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山洪灾害防治规划

认证主体:雷**(实名认证)

IP属地:湖北

下载本文档

1、全 国 山 洪 灾 害 防 治 规 划山洪诱发的泥石流滑坡监测系统规划指导意见全国山洪灾害防治规划领导小组办公室二四年十一月目 录1 总则11.1监测系统布设目的11.2监测系统布设范围11.3监测系统布设应遵循的原则12 山洪诱发的泥石流、滑坡监测系统总体规划方案42.1区域性的泥石流、滑坡的调查与监测方案52.2 监测现场的分级监测方案52.3 监测周期设计63 山洪诱发的泥石流、滑坡监测方法73.1群测群防73.2泥石流专业监测方法103.3滑坡专业监测方法111 总则为了及时掌握山洪诱发的泥石流、滑坡可能发生的地点和时间,使地处灾害危险区的居民可以及时得到预警信息,并提前采取预防措施以

2、避免或减轻山洪灾害的危害,保障人民生命财产的安全,必须开展山洪诱发的泥石流、滑坡监测工作。1.1监测系统布设目的在较为全面掌握山洪诱发的泥石流、滑坡的分布状况及其潜在危害性的基础上,采取积极的预防措施,通过有目的、有步骤、有计划、有针对性地监测泥石流、滑坡的动态变化及其发展趋势,了解和掌握其演变过程,及时捕捉泥石流、滑坡灾害的特征信息,预报险情,防患于未然。同时,也为泥石流、滑坡的稳定性评价和防治提供可靠依据。1.2监测系统布设范围监测系统主要在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山洪灾害重点防治区内布设。山洪灾害重点防治区依据本次山洪灾害防治规划的区划方法确定。对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山洪灾害防治规划确定

3、的一级重点防治区应优先考虑,其次是二级、三级重点防治区,最后是一般防治区。1.3监测系统布设应遵循的原则(1)预防为主,监测为预报预警服务的原则在充分收集、整理和分析灾害现状资料的基础上,应分别对山洪诱发的泥石流、滑坡灾害点,按潜在危害性的大小进行分析、归类。泥石流、滑坡的潜在危害性主要取决于受威胁的人口或可能造成经济损失的大小,以及灾害体近期发生灾害的可能性等。综合考虑这三个方面的因素,将需要考虑监测的泥石流、滑坡划分为以下三类:极度危险的泥石流、滑坡:暂时不能采取搬迁措施,受威胁人口在100人以上,或一次灾害可能造成的经济损失在1000万元以上的常发性和间发性泥石流、或稳定性差(变形迹象明

4、显)和较差的滑坡。危险的泥石流、滑坡:受威胁人口在10100人或一次灾害可能造成的经济损失在1001000万元之间的常发性和间发性泥石流、或稳定性差和较差的滑坡。一般危险的泥石流、滑坡:受威胁人口在10人以下或一次灾害可能造成的经济损失在100万元以下的常发性或间发性泥石流、或稳定性差和较差的滑坡。对潜在威胁性不同的上述三类泥石流、滑坡,应有目的、有步骤、有计划、有针对性地进行监测,为山洪灾害预报预警采集必要的信息。(2)充分利用现有资源,避免重复建设的原则依靠不断完善的地质灾害监测站网,为有效地防治山洪诱发的泥石流、滑坡灾害提供决策依据。目前,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乃至绝大部分地市都建立了气

5、象水文基本站网和地质灾害监测站网,这为山洪诱发的泥石流、滑坡等灾害监测打下了一定的基础。为避免重复建设,在本次监测规划中,可充分利用各个地市已建成的站网实施监测。(3)布局合理、突出重点、逐步推进的原则我国山洪灾害分布面广,活动频繁,有大量山洪诱发的泥石流、滑坡灾害点需要建站监测。在规划布设站网时,应突出重点,可先在那些对国家和人民生命财产危害严重的极度危险的泥石流、滑坡所在的重点防治区建设监测站网。在获取监测资料和预警预报经验的基础上,在全省(自治区、直辖市)范围内逐步推进。依靠不断完善的地质灾害监测站网和气象、水文基本站网,充分利用现有的地质灾害监测系统、大气探测系统、水情信息测报系统、多

