搞旅游规划的你,必须了解的国土空间规划知识点生态保护保护区居民点

国土空间规划是对一定区域国土空间开发保护在空间和时间上作出的安排,是国家空间发展的指南、可持续发展的空间蓝图,是各类开发保护建设活动的基本依据。国土空间规划的核心是要统筹划定“三区三线”(生态空间、农业空间、城镇空间及生态保护红线、永久基本农田、城镇开发边界),强化底线约束,为可持续发展预留空间。

1、永久基本农田

永久基本农田是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重要农产品供给,实施永久特殊保护的耕地。

2、生态保护红线

在生态空间范围内具有特殊重要生态功能,必须强制性严格保护的陆域、水域、海域等区域。

优先将具有重要水源涵养、生物多样性维护、水土保持、防风固沙、海岸防护等功能的生态功能极重要区域,以及生态极敏感脆弱的水土流失、沙漠化、石漠化、海岸侵蚀等区域划入生态保护红线。

其他经评估目前虽然不能确定但具有潜在重要生态价值的区域也划入生态保护红线。

生态保护红线内,自然保护地核心保护区原则上禁止人为活动,其他区域严格禁止开发性、生产性建设活动,在符合现行法律法规前提下,除国家重大战略项目外,仅允许对生态功能不造成破坏的有限人为活动。

3、城镇开发边界

在一定时期内因城镇发展需要,可以集中进行城镇开发建设,重点完善城镇功能的区域边界,涉及城市、建制镇以及各类开发区等。城镇开发边界要避让重要生态功能,不占或少占永久基本农田。

4、海洋生态保护红线

海洋生态红线是指将海洋生态空间范围内具有特殊重要生态功能、必须强制性严格保护的区域划为重点管控区,从而形成的地理区域边界线及相关管理指标的控制线。海洋生态红线区涵盖重要海洋生态功能区、海洋生态敏感区和海洋生态脆弱区,保护类型包括重要河口、重要滨海湿地、特别保护海岛、海洋保护区、自然景观及历史文化遗迹、珍稀濒危物种集中分布区、重要滨海旅游区、重要砂质岸线及邻近海域、沙源保护海域、重要渔业水域、红树林、珊瑚礁及海草床等。

5、历史文化保护线

包括城市紫线、各级文物保护单位保护范围和建设控制地带、水下文物保护区、地下文物埋藏区、历史文化名镇名村保护范围、历史城区、古树名木等在内的各类历史文化资源保护控制线,按照国家要求需在国土空间规划中划定,并纳入国土空间规划“一张图”实施严格保护。在中心城区规划层次,主要划定城市紫线。

6、主体功能区

以资源环境承载能力、 经济社会发展水平、 生态系统特征以及人类活动形式的空间分异为依据, 划分出具有某种特定主体功能、 实施差别化管控的地域空间单元。

禁止开发区,主要是依法设立的各类自然保护区。

限制开发区,是指资源环境承载能力不强、集聚经济和区位条件较弱、关系到全国和较大范围内生态安全的区域。

重点开发区,是指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较强、经济集聚和区位条件良好、发展潜力和前景较大的区域。

优化开发区,是指国土空间开发强度较高、资源环境承载能力接近饱和的区域。

7、洪涝风险控制线

为保障防洪排涝系统的完整性和通达性,为雨洪水蓄滞和行泄划定的自然空间和重大调蓄设施用地范围,包括河湖湿地、坑塘农区、绿地洼地、涝水行泄通道等,以及具备雨水蓄排功能的地下调蓄设施和隧道等预留的空间。

8、中心城区

市级总规关注的重点地区,根据实际和本地规划管理需求等确定,一般包括城市建成区及规划扩展区域,如核心区、组团、市级重要产业园区等;一般不包括外围独立发展、零星散布的县城及镇的建成区。

9、三调城镇村庄范围:

包括城市(201)、建制镇(202)、村庄(203)范围

城市(201):城市即城市居民点,指市区政府、县级市政府所在地(镇级)辖区内的,以及与城市连片的商业服务业、住宅、工业、机关、学校等用地。包括其所属的,不与其连片的开发区新区等建成区,及城市居民点范围内的其他各类用地含城中村)。

建制镇(202):建制镇即建制镇居民点,指建制镇辖区内的商业服务业、住宅、工业、学校等用地。包括其所属的,不与其连片的开发区、新区等建成区,及建制镇居民点范围内的其他各类用地(含城中村),不包括乡政府所在地。

