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条悲痛的消息刷爆了旅游圈。
一自驾车队未经批准穿越若羌境内保护区后,3人死亡,1人失联。
警方通报:
22日一自驾车队自敦煌市出发,未经批准穿越若羌境内保护区。
26日,1车4人失联,27日发现失联车辆,3人无生命体征,1人失踪。
看到这里,不少人会问:
这里到底有多危险啊?怎么会一行几人都遇难啊?
他们开车自驾的地方是位于新疆罗布泊的国家级野骆驼自然保护区。
就是因为频频发生事故,所以2017年以来,这里管理局曾多次发出通告:
严禁一切社会团体、单位或个人进入保护区开展旅游、探险活动,一经发现将依法予以处罚,情节严重的将追究刑事责任。
01
提起若羌,很多人会陌生。
但若是提起楼兰,大家应该就很熟悉了。
充满神秘色彩的楼兰古城就在此处。
而楼兰最知名的就是“干尸”。
“干尸”的存在跟这里苛刻的环境有直接的关系。
虽然这里的海拔只有780米左右,可气候却异常极端。
业内人士称,这里夏季高温,地表最高温度可达70摄氏度左右。
“在这里,如果车坏了,它就会变成一个铁棺材”。
“必须要找个避阳光的地方,不然人体水分蒸发量大,脱水后很容易死亡。”
可是想要在罗布泊找到一个避阳光的地方,可谓是难如登天。
说来也讽刺,曾经的罗布泊是一片绿洲,被成群的牛马、碧绿的森林和清澈的河流所环绕。
还被誉为“最后的净土”,“人间天堂”。
但在干涸后,这里周围生态环境发生巨变。
草本植物全部枯死,胡杨树成片死亡,沙漠以每年3~5米的速度向罗布泊推进,很快和广阔无垠的塔克拉玛干沙漠融为一体。
罗布泊从此成了寸草不生的地方,被称作“死亡之海”。
而且大家可能不知道,我国的第1颗原子弹、氢弹均是在这里试爆成功的。
之所以选在这里,就是因为罗布泊及周边都是无人区。
或许是因为拥有太多传奇色彩吧,罗布泊一直是无数探险爱好者心中的“圣地”。
“征服”这里,成了大家的目标。
可他们忘了,大自然的威力,值得所有人敬畏。
02
其实罗布泊被很多人熟知,都是从彭加木这个名字开始的。
他是著名的探险家,曾15次到新疆进行科学考察。
1980年6月,彭加木带领的科考队前往罗布泊收集矿物化石和植物标本。
在准备返程时,考察队发现饮用水耗尽,于当年6月16日晚发出求救信号。
接到信号后,救援人员就准备出发。
可令人没想到的是,在等待救援的过程中,彭加木留下一张"我往东去找水井"的纸条后,就失踪了。
后来救援人员沿着他的脚印走了七八公里后,傻了眼。
因为他的脚印突然不翼而飞。
后来为了寻找他,相关机构累计4次派出十几架飞机、几十辆汽车、几千人拉网式地寻找,面对着黑风暴刮起的沙包、沙梁、沙山,没找到蛛丝马迹。
到现在,彭加木的失踪都是一个迷。
虽然外界有各种猜测,不过目前最可信的是一些专业人士的推测:
彭加木当时可能是右脚踩进了流沙眼,导致被沙子吞噬。
加之当地天气炎热,尸骨很容易碳化成灰,所以什么都没能留下。
这就让旅行菌想到了曾经看过的一部电影《七十七天》。
电影讲述了在都市中迷失自我的老杨与一名高位截瘫但积极乐观的女摄影师,他们共同携手用了七十七天走出无人区的故事。
但是这七十七天里,他们也经历了沙尘暴,龙卷风,狼群,老鹰,藏棕熊,高原极寒,缺氧断粮......各种问题!
现在想到影片中的画面,还心有余悸。
所以,还是那句话:
自然是用来敬畏的,不是用来征服的。
03
稍微了解“探险圈”的朋友,一定会知道一个叫余纯顺的人。
他可以算是一位“传奇”人物。
在他身上有很多头衔:
中国徒步探险第一人。
首次完成人类徒步穿越川藏,青藏,新藏,滇藏.....第一人。
但就是探险经验如此丰富的一个人,最后还是把生命留在了无人区里。
1996年,余纯顺在接受电视台采访时信心十足的说:
“我要一鼓作气把6个沙漠走完,包括死亡之海罗布泊,所以今年是我的沙漠年。”
当时罗布泊地区已经出过不少事,所以身边不少人劝诫过余纯顺,“算了吧。”
余纯顺却信心满满的说:
“放心,这次我做好了万全的准备。”
他准备好了超量的水和食物,也提前规划好了路线,让大家等他成功归来。
然而,悲剧还是发生了。
6月的罗布泊,地表温度直逼75摄氏度,再加上又掀起了巨大的沙尘暴,让原本就困难重重的“穿越之行”变得雪上加霜。
大家没能在约定的日子等到余纯顺,最后搜救队在直升机的帮助下,找到了他的尸首。
后来通过尸检大家发现,他的死因是:
在沙尘暴中迷失了方向,没有足够的水源补充身体水分。
为了减少身体水分的损失,避免高温下快速脱水,他扎了帐篷躲避在帐篷里面。
但是,超高的温度下帐篷也起不到什么作用,最终他还是因为脱水而亡。
“我死在哪里,就把我的葬在哪里......”
大家按照余纯顺的遗愿,在这里为他建立了墓碑。
每年都有无数探险爱好者祭奠他。
他的墓碑更像是一个警示牌,告诉那些和他一样想要挑战自然的人:引以为戒。
可惜的是,依旧有人不听劝,每年因为闯无人区丧命的人,数不胜数。
2014年,骑着自行车走遍全国的李聪明决定开始自己的无人区穿越之行,但是这一去就没了消息。
还有被誉为“国内顶级流浪者”的刘银川,在朋友圈留下“如果成功,我们两个月后见”的字样后,再也没了消息......
