消”。 《金针赋》用大量篇幅记述“烧山火”、“透天凉”针法的特殊作用。高度评价其伟大作用说:“考夫治病,其法有八,一曰“烧山火”,除寒之有准,二曰“透天凉”,退热之可凭,去病准绳。”“驱运气血,顷刻周流,上下通接,可使寒者暖而热者凉,痛者止而胀者消,若开渠之决水,立时见功,可倾危之不起哉。”

“嗟夫,轩歧吉远,庐扁久亡……非一言而可尽,斯文细密,在久习而能通。得之者若科之及第,用之者如射之发中,而应于目,述自先圣,传之后世。用针之士,有志于斯,果能洞察玄微,而尽其精妙,则世之伏枕之苛,有缘者遇针,其病皆随手而愈”。这些描述必是经验之谈,不容质疑。

流传几千年的针灸医学虽然在明朝发展到全盛时期,针法研究,医学临床创下了辉煌的业迹。但清末至民国,针灸学科遭受了毁灭性的打击,1822年,清帝以“针刺火灸,非奉君之所宜”的荒谬理由,下令太医院停止使用针灸,废止针灸科。“烧山火”、“透天凉”针法从此失传。

法于往古,验于来今,《内经》记载的“烧山火”、“透天凉”针法已成功验之于明代。现在“烧山火”、“透天凉”亦可验之于来今,因为失传的“烧山火”、“透天凉”针法我们早在1988年已经发掘成功。由于针灸无专利和无申报科研成果法规、机构制度。至使其被埋没无法发扬光大。

我们掌握“烧山火”、“透天凉”针法在针法研究,经络感传现象,临床工作三个项目作出了重大突破。

一、针法研究:

1、“烧山火”、“透天凉”针法那种人才适用,古代医书没有明确定论,我们发现“烧山火”、“透天凉”针法只适宜《内经》行针篇记载的“神动而气先针行”的人。即经络显著人。方才有针下热、针下冷的感觉。终络显著型,我国用现代针法测定出现概率极低,一千人中仅3-4人。

2、“气至病所”是明代针灸全盛时期第二项伟大的针法成果:“气至病所”原最早记载于《内经》如:“神动而气先针行”、“中气穴针游于巷”。就是描述的“气至病所”针法经络感传现象。金元时代是祖国医学史的一个重要时期,窦汉卿首创下针十四法,以及寒热复式补泄法,“气至病所”手法等。使针刺操作,手法运用发展到了新的阶段。这些针法,对调节经气,提高针刺效果有着较大的意义。特别是窦汉卿提出的将“气至病所”手法与寒热补泄冶为一炉的复式补泄法,由针芒、呼吸、捻转,提插等单式手法组成。通过激发气至病所,再根据病症虚实而施寒热补泄。可使经气“上下相接,快然失其所苦”。(《针经指南》)。对于提高急性病症的临床疗效更为重要。与窦汉卿同时代的一些医家也十分重视,“气至病所”手法的应用。《针灸摘英集》一书,在多种急性病症治疗项下都特意标明应引出“气至病所”针感。如“治卒心痛不可忍,刺任脉上脘一穴,在蔽骨下三寸……其穴下针,令患者觉针下气行如衮鸡子入腹为度(《针灸摘英集·治病直刺诀》)。”

“气至病所”手法,得到了明代医家极大的重视。杨继洲反复强调“有病道远者,必先使气直达病所”,《针灸大成·卷四》。在窦汉卿《针经指南》的基础上,进一步将“气至病所”与补泄融为一体,形成一套较完整的手法。可惜“气至病所”手法同“烧山火”、“透天凉”针法遭受同样的命运于清末失传了。

4、我们还发掘出《金针赋》、《针灸大成》没有记载的,蕴藏于《黄帝内经》中的导引行气阴阳针指针法,意念针阴阳针指针法:如“恬淡虚无,乃能行气”《灵枢·膈上篇》的导引针气指针阴阳针。“迎之随之,以意和之”《灵枢·九针十二原篇》的意志针阴阳针。这两种针法都是掌握了快速进入“恬淡虚无”高度入静法,使精神意者化为能量的高级治病法。这与现代哲学和现代科学相抵触,不可理解,难以置信,但我们已经作为常规治病法运用了12年。两种高级针法对那些害怕针刺疼痛的青少年男女和成年患者,发挥着独特的作用。

