躲得了风王“摩羯”,却逃不过“越南泄洪”。
台风过境,华南F3实在是太难了,琼琼刚刚损失惨重,我们桂桂又开始了。
和越南交界的龙州县被洪水袭击,左江水位突破100米!广西境内15条河流的洪水全部超过预警线,沿江设施、农田悉数被洪水淹没!南宁母亲河邕江的水位更是持续上涨,洪峰不断刷新,并在今天出现2001年以来最高洪峰——76.28米!
遭遇23年一遇的洪水,南宁的防洪堤顶得住吗?
01
“邕江水位不断上涨,将迎2001年以来最高洪峰!”
原以为“摩羯”台风放过广西,没想到方向一偏跑向越南,广西也跟着遭殃了。
越南顶不住泄洪,加上“摩羯”残余环流天气导致的暴雨雷雨天气轮番夹击,首当其冲的是“隔壁领居”崇左龙州县,短短两天,受灾严重!
目前左江水位已经涨到105.37米,超过警戒水位4.17米!左江水位上涨,下游的郁江也顶不住了。
邕江作为郁江在南宁市区及邕宁区流经的河段,洪峰值更是接连刷新。
9月10日,邕江水位74.02米,超警戒水位1.02米。
9月11日,邕江水位74.3米,为2014年以来最高洪峰。
9月12日,邕江水位达到76.28米!
▲邕江水位检测尺
邕江水位上涨汹涌,低洼地带的亭子码头、民生广场全部被淹,水势已经漫到绿化带上面。
民生广场上的“邕”字石碑,只剩下小半截了。
▲“邕”石碑,2022年拍摄(航拍:钟祖年,后期:曾俏)
可怜的小黄鸭,游不起来了......
▲民生广场边上的小黄鸭(航拍:钟祖年,后期:曾俏)
畅游阁,洪水快淹到第一层了。
▲畅游阁,2022年拍摄(航拍:钟祖年,后期:曾俏)
亭子码头,全部沦陷。
▲亭子码头,2022年拍摄(航拍:钟祖年,后期:曾俏)
▲亭子码头,2022年拍摄(航拍:钟祖年,后期:曾俏)
伶俐渡口已经停运,伶俐糖厂旁的甘蔗地已经被大水淹没。
美丽南方,已经成为汪洋大海。
邕江沿岸的公园也关闭了。
目前,南宁市已经将防汛城市防洪应急响应提升到二级,部分路段、桥梁关闭,现在邕江大桥已经全段交通封锁,禁止机动车、非机动车、行人通行,青环路青山路至环飞路交通管制,广西博物馆、南宁孔庙博物馆紧急关闭!
▲洪水过境的南宁(有一种悲壮的美)(航拍:钟祖年,后期:曾俏)
02
“防洪标准50年一遇,南宁顶住!!”
很难想象,如果没有邕江大堤守住最后的防线,洪水过境的南宁会变成什么样。
这次,南宁顶得住吗?!
答案是:没有问题!
