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隐帝遣供奉官押班曲阳张永德赐昭义节度使常思生辰物。永德,郭威之婿也。会杨邠等诛,密诏思杀永德。思素闻郭威多奇异,囚永德以观变。及威克大梁,思乃释永德而谢之。
《宋史 张永德传》是这样记载的:
周祖为枢密使表永德授供奉官押班。乾祐中命赐潞帅常遇生辰礼币。遇,周祖之外兄弟也。时周祖镇邺,被谗族其家。永德在潞州,闻有密诏授遇,张永德深知其意,谓遇曰:“得非莅杀永德耶!永德即死无怨,恐累君侯家耳。”遇愕然,曰:“何谓也?”永德曰:“奸邪蛊政,郭公誓清君侧,愿且以永德属吏,事成足以为德,不成,死未晚。”遇以为然,只令壮士严卫然,所以馈之甚厚,亲问之曰:“君视丈人事得成否?”永德曰:“殆必成。”未几,周祖使至,遇贺且谢曰:“老夫几误大事。”
上述两文 很明显记述的是同一件事,即后汉乾祐末年(公元950年),隐帝刘承祐派郭威的女儿和女婿张永德去潞州(今陕西省长治市)给潞州节度使常思送生日礼物。两人到潞州后,朝廷发生变乱,隐帝在京城杀死了郭威全家,又密令常思杀死张永德及其妻子。常思接到密令后一时犹豫不决,不知如何办才好。聪明的张永德猜到了内中的情由,便直接找到了=常思说,其岳父郭威对京城变乱之事绝不会善罢甘休,一定会从邺都起兵清君侧。他给常思出主意,让常思派兵先将他的住宅严加看守,先不要动手,如果其岳父清君侧成功,常思自然是有恩德于郭威;如果清君侧失败,再杀他夫妇也不晚。常思听从了张永德的话,只将张永德夫妇的住处用兵卫守住,并对张永德夫妇的吃住“馈之甚厚”。不久,郭威率军攻入京城,派人来接女儿和女婿。
郭威从小生活在太原,与太原缘源较深 。 郭威18岁的时候,当地的潞州(上党)节度使李继韬(李继韬,小字留得,李嗣昭次子,汾州太谷人)招募兵士,他去应招,李见便收留他在身边做“牙兵”(藩帅的亲兵)。 刘知远(895年—948年),即后汉高祖,五代十国时期后汉开国皇帝。其祖先本为沙陀部人,世居太原。郭威深得刘知远信任。 如:后来,太原郭氏--郭守文之父郭晖(太原人),还有郭崇威(应州人,现山西北部应县人)等都是同僚、手下大将。 张永德,字抱一,太原阳曲人。郭威的女婿。张永德系后周禁军军力最强的殿前司的最高长官。
周太祖郭威姓郭还是姓常?
---兼论郭威与常家的关系
薛庚环
郭威与常家是怎样的关系?这是研究郭威的身世及其童年生活时遇到的一个问题。对于郭威与常家的关系,史料中多次提到,但是,语焉不详,疑点很多,现将一些疑点提出,供分析探讨。
《旧五代史·周太祖纪》中一开始就道:“太祖神圣恭肃文武孝皇帝姓郭,讳威,字文仲,邢州尧山人也。或云,本常氏子,幼随母适郭氏,故冒其姓焉。”上述记载,有一种说法:郭威是常家的孩子,幼年时跟随母亲改嫁到了郭家,这才姓了郭姓。因这一句记载,致使后来一些有关郭威的文章干脆将“或云”二字去掉,演变成“郭威本是常氏子,幼随母适郭氏,故冒其姓焉”。但是,这一说法难以成立。
一是,这一记载只是“或云”一句,没有任何具体史料的支持和依据,所以,《新五代史》、《资治通鉴》及其它史书都去掉了这一句,不予认可。
二是,王溥的《五代会要》中指出,郭威是“周虢叔之后”,郭威在其即位诏制中也明确说:“朕周室之裔,虢叔之后,国号宜周”(《资治通鉴》卷二九0)。
在古代,郭与虢不仅同音并且同义,两字通用。郭姓来源于虢国之虢。周武王姬发封其叔父姬仲于东虢(今河南荥阳县东北),称谓“虢叔”。后来,周平王又封姬仲的后代姬序于北虢(即今河南陕县东南一带),号谓郭公。再后,北虢为晋所灭,郭公姬序的后代遂以“郭”为姓,称郭氏。因此,郭氏是周武王叔父姬仲(虢叔)的后代,也是郭公序的后代,自然也是姬姓的后代。所以郭威明确说自己是“姬姓之远裔,虢之后昆”,并以“大周”为国号。如果他冒姓郭,当皇帝后是不会如此堂堂正正大谈自己是虢叔的后代,也不会定国号为“周”的。
三是,《册府元龟》中载,郭威的祖父郭蕴“乾宁中,从征泽、潞、邢、洺,累授河内马步军都虞侯。武皇平定安敬思,再定邢、洺,移授邢之军职,因卜居尧山。”郭威的祖父郭蕴在邢州任军职时定居尧山,而郭威又于唐朝天祐元年(公元904年)农历七月二十八诞生于邢州“尧山之旧宅”(《旧五代史 周太祖纪》),很明显说明郭威乃郭氏后代。
虽然郭威是常家子的说法难以成立,但从史料有关记载看,郭威与常家确实有着非同一般的关系,并有不少难解的疑点。
(一)郭威与常思是什么关系?
