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地震发生时,从楼房倒塌原因看,低楼层和高楼层哪个更加安全

“小震不用跑,大震跑不了!”这句话究竟对还是不对?

对于地震易发区的人来说,买房子应该买低楼层还是高楼层,这个问题关乎生死。

地震发生的原理

不少人会认为,地震的时候肯定是高楼层危险,越高的地方掉下去不是更惨吗?

要知道哪个楼层安全,我们就要从地震中楼房是怎样倒塌的开始讲起。

地震后的废墟

不少人有一个问题,当地震发生的时候,我们究竟是在左右摇、前后摇、还是在上下摇?

关于这个问题,我们得看地震的时候都产生了哪些地震波。

地震产生的根源是地球板块间产生了能量需要释放,地震就是地球的一个“放松”,能量让地球内部的物质产生了振动,从而产生了波。

一般来说,每一次发生的地震,产生的地震波频率、波长都是不一样的,但是总的来说有三个种类:纵波、横波、面波。

地震发生的原因

物体在地震的中的摇晃其实是混合性质的,这其中纵波速度最快,为5.5~7千米/秒,它是最先到达地面的地震波。

纵波是上下摇晃,破坏力比较弱,并不是造成建筑毁坏的主力,只是一个帮凶。

紧接着纵波而来的是横波,速度3.2~4.0千米/秒,它是左右、前后摇晃,破坏力更强,但它也同样不是建筑毁坏的最主要原因。

地震波

到达地面的波往往并不是单一的类型,它是横波和纵波在地面产生了交汇形成的一种混合波,叫做面波。

面波会沿着地表传播,是造成地震建筑倒塌的罪魁祸首,它基本上涵盖了上前左右前后各个方向的波,我们在经历地震的时候,也说不清自己到底在朝哪个方向摇晃,只觉得摇得厉害。

理论上讲我们首先是上下摇晃,然后再左右、前后摇晃,最后变成了混合摇晃,横波持续的时间要比纵波久,所以更多的时候,我们感受到的是侧向移动,即前后左右摇晃。

地面产生的波动

横波还有一个特点,就是不能在液体中传播,在地面上感受到的地震和在水里感受到的地震不一样。

当然,如果地震产生的振幅足够大,那么甭管是横波、纵波还是面波都能将建筑物震垮。

地震中倒塌的楼房

我们都知道,波会随着传播距离的增加而逐渐减弱,因此高楼层接收到的地震波能量不如低楼层。

这导致低楼层受到的破坏远大于高楼层,很有可能大楼直接从根部来时倒塌,上面的重量全部压在了低楼层身上。

低楼层的住户遇到这种情况,就犹如五指山压在了身上。

这种情况不是没有发生,在2008年地震的时候,北川中学的低楼层基本上陷入了地下。

但是,以上情况只会发生在特大地震上面,也就是第一波到达地面的纵波直接就毁坏了建筑物。

北川中学旧址

多数情况下,房屋都是在面波到来之后才开始垮塌的,这个时候最危险的反而不是低楼层而是高楼层,因为在混合波里面,房屋前后左右摇晃的时间比较长。

楼房会从中间拦腰被截断,导致高层楼发生坠落,这个时候高楼层的人就相当于从很高的地方掉下来。

此外人们觉得,低楼层更安全还有一个原因,那就是容易逃脱出去,地震的时候能够更快地跑到外面去,事实真的如此吗?

地质学家们对地震进行了多次模拟,他们总结出了一个“黄金12秒定律”。

地震逃离

那么,多少楼层的人才可以在12秒之内跑出大楼呢?

答案出乎大家的意料,哪怕是底楼的人12秒彻底离开建筑都很难做到,更不要提二楼及其以上的楼层了,跑出去的概率几乎为0。

所以那句“大震跑不了”其实是对的,因为地震来了,根本来不及跑。

可是这并不代表我们就乖乖认命了,难道自己的生命在地震面前还不能做主吗?

紧急通道

对于位于地震带地区的居民,在地震面前的首要目标不是逃出建筑,而是保证自己的生命安全。

科学家们建议,地震带的家庭应该常备地震急救包,里面准备好压缩食物、水、以及一些紧急药物。

急救包应该放在家里的显眼处,在地震发生后拿上急救包躲避在比较坚固的位置,如桌子、床的下面。

躲避地震

千万不要怀着“我一定要跑出去”的想法,基本上是跑不出去的,反而在楼道遇到地震,伤亡的概率更大。

如果地震发生的时候在室外,那么应该远离一切建筑,连树、路灯等较高的物体都不要靠近,尽量在开阔地带。

有人会问,既然地震基本上逃不掉,为什么还要组织学生等人撤离呢?

组织学生撤离

我们看到的学生撤离其实是发生在地震之后,撤离的目的不是躲避地震而是躲避余震。

有的时候,一个大震说不定楼还没有倒塌,结果一个余震让它倒了,这就好比压死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

大震之后若是房子还没有倒,并不表示它很安全,很有可能在人们看不到的地方已经出现了裂痕。

地震之后的裂缝

因此,在大震之后,应该尽快离开房屋去往空地,这个时候已经没有“黄金12秒定律”了,不用慌张,有序离开建筑就可。

但是还是要注意不要使用电梯,因为不确定电梯井是否已经变形,尽快走楼梯离开建筑去往空地才是正确的选择。

我国的建筑会划分为甲、乙、丙、丁4个抗震等级,甲、乙类会要求更高,在当地设防的等级上增加一个或者更多的级别。

抗震楼房

比如当地设防的地震等级是8级,那么甲、乙类建筑就会被要求抵抗9级地震,而丙、丁类只需要和当地设防的地震等级相同即可。

我国的建筑至少能抗6级地震,级别越高的地震发生的概率也越低,因此日常中遇到的地震以小震为主。

小震对于我国的建筑没有破坏作用,我们遇到地震应该做的,是保持好冷静,不要慌乱。

即便是需要撤离出建筑,也要有序进行,不然发生踩踏、跳楼等事件,那才是悲惨的结果。

有序、安全的撤离

那么,买房的时候究竟哪个楼层更安全呢?其实还是那句话,真的特大地震面前哪一层楼都不安全,能做的就是在地震面前保护好自己的生命。

如果是小震,那么以我国建筑的抗震级别,是完全不用担心的,这个时候也就不存在什么高楼层、低楼层谁更安全的疑问了。

位于地震带的建筑,抗震等级只会更高,理论上讲小震更不用怕,这也是为什么四川地区的朋友们在遇到地震之后丝毫不慌,发个朋友圈冷静一下。

四川人民的调侃

沿海地区的地震带,需要考虑的不仅是建筑,还要考虑如何预防海啸。

日本的“3.11”地震中,死于地震的人数远少于死于海啸的人数。

地震还会引起山体滑坡、堰塞湖等次生灾害,救援不仅是救助被困在建筑之下的人,还应该排除掉这些次生灾害的威胁。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