有人说,明知这么危险,不能在周围多布置几个救援点么?不能多配置一些救援人员么?
有时候不是不救,是来不及救。
每次发生意外,搜救人员都会出动全部力量。
可是环境的恶劣程度,是大家无法想象的。
比如,在户外圈一直流传着“国内四大无人区”的说法,它们是被大家称为“生命的禁地”,各有各的恐怖之处。
首先就是罗布泊。
罗布泊的危险主要来自三点:
一是沙尘暴,沙尘暴会让人迷失方向。
二是流沙,车子一旦陷进去的话会很麻烦,只能等待救援。
三是极端天气,罗布泊地区的温度极高,夏季时常超过50摄氏度,地表温度超过70摄氏度,成为中国最炎热的地区之一。
同时,罗布泊地区还受到来自太阳的强烈辐射,辐射量远高于一般地区,给人体健康带来了巨大的威胁。
再者就是羌塘无人区。
这里是国内徒步最危险和艰难的路线之一。
海拔在5000米以上,所以经常风雪交加。
加上保护区太大,一旦断粮、断水,容易有饿死或者冷死的现象。
2020年9月,青海格尔木市公安局发布通告:
禁止一切社会团体或个人随意从格尔木前往玉树州可可西里自然保护区开展旅游、探险、非法穿越等活动。
这里平均海拔4600米以上,气候干燥寒冷,严重缺氧和缺淡水,自然环境险恶。
阿尔金无人区可能是最冷门的无人区。
但这里气候寒冷,干旱多风,蒸发强烈,全年没有无霜期,被称为“死亡谷”的那陵格勒山谷就在此处。
据说当地牧民宁愿让牛羊饿死也绝不会进入其中放牧。
说实话,只是看着这些文字和图片,旅行菌就已经感受到了压迫感。
这就让我想到了一句话:
“探险是美好的,生命也是美好的,但莽撞的不珍惜生命的探险就不那么美好了。”
能理解大家对未知世界的好奇,可千万不要拿命去赌“诗和远方”啊。
— END —
转截请注明。
试题链接
读下图,回答下面小题。
1.楼兰古城在两千多年前曾是林草繁茂的绿色王国之路上的重镇。楼兰古城消失的主要原因是( )
A.位于丝绸之路,战争频繁
B.位于大陆内部,降水稀少
C.人口迅速增加,用水增多
D.风力大、风力侵蚀作用强
2.由古到今,该地区绿洲的空间演变趋势是( )
A.向河流的下游集中
B.日益向沙漠边缘退缩
C.范围不断扩大
D.由山区向平原集中
【答案】1.C 2.B
【解析】1.楼兰古城地处西北内陆,高山环绕,从地理学的角度来看,海洋水汽不易到达,干旱少雨,后来随着经济的发展、人口的增加,灌溉用水增多,沙漠侵吞,最终从塞外水乡,林草繁茂的绿色王国和丝路重镇走向消失,故C正确,排除ABD选项。故选C。
2.由于人口增长,用水量增加,故河流下游水量减少,河道干涸,绿洲退化,使绿洲向盆地的边缘,河流上游退缩。故排除ACD选项,B项正确。故选B。
【点睛】我国西北地区自然环境的主要特征:(1)地形以高原和盆地为主,大部分地区比较平坦;(2)气候干旱少雨,气温年日较差大,气候类型为温带大陆性气候;(3)河流湖泊较少;(4)以草原、荒漠景观为主,植被较少;(5)以草原土壤、荒漠土壤为主,土壤比较贫瘠。
下面左图为楼兰故城遗址附近的一种雅丹地貌景观图,右图为楼兰故城遗址周边区域雅丹地貌分布示意图,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3.图示雅丹地貌( )
A.排列走向与主导风向垂直
B.南方丘陵地区多有分布
C.主要受流水长期堆积形成
D.具有“顶平身陡”的特点
4.楼兰故城遗址附近雅丹地貌广布,可推测出该区域地理环境特征是( )
A.气候干旱,地表植被覆盖率低
B.大风天气较少,气候温和
C.降水季节变化小,地表径流多
D.气候严寒,地表冻土广布
【答案】3.D 4.A
【解析】3.雅丹地貌主要受到风力侵蚀而形成,排列走向与主导风向相一致,A错误;南方丘陵地区多分布丹霞地貌,且南方地区风力作用弱,B错误;雅丹地貌间歇性受到流水侵蚀,C错误;雅丹地貌受风力侵蚀,形成沟槽,具有“顶平身陡”的特点,D正确。故选D。
4.地貌特征能够反映出当地的自然地理环境特征,楼兰故城遗址附近雅丹地貌广布,反映出当地气候干旱,地表植被覆盖率低,风力作用强,大风天气多,A正确,B错误;如果地表径流多,地貌都受流水作用影响,C错误;如果气候严寒,地表冻土广布,多发生冻融作用,形成冻融地貌,D错误。故选A。
【点睛】雅丹地貌现泛指干燥地区一种风蚀地貌,河湖相土状沉积物所形成的地面,经风化作用、间歇性流水冲刷和风蚀作用,形成与盛行风向平行、相间排列的风蚀土墩和风蚀凹地(沟槽)地貌组合。
通常在细粒物质生长出荒漠植物后,风沙流受阻停滞,形成沙堆。红柳沙包就是荒漠环境中特有的一种由风沙和红柳长期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生物地貌类型,该地貌枯枝落叶层和沙层交替出现,具有明显的层理结构。下图为我国罗布泊红柳沙包形成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5.与罗布泊红柳沙包每一个年层的厚度无关的因素是( )
A.当年的风强 B.沙尘暴次数
C.沙源丰富度 D.红柳生长量
6.图中风沙沉积层和落叶沉积层的沉积季节分别是( )
A.春季、秋季 B.冬季、夏季
