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小冰期是中国历史上典型的环境异常期,气候相对寒冷,各种自然灾害频发。通过系统搜集、整理明清时期(1368~1911A.D.)徽州地区自然灾害的历史资料并对其进行定量化统计与分析,探讨其时空地域分异特征,可以很好地揭示我国亚热带北缘中低山地与丘陵区的灾害发生规律,也能为徽州地区古村落文化遗产地自然环境监测及文化传承保护提供很好的参考依据,对区域防灾减灾、经济可持续发展、社会和谐稳定也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技术路线图
结果表明:
①水旱灾害是明清时期徽州地区的主要自然灾害类型,共发生422次,占灾害总数的78%。
②水旱灾害的发生频次与自然灾害总频次在时间上的契合程度很高,甚至有些年份趋于同步(如明代初期);除水旱灾害外,雹灾、风灾、冷灾、地震和虫灾在清代(1644~1911A.D.)的发生频次高于明代(1368~1644A.D.);各灾种发生频次随时间呈波浪式变化特征,且大约一百年出现一次峰值,各灾种的峰值主要集中在1471~1490A.D.、1571~1590A.D.、1671~1690A.D.、1751~1770A.D.、1851~1870A.D.。③徽州地区的自然灾害发生频次从高到低依次为婺源、绩溪、歙县、休宁、祁门和黟县。其中,旱灾主要发生在绩溪和黟县,水灾主要分布在婺源、歙县、祁门和休宁,冷灾主要分布在婺源、绩溪和祁门,各县风灾发生频次均不高,虫灾主要发生在绩溪,地震主要发生在婺源和绩溪。
④以20年为时间统计单位,发现不同等级的水旱灾害可以划分为1368~1470A.D.、1471~1630A.D.、1631~1810A.D.和1811~1911A.D.四个阶段,并且表现出由旱灾向水灾逐渐过渡的变化趋势,其中1811~1911A.D.由“偏旱”向“偏涝”的转变最为明显。
⑤明清时期徽州地区水旱灾害总体上以“偏旱”和“偏涝”为主,其中歙县和祁门以“偏涝”为主,婺源以“偏涝”和“涝”为主,休宁和黟县的“偏旱”和“偏涝”均较高,绩溪除“涝”较少外,其他等级的水旱灾害均较多。
▲明清时期徽州地区各种自然灾害发生频次比例
与我国其他地区相比,徽州自然灾害发生的时空分异特征既有一般性,也有独特性,具体表现为:徽州与我国其他地区的主要自然灾害类型都是水旱灾害,但是徽州的水旱灾害所占比重更大,且旱灾发生的原因与我国北方地区有所差异;徽州地区除水旱灾害之外的其他自然灾害的发生频次都表现为清代高于明代,而其他地区很少出现这种现象;徽州雹灾在季节分布方面与我国其他地区相一致;由于受灾体不同,徽州冷灾发生的主要季节是冬季,这与我国其他地区的冷灾发生主要集中在春季和秋季有所不同;特殊的地形、气象及气候等因素是形成徽州灾害性大风天气的重要原因;徽州的虫灾与我国东部季风区在季节分布上具有一致性,但是由于其不具备害虫繁衍的良好条件,所以发生频次不高;徽州距离地震活跃地带较远,其地震灾害较少。
明清时期徽州地区的自然灾害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既包括自然因素,也包括社会经济因素。在自然因素方面,天文因素与徽州自然灾害的发生有较明显的对应关系,尤其是太阳活动强烈时期对应水旱灾害发生较为频繁;气候的冷暖变化对水旱灾害的发生具有重要影响,尤其是气候转型时期灾害频发,如16世纪末至17世纪初、18世纪前中期、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是徽州气候的转型时期,这些时期徽州的自然灾害,尤其是水灾发生较多;徽州特殊的地形使得山区耕地旱灾多而中部河谷平原和山间盆地水灾多,海拔较低的河谷平原的蝗灾多于山地;徽州河流汇集区内的水灾多于单一河流经过的地区,水系密集区的蝗灾较多;一种自然灾害往往会导致另一种自然灾害的发生,尤其是旱灾对虫灾的影响尤为显著。在社会经济因素方面,徽州山林面积大,农作物少,鸟类众多,抑制了虫灾的发展;一些人将灾害治理的希望寄托于迷信思想,影响了灾害治理手段的发展,使灾害进一步蔓延;社会经济发展程度越高的地区往往受到的灾害损失程度越高;外来棚民的进入使徽州的生态环境遭到破坏,自然灾害频发;太平天国运动对徽州的环境造成了严重破坏,导致自然灾害发生较多。
本书得到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批准号:20&ZD247)资助
《明清时期徽州地区自然灾害的时空分异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研究》
吴 立 路曙光 著
责任编辑:周 丹 沈 旭
本书以1368~1911A.D.为研究时段,以明清时期徽州一府六县为研究区域,通过查阅明清时期徽州各县的地方志和地名志等历史资料,将历史资料的文字叙述进行定量化描述分析,得出自然灾害的发生频次、年际变化特征、季节分布特征、空间分异规律,并通过对比不同区域的自然灾害,揭示我国亚热带北缘中低山地与丘陵区的灾害发生规律,为徽州地区古村落文化遗产地自然环境监测及文化传承保护提供参考依据,对区域防灾减灾、经济可持续发展、社会和谐稳定也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此外,本书将历史文献中的自然灾害数据与不同载体的环境演变序列记录相对比,这不仅有利于徽州自然灾害成因的分析,也为我国东部季风区气候变化乃至全球气候变化的研究提供参考。本书可供历史地理、灾害地理、环境演变、自然地理学、地貌学与第四纪地质学教学科研参考,也可供高等院校地理、环境类专业师生和灾害防控、历史、文化遗产部门及博物馆工作人员参考。
(本文编辑:洪弘)
地球为你而转!
科学出版社地球科学订阅号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