郭威“少孤无依,衣食于思家”,并以季父对待常思,以致当皇帝后仍称常思的妻子王氏为叔母,并向其行家人礼。可见常思在郭威少孤时待郭威恩情不浅。常思是郭威家的亲戚还是朋友?是怎样的亲戚和朋友?史料不明。《旧五代史》与《新五代史》的《常思传》中都称常思是个贪鄙而吝啬的人。《旧五代史 常思传》云:“思在上党(潞州)五年,无令誉可称,唯以聚敛为务,性又鄙吝”。可以想见,像常思这种贪鄙而有十分吝啬的人,如果与郭家没有特殊的关系,他肯让少孤无依的郭威衣食于自己家中吗?究竟出于什么原因?为何史书上又不予说明?
还有一桩有关常思的事件,史料记载上也有疑点,甚至矛盾。
《资治通鉴》载 :
初,隐帝遣供奉官押班曲阳张永德赐昭义节度使常思生辰物。永德,郭威之婿也。会杨邠等诛,密诏思杀永德。思素闻郭威多奇异,囚永德以观变。及威克大梁,思乃释永德而谢之。
《宋史 张永德传》是这样记载的:
周祖为枢密使表永德授供奉官押班。乾祐中命赐潞帅常遇生辰礼币。遇,周祖之外兄弟也。时周祖镇邺,被谗族其家。永德在潞州,闻有密诏授遇,张永德深知其意,谓遇曰:“得非莅杀永德耶!永德即死无怨,恐累君侯家耳。”遇愕然,曰:“何谓也?”永德曰:“奸邪蛊政,郭公誓清君侧,愿且以永德属吏,事成足以为德,不成,死未晚。”遇以为然,只令壮士严卫然,所以馈之甚厚,亲问之曰:“君视丈人事得成否?”永德曰:“殆必成。”未几,周祖使至,遇贺且谢曰:“老夫几误大事。”
上述两文 很明显记述的是同一件事,即后汉乾祐末年(公元950年),隐帝刘承祐派郭威的女儿和女婿张永德去潞州(今陕西省长治市)给潞州节度使常思送生日礼物。两人到潞州后,朝廷发生变乱,隐帝在京城杀死了郭威全家,又密令常思杀死张永德及其妻子。常思接到密令后一时犹豫不决,不知如何办才好。聪明的张永德猜到了内中的情由,便直接找到了=常思说,其岳父郭威对京城变乱之事绝不会善罢甘休,一定会从邺都起兵清君侧。他给常思出主意,让常思派兵先将他的住宅严加看守,先不要动手,如果其岳父清君侧成功,常思自然是有恩德于郭威;如果清君侧失败,再杀他夫妇也不晚。常思听从了张永德的话,只将张永德夫妇的住处用兵卫守住,并对张永德夫妇的吃住“馈之甚厚”。不久,郭威率军攻入京城,派人来接女儿和女婿。常思有点内疚,对来人说:“老夫差一点误了大事。”
上述两文的记载是同一件事,但里面的主人公的名字却不同,一个是常思,一个却是常遇。《旧五代史》和《新五代史》中都明确记载,后汉初年(公元947年)常思到潞州任昭义军节度使,一直到后周广顺二年(公元952年)才离开潞州调任宋州节度使,在潞州五年。后汉朝廷发生变乱,郭威邺都起兵是公元950年,此时潞州的潞帅只能是常思,而不是常遇。那么,常遇是什么人?五代史、宋史以及其它史书再未提过常遇其人。有人说,常遇就是常思,是《宋史 张永德传》记错了。若从当时在潞州任职的实情看,常遇是常思之误是有道理的,因为《资治通鉴》已明确说隐帝让张永德去送生日礼币的是常思。但这一说法也有讲不通的地方。郭威因小时曾衣食于常思家,一直称常思叔父,称其妻叔母,当皇帝后还向常思夫妇行家人之礼。而《张永德传》称常遇是郭威的“外兄弟”,与常思的辈分也不对,常遇比郭威还年轻,与常思的年龄也不合。因此,常遇与常思并非同一人。也有人说常遇可能是常思之子,这也难以说通,常思之子何以能称潞帅?只有潞州节度使常思才能成潞帅。另外,常思之子也不能称是郭威的“外兄的”,外兄弟是其外祖父家的后代。在者,《宋史》是二十四史之一,是一部重要的史学著作,在人名上出现笔误之类的错误是有悖常理的。况且常思也不是一般的人物,新、旧五代史上都有他的传记,他与周太祖郭威又有特殊关系,《宋史》的编纂者是不会出现这种常识性错误的。还有一点,常思未按汉隐帝的密令杀害郭威的女儿和女婿,这是常思政治生涯中很重要的一件事,何以《旧五代史》、《新五代史》两史的《常思传》都丝毫没有提及此事呢?.