C.夏季、冬季 D.秋季、春季
【答案】5.C 6.A
【解析】5.当年的风强决定风力搬运作用、沉积作用的强弱,影响风沙层的厚度,A错误。沙尘暴为红柳沙包提供沙源,其次数影响风沙层的厚度,B错误。沙源丰富与否与沙包每一个年层的厚度没有直接关系,需外力搬运作用将沙源处的物质输送至沙包处堆积,才能形成沙包,C错误。红柳生长量影响枯枝落叶层的厚度,D错误,故选C。
6.春季气温回升,地表物质变疏松,且春季多大风,砂质沉积物较多;秋季,气温降低,红柳为了保存养分而落叶,A正确,B、C、D错误,故选A。
【点睛】沙源丰富与沙包形成没有直接关系,沙包所在地与沙源地不一定在同一地区,需将沙源地的沙尘搬运至沙包处,经过沉积作用形成。
卤水钾盐矿是产于卤水的钾盐矿,属于液态矿床。在20世纪90年代人们在干涸的罗布泊发现了大规模的卤水钾盐矿,为了规模化生产钾肥,人类“营造”了一片面积达200平方千米的湖面,干涸的罗布泊再次复活。下图示意目前罗布泊附近的水系。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7.据材料,罗布泊再次复活的主要水源是( )
A.河水 B.大气降水
C.高山冰川融水 D.地下卤水
8.罗布泊的复活对周边地理环境的影响不正确的是( )
A.盐碱化增强 B.生物多样性减少
C.昼夜温差减小 D.空气湿度增加
【答案】7.D 8.B
【解析】7.罗布泊深居内陆,水汽稀少,大气降水缺乏,B错误;虽然上个世纪70年代罗布泊已经干涸,但由材料可知,罗布泊地底下却蕴藏着丰富的卤水钾盐矿,利于输卤泵站富含钾盐的卤水从地下抽取上来,然后汇集起来形成湖面,利用水分的大量蒸发制作钾肥。河水和高山冰川融水是淡水,且难以在较短时间内大幅度增加,使罗布泊复活,D正确,AC错误。故选D。
8.复活的罗布泊会提高周边的地下水位,而且钾盐湖水体本身是卤水,富含盐分,所以旺盛的蒸发会加剧周边的土地盐碱化,A对;湖泊在一定的程度上改善了周边的自然环境,使得生物的多样性会有所提高,B错误;湖泊的比热容比裸地要大,可调节气温,使得白天的气温有所下降,而夜间的气温有所上升,减小了昼夜温差,C对;钾盐湖水分的大量蒸发,使空气中的水汽含量会有所增加,大气湿度增加,D对;结合题意,故选B。
【点睛】湿地的主要功能及其减少的原因;
(1)湿地的主要功能:调节气候、净化水体、释放氧气、美化环境、调蓄水量。
(2)湿地减少的原因:
自然原因:沉积物充满湖泊,沼泽;全球变暖,气候暖干。
人为原因:引水灌溉、河流的改向,导致水量减少;围湖围海造田,导致湖泊和海滨滩涂面积缩小;破坏地表植被,土壤侵蚀,导致泥沙大量沉积;环境污染,导致水体富营养化。
(3)保护湿地;
签署《湿地公约》,通过国际合作,保护重要的湿地系统;对退化和受损湿地生态系统的恢复和重建。
红柳是一种生长在沙漠中的灌木,秋天红柳落叶,在地面形成枯枝落叶层。春夏季大风时,风沙流抉带的沙粒遇到红柳丛阻挡后沉积,形成不同厚度的沙层。年复一年,枯枝落叶层和风沙层交替堆积,红柳越长越高,从而形成红柳沙包。罗布泊周边地区具有红柳沙包的形成条件。下图分别示意罗布泊位置和红柳沙包局部景观。完成下面小题。
9.红柳沙包最可能成片分布的区域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10.利用罗布泊周边地区红柳沙包可推断( )
A.古气候变化 B.海陆变迁
C.生物进化 D.岩浆活动
【答案】9.B 10.A
【解析】9.红柳沙包成片分布,说明当地具备较为充足的水分条件和沙源条件,从图中看①地位于河流上游山麓地带,缺乏沙源条件;②地位于河流下游沿岸,又临近沙漠,具备发育红柳沙包的水分和沙源条件;③地位于沙漠腹地,缺乏水分条件;④地远离沙漠和河流,不具备红柳的生长环境,因此B正确,排除ACD。故选B。
10.依据材料可知,红柳沙包是年复一年,枯枝落叶层和风沙层交替堆积形成的。通过对沙层厚度、粒径和矿物组成的分析,可以研究不同时期沙源、风强和物源的变化,通过对不同红柳枯枝落叶层的年龄测定,可以研究不同时期周边地区二氧化碳、温度等的古气候变化,A正确;对于海陆变迁、生物进化、岩浆活动反映较少,排除BCD。故选A。
【点睛】红柳沙包,是一种地理学术语,红柳沙包每一个年层的厚度主要取决于当年的风强、沙尘暴次数及红柳的生长量。因此,红柳沙包就像树木年轮一样,可以用来计年,其建立地层年龄序列是恢复和重建古地理环境的重要手段。
新疆罗布泊地区生长着一种叶针形、枝条软、枝生根、根系深的泌盐植物——红柳,其根系能吸收盐分,并通过落叶将盐分排出,排出盐分可与沙粒粘结形成沙包。下图为红柳景观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1.红柳具有适应风沙环境的特性,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叶针形,以抵抗灼热
B.枝条软,可减少蒸腾
C.枝生根,耐风蚀沙埋
D.根系深,为吸收盐分
12.下列图示符合红柳沙包内部盐分垂直变化特点的是( )
A.B.
C.D.
