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这场与自然灾害的斗争中,
浙江始终坚持人民至上,
以“时时放心不下”的责任感,
以强烈的防汛敏锐性,
推动山洪灾害防御各项工作
落细落实落到位。
近日,
中国水利报就刊登了
浙江筑牢山洪灾害防御屏障的经验报道。
一起来看~
浙江地处东南沿海、长江三角洲南翼,山区面积超七成,梅雨、台风和局地强对流天气多发,由此引发的山洪灾害突发性强、随机性强、破坏力大。受全球气候变化影响,极端天气事件增多,强降雨频发重发,雨强记录不断被刷新,山洪灾害呈多发趋势,小流域山洪和地质灾害,成为当前防汛防台风工作的重点和难点,其造成的人员伤亡,已占洪涝台风灾害伤亡人数的70%以上。
水利部、浙江省委省政府对山洪灾害防御高度重视,水利部部长李国英多次强调要提升山洪灾害防御能力,省委、省政府主要领导也对山洪灾害防御工作提出明确要求。
近年来,浙江省水利厅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防汛救灾工作系列重要批示指示精神,始终把人民群众生命安全放在第一位,以“时时放心不下”的责任感,以强烈的防汛敏锐性,推动山洪灾害防御各项工作落细落实落到位。
多措并举 全面夯实安全防线
动态更新山洪灾害风险区清单。2019年12月,浙江省水利厅制定山洪灾害调查工作指南,确定“临河”“阻水”“工程”“地灾”“冲沟”“历史山洪”等6类风险隐患识别标准,开展山丘区全覆盖调查评价。2022年3月,出台山洪灾害风险区清单动态管理办法,常态化更新山洪灾害重点村落、风险区和防御对象信息。同时,通过复盘山洪灾害,及时将位于沟口、桥涵的生活、生产或旅游区域,纳入山洪灾害风险区清单管理。目前,确定全省山洪防御1.15万个重要村落、24.14万个影响人员,风险村落数较2019年前翻一番,风险底数进一步摸清,为扎实做好山洪灾害防御工作奠定基础。
加快构建雨水情监测“三道防线”。浙江省立足于构筑“空中防线”,强化水利、气象深度合作和数据共享,实时接入气象卫星、测雨雷达和数值预报网格降雨成果。立足于构筑“地面防线”,通过实施水文“5+1”补短板、水文感知体系急用先行建设、跨省域跨部门共享雨量监测数据等措施,接入1.2万个水文、气象站点监测数据,雨量站网平均密度9平方公里有1站,山洪重点村落5公里范围内关联测站全覆盖。立足于构筑“水中防线”,织密水文监测站网,建设声光电预警设备2000余套,有高风险区的山洪重点村落覆盖超过三分之一。初步构建覆盖全省的分布式水文模型,开展动态预警指标模型研发,提升预报预警技术支撑。
大力推进基层群测群防能力提升。浙江省立足“乡自为战,村自为战”,在基层组织责任、应急预案、监测预警、宣传培训演练等方面持续发力。全面建立了县乡村三级山洪防御责任体系,落实超6.7万个山洪防御责任人;69个受山洪灾害威胁的县(市、区)全部制定《县级山洪防御工作规则》,全面修编县乡村三级山洪灾害防御预案;逐村划定警戒(准备转移)、危急(立即转移)两条水位线,强化人防(预警员)+技防(声光电设备);融入基层治理体系,如义乌市通过贯通县级山洪预警平台与属地基层四平台,畅通预警联动渠道,实现信息闭环;创新培训演练方式,永嘉县常态化开展山洪防御“村村演”,龙游县打造山洪科普“云基地”。2019年以来,全省累计培训演练143.5万人,有效增强基层干部群众的山洪灾害防范意识,提升应对能力。
山洪科普“云基地”
数字变革 坚决落实“四预”措施