(二)郭威与“潞州人常氏”是什么关系?
《旧五代史 周太祖纪》载:“天祐末,潞州节度使李嗣昭常山战役殁,子继韬自称留后,南结梁朝,据城阻命,乃散金以募豪杰。帝(郭威)时年十八,避吏故关,依古人常氏,遂往应募。”
《新五代史 周本纪》载:“父简事晋为顺州刺史,刘仁恭攻破顺州,简见杀,子威少孤依潞州人常氏。潞州留后李继韬募勇士为军卒,威年十八,以勇力应募。”
上述两文记载的都是郭威到潞州留后李继韬帐中应募之事,两文提到的一是“依故人常氏”;一是“依潞州人常氏”。这两个常氏是否同一人?同一事件中的常氏理应是一人。但文中记载又有些不同:《旧五代史》记载的是,国威十八岁时,因避吏故关(史家考证,“故关”应是离潞州不远的壶关,而不是镇州的故关),才到潞州依“故人常氏”,并前往潞州李继韬那里应募。《新五代史》记载,郭威童年孤苦,父母双亡,才“依潞州人常氏”,十八岁时前往李继韬帐中应募。如果两文中的常氏是同一个人,那就是郭威小时受到过潞州常氏的抚养照料,后来郭威离开了潞州,十八岁时因躲避官差,又前往壶关常氏家中,正遇潞州节度使李继韬招募兵勇,他前去应募。这样才能说通两文中的不同记载。
那么,这个潞州人常氏跟郭威是怎样的关系?有人说,潞州人常氏即是常思,因为郭威年幼时衣食于常思家,与这个故人常氏很相同,而《册府元龟》卷一七二中有一段记载说:“帝微时,常思在上党,思夫妇奉帝甚谨。帝德之。及贵,遇思益厚,遂居至尊之位,犹行家人之礼。”据此,潞州人常氏好像就是常思。但仔细分析,这一认定也说不通。首先,《旧五代史》和《新五代史》的《常思传》中都明确讲常思是太原人,并非潞州人,也没有常思在郭威小时在潞州生活和任职的任何记载。即使是常思年轻时曾在潞州生活过,也不会称其为“潞州人常氏”。如果该常氏真是常思,《旧五代史》和《新五代史》自然会明确记载郭并非威是依潞州常思,而不会用此含混不清的“潞州人常氏”。因此,“潞州人常氏”绝不是常思,定然另有其人。为何五代史上一提到郭威与常氏的关系,总说得含混不清、不明不白甚至遮遮掩掩呢?这也许是造成“或云郭威本常氏子”猜想的原因。
潞州人常氏到底是何人?《五代史评话》一书在讲述郭威的故事时,说郭威的母亲姓常,并具体到其母亲常氏是潞州府黎阳县常家庄人氏,郭威父母双亡后,在潞州跟舅父长大。这一说法与正史记载也是矛盾的。《旧五代史 周太祖纪》中明确说郭威的母亲是“燕国夫人王氏,追谥为章德皇后”,并说章德皇后“以天祐元年甲子岁在七月二十八日生帝于尧山之旧宅。”还形容生郭威时“赤光照室,有声如炉炭之裂,星火四迸。”因此,郭威的生母是王氏而非常氏。《五代史评话》是文艺作品,记载的多是民间传说,近于小说,虚构成分大,不足平信。但是,这些传说恐非全都是凭空编写,总有蛛丝马迹的凭据。进一步推想,郭威并非一个母亲,生母外还有母亲,即其父并非一房夫人,除王氏外,至少还有姓常的夫人。这一推想虽然不能完全证实,但是,这确是很可能的。
从有关记载上 郭简不止一房夫人。郭威再追封姨母韩氏为楚国夫人的诏制中云:“诸母推恩,抚朕躬于幼冲之岁。”因为诸母没有能尽养育之恩,所以韩氏才抚养郭威于幼冲之际。“诸母”,显然不是一个母亲。再者,广顺二年九月,郭威追封“故第四姊为福庆长公主”(《旧五代史 周太祖纪》)。这说明郭威以上起码有四个姐姐。另外,后汉乾祐三年十一月在京城遇害的郭威的家人中有他的三个侄子守筠、奉超、定哥(见《新五代史》周书十三),说明郭威至少有一个弟弟或兄长。综上情况,郭威至少姊妹兄弟六人。史书又称其生母王氏“早世”,因此,郭威并非一个母亲是可信的。再者,《宋史 张永德传》中明确说,常遇“周祖之外兄弟也”,这说明郭威有一个外祖父姓常,自然他有一个母亲姓常了,潞州人常氏是其另一非生母的母亲也就顺理成章了。如果真是这样,郭威的父亲和生母王氏双亡后,幼年的郭威有非亲生母亲常氏带回潞州娘家抚养了几年,也就说通了。而常氏很可能没几年也去世了,“诸母推恩”后,又由姨母韩氏抚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