【答案】11.C 12.B
【解析】11.叶针形,以减少蒸腾,防止夜晚热量散失,A错误;枝条软,可耐风蚀,B错误;枝生根,耐风蚀沙埋,C正确;根系深,为了吸收更多的水分,D错误;故选C。
12.根据材料“红柳,其根系能吸收盐分,并通过落叶将盐分排出,排出盐分可与沙粒粘结形成沙包。”可推测,沙包表层因落叶盐分的排出,盐分高,越向深处盐度越低,B正确,A、C、D错误;故选B。
【点睛】植被生长特征与环境的关系:①根系发达:可耐旱、耐贫瘠和抵抗强风。②叶子:叶片厚,有蜡质层,反射阳光,减少蒸发,可抗旱;叶子细小可防蒸发、防热量散失。③茎:粗壮,储水量大;倾斜,说明当地风力大。④分布特点:簇状、植株低矮,可防强风、保暖、耐土壤贫痞。⑤花色鲜艳:可吸引动物为其传播花粉。⑥生长速度快:当地气温暖季短或雨季短。
在极干旱地区一些干涸的湖底,常因干涸而裂开,在定向风的长期吹蚀下,裂缝逐渐扩大而成为沟槽,使原来平坦的地面发育成许多不规则的垄脊和宽浅沟槽,即为雅丹地貌。新疆罗布泊西北楼兰附近常年盛行东北风,形成典型的雅丹地貌。完成下面小题。
13.新疆罗布泊雅丹地貌“垄脊和沟槽”的延伸方向最可能是( )
A.东北一西南 B.南北
C.东南一西北 D.东西
14.新疆罗布泊雅丹地貌形成的主要条件有( )
①湖泊沉积地层 ②海浪侵蚀 ③流水搬运堆积 ④风力侵蚀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答案】13.A 14.B
【解析】13.由材料可知,雅丹地貌是在定向风的长期吹蚀下逐渐形成的垄脊和沟槽,垄脊和沟槽的延伸方向与风向一致。据材料可知,新疆罗布泊地区常年盛行东北风,由此推测垄脊和沟槽的延伸方向最可能是东北一西南,A正确。故选A。
14.新疆罗布泊位于内陆地区,不受海浪侵蚀影响,②错误。新疆罗布泊降水少,气候干旱,地表径流少,因此流水侵蚀作用影响小,③错误。根据材料可知,雅丹地貌发育在干旱地区的湖底,受风的吹蚀形成,因此①④正确,故选B。
【点睛】雅丹地貌形成需要两个至关重要的因素:一是发育雅丹地貌的地质基础,即湖相沉积地层;二是外力侵蚀,即荒漠中强大的定向风的吹蚀作用。随着时间的推移,广袤戈壁中的沙层逐渐被搬运走,留下一片片土堆,就慢慢形成了这种奇特的地貌。
塔里木盆地处在古代“丝绸之路”上。楼兰是“丝绸上路”上的繁华城镇。但近代均被沙漠掩埋。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15.影响楼兰城镇分布的自然因素是( )
A.水源 B.气候
C.地形 D.土壤
16.楼兰被沙漠掩埋成为废墟,主要是因为( )
A.气候变干 B.经济衰落
C.生态环境恶化 D.交通地位下降
【答案】15.A 16.C
【分析】15.楼兰地处塔里木盆地,区域气候干旱,但高山冰雪融水补给河流,为楼兰地区提供了充足的水源,有利于城镇的形成和发展,其主导因素是水源,干旱的气候不利于城镇的形成,A正确,B错。地形、土壤等不是主要影响因素,CD错。故选A。
16.楼兰被沙漠掩埋,成为废墟,主要是因为人口不断增多,用水量增大,导致水资源短缺,生态恶化,荒漠化严重,C正确。楼兰被沙漠掩埋成为废墟主要是因为不合理的人类活动,与气候变化有一定关系,但是关系比较小,A错。因为生态恶化,人口不断迁出,所以经济衰落,经济衰落是结果而不是原因,B错。楼兰是“丝绸上路”上的繁华城镇,其交通地位重要,并非交通地位下降,D错。故选C。谭老师地理工作室综合整理
【点睛】城镇形成的区位因素总结如下:
雅丹地貌是干旱气候区的河湖相土状沉积物所形成的地面,经风化、间歇性流水冲刷、风蚀等外力作用,形成的形态各异的地貌景观。左下图为楼兰故城附近的一种“顶平身陡”的雅丹地貌景观,右下图为楼兰故城及周边区域雅丹分布示意。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7.楼兰故城所位于的最大雅丹地貌分布区,南北相距接近( )
A.220千米 B.180千米
C.120千米 D.60千米
18.对楼兰故城附近雅丹形态的“顶平”的成因,说法正确的是( )
A.风力堆积形成
B.流水沉积作用
C.风力侵蚀残留
D.地壳运动产生地形抬升
【答案】17.B 18.B
【分析】17.在经线上,相差1个纬度,距离相差110米,读图可知,图中楼兰古城所位于的最大雅丹地貌分布区,南北大约相差1.7个纬度,南北相距接近180 千米,故B正确。
18.雅丹地貌是一种风蚀地貌,它是在河湖相土状沉积物所形成的地面上形成的,所以图中的这种平顶状雅丹,其顶部平坦应该是早期流水沉积作用形成的,而风力堆积、侵蚀不会形成顶部平坦,地壳运动应该导致湖盆等抬升,可能是地势高耸,而不会是顶部平坦的形成原因,故B正确。
【点睛】雅丹是一种典型的风蚀性地貌。其现泛指河湖相土状沉积物所形成的地面,经风化作用、间歇性流水冲刷和风蚀作用,形成与盛行风向平行、相间排列的风蚀土墩和风蚀凹地地貌组合。
19.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雅丹原意为陡峭的土丘,是干旱地区的一种风蚀地貌。某科研团队到罗布泊楼兰地区开展科考活动。图1示意罗布泊雅丹地貌不同演化阶段的形态,图2示意科研团队用无人机拍摄的雅丹景观。
(1)指出图1雅丹地貌形成过程的先后顺序(写序号)。
(2)根据景观照片(图2)完成地貌观察记录表。
描述尺度