村庄(203):村庄即农村居民点,指乡村所属的商业服务业、住宅、工业、学校等用地。包括农村居民点范围内的其他各类用地。

10、自然保护地

国家公园和自然保护区实行分区管控,原则上核心保护区内禁止人为活动,一般控制区内限制人为活动。

自然公园原则上按一般控制区管理,限制人为活动。

目前已划入自然保护地核心保护区的永久基本农田、镇村、矿业权逐步有序退出;已划入自然保护地一般控制区的,根据对生态功能造成的影响确定是否退出。

11、水源保护区

水源保护区,是指国家对某些特别重要的水体加以特殊保护而划定的区域。我国水源保护区等级的划分依据为对取水水源水质影响程度大小,将水源保护区划分为水源一级、二级保护区。

一级保护区:结合当地水质、污染物排放情况将位于地下水口上游及周围直接影响取水水质(保证病原菌、硝酸盐达标)的地区可划分为水源一级保护区。

二级保护区:将一级水源保护区以外的影响补给水源水质,保证其他地下水水质指标的一定区域划分为二级保护区。

12、三线一单

是指生态保护红线、环境质量底线、资源利用上线、环境准入负面清单

环境质量底线:指按照水、大气、土壤环境质量不断优化的原则,结合环境质量现状和相关规划、功能区划要求,考虑环境质量改善潜力,确定的分区域分阶段环境质量目标及相应的环境管控、污染物排放控制等要求。

资源利用上线:指按照自然资源资产“只能增值、不能贬值”的原则,以保障生态安全和改善环境质量为目的,利用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结合自然资源开发管控,提出的分区域分阶段的资源开发利用总量、强度、效率等上线管控要求。

环境准入负面清单:指基于环境管控单元,统筹考虑生态保护红线、环境质量底线、资源利用上线的管控要求,提出的空间布局、污染物排放、环境风险、资源开发利用等方面禁止和限制的环境准入要求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

THE END
0.国土空间规划中洪涝风险控制线划定与管控首先介绍了洪涝风险控制线的基本概念及其在国土空间规划中的重要性,随后分析了洪涝风险控制线的划定内容和方法。文章通过具体案例分析,展示了洪涝风险控制线在实际应用中的成效与问题。接着,文章提出了洪涝风险控制线的管控措施,包括加强河道和水库管理、优化城市排水系统、建立健全预警和应急响应机制等。最后,总结了洪涝风险控制线划定与管控的jvzquC41yy}/srpcpenjpj3eqo5ujnxku1|jg€4::9;37B
1.总体国家安全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的探索与思考二是城镇开发边界划定和城市用地布局要顺应自然地理格局,避开洪涝高风险区、地质灾害高易发区、地震断裂带、重大气象灾害易发区,引导人口、设施、产业向更安全的区域集中,从空间布局源头上避灾减灾。三是划定城市洪涝灾害控制线,加强洪涝控制线内蓄滞洪区、行洪排涝通道、蓄洪水库、调蓄湖、河湖湿地等要素的保护,严禁jvzq<84yyy4ku|ufk0ipo8{kgy4qjyDkf?912
2.国土空间灾害风险区和灾害风险控制线划设、省级、市、县级国土根据灾种特性,对国土空间各类灾害风险控制线范围内区域,提出相应的针对性管控规定。 13 TD/T XXXXX—XXXX 附录B (规范性) 省级国土空间综合防灾规划编制指南 B.1 一般规定 B.1.1 规划目标 省级国土空间综合防灾规划应摸清省域灾害风险现状底数,确定省域防灾安全战略目标和规划策略, 科学设定省域主要灾害防灾标准,建构和优化省域jvzquC41oc~/dxtm33>/exr1jvsm1;544172494:29=22>5452662:90ujzn
3.财务资金工作总结(精选20篇)通过识别并关注资金活动主要风险来源和主要风险控制点,财务部提高了内部控制的效率、实现了公司资金的安全运营。本年度财务预算的编制工作,秉承“自下而上,自上而下”的工作思路,总体协同各归口管理部门的预算,预算表格根据新企业会计准则的要求,对相关预算项目进行了修正。财务部每月度汇总收入、成本与费用的执行情况,jvzquC41yy}/f~fpogoxgw3eqo5{qwllkg5hqwl|wq538?9;564ivv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