6、普勒雷达站网和气象卫星观测信息等,为有效地防治山洪诱发的泥石流、滑坡灾害提供决策依据。监测系统应根据当地泥石流、滑坡灾害的防治需要,逐步发展并优化。在监测系统运行过程中,要定期地或适时地分析检验和总结存在的问题,进行站网优化调整。(4)群测群防为主、群测群防与专业监测相结合的原则我国需要进行监测的泥石流、滑坡灾害点很多。就一个区域而言,建设一个或几个监测点,以这些点为中心向外辐射,建立若干个或一批群测群防点,带动面上群测群防工作的全面开展。这些群测群防点可由监测站配备一定的监测仪器,落实专人监测和管理。通过群测群防工作的开展,不仅可以减少站点建设投资,而且可以大大提高人民群众防御自然灾害的意识

7、和能力。本次规划中,一般只对那些极度危险的泥石流、滑坡布设专业监测系统。对危险和一般危险的泥石流、滑坡,主要进行专业人员指导下的群众性监测和巡视检查,以及专业人员宏观巡视调查相结合的方法进行监测,并逐步建立和完善县、乡、村、组四级群测群防体系。(5)微观监测手段与宏观监测手段相结合的原则需要进行监测的山洪诱发的泥石流、滑坡灾害点很多,若单纯依靠常规手段进行逐个的具体监测,不仅耗费人力、物力,也不利于有关部门及时了解山洪灾害的全局。因此,在采用常规监测手段的同时,还应积极采用高新技术手段(如RS、GPS等),加强对泥石流、滑坡的宏观、快速动态监测,提高山洪灾害监测技术含量。(6)区域监测与单点监

8、测相结合的原则以卫星影像监测和通过提取与综合分析群测群防资料的方式进行区域性的泥石流、滑坡监测,对极度危险的泥石流、滑坡通过群测群防与专业监测的方式进行单点监测。2 山洪诱发的泥石流、滑坡监测系统总体规划方案山洪诱发的泥石流、滑坡监测系统是山洪灾害防治监测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按照全国山洪灾害防治规划编制技术大纲中的“4.2 监测系统规划”要求进行规划。泥石流、滑坡监测系统总体方案的设计是建立在现有监测技术手段基础上的,泥石流、滑坡的监测项目可分为气象水文观测、形变场监测、渗流场监测、化学场监测、波动力场监测等。但受人力、物力和财力的制约,对于大量的泥石流、滑坡的一般采取群测群防的方式,对于极度

9、危险的泥石流、滑坡一般只要求进行雨量观测和形变场的监测,因为降雨是泥石流、滑坡的激发因素,泥石流、滑坡的形变是其安全性最直接、最直观、最有效的表现。常规的泥石流、滑坡的形变监测技术有传统的大地测量方法(边角交会、水准测量等)、陆地摄影测量法、埋设仪器法(多点位移计、倾角计、钻孔倾斜仪、伸缩仪等)。随着监测技术的发展,遥感、GPS、测量机器人等先进技术开始应用于泥石流、滑坡的监测。在总体规划方案中,主要对区域性的泥石流、滑坡的调查与监测方案、监测现场的分级监测方案等进行研究和规划。2.1区域性的泥石流、滑坡的调查与监测方案区域性的泥石流、滑坡的调查与监测主要采用综合分析已有监测资料,特别是群测群