地貌特征
整体宏观
局部微观
(3)下图示意此次科考队携带的部分装备,运用大气受热过程原理说明携带以下装备的理由。
【答案】(1)②④③⑤①
(2) 垄槽平行相间分布
沟槽内地形起伏小;土垄地势较高,起伏较大
(3)气候干旱,云量少,白天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弱,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强,需携带遮阳帽、户外墨镜、防晒霜等;夜晚大气逆辐射弱,保温作用弱,气温低,需携带加绒的冲锋衣。
【分析】本大题以罗布泊地区的雅丹地貌为材料设置试题,涉及雅丹地貌的形成过程、雅丹地貌的特点、西北地区的自然地理环境、大气的受热过程等知识点,考查学生对相关知识的掌握程度,从材料和图文中获取地理信息、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地理问题的能力,考查区域认知、综合思维、地理实践力等地理学科核心素养。
【详解】(1)由所学知识可知,雅丹地貌是干旱地区河湖相沉积物出露地表后,遭受风力侵蚀形成的垄槽相间的地貌景观。其形成过程中,地表由平坦变得高低不平,土垄由长条状逐渐被侵蚀形成风蚀残丘。故其形成过程的先后顺序是②④③⑤①。
(2)观察图2可知,雅丹地貌是由风蚀土垄和风蚀沟槽的组合地貌,故整体宏观看,雅丹地貌特点是垄槽平行相间分布。局部微观看,沟槽内地势起伏较小,土垄地势较高且起伏较大。
(3)由所学知识可知,罗布泊位于西北干旱区,以温带大陆性气候为主,降水少,气候干旱。由于气候干旱,云量少,白天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弱,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强,为减少过强的太阳辐射对身体的影响,需携带遮阳帽、户外墨镜和防晒霜;夜晚大气逆辐射弱,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弱,夜晚气温低,昼夜温差大,为减少夜间低温对身体的影响,需携带加绒的冲锋衣。
20.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罗布泊位于塔里木盆地的东端,湖盆面积20000平方千米,有高山冰雪融水和雨季降水补给,曾经是中国第二大内陆湖泊,植被茂盛,物种多样。楼兰古国临湖泊而建。在自然环境和人类活动的双重影响下,罗布泊水源得不到有效补给,常年蒸发量大于补给量,人们离开了世代生活的家园,迁往别处。罗布泊由“水乡泽国”演变成“人迹罕至”。下图示意塔里木河流域。
(1)推测罗布泊由“水乡泽国”演变成“人迹罕至”的人为原因。
(2)说明罗布泊水量减少对该地气候、生物、土壤带来的影响。
(3)提出罗布泊重现“水乡泽国”的可行性措施。
【答案】(1)人口数量增多,生活用水和农业灌溉用水增加;河流上、中、下游水资源的不合理利用;上游大坝拦水导致下游水量减少,甚至断流等。
(2)湖泊水量减少导致温差变大,干旱加剧,风沙天气增多;水源减少,植被覆盖率下降,生物多样性减少;风力作用增强,土壤沙化加剧等。
(3)跨流域调水,实施生态补水;拆除大坝,恢复河流自然生态;流域内植树种草,促进植被恢复;合理调配河流上、中、下游水资源等。
【分析】本大题以罗布泊为材料设置试题,涉及水资源短缺、地理环境整体性、水资源合理利用等知识点,考查学生应用地理基本知识分析图文材料的能力。
【详解】(1)根据材料在自然环境和人类活动的双重影响下,罗布泊水源得不到有效补给,常年蒸发量大于补给量,人们离开了世代生活的家园,迁往别处。罗布泊由“水乡泽国”演变成“人迹罕至”。说明主要是水资源的短缺导致人们的离开,首先,人口数量增多,生活用水和农业灌溉用水增加,水资源需求量增大;河流上、中、下游人们的水资源不合理利用,导致用水矛盾;上游大坝拦水导致下游水量减少,甚至断流,下游生产生活用水不足,只得搬迁。
(2)湖泊水量减少,水域面积变小,比热容变小,导致温差变大,干旱加剧,风沙天气增多,气候恶化;水源减少,不利于植被的生长,植被覆盖率下降,生物多样性减少;气候干旱,风力作用增强,土壤沙化加剧,环境不断恶化。
(3)罗布泊重现“水乡泽国”的可行性措施应是针对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首先针对缺水进行跨流域调水,实施生态补水;针对上下游之间的用水矛盾,拆除大坝,恢复河流自然生态;然后流域内植树种草,促进植被恢复以涵养水源;最后合理调配河流上、中、下游水资源,促进流域可持续发展。
21.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雅丹地貌是一种典型的风蚀地貌,又称风蚀垄槽,或者称为风蚀脊。“雅丹”原是我国维吾尔族语,意为陡峭的土丘。在极干旱地区的一些干涸的湖底,常因干涸而裂开,风沿着这些裂隙吹蚀,裂隙愈来愈大,使原来平坦的地面发育成许多不规则的背鳍形垄脊和宽浅沟槽,这种支离破碎的地面成为雅丹地貌。有些地貌外观如同古城堡,俗称魔鬼城。雅丹地貌以罗布泊西北楼兰附近最典型。下图为雅丹地貌的景观类型。
(1)请从内外力角度分析西北雅丹地貌的形成过程。
(2)雅丹地貌中的垄脊走向与当地盛行风向有何关系?为什么?
