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暴雨引发的山洪、地质灾害(如泥石流、崩塌、滑坡、地面塌陷等)常造成巨大经济损失。
究竟什么是暴雨?
根据国家气象部门规定的降水量标准,24小时内,达到50mm即为暴雨(mm-毫米),此外还有大暴雨和特大暴雨。
暴雨是怎么形成的呢?
首先,需要回答形成暴雨的雨水究竟是从哪来的?
其实除了本地的水汽以外,也有大量来自海洋的持续水汽输送。
比如,今年7月底至8月初的华北地区暴雨,就是因为副热带高压和台风天气系统源源不断地从海上向内地输送了充沛水汽。
副热带高压的位置与我国雨带关系非常密切,下图可见水汽输送对降雨位置的影响:
其次,产生暴雨还需要强烈而持久的上升运动,这里尤其要说天气系统的重要作用。
让我康康还有多少盆友不知道:
低压天气系统会发生辐合上升、造成水汽凝结;
高压天气系统会发生辐散下沉、带来干燥升温。
常见的低压辐合系统有台风、气旋、低涡等等;
常听到的高压系统有副热带高压、地面高压等等。
最后,当辐合天气系统遇到有利地形,就更容易产生暴雨天气。
所以在地形抬升的加持作用下,你会发现北京山前地区更容易出现暴雨天气。
需要知道,暴雨的形成机制非常复杂,
对暴雨落区和雨量的预报也是世界性难题。
(所以不要吐槽暴雨这一概率性预报结果)
北京暴雨
北京地处华北平原与太行山脉、燕山山脉交汇部位,其东南部为平原,西部和北部多为山区,东距渤海150公里。
夏季东亚季风和台风携带大量水汽进入华北平原,迎面遇到太行山和燕山的阻挡使水汽抬升,容易在山区和山前平原引发暴雨。
7月29日至8月2日,受台风“杜苏芮”减弱的低压系统北上影响,北京、河北多地出现历史罕见特大暴雨。
北京单站降雨量突破历史极值,昌平区王家园水库降雨745毫米,是140年以来北京地区有气象仪器观测记录的最大降雨量。
本次暴雨过程引发的洪涝、泥石流等灾害造成了重大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截至13日,北京已连续十余日处于地质灾害气象风险预警信号中。
您不禁要问:
以及
特大暴雨已经过去了这么久,为何还有地质灾害气象风险?
这是因为除了暴雨过程中可能发生的地质灾害外,地质灾害也存在滞后效应,
在发生强降雨过程之后,雨水会顺着土壤空隙或石缝向下渗透,造成土壤含水量增加;
如果土壤水分达到饱和或近饱和状态、造成结构软化,
那么在重力和水流作用下极易发生山洪、泥石流和山体滑坡等地质灾害。
产生滞后性的原因是因为,
天气由阴转晴,地表会接受到更多太阳照射,使得土壤和石缝中的水分蒸发,造成土石松动,同样容易发生地质灾害。
比如8月11日,北京出现中雨、局地暴雨天气过程,市规划自然资源委联合市气象局首先于10日12时发布地质灾害气象风险黄色预警
考虑到滞后效应影响,于12日12时发布了地质灾害气象风险蓝色预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