10、防资料的方式,获取泥石流、滑坡危险区的信息,并辅以遥感监测方法。自从1969年首次应用合成孔径雷达干涉技术(InSAR)以来, InSAR技术发展较快,近十年来,欧美等发达国家已开始致力于研究使用该技术监测形变。特别是其测量精度可达毫米级的潜能及连续空间覆盖的能力,已被认为是前所未有的新的空间观测技术。SAR传感器具有如下的优点:全天候、全天时成像能力;成像分辨率与平台高度无关;雷达波束能穿透云层。泥石流、滑坡发生时常伴有恶劣的天气条件,光学遥感是无能为力的,而SAR却不受任何影响可以照常工作。鉴于此,区域性的泥石流、滑坡的调查与监测可采用遥感监测方法,对于危害大的,必要时可利用InSAR技术

11、。2.2 监测现场的分级监测方案泥石流、滑坡的现场监测不能按统一的模式进行,需要按泥石流、滑坡的潜在威胁性大小等实施分级监测。对目前需要进行监测的泥石流、滑坡,要根据潜在威胁性大小按“极度危险”、“危险”、“一般危险”进行分级,决定其监测方法。对极度危险的泥石流、滑坡,除采取群测群防的各种措施外,还应该根据需要采取一种或多种专业监测方法实施监测。对危险的泥石流、滑坡,一般采取群测群防的各种措施,对形变必要时可辅以大地测量(主要是常规的边角网测量、水准测量等)进行监测,同时在重要部位布置钻孔倾斜仪。对一般危险的泥石流、滑坡,基本上是群众性的监测与宏观巡视调查结合进行。2.3 监测周期设计区域监测

12、周期每年两次,汛前巡访一次,主要目的是划分危险地区,指明危险地段,提示当地政府和居民加以重视。汛后回访一次,对整个汛期的灾害发生情况和预警预测效果进行总结。区域性的泥石流、滑坡遥感调查与监测35年一次。单点监测中的专业监测部分的监测周期如下:(1)泥石流监测周期设计泥石流的监测可分为常规监测、临灾监测和成灾监测,结合考虑环境背景条件,监测周期可作如下设计:1)常规监测主要是对降雨情况进行监测和地形观测。降雨监测一般采用自记雨量计,监测降雨量和降雨历时;地形观测主要对泥石流形成区和泥石流沟进行测量,一般一年一次。2) 临灾监测主要是在降雨强度达到临界雨强时进行的监测,监测周期一般较短,每小时观测

13、一次。3) 成灾监测主要是对泥石流的规模和流速进行监测,一般是在灾害发生期间进行连续观测。(2)滑坡监测周期设计为了正确地掌握滑坡体的变形规律, 根据滑坡体总的特性以及监测经验,结合四季雨情,监测周期可作如下考虑:1) 对蠕动期的滑坡体, 每年雨季每两个月观测一次。对其变形监测网观测频度为每23年观测一次。2) 对加剧期的滑坡体, 每年雨季每一个月观测一次。对其变形监测网观测频度为每年观测一次。3) 对急剧期的滑坡体, 每年旱季每两个月观测一次、雨季每一个月观测一次。对其变形监测网观测频度为每年观测一次。4) 对崩滑期的滑坡体,其观测视具体情况进行现场安排,汛期应加密,雨季应每天监测一次,暴雨

14、期间甚至每小时监测一次,或连续观测。在特殊情况下, 如发生区域性地震, 沟床水位急剧变化及大强度降雨等, 泥石流、滑坡的监测应视具体情况进行现场安排。3 山洪诱发的泥石流、滑坡监测方法3.1群测群防 群测群防基本上是群众性的监测与宏观巡视调查结合进行。山洪诱发的泥石流、滑坡群测群防是山洪灾害群测群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主要措施包括:(1)建立完善的群测群防组织体系由县级防汛指挥部门和相关职能部门组成县级泥石流、滑坡“群测群防工作领导小组和抢险救灾指挥机构”,下设群测群防管理站,泥石流、滑坡多发区的有关乡镇也相应地在乡村成立群测群防组织领导机构,逐步形成政府负责与部门协作相结合的县、乡、村、组