5、我们还发现和创建了元神——内丹治病法,《内经》说:“头为精明之府”,李明珍发挥为“脑为元神之府”的著名学说,但无法验证。《素问针法论篇》说“针法有全神养真之旨”。《灵枢·根结篇》说:“针法之要,可使神藏。”《灵枢、本神论篇》说“针法之本,必本于神”。这三个神都正指元神。我们创建的经络大小周天治病法之后,发现两眉深处有光团出现,可随医生导引进入经络大小周天路线运转,能入眼中运动,由此创造出青少年近视内丹治病法,请看临床二医案。可以说,我们创建的内丹高级针法治病法,难以全令人信服,《内经》说:“黔首富余食,莫知其情”,意思是说:老百姓只知寻求富余食,维持生命,他们怎知针刺术之奥妙啊。

二、经络感传现象研究:

“气至病所”实质就是经络感传现象。金元明清时代的针灸医师们,是天天运用于临床治病的常规针刺治病法。“气至病所”针法,“烧山火”,“透天凉”针法与现代针灸界掌握的针法的巨大差别。针灸学绪言说:“经络的研究经过大量普查,不仅肯定了经络感传的客观存在,而且从循经感情的现象出现的规律、客观指标及测定方法等进行了研究,为经络实质的探讨提供了重要线索。《经络学》说:经全国数十万人的测定,六条经感传至本经终点者,名经络显著型,简名经络人。其出现率一千人中仅3~4人。

我们用新创针法测定的标准比全国测定的标准更高,凡针刺十二经感传至本经络点者,针刺关元,支沟穴可快速通经络大小周天者,方名经络人,其出现率为少年儿童90%,青壮年50%,60岁以上老人30%。这为新针法扩大经络络人正确比例作出了新的标准。为临床医师准确了解新经络人比例提供了有力的科学数据。

我们还发现经络的实质是三毫米粗细,是埋藏于肌表层三毫米的浅兰色经遂。

法于往古,验于来今,古代针灸专著记载“气至病所”,“烧山火”、“透天凉”针法的特殊快捷治病法,可以在我们的治病过程中,得到验证。现仅举近年的部分医案以餐读者,并且强调指出,这些病案都是真实的,经得起严格调查的。

肥胖病一例:

神经震颤麻痹症一侧:

近视病两例:

骨蒸潮热一例:

三例足肿胀病:

重症肌无力一例:

双手指厥冷肿胀一例:

中风偏瘫一例:

网友见闻——体验烧山火和透天凉针法

其实对于要不要去,我开始有点犹豫,担心可能名不符实浪费时间金钱,于是打听到曾经的一位学员的联系方式,问了一下. 那位学员好像是学医的,现在国外. 我通过MSN联系上他,问他的体会如何,此位学员只说:没有那么神奇。听了这句话,说实话我差点打算放弃谈访活动了,但是后来因为要陪老婆回成都休假,想想反正也在附近,就当是旅游吧,于是想老婆告了假抽了一天的空前往泸州。

指针体验

从成都乘高速4小时后到达泸州蒋老师家,刚巧蒋老师从外出针回来,于是先坐谈了一会儿,言谈甚欢。我表明了来意:前来印证体验。蒋老师很爽快说没问题。于是我们在桌前面对面坐定。蒋老师说先试指针,然后试银针。指针就是用指法代替银针施针。于是蒋老师让我伸出双手,手掌向下平放在桌上,然后双手做剑指状放在我的双手臂支沟穴上,说待会儿他一只手会用烧山火另一只会用透天凉,但是先不告诉我那只手用那种针法,让我闭上双眼,静心体会下针的感觉,不必说出来,他也不会问,结束后再交流。交代完毕后,我们都闭目开始下针了。我感觉到蒋老师的双指在穴位上如同弹奏琴玄一样在跳动,后来我才了解到这就是针法只不过用手指来施术而已。过了大约5分中后,我感到左手自点穴处有阵阵凉意以脉冲形势向我的手背并且向无名指放射,右手也是如此只不过变成了阵阵热流。打个比方来将这种感觉好似有一凉一热的两股水流在冲刷我的手臂。我想这应该就是所谓的针下“得气感”。整个过程持续15分钟,其中没有任何语言或者其它动作上的所谓心里暗示。结束后,我们睁开眼睛,蒋老师问我的感觉并告诉我说刚才他对我坐手用了透天凉右手用了烧山火,我的感觉得到了印证。蒋老师又问我除了手上有感觉,还有没有其它感传?我说光注意手了忘了是否身体其他部位有否感觉。蒋老师说没关系的,第一次不可能那么敏感的注意到很多的。接下来,我们开始试银针。