(3)鲸背状雅丹地貌多出现在常年高速大风的地方,分析两侧坡度差异的成因。
【答案】(1)流水沉积形成大面积沉积岩,后地壳抬升,风力侵蚀形成雅丹地貌。
(2)垄脊走向与当地的盛行风向平行。雅丹地貌是湖底干涸而裂开,后盛行风沿裂隙吹蚀,使裂隙加大,逐渐形成了不规则的垄脊和宽浅沟槽,因此垄脊走向主要受盛行风的影响。
(3)由于高速大风的长期吹拂,导致迎风坡的岩石侵蚀比较严重,逐渐形成了陡峭的地形,另一侧由于位于背风坡,侵蚀作用较弱,因此地势相对和缓。
【详解】(1)湖泊流水沉积形成大面积沉积岩,气候干旱,土地干涸开裂,风力大,风力侵蚀作用强,随后经历地壳抬升,风力侵蚀等外力作用侵蚀形成雅丹地貌。
(2)湖底干涸开裂,该地区气候干旱,风力大,风沿着这些裂隙吹蚀,逐渐形成了不规则的垄脊和宽浅沟槽,形成垄脊,因此垄脊走向与当地的盛行风向平行。
(3)鲸背状雅丹地貌的迎风坡,受风力侵蚀作用强,侵蚀比较严重,地形陡峭;背风坡,侵蚀作用较弱,因此地势相对和缓。要注意和新月形沙丘区别,新月形沙丘一般是移动沙丘,此处的鲸背状雅丹地貌是固定不动的。
22.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下图为我国局部略图。图中甲城市位于渭河谷地。
材料二:历史上的楼兰古国位于曾经的罗布泊旁,是古丝绸之路的“重要咽喉之地”,来往于这里的各国使臣、商贾、游客络绎不绝。公元3世纪后,楼兰的生态急剧恶化,人口被迫外迁。后来,楼兰古国变成了废墟,良田变成了荒漠。最近因在罗布泊开发出钾盐卤水,卤水汇积成总面积500平方千米左右的盐水湖,罗布泊当地开始发展化学工业。
(1)图中资源调配工程所调配的资源是 ,该工程起点位于我国四大地区中的 地区。
(2)图中古丝绸之路的起点甲城市所在地区的地质构造是 (填地垒/地堑),该城市城市化的主要动力是 。
(3)从气候、水源、交通、市场、技术、生态等任意三个方面简述罗布泊地区发展化工业的不利区位条件。 、 、
【答案】(1) 天然气 西北
(2) 地堑 社会经济发展
(3) 深居内陆,气候干旱; 淡水资源短缺;交通通达性较差; 距离东部市场远;生态脆弱;技术水平较低
【分析】本大题以我国西北部局部地区为材料,设置三道小题,涉及资源跨区域调配工程、我国四大地区和三大自然区的划分、地质构造的判读、城市化动力、工业区位因素分析等相关内容,考查学生利用所学知识分析地理问题的能力。
【详解】(1)根据图中资源调配工程的起点及线路特征判断,图中资源调配工程为我国的西气东输第一期工程,该工程西起塔里木盆地北部的轮南,东至上海市。起点塔里木盆地位于新疆,新疆属于我国四大地区中的西部地区,终点上海市位于我国三大自然区的东部季风区。
(2)由材料可知,甲城市位于渭河平原,地质构造为地堑;该城市是西安,经济发展水平较高,其发展的主要动力是社会经济的发展,吸引人口大量迁入。
(3)罗布泊地区发展化学工业的不利区位条件主要考查工业区位因素,可从水资源、交通、市场、技术等方面来分析,从材料和图中可知,罗布泊地区位于我国西北地区,气候干旱,淡水资源短缺,生态环境脆弱;深居内陆,交通通达性较差,距离东部市场远,技术水平较低等。
23.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雅丹是发育于基岩、固结或半固结沉积物上的风力侵蚀地貌。楼兰雅丹主要发育于塔里木盆地内的孔雀河三角洲,多低矮的小雅丹,呈现孤峰状雅丹体被众多的小雅丹环绕的分布特征。研究表明,雅丹体走向与区域盛行风向一致,其高度指示了受风蚀作用的时间长短。下图示意该地区雅丹演化模式。
(1)指出该地雅丹地貌发育的气候条件。
(2)推测该地的盛行风方向并说明依据。
(3)据图说明该地雅丹地貌的发育过程。
(4)分析该地孤峰状的高大雅丹体与众多小雅丹共存的原因。
【答案】(1)气候条件:气候干旱,降水少;风力强,大风日数多;气温日较差和年较差大。
(2)该区盛行风方向为东北风。依据:在盛行风的侵蚀下,岩性疏松的沉积物被侵蚀,岩性坚硬的被保留,因而雅丹形态走向与盛行风方向基本一致。罗布泊地区雅丹走向分布高度集中,主要分布在22.5°~67.5°之间(主要为东北走向)。
(3)幼年期:地表风化作用强烈,地面出现裂隙,盛行风沿裂隙持续侵蚀;青年期:风蚀加深,形成风蚀廊道持续加深、展宽,出现低矮的雅丹个体;成熟期:风蚀继续加深切穿雅丹体间的洼地,雅丹不断拉长,出现长垄状雅丹体,沟垄相间;衰亡期:风蚀程度加深,雅丹发生破碎,出现孤峰状雅丹体。
(4)高大雅丹体比低矮雅丹体经受更长时间的风蚀作用,楼兰雅丹分布区位于孔雀河三角洲,上游来水增加时易形成洪水;洪水所携带的沉积物将部分雅丹体完全掩埋,残留部分较高大雅丹;新堆积的洪水沉积物受风蚀,形成新的低矮雅丹,出现孤立高大个体与众多小雅丹共存的现象。
【分析】本题以楼兰雅丹为材料设置试题,涉及雅丹地貌发育的气候条件、发育过程、盛行风向判断、孤峰状的高大雅丹体与众多小雅丹共存的原因等相关知识,考查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和综合分析的能力。
(1)由材料知雅丹是发育于基岩、固结或半固结沉积物上的风力侵蚀地貌。塔里木盆地深居内陆,距海遥远,降水少,气候以干旱为主要特征,风力强,大风日数多,风力侵蚀作用强,气温日较差和年较差大,使当地岩石受物理风化严重,更易受大风侵蚀而形成风蚀地貌。