15、四级群测群防组织、管理网络,为泥石流、滑坡防灾减灾工作提供可靠的组织保障。(2)制订群测群防有关规章和管理办法有山洪灾害防治任务的各县(区)应制定县级群测群防管理办法,并分发到各有关职能部门和灾害多发区;大力贯彻实施水土保持法、地质灾害防治条例和地质灾害防治管理办法等法律法规,对辖区内泥石流、滑坡多发区进行划定并公告;制定各群测群防点的防灾减灾预案,明确责任人和撤避路线。使监测预警工作有章可循,保证预警工作的顺利进行。(3)编制切实可行的群测群防规划群测群防县(区)应投入一定的人力、物力,对县(区)境内的泥石流、滑坡等灾害隐患进行排查,并登记造册。在普查的基础上,组织编制群测群防规划,明确工作

16、的指导思想和任务,制定和划定此项工作的技术路线和责任范围,对普查结果中规模较大,潜在危险度高的灾害隐患,根据其近期活动情况和影响范围,分别设立群防点和看守点作为临时监测点,并制订出相应的防灾减灾预案。(4)将群测群防工作与水土保持预防监督紧密结合,以监督执法促群测群防泥石流、滑坡等山洪灾害与人类活动关系密切,不合理的生产建设活动往往是诱发山洪灾害的重要因素,这类灾害突发性强,造成的人员财产损失大。各县在群测群防试点工作中,将在泥石流、滑坡易发区内的生产建设活动作为重点监督内容。在危险区树立警示碑(牌)和警示标语,以预防人为诱发泥石流、滑坡。(5)加强宣传与培训工作各县(区)可开展形式多样的宣传

17、与培训工作,以加强风险区干部群众的防灾减灾意识。宣传与培训工作的主要内容包括:利用灾情调查及各种会议宣传泥石流、滑坡群测群防知识;制作泥石流、滑坡群测群防标语,在泥石流、滑坡易发的乡镇、交通干线,制作永久性群测群防标语;利用水土保持法宣传日、宣传周、宣传月、世界环境日和科技宣传周等,设立宣传站,送发群测群防宣传资料;编制实用性强、有地方特色的泥石流、滑坡群测群防科普材料,送发给县(区)级有关部门、各乡镇(街道办事处)领导、群测群防工作人员和村社干部学习等。群测群防规划经费概算群测群防规划工作经费可参考以下的内容进行估算:(l) 野外调查、规划设计费(2) 购置有关监测用具及通讯设备费(3) 观

18、测设施材料费(4 )观测人员工资补贴(5) 宣传培训及办公费(6) 其它群测群防规划报告的编写编写群测群防规划报告,目前尚无统一格式。总的要求应体现群测群防的方针、原则,符合当地实际,突出重点,文字简明扼要。为方便工作,现拟定如下规划报告编制提纲仅供参考。××乡(镇) 泥石流、滑坡群测群防规划报告前言(包括规划背景、必要性)1. 基本情况(地理位置、地形地质、水文气象、社会经济、灾害损失等) 2. 泥石流、滑坡概况(分布特征、成因、主要灾害点的分布等) 3. 规划原则、目标4. 规划方案(风险区的划分、群策群防监测网设置、监测项目和方法、抢险救灾方案及演习、宣传培训)5.经

19、费估算6.保障措施7.附图表3.2泥石流专业监测方法 监测对象、项目与内容(1)监测对象:以极度危险的泥石流沟为重点。(2)监测项目:水源观测、土源观测、泥石流体观测、冲淤观测。水源观测要充分利用雨量观测资料,及时掌握降雨情况,根据当地泥石流发生的临界雨量,在降雨总量或雨强达到一定指标时发出预警信号。泥石流体监测要求对泥位、流速、容重、冲击力、级配等进行监测与分析,冲淤监测主要监测泥石流扇形地的消长情况,并对泥石流灾情进行监测。(3)监测内容:雨量、土壤水、径流量;泥石流的长宽、厚度和体积,变形情况;容重、泥位、地声、断面、流速、流量、总淤积量、粘度、粒度。详见下表:泥石流监测项目和内容表监测

