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首页
好书
留言交流
下载APP
联系客服
一、发生洪水的原因
1.首领传说
古人认为天圆地方,天有八根柱子支撑,地的四角有绳子系着,共工触不周山后柱子倒塌、绳索断裂,江河湖泊的水蔓延开来,上天降下洪水惩罚下民。表面上看来似乎与西方“挪亚方舟”神话的洪水起因相似,但仔细分析其实是不同的,带着浓厚的“天命观”的色彩。
舜谦称天帝为降洪水是为了警醒自己,这与《尚书》所宣扬的民本思想是一致的,人间的君主直接受命于天,起着沟通上天和下民的媒介作用。因此,人间的君王是要有德行的,如果不能治理好下民,就会受到惩罚。
2.现代分析
又举《要略》“禹之时,天下大水”为例证。神话起源于人类基于现实世界的想象,而非现实情况的真实表达。下雨引发洪水的说法,是在人类逐步认识自身生存环境过程中,对大禹神话的科学合理解释。
1. 发布治水命令者
“天”,又称“皇天上帝”、“昊天”、“天帝”,西周时期“天”的观念,是至上的神,有发号施令的权力,能够赏善罚恶。他们多宣扬天命观,典籍中多记载的“天命……”,如“有夏多罪,天命殛之。”
殷商人们对上天充满敬畏的“天命观”和“天民”意识带有原始宗教性,周代人的政治原则“敬德保民,以德配天”,这就要求君王不仅要有德,而且要充分尊重民意。
从天命、天德的内在意识形态领域到制礼作乐的外在表现形式,无一不是宣扬自己统治政权的合理性和新王朝的合法性。相比于商代君王的荒淫无度,周天子是有德之人,而这“德”不是自身的修行而是上天赋予的。
2. 治理洪水者
社主大禹神话中,先于洪水而存在的禹作为治理洪水者,是贯穿整个神话的核心人物。从铭文“天命禹”可以看出,禹是上天派来的一位能够治理水土“主名水土”的神。
《论语》中“哀公问社于宰我”,《古论语》“社”作“主”,即“哀公问主于宰我”,“主”解为“社主”。禹为社神由此可知。《礼记·郊特牲》:“社所以神地之道也。”可见,禹因治水成为山川之主,因此称为社主。
神话与传说的区别就在于神话是神的行事,而传说是文化英雄的行事。但大禹神话并没有完全变成传说,典籍神话和历史传说常常混杂在一起,时而说禹为君主,时而说禹为社神。
根据《礼记》的记载,司空这个官职的职能“执度度地居民,山川沮泽,时四时,量地远近,兴事任力。”诸子学说还多涉及到大禹的品行和人格特点,“人王”的形象越来越清晰,神的形象被削弱。
《荀子》说:“相人之形状颜色而知其吉凶妖祥。”《淮南子·修务训》云:“禹耳参漏,是谓大通。”高诱注:“参,三;漏,穴也。”
结语
禹正因“以民为本”的德行被人化为贤良的君主。中国古代神话同时反映了强烈的人本精神,尊重与爱护人民,最重要的表现即是珍视人民的生命,《山海经》中“不死国”、“不死民”、“不死之药”的神话,这都是人们对于生命的渴望和向往的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