银针体验

还是在同样的穴位,两根银针刺入。我注意到蒋老师的刺针手法特殊,根我以前见过的不一样。我曾经也去医院扎过针,他们拿着针的尾部对准穴位就扎进去了,但是蒋老师那针是在针的前端而不是尾部,左手捏着针的前端刺入穴位,右手在针尾部快速一拔。刺入后也不象其它医生以手指捻针尾推进,而是手握针与穴位接触处然后进行“弹奏”(我自己这么称呼的),我体会下来的确节奏和前次指法相同,好似发电报“滴,滴,滴-滴”那样的节奏。银针是慢慢的刺入的,因为最后我感到深入后有痛的感觉。可能是第二次扎针,这次的确感觉更明显了。我感觉到在背上和颈部都有热感。整个过程持续10分钟。

针刺通小周天的试验

第二天上午,我提出希望试验针刺通小周天。这次扎针在关元穴。针下约3分钟后丹田有热感,然后两肾发热如煎汤,玉枕有脉冲式气流,但是没有形成壬督二脉的河车运转。

1. 针下后产生凉热的气感我以前受针时没有。以前医生用电针,尽管也是有电流脉冲,但是没有发热感觉更没有气流的传感,只有酸胀,扎针处发红。但是蒋老师的针法却产生热感和气在经络理的感传。因为我小的时候就接触过气功,尽管没有什么成就但是也知道所谓的“气感”是什么。应该讲“酸,胀,热,气流的串动”都是得气的标志,但是形成热气流在经络里感传是属于强得气感。烧山火和透天凉的确不同凡响。

2. 能否产生气感,或者第一次受针就有气感我认为跟个人体质有关,这不能强求。有些人不理解,认为应该人人能够体会,这其实并不符合自然规律,好比不可能人人都生一种病或不生病。佛都说:只能渡有缘人。但是我相信,对于不敏感的人,只要多受几次针或多或少会有感觉的。比如我第一次得气化了5分钟,第二、第三次都只有2-3分钟。第一次通小周天,只有督脉有感传,没有联通到任脉,但是我相信以后有时间多次扎针会增强气感最终打通周天。古时候道家有用药物的外丹试验,传说有成功的例子。中医中针灸的功效和地位其实高于药物,我认为针的确能够用作丹道修练,当然这也算是一种外丹法。我认为如果能够结合个人内丹修练,将事半而功倍。

至于蒋老师开出的价格只是一个申明而已。它告诉我们应该怀着尊敬严肃的心情看待。因为“得之易,失之也易”。我还是能够明白蒋老师的苦心。因为他得到过教训,去年无偿传授给刘力红,结果刘力红并不当回事,还是认为用药更值得研究,不能不说让蒋老师痛心。

烧山火关键在以呼进吸出三飞一进

透天凉关键在于吸进呼出   三飞一退

梁书忠

关键词:针刺补泻 烧山火 透天凉 提插法 追阳内交 引阴外出

掌握和运用好针刺补泻手法,是临床取得疗效的关键。而最具代表性的补泻针法就是'烧山火'、'透天凉'二法。笔者在这方面进行了近20年的探索,体会颇深,现提出和广大读者交流。