20、项目监测内容监测仪器水源观测雨量、土壤水、径流量自记雨量计、自记土壤仪、三角堰土源观测泥石流的长、宽、厚度和体积,变形情况等常规地形测量仪器泥石流体观测容重、泥位、地声、断面、流速、流量、总淤积量、粘度、粒度容重仪、遥测泥位仪、遥测地声仪、水准仪、遥测流速仪、烘箱、粘度仪、粘度筛、粘度分析仪应该根据不同类型的泥石流采用适宜的监测系统布设方案和采用合适的监测方法。(1) 地声监测方法当泥石流来临时,除了有巨大、低沉的咆哮声外,还可以感觉到沟床附近处的大地微微颤动。泥石流这种雷鸣般的响声可以传至数公里乃至遥远的地方,这就是泥石流的地声。利用泥石流地声的这些特点,可以考虑通过信号的接收与转换,对泥石

21、流活动实施报警。报警装置自收到泥石流地声信号开始报警,泥石流停歇,信号消失,因而可以从原理上消除了错报、漏报的可能。 (2)泥石流的泥位监测方法由于泥石流的泥位深度能直观地反映泥石流暴发与否、规模大小和可能危害程度,因而,可以利用泥位对泥石流活动进行监测。分接触型泥石流警报传感器监测和超声波泥位监测。3.3滑坡专业监测方法(1)监测对象:以变形迹象明显的极度危险滑坡体和滑坡群为重点。(2)监测项目:滑坡监测主要是进行滑坡动态综合监测。包括滑坡变形、地下水、地表水、地声、动物异常和其他形变迹象等。对不同的监测对象应采取不同的适宜的监测方法。在采用常规监测方法监测的同时,可对某些大型、极度危险的滑

22、坡利用高新科技手段(例如RS中的InSar技术、GPS技术、测地机器人等)进行监测,了解滑坡的大范围宏观动态变化,为有关部门及时掌握滑坡灾害的全局情况提供技术支撑。常用的监测方法主要有:(1)滑坡变形监测:滑坡监测最主要的是其变形的监测。国内外针对滑坡变形监测应用各种各样的测量手段和仪器, 但总的方法分为简易测量法、大地测量法(常规测量)、埋设仪表法、陆地摄影测量法和全球定位系统(GPS)等方法。根据滑体的特性和变形破坏机制以及所处不同的变形阶段等, 合理运用不同的监测方法或手段,达到最佳的监测效果。简易测量法主要包括地表裂缝观测中的纵剖面排桩法、横向视准线法、三角交会法、裂缝两侧控制观测法等,以及宏观伴生现象观测中的一些简易测量方法。大地测量法是一种测定滑坡体表面三维位移的方法。由于其不仅能测定