推进算据、算法、算力建设,提升预报精度。浙江省利用2米精度卫星影像和30米精度DEM(数字高程模型)数字高程数据,结合基础数据、监测数据、跨部门共享数据,构建全省范围L1级三维地图;建立11个水文模型集群,95个分布式水文模型单元,实现村落、河段洪水滚动预报。依托省政务云数据存储和计算资源,采用参数区域化和并行计算技术,实现单条小流域洪水滚动分析少于2分钟。
推进预报、监测、现地互补,健全预警体系。浙江省利用雨量监测预报成果,依托临界雨量模型,生成未来24小时预报预警“五色图”,自动发送未来3小时和实时监测预警短信。针对断电、断网、断通讯等极端情况,在高风险区村落建设声光电预警设备,预警信息从“无声无息”到“有声有色”。2021年以来,累计发送未来24小时预报预警128期1947县次,发送点对点短临预警934县次,各地通过山洪灾害监测预警平台发送各类预警短信1005.4万条,指导转移山洪风险区群众28.4万人次。
山洪灾害声光电预警设备
2021年6号台风“烟花”期间柯桥区人员转移
2023年5号台风“杜苏芮”期间平阳县人员转移
推进降雨、产流、汇流贯通,强化预演功能。2022年以来,浙江省先后选取绍兴市上虞区下管溪等15条典型小流域开展数字孪生建设,在L1级底图基础上融合倾斜摄影、卫星影像等多维数据,叠加小流域山洪灾害精细化调查成果,打造L2级数据底板和三维可视化场景。构建一二维耦合水文水动力模型,直观化展示洪水演进,动态评估淹没风险。根据不同预演方案,快速生成风险清单和防御措施建议,提供决策支撑。
上虞区下管溪数字孪生流域洪水淹没分析
推进预警、响应、行动闭环,落实防御预案。浙江省建设“山洪智防”应用场景,实现风险清单在线派发、管控指令在线下达、措施落实在线反馈;应转移、已转移、扩面转移、未转移人数一屏掌控,实时更新。
“山洪智防”平台驾驶舱
改革创新 完善预警与应急联动
建立党建统领机制。2021年浙江省委推出“七张问题清单”党建统领问题管控机制,小流域山洪风险纳入重点关注问题。浙江省水利厅全面承接省委“七张问题清单”,突出强化主动发现问题、整改问题、举一反三的能力,实现问题动态、量化、闭环管控。
建立协同联动机制。2020年5月,浙江省水利厅联合省防指办印发《关于加强山洪灾害防御工作的意见》,构建防指指挥协调、水利部门牵头、相关部门配合,基层地方政府负责的山洪灾害防御工作机制。2022年,全面建立省、市、县三级水利气象联合预警机制,实现面向山洪责任人的专业预警和面向公众的社会化预警发布,拓宽山洪预警发布渠道,提升预警信息覆盖面。
2023年5号台风“杜苏芮”期间发布山洪灾害预报预警“五色图”
建立预警“叫应”机制。2022年8月,浙江省应急管理厅、气象局、自然资源厅、水利厅四部门联合印发《关于强化气象、地质灾害、山洪灾害预警和应急响应联动工作的指导意见》,建立山洪灾害高等级预警“叫应”机制。通过浙政钉消息、群消息、钉电话、运营商语音电话等方式,全面落实预警“叫应”机制,2023年全年叫应党政负责人及山洪防御责任人2.68万人次,督促基层第一时间采取应对措施。
建立闭环管控机制。2023年4月,按照浙江省防汛防台风“1833”联合指挥体系要求,聚焦防汛防台风“八张风险清单”,制定《山洪灾害风险研判管控工作机制》,明确省市县三级在不同防御阶段的管控要求,落实工作提示单、风险预警单、响应指令单“三单”运行机制,进一步优化部门预警与应急响应工作流程。
下一步,浙江省将持续聚焦小流域单元,在山洪风险隐患精细化调查、监测预警能力提升、群测群防体系建设和山洪沟综合防治等方面久久为功,持续提升山洪灾害防御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