1 正确认识针刺补泻原理

掌握和运用好补泻针法,首先要正确认识符合中医理论体系的针刺补泻原理,只有在正确原理指导下,进行正确的操作,才能提高补泻针法的成功率。

针刺补泻的基本原则和一些具体的操作,在《内经》中已提出,但对其原理并未作深刻的阐述,虽然已提出'刺虚则实之者,针下热也,……满而泻之者,针下寒也'。但并未说明怎样做到和为什么能针下'寒''热'。因此《内经》以后,很长时期针刺补泻法没有得到发展。直到元末明初因针具得到改进,针刺补泻才得以蓬勃发展。尤以徐凤为代表,在《金针赋》提出高难度的针刺补泻法'烧山火'、'透天凉'二法,把《内经》的'寒'、'热'针法发展到高峰,对后世针法的发展产生深刻影响。明代医学家李木 延,根据《难经》提出的'补,以卫取气''泻,从荣置气'的观念,进一步说明:'补则从卫取气,宜轻浅而针,从其卫气随之于后,而济其虚也。泻则从荣,弃置其气,宜深重而刺,取其荣气迎之于前,而深夺其实也'。具体针法操作是:补法,将针由浅入深,推动卫气由表入里,促使人体正气得以振奋,机能驱于旺盛。泻法,以针深刺得气后,将针慢慢向外提引,让深层荣气得以向上疏泻,使邪气外出,亢奋的机能得到衰减。后来医家张隐庵将此概括为:补是'追阳内交',泻是'引阴外出'。以针的提插来引导荣卫表里的出入,来说明针刺补泻的基本原理,具有很大的意义。它不但符合中医基本理论,又能切实指导临床操作。笔者本着这一原理,在实践中探索,使得'烧山火'、'透天凉'的成功率不断获得提高。

2 针法以提插为核心

依据上述原理,'烧山火'的针法,是轻度提插捻转行针得气后,将针尖提到皮下(天部),在用拇指向前捻针的同时,持针之手用力将针下插,由浅入深(达地部),意在将浅层卫阳之气,引向深层;然后轻轻将针上提,使针尖回到皮下,再一次重复上述操作,多次重复,直到患者觉得微微汗出,或针感难以忍受为止。注意:此法的要点,在于插针,插针时针感强烈,而提针时针感轻微,否则就是补泻不清。

'透天凉'针法,是以提针为重点。进针入穴后,迅速将针插入深层,在深层轻微行针得气后,用拇指后退捻针的同时,将针上提,可以边提边摇动针身,直到针尖提到皮下,稍停片刻,再将针直插深层再作下一轮上提操作,直到患者难以忍受为止。注意:操作时一定要做到,提针时针感强烈,而插针时针感相对较弱。否则达不到'针下寒'的效果。

3 '九'、'六'不是法定操作次数

古人主张'烧山火'针法,应以'九'为操作的基础次数;'透天凉'针法,应以'六'为操作的基础次数。不但每次要遵循'九''六'数,而且总的度数也要遵守。古人解释'九'为阳,故为补法,'六'为阴,故为泻。这种说法显然很牵强,使人产生一种玄妙莫测之感。就笔者个人体会:无论是产生'热'、'寒'的效应,上二法都要达到一定的刺激总量。而上二法比较而言,'烧山火'每次的刺激量比'透天凉'要小一些,要达到一定强度的刺激量,'烧山火'的操作次数,相对比'透天凉'的总次数要多一些,大概前者与后者总次数的比是3∶2。究竟操作多少次为宜,这要视医者手法的轻重,患者对针感的反应程度而灵活掌握,不能将'九'、'六'作为法定操作次数,机械地执行。

4 选择恰当俞穴

多年实践告诉我们,并不是所有俞穴都能实现'烧山火''透天凉'的目的,只有部分俞穴可实现。这些穴位具有下面两方面特点:

首先,俞穴组织应有一定深度,毫针可直刺一寸深的俞穴,才能作上二法的操作。这在古籍针灸著作上累有记载,如《针灸大成》多次对'烧山火'的针法指出'始五分,终一寸','渐运入一寸之内'。'透天凉'针法应'进一寸内,行六阴之数'。《针灸问对》也强调'烧山火……先浅后深者,浅者五分,深则一寸','透天凉……先深后浅,约入一寸'。可见,所选俞穴组织厚度,以能刺入1~1.5寸者为宜。过厚过簿的俞穴都不适宜。因为上两法针刺都需直刺,才能做到'追阳内交'或'引阴外出'。如果俞穴处组织太浅薄,只能斜刺的俞穴,就达不到上述目的。

其次是要注意俞穴本身的功能特性,如手阳明的俞穴,主要功能是清热泻火,取该经俞穴作'透天凉'针法就容易成功,而足阳明经的合穴足三里,其功能是补虚的要穴,作'烧山火'针法成功率较高,反之则都会失败。