0/150

联系客服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人人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人人文库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THE END
0.预计,11月2日20时至11月3日20时,云南中部和西部等地部分地区可能发生山洪灾害(蓝色预警),其中,云南中部局地发生山洪灾害可能性较大(黄色预警)。其他地区也可能因局地短历时强降水引发山洪灾害,请各地注意做好实时监测、防汛预警和转移避险等防范工作。jvzq<84yyy4ri|m|j0ipo8qkuv5tjx|UjctIqwlNkuz
1.全国山洪灾害防治规划编制中国山洪灾害防治网.docx全国山洪灾害防治规划编制-中国山洪灾害防治网.docx 103页内容提供方:牛角书生joy 大小:659.11 KB 字数:约5.61万字 发布时间:2023-08-10发布于江西 浏览人气:114 下载次数:仅上传者可见 收藏次数:0 需要金币:*** 金币 (10金币=人民币1元)jvzquC41o0hpqt63:0ipo8mvon532;812:6:1@6482<43<:2277547xjvo
2.我国山洪灾害防治现状与特点探析山洪灾害指强降雨在小面积(通常几百km2以内)山丘区引发的溪河洪水,以及由溪河洪水进而诱发的泥石流、滑坡等灾害,具有突发性强,预报预警难,危害严重等特点;山洪灾害最初主要体现在洪水灾害,已经成为世界各国自然灾害中的主要灾种之一,造成了大量的人员伤亡和社会经济损失[1,2]。世界气象组织(WMO)在2020年3月的世界jvzquC41yy}/h8830ipo8ucig532;6127921:79:28997xjvor
3.福建省山洪灾害监测预警预报系统平台介绍(录屏)福建省山洪灾害监测预警预报系统平台介绍(录屏) 福建省山洪灾害监测预警预报系统平台介绍(录屏)jvzq<84yyy4ri|m|j0ipo8xjqy538n92ef:.;m85/66726=8c93:29j452kceok
4.当前位置:首页> 全国山洪灾害预警> 气象预警jvzq<84yyy4ri|m|j0ipo8qkuv5tjx|UjctIqwlNkuz@kmB25g973l23c:998k77829
5.吕梁:立足防大汛抢大险救大灾构筑水旱灾害防御安全屏障今年以来,各县(市、区)、水控集团在汛期持续开展隐患排查工作,市水利局成立6个督导组,由局领导带队,包片持续深入水利防汛一线,以水库、淤地坝、河道堤防、山洪灾害重点防治村、在建水利工程等为防御重点开展水利防汛督导检查工作,共开展了4轮水利防汛督导检查,累计派出检查人员96人次,发现隐患问题148个,全部建立了隐患jvzquC41nn4tzptx0et0exsvgpz04975/3802?4eqpzfp}d353885<=0jvs
6.山洪灾害监测预警平台山洪灾害防治系统山洪灾害预警系统山洪灾害监测预警平台 山洪灾害防治系统 山洪灾害预警系统 山洪灾害防治系统由自动水位站、自动水位雨量站、自动雨量站、预警广播站四部分组成。集信息采集、传输、分析和预警等功能于一体 产品介绍: 2021年水利部印发了《全国山洪灾害防治项目实施方案(2021-2023年)》,提出“到2023年,山洪灾害防治体系进一步健全,监测预警jvzq<84e0iuoittpi0ipo8UjqpkWg{xkqp5QtxiwevJfvjnnArOe?:6;8;:
7.水利部印发2024年水旱灾害防御工作要点新浪财经扎实推进山洪灾害防治。开展山洪灾害监测能力提升、小流域山洪灾害“四预”能力建设、群测群防体系建设等山洪灾害防治非工程措施建设,建立健全“预报预警、监测预警、现地预警”多阶段递进式山洪灾害预警体系。高质量推进增发国债山洪沟防洪治理项目建设,提高沿河村镇防冲能力。着手谋划编制2026—2035年山洪灾害防治项目实施jvzq<84hkpgoen3ukpg/exr0ep5kl|14285/98/345eql2kpcs{o}{2:484:A3ujvsm
8.2024年第 期 2024年08月28日18时 8月28日18时,今日无预警区域jvzq<84yyy4ri|m|j0ipo8qkuv5tjx|UjctIqwlNkuz@kmBc5f;dgn
9.水利部、中国气象局6月17日18时联合发布红色山洪灾害气象预警: 预计,6月17日20时至6月18日20时,湖南西南部、广西北部等地部分地区发生山洪灾害可能性大(橙色预警),局地发生山洪灾害可能性很大(红色预警)。其他地区也可能因局地短历时强降水引发山洪灾害,请各地注意做好实时监测、防汛预警和转移避险等防范工作。jvzq<84yyy4ri|m|j0ipo8qkuv5tjx|UjctIqwlNkuz@kmBf66=83;k/5h84/=kc;/?7:@2efc836?7c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