要知道,目前南宁城市的堤坝防洪标准是50年一遇,邕江堤坝设防的标准线是80.5米,现在76.2米的洪峰,还在轻松拿捏范围之内。
从2012年开始,南宁先后投资几百个亿,对邕江进行综合治理。
▲南宁邕江
建设老口和邕宁水利枢纽工程,同时对两个工程之间74公里河道的两岸实施综合整治,在邕江及两岸统一规划建设集防洪、交通、港口码头、景观园林、文化、商贸、旅游等一体功能的“世纪工程”,力争将南宁市区段防洪标准从50年一遇提升到200年一遇,为南宁城市筑起一道安全的防洪屏障。
南宁告别“水进人退”的历史,但回溯过去,南宁邕江防洪工程建设并不顺利。
03
“南宁遭遇特大洪水,这不是第一次”
南宁常年雨量充沛,自古以来就是水患频发之地。
史籍记载,从公元771年到公元1881年,邕江爆发洪水的事件就有20次。
最早有影像记录的是1913年,当时洪水肆虐,邕江水洪峰达到78.03米,河水暴涨,偌大的邕州房屋道路被吞没,舟楫可行,民不聊生。
▲1913年南宁水灾(图源:广西风物志)
1937年,《邕宁县志》记载,“八月,水高4丈7尺,全市被淹。”
1968年,邕江发生特大洪灾,城区大部分和市郊3/4面积被淹,损失惨重。
1971年8月,邕江发生洪水,洪峰水位75.37米,市区内地面较低的街道及低洼地带全部被淹,受灾人口达20万人。
2001年7月,南宁遭遇建国以来特大洪水,邕江洪峰77.42米,河面与防洪堤齐平,当时洪水涌进横流倒灌,整个绿城成水城,民族大道一带水深没过公交车半个车身,损失惨重。
▲2001年南宁水灾
实际上,一直到1972年,由于没有像样的防洪大堤,每逢邕江洪水暴涨,沿岸居民都饱受水灾之苦,危及生命和财产安全。
04
“从防洪古堤到“百里秀美邕江”,南宁从未停止治水”
为了抵御洪水,南宁很早就开始建防洪堤,最早可以追溯到宋朝时期。
据《南宁府志》记载,今存的防洪古堤,为清代城墙的护城基,初建于宋代,因邕江洪水冲击而屡建屡毁。
至清乾隆八年(1743年),建石堤五十一丈,以护城基,并筑码头3处,后于乾隆十八年(1753年)、乾隆五十二年(1787年)和道光二十六年(1846年)、道光三十年(1850年)重修。
▲南宁防洪古堤
防洪古堤位于邕江大桥北端东面300余米处,存长约80米、高约9米的石岸(堤),均用长方形石料构筑,采用一顺一丁、每层料石(退级)做出定位的技术,石料上刻有“第拾层”“第贰拾捌层”“永镇三江”等字样,是南宁市现存的工程最大的清代防洪设施,是邕城人民抗洪水、保家园的历史见证,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现已列入南宁市文物保护单位、自治区级不可移动文物名录。
▲南宁防洪古堤
新中国成立后,南宁的治水工作从未停止。
在经历1968年、1971年特大洪灾之后,南宁痛定思痛,开始加快邕江治理,修建防洪堤。
1971年9月,南宁市提出报告修建防洪大堤。
▲1972年南宁防洪大堤开工
经过近10年的建设,邕江防洪大堤在1981年完成了28.85公里的长度,进入“备战”状态。
到了2001年,南宁已建成防洪堤40余公里,将市区防洪标准提升到20年一遇。
遗憾的是,这次防洪大堤没有经得住考验,2001年7月那场突如其来的洪水,再次让南宁意识到继续修建防洪堤的重要性。
▲2001年南宁抗洪抢险
2002年,南宁开始义无反顾的修堤建坝,启动建设堤路园工程,用以解除洪水之危,并将防洪大堤延伸到五象新区。
2015年7月,南宁市围绕“治水、建城、为民”主题开始邕江综合治理,打造百里秀美邕江,不仅还原邕江魅力风景,还要加固防洪功能,让邕江更好看,也更实用。
▲南宁邕江
2022年,《南宁市水安全保障“十四五”规划》印发实施,计划到 2025 年,通过扩建石埠堤,新建五象新区防洪堤、伶俐堤、六景堤,技改13座邕江排涝泵站,完善老口枢纽临时淹没避险措施,结合百色水利枢纽和老口航运枢纽的联合调度,使得南宁市主城区防洪标准达到200年一遇。
2023年,南宁市石埠堤改扩建等2项堤防工程集中开工。
▲南宁石埠堤改扩建等2项堤防工程集中开工
在治水的路上,南宁从未停歇脚步。
洪水过境,南宁市也进入全面戒备状态,协调救援队伍和社会力量进入应急状态,随时准备开展应急抢险救援工作。
青秀区通过科技赋能高效防汛,出动无人机高空巡查,及时发现险情。
邕有家所属的南宁市勘测设计院集团有限公司也彰显国企担当,前往邕江大桥、亭子码头、美丽南方、大沙田、南宁大桥等区域航测飞行,拍下珍贵的防汛水情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