5 严格控制环境温度

在作'烧山火''透天凉'表演或测试时,一定要对环境温度严格控制,室温控制在24℃~25℃之间为宜。环境温度过高或过低,都干扰人体体温的正常反应,影响针法的效果。因为室温过低,人体会自动加快生理功能反应,而产生热量;而室温过高,人体会以出汗或降低生理机能而使体温降低。只有室温在24℃~25℃之间,人体既不会感到冷,也不会感到热,人体生理机能处于稳定状态。只有在这种环境中,针刺使人体的体温升降才能得到客观的反映。在被测试者周围,不能有众多的围观者,围观者太多,周围温度也会上升,从而影响测试结果。

'烧山火'针法留针过程中,对所针俞穴处,必须盖以薄毛巾,以防止室内空气流通而加快散热,影响升温效果。但也不能覆盖厚被或厚毛巾,避免形成假的升温。施行'透天凉'针法过程中,需令俞穴周围自然暴露,不能覆盖任何衣物,也不能在测试处扇风,以免形成降温假象。

6 恰当的测温方法

'寒''热'补泻方法,名称虽为'烧山火'、'透天凉',但并不是使全身体温有所升降,尤其是以正常人为测试对象者。早在《内经》中就说明是'针下热'或'针下寒',显然是指针刺局部周围温度的升降。局部皮肤温度的升降是不能用体温计来测量的。目前最先进的测温方法,是采用红外热象测温仪测量,但该仪器价格昂贵,技术复杂,一般单位难于拥有。用液晶显示方法虽也可显示局部温度变化,但不能显示微小的变化,达不到要求。我们采用半导体传感性数字显示皮温计测量针前、针后皮表温度的变化,经济、方便、准确,是恰当的测量方法。

温测的步骤:测温点选在欲施针穴位周围约20cm范围内,任选择一点。分别于施术前、施术后5分钟、15分钟后、30分钟后各测量1次皮温,并作好记录,以便比较施术前后皮温变化。在我以往实践中观察到,施术前后皮温变化多在0.5~1.2℃之间,只有极少情况,个别受试者的皮温变化超过1.5℃,并有较广泛范围的寒热感。

以上六个方面,涉及理论知识、操作要点、方法步骤、注意事项等,忽视其中任何一项,都会使上述'寒''热'补泻二法归于失败。(梁宇翔整理)

推荐曾有“烧山火”和“透天凉”的提法,但我没看到学者对此更深的阐述。我曾模仿古人用提插捻转的扎针办法在自己身上做试验,但得不到“烧山火,能除寒,三进一退热涌涌;”和“透天凉,能除热,一进三退冷冰冰” 的针刺热冷感。我又到处查资料,走路睡觉都思考,寻其奥妙。有一次,我抓了一下头,带下了几根头发,恰好落在了钢笔上,拿起钢笔写字时,见钢笔竟能吸起头发,马上联想到上初中物理科,老师阐述的磨擦生电的原理,又想到了上卫校时老师讲述过人体生理变化时的膜电位原理和离子学说,进一步想到了怎样增强自己手掌生物电,根据电和场的转换原理,形成一种操作变化的手掌生物场,以生物电和热能做载体,把施术者的全部信息和能量输给患者的病灶处,而达到生物场能量的交换祛除病灶,早曰康复。通过一段时间的学习和思考,由妙手回春想到了手掌疗法。于是我起早贪黑的训练手掌生物电,时而扳指运腕,时而快速推掌,时而缓慢挥手,时间练久了,手指开始脱皮,手掌由红变青,出现淤血斑点,停止练习时,手掌又变白,恢复原色。我练掌功心切,冬练三九,夏练三伏,如狂如痴,苦练不止,直练到五指聚拢时手心跳动。当我给患者试治时,患者惊奇地说:“你的手竟像灯泡一样炽热,挺舒服的。” 我也高兴的笑了。我这才体会到医学前辈提出的“烧山火”的疗效:“四肢似水最难禁,憎寒不住便来临,医师运起烧山火,患人时下得安宁。”

成功了,终于成功的迈出了第一步!