(2)依据雅丹演化模式图可知疏松的砂质和砂层被侵蚀,坚硬的含黏土粉砂层被保留,雅丹体走向与区域盛行风向一致,由雅丹体走向频率图可知雅丹体走向集中分布在22.5°~67.5°之间,为东北走向,所以该区盛行风方向为东北风。
(3)依据雅丹演化模式图可知该地雅丹地貌发育分为四个阶段。幼年期:地表多疏松的砂质和砂层,当地风化作用强烈,地面出现裂隙,盛行风沿裂隙持续侵蚀,疏松的砂质和砂层被侵蚀,坚硬的含黏土粉砂层被保留;青年期:风蚀加深,形成风蚀廊道,并持续加深、展宽,出现低矮的小雅丹体;成熟期:风蚀继续加深切穿雅丹体间的洼地,雅丹不断拉长,出现长垄状雅丹体,沟垄相间;衰亡期:风蚀程度加深,长垄状雅丹体发生破碎,出现孤峰状雅丹体。
(4)由材料知楼兰雅丹高度指示了受风蚀作用的时间长短。高大雅丹体受风蚀作用时间长,众多小雅丹受风蚀作用时间短。楼兰雅丹主要发育于塔里木盆地内的孔雀河三角洲,丰水期河流携带的沉积物将部分雅丹体完全掩埋,残留部分较高大雅丹体,新堆积的洪水沉积物受风蚀,形成新的低矮雅丹体,于是出现了孤立高大个体与众多小雅丹共存的现象。
24.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楼兰地区广泛分布着不同时期的砂岩、粉砂岩等沉积岩,沉积岩受地质作用而形成风蚀垄槽与风蚀丘,多个风蚀丘分布在同一个风蚀垄上,这一现象称为雅丹共基座现象。与风蚀丘相比,风蚀垄抗风蚀性相对较弱。风蚀垄地貌与风蚀丘形成于不同时期。
(1)判断该地风蚀垄形成时期的主导风向,并根据地貌侵蚀强度,分析图中沉积岩形成后,风蚀丘主体与风蚀垄形成的先后顺序。
(2)从地质作用的角度,推测图中风蚀丘的形成过程。
(3)有学者猜测,图中风蚀丘的相对高度将会变大,请为此提供依据。
(2)地质历史时期形成深厚的沉积岩,因地壳抬升出露地表,由于地处内陆,气候干旱地区,风化作用强烈,风力强盛。平坦的地面经风化作用、间歇性流水冲刷和强烈的风蚀作用,形成与盛行风向平行、相间排列的风蚀土墩和风蚀凹地(雅丹地貌),风力进一步侵蚀使凹槽扩大,切断土墩,形成风蚀丘。
(3)风蚀垄岩性软,抗风力侵蚀弱;西北地区(温差风化强,)风力侵蚀强;(风蚀丘间的)风蚀垄被继续侵蚀,导致风蚀丘相对高度变大。
【分析】本题目以风蚀垄地貌与风蚀丘为背景材料,考查风沙地貌成因等相关知识,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能力及综合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的人地协调观、综合思维、区域认知和地理实践力等地理核心素养。
【详解】(1)风蚀垄和风蚀槽都是由风力侵蚀作用形成的,根据图示的指向标可知风蚀垄和风蚀槽为东北一西南走向,可以判断该地风蚀垄形成时期的主导风向为东北--西南风。出露在地表的沉积岩经风化作用、间歇性流水的冲刷作用和强烈的风蚀作用等,便形成了与当地盛行风向平行的、相间排列的风蚀土墩和风蚀凹地,凹槽扩大,切断土墩,形成风蚀丘, 所以风蚀丘侵蚀强度大,暴露时间长,形成时间早;多个风蚀丘分布在同一个风蚀垄上,风蚀垄形成晚于风蚀丘,因此风蚀垄被侵蚀强度小,暴露时间短,风蚀垄形成时间晚。
(2)风蚀丘岩层厚度较大,应该是在地质历史时期形成深厚的沉积岩,地下的沉积岩因地壳抬升出露地表,由于楼兰地区地处内陆,气候干旱地区,降水少,风化作用强烈,风力强盛。早期该地区地形较平坦,平坦的地面经风化作用、间歇性流水冲刷和强烈的风蚀作用,形成与盛行风向平行、相间排列的风蚀土墩和风蚀凹地(雅丹地貌),风力进一步侵蚀使雅丹地貌凹槽扩大,切断了土墩,形成相对独立的风蚀丘。
(3)由材料可知,风蚀垄岩性软,抗风蚀性弱;加之西北地区气候干旱,昼夜温差大,温差风化强烈;西北地区风力强劲,风力侵蚀作用强烈;(风蚀丘间的)风蚀垄被继续侵蚀,所以,导致风蚀丘相对高度将会变大。
25.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新疆罗布泊位于塔里木盆地东部的盆地最低处,海拔约780m,塔里木河、孔雀河、车尔臣河、疏勒河等汇集于此。近年来,受全球气候变化和塔里木生态治理等因素的影响,罗布泊水位不断升高。当地居民利用“人放天养”的方式养殖黄油蟹(原产于珠江流域咸淡水交界的海域)获得成功;每年农历6,7月刚经过三次脱壳(幼蟹到成蟹至少要脱5次壳)的“六月黄”成为餐桌“新宠”(螃蟹的传统旺季在中秋节前后)。每当蟹子收获季节,当地电商以沙漠、湖泊为背景进行网红直播带货,罗布泊的“六月黄”被端上了北京、上海等大城市居民的餐桌。
(1)推测近年来罗布泊水位不断升高的主要原因。
(2)分析罗布泊适合养殖黄油蟹的水文条件。
(3)分析“六月黄”成为北京、上海等大城市居民餐桌新宠的原因。
(4)说明当地采用直播带货的方式销售螃蟹的主要目的。
【答案】(1)全球气候变暖,冰川融化规模扩大,补给水量增加;流域内降水增多;入湖径流水资源得到合理调配;流域内生态治理,植被恢复,地下水位上升。
(2)地处盆地最低处,利于可溶性盐类的富集;流域内气候干旱,湖水盐度较高;气候的大陆性强,春季湖水升温快;近年来,大量淡水汇入,水体盐度适宜,营养物质丰富;入湖水量增大,水位提高,养殖空间增大。