我又接着练,开始试验“透天凉”的手法。我在小侄女的手臂上先用各种手法,体会酸、胀、麻、跳、热、冷等各种感觉。后又经临床验证,终于又体会到了“透天凉”的诗意:“一身浑似火来烧,不住时时热上朝,若能加入清凉法,须叟热毒自然消。”我两指持针,心定神静,在皮肤下,肌肉层针感也能施““烧山火”和“透天凉”手法,治疗眼病施针““烧山火”和“透天凉”有意想不到的效果,如青光眼,角膜炎。

针灸减肥

肥胖早在1991年WHO就已正式命名肥胖症为代谢综合征。它是一种对人体危害极大的疾病,可以导致高血压、高血脂、冠心病、脑血管病、中风,还可以因腹腔内脂肪过多致使隔肌上移,引起呼吸系统疾病。此外,肥胖还与糖尿病,胆石症、骨关节炎、痛风以及一些内分泌疾病有关。因此,对于身体肥胖切不可等闲视之,而应在尚未引起其它疾病的时候就加以治疗。

胖瘦新标准

它是以体质指数(BMI)为基准,设计出标准体重的计算方法:体重(公斤)除以身高(米)的平方。

BMI                              胖瘦判定标准

2.2

标准体重

小于20

偏瘦体型

20--24

正常体重

24—26.5

超重

大于26.5

肥胖体型

另:正常男性腰围应在85cm以内,女性80cm以下,否则也算肥胖。

减肥与针灸

针灸能疏通经络,调整代谢功能,加速脂肪分解,有明显减肥作用。

1.局部取穴

取梁丘、公孙(均刺双侧)两穴,每次针一穴,交替使用,用泻法。

2.辩证分型

(1)胃热内盛型。治则:清胃泻热。

体针。(取穴与手法)曲池、合谷、内庭要泻法,上巨虚、天枢平补平泻。

(2)肺脾气虚型。治则:补益健脾,利水渗湿。

体针。(取穴与手法)太渊平补平泻,太白、肺俞、脾俞补

法,水分、阴陵泉、三阴交平补平泻。

(3)肠燥便结型。治则:润肠通便。

体针。(取穴与手法)支沟泻法,照海补法,天枢、上巨虚

、足三里平补平泻。

(4)肝胆亢盛型。治则:平肝潜阳。

体针。(取穴与手法)曲池、合谷泻法。 三阴交补法,太冲

泻法,风池、足临泣平补平泻。

(5)营养过盛型。

体针。(取穴与手法)曲池)曲池、合谷、水分、上巨虚、三阴交、内庭平补平泻。

针灸 成功减肥的三大原则:

1.坚持良好的医患沟通减肥及心理暗示

2.设立切实可行的减肥目标和计划:要循序渐进。从医学角度看,骤然减肥对人的健康是有害的,长期的目标是一个个短期目标连缀而成的。

3.树立健康减肥的观念,把握是减体重还是减局部脂肪

如何成为一流的针灸高手

推荐                                        如何成为一流的针灸高手

现在流行三个月学会针炙,我敢说聪明人三个小时会针灸,但是会针灸不能用

那么如何才能才为一个针灸高手呢?

一、首先会用如下针刺手法

1、进针 有双手进针、单手进针、套管进针、飞指进针

2、针感 有热、凉、酸、麻、胀、、循经传感、触电样、蚁样。

这些感觉如果你随心所欲针刺时想得到什么样感觉就会得到这样针感,治病的效果会大不一样。

3、手感 针刺皮肤感、进入脂肪感、进入肌肉感、进入韧感、触及骨面感、进入腔体无阻力感。

二、会处理针灸异常反应:

刺后疼痛加重、血肿、晕针、针体弯曲一时无法取出、断针、气胸、十二禁忌穴针刺注意事项

THE END
0.一场大火,让我一生的爱好,一辈子的心血,顷刻化为乌有………这是谁之错?是天灾?还是人祸! 我也是同样的心情,一生的爱好,一辈子的心血倾注,倾刻之间化为乌有。 好在还留下了一点往昔的印迹,让我们来一起痛苦的回忆罢………… 这是我在长春<鸿鼎古玩城>的工作室《关东书苑》2楼215 室 从<鸿鼎古玩城>开业那年我就入驻至今。期间,搬迁到<华联古玩城>一年。 这是我在长春<华联古玩城>的工作室《 jvzquC41yy}/onnrkct/ew45i:
1.且趁馀花谋一笑——宋欧阳修《蝶恋花·尝爱西湖春色早》书法习作“尝爱西湖春色早”直抒胸臆,以西湖早春与暮春相对比,表明对西湖早春的喜爱之情。早春虽是“腊雪方销”,乍暖还寒,但“已见桃开小”,预示好景在前,风光无限,而暮春却是“顷刻光阴都过了”。“倾刻”句表明在作者的感受中,美丽的春天一下子就过完了,很快就看到那绿叶苍翠成荫、红花稀少凋零的暮春了。 jvzquC41yy}/lrfpuj{/exr1r1;4doigd9=17l
2.倾刻app下载倾刻官方版下载v0.4.3安卓版单机100网为您推荐:记录app倾刻 倾刻app安卓版拥有正计时、倒计时、总计时工具,为您倾心瞬间,顷刻记录您的生活日常,快速帮您记录自己的心情,有需要的小伙伴可以下载使用! 倾刻app官方简介 &倾刻&是一款贴心的应用,它旨在满足用户对个人生活和日常记录的需求。无论是记录珍贵瞬间、撰写日记、统计活动时长,还是倒计时jvzquC41yy}/fjslk3610lto1cvq1:=;72>/j}rn
3.倾刻软件下载倾刻app官方下载v2.0.2安卓版倾刻app是一款在线分享明星杂志、美食的平台,随时点击在线搜索最新明星动态信息,实时数据及时更新推送,让用户能够第一时间就能查看了解得到,为喜欢的明星点赞,用需要的快来下载吧! 倾刻官方介绍 在顷刻,你可以记录与分享生活中的美好瞬间:吃过的美食、喜爱的小店、旅行中路过的风景、看过的演出 jvzq<84yyy4kzmtyp0ipo8xqhv5:3>=50jznn
4.张晶媚《第一朵杏花》汇报课(通用14篇)(2)竺爷爷,顷刻间像年轻了几十岁…… (3)兴冲冲也能看出竺爷爷的心情非常好…… (4)指导朗读,特别是把你感受比较深的词语读好,好吗? (5)学生读竺爷爷顷刻间,像年轻了几十岁,立即兴冲冲地快步……郑重地记下了这个日子:“清明节”。 7.想想,在这些文字和那些精确的数据背后有什么呢? jvzquC41yy}/fr~khctxgw3eqo5kkjtcp1~jcx}wguookjslk{{xgwokcqgo1@83;3;/j}rn
5.猫妈妈借伞刚刚还是明媚的艳阳天,突然,如一群黑马狂奔的乌云滚滚而来,顷刻间,电闪雷鸣,仿佛要将天空撕裂,接着大雨如注,倾泻而下。 青蛙、乌龟、鸭子、和公鸡本来约好要一起去散步的,却被这一场突如其来的大雨打乱了计划。 猫妈妈看到了它们,连忙把家里仅剩的一把雨伞拿了出来,可是问题来了,这把伞要借给谁呢? jvzquC41yy}/onnrkct/ew45d:w7ul7
6.《乱世剑客》第十二章:括苍山诸剑反目鹰愁崖真凶显形袁遇春也想试试几大剑主的功夫,所以也不说破,兀自运剑如风,精心应对。谁知这几大剑主虽有嫌隙,但关键时刻却能同仇敌忾,一致对外。剑法紧密配合,优缺互补,倾刻之间化弱势为强势,组成强强联手。 刚开始袁遇春自信能够轻松应对,不曾想这三剑联手对决之下,情势远远地超出了自己的想象。玄铁宝剑左遮右挡,应接不暇。忽jvzquC41yy}/lrfpuj{/exr1r1l7e;;388?g:@
7.倾刻(傾刻)的意思倾刻是什么意思倾刻的含义倾刻的寓意倾刻名字寓意取其中刻字起名,其寓意为勤奋进取、严于律己、过目不忘之意。 倾刻名字好不好?倾刻用于名字一般,因为其中倾字非起名常用字,但名字具体要结合姓氏及八字才能评价好与不好、适不适合。点击输入姓氏及出生时间看倾刻好不好。 名字打分宝宝起名八字起名 jvzquC41ekjjcw3{y37/exr1ek5&G>*:2'HF'N:'::+CD
8."顷刻光阴都过了,如今绿暗红英少。"全诗赏析而暮春却是“顷刻光阴都过了”。“倾刻”句表明在作者的 阅读全文 ∨创作背景 这首词作于熙宁五年(公元1072年)的春天(一说熙宁四年),此时作者已经退居颍州。之前曾多次赏游西湖,第一次欣赏西湖春景是在宋仁宗皇祐元年(公元1049年)初春时节,那年正月,他奉命由扬州移知颍州,“二月丙子至郡”,即去游西湖,“jvzquC41o0mvuqnygp4dp8rkpipv1szxah6bfA<986j4c7furz
9.顷刻花的解释|顷刻花的意思|汉典“顷刻花”词语的解释© 汉典 顷刻花网络解释 百度百科 顷刻花 读音:qing ke hua 解释:喻飞雪。 出处: 1、苏轼《谢人见和雪后书北堂壁》诗之二:“也知不作坚牢玉,无奈能开倾刻花。” 2、黄庭坚《咏雪奉呈广平公》:“风回共作婆娑舞,天巧能开倾刻花。” © 汉典jvzquC41yy}/|mne0pku1qfpu1+F;.F3'D=&G>*::'HC'N=':C+C3
10.反派太强?一把抓住,顷刻炼化!完整版在线免费阅读反派:“你等会,你身上哪里来的这么多天赋?!”赏金俱乐部:“听说过有人把道具当水喝的,头一次听说有人把天赋当水喝的!!”多年以后。一场巨大的危机降临整个世界,江杨双手插兜,平静的望着身前的反派。一把抓住,顷刻炼化! 目录58章 第一卷共58章jvzquC41hctrknsqxgr/exr1rcmf1@9:7;;97?9876719?<5
11.顷刻炼化是什么梗NGA玩家社区 附件 改动 16 一个装逼情节 大概就是主角杀了个什么人,这人有作用,围观人士大哭你杀了他谁来顶住,主角一把抓住法宝,倾刻炼化,说:很简单,我来顶不就是了 改动 在2024-08-19 14:32修改  Reply Post by aa1239800 (2024-08-18 19:24): 一个装逼情节 大概就是主角杀了个什么人,这人jvzquC41ddy/ppf0ep5sgji0rjv@vri?63929@;7(roe?@<96:955A+vq?7
12.【冬至节专辑】琼花倾刻妆千树,冰蕊及时挂万梢——世界华人文学琼花顷刻装千树,冰蕊及时挂万梢。 远望茫茫银絮厚,近观默默玉蛟枭。 天连地映呈奇景,墨客诗人雅兴高。 七律·冬至梦春(平水韵) 文/丁乃忠 淄博 阳光弱照残无力, 冬至时辰当日回。 冷盼双寒飞白雪, 冰思腊八傲开梅。 新春未到红霖念, 岁末来临梦艳催。 jvzquC41yy}/u~sgcuk/pny1pg}t1|mqya8:69<640nuou
13.描写狂风的句子11篇64.闪电突如其来的夺目的闪光,使漆黑的天空顷刻之间辉煌雪亮。 65.闪电,在黑乎乎的天空里燃烧着,发出眼、吓人的光。 66.倾刻间,闪电乱挥,这儿一道,那儿一道,煞是怕人,雷声像爆炸似的轰隆隆地响起。 67.突然一道闪电,然后一阵响雷声,一道闪电,一阵……我去扔垃圾,一道刺眼的闪电迎面而来,紧接着又迎来-阵巨jvzquC41yy}/qq6220ipo8f142842;4844;92>3jvor
14.诡异:顷刻炼化邪祟的我,杀疯了完整版在线免费阅读 各种离奇,稀奇的邪祟层出不穷。直到整个世界陷入黑暗之中,方元惊奇发现整个世界居然是一个巨大的母体 方元:只要我阳寿越多,邪祟,我自可倾刻炼化! 目录90章 第一卷共90章 第一章 刚穿越就要被勒索了? 第二章 反过来勒索 第三章 黑夜即将来临 第四章 邪祟惊现! 第五章 城门关闭了! 第六章 jvzquC41hctrknsqxgr/exr1rcmf1@9:49787==78262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