(3)“六月黄”为幼蟹,壳薄、肉嫩口感好(或产品优质);避开传统旺季,市场需求量大;水质优良,产品绿色环保;上市早,满足人们尝鲜的心理需求;北京、上海等大城市居民收入高,生活购物能力强。
(4)借助网红效应,提高产品知名度;借助电商销售网络,节约营销成本;优化购物体验,扩大销售市场;与消费者“面对面”答疑,提高销售效率。
【分析】本题以罗布泊黄油蟹为材料,涉及陆地水体补给关系、农业区位因素以及农业区位因素变化的相关知识,考查学生材料信息提取能力、地理知识调用分析能力,体现了区域认知、综合思维以及地理实践力的地理学科核心素养。
【详解】(1)根据材料信息“新疆罗布泊位于塔里木盆地东部的盆地最低处,海拔约780m,塔里木河、孔雀河、车尔臣河、疏勒河等汇集于此。”可知,罗布湖位于我国西北内陆地区,湖泊主要补给方式依靠高山冰雪融水补给为主,近年来全球气候变暖,气温上升,冰雪融量较大,入湖补给量多,湖泊水位上升;根据材料“近年来,受全球气候变化和塔里木生态治理等因素的影响,罗布泊水位不断升高。”可知,随着塔里木河流域的生态治理,该地区空气湿润度增加,会导致局部大气降水增多,入湖水量增加,湖泊水位上升;植被的恢复与流域的生态治理,有利于地下水位的升高,植被具有涵养水源和增加下渗的生态功能,是地下水补给湖泊水较多,湖泊水位升高。
(2)根据材料信息“新疆罗布泊位于塔里木盆地东部的盆地最低处,海拔约780m,塔里木河、孔雀河、车尔臣河、疏勒河等汇集于此。”可知,罗布泊地势较低,位于盆地最低处,地表径流再次汇聚,有利于营养盐类的汇聚,水体营养盐类含量较高;流域内气候干旱,蒸发量大于降水量,导致湖水盐度较高,适宜黄油蟹的生长;该地以温带大陆性气候为主,春季气温回升较快,温度条件适宜;随着全球气候变暖,导致冰雪融水量增加,大量淡水湖水,水体的盐度适宜;湖泊水量较大,水位较高,可用于黄油蟹养殖的水域面积较大,养殖空间增大。
(3)根据材料“当地居民利用‘人放天养’的方式养殖黄油蟹(原产于珠江流域咸淡水交界的海域)获得成功”可知,罗布湖为螃蟹生长提供了良好的生存环境,自然养殖的螃蟹,受人类干扰较少,水质较好,螃蟹品质更好,营养价值更高;根据材料“每年农历6、7月刚经过三次脱壳(幼蟹到成蟹至少要脱5次壳)的‘六月黄’成为餐桌‘新宠’(螃蟹的传统旺季在中秋节前后)。”可知,进入市场的是幼蟹,其皮薄,肉嫩,口感佳;螃蟹一般进入市场的时间是八九月份,罗布湖螃蟹六七月进入市场,与其竞争的同类较少,增加市场竞争力,扩大销售市场;该地区人类活动较少,水质较好,“六月黄”为绿色环保产品;上海和北京等大城市的居民经济收入较高,消费能力较强等。
(4)借助直播扩大宣传,提高螃蟹知名度,进一步开拓市场,增加收入;减少中间销售环节,降低市场营销成本;及时了解用户需求,提高适应市场的能力;能够优化消费者的购物体验,扩大销售市场;带动信息网络、仓储物流、包装加工等相关产业的发展。
26.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经我国科学家初步测算,历史上罗布泊面积达l万平方公里左右,公元450年以后,罗布泊地区的社会经济和自然环境发生巨大变化,面积逐渐缩小,后因塔里木河下游断流,20世纪70年代末罗布泊湖水完全干涸,湖面露出坚硬的钾盐壳。科学家们经多年考察发现,罗布泊入湖泥沙很少,区域内分布有大量的遗址。
(1)概括罗布泊地区已发现遗址的分布特征。
(2)分析罗布泊入湖泥沙少的自然原因。
(3)说明罗布泊地区钾盐壳的形成过程。
(4)国家提出逐步恢复罗布泊及周边生态。你认为近期可采取哪些措施?
【答案】(1)分布在(历史时期)罗布泊的四周及入湖河流的两岸。
(2)降水少,河水下渗、蒸发,流量小;入湖周边地势低平,流速慢,河流搬运力弱;泥沙沿途沉积,入湖河段河流含沙量小。
(3)地壳中的钾盐易溶解,随径流注入湖泊;罗布泊为广阔的内陆湖,湖面蒸发旺盛;加之河水断流,钾盐日渐沉积并出露地表。
(4)河流上中游退耕育林,实施农业科技节水,合理调配流域水资源,罗布泊周边营造绿化带。(任意三点即可)
【分析】本题以罗布泊地区为材料,设置3道小题,涉及遗址的分布特征、钾盐壳的形成过程等相关知识点。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的能力,体现区域认知、综合思维的学科素养。
【详解】(1)罗布泊地区位于内陆,水源限制了人类活动。结合图及图例分析,罗布泊地区已发现遗址分布在(历史时期)罗布泊的四周及入湖河流的两岸。
(2)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罗布泊位于干旱地区,由于降水少,蒸发、下渗作用强, 因此河流流量少,携带泥沙较少;此外根据图中信息,罗布泊位于塔里木盆地,地势低平,流速慢,携带泥沙能力弱,此前携带的泥沙在入湖之前发生沉积,因此罗布泊入湖河流泥沙含量少。
(4)塔里木河是罗布泊的主要水源,在河流上中游退耕育林,保护河流水源地;实施农业科技节水,减少因农业生产的水资源消耗;合理调配流域水资源,罗布泊周边营造绿化带。
2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塔里木盆地东端的罗布泊,是塔里木河等河流汇集之地,曾为中国第二大咸水湖,全年盛行东北风,现已干涸,仅为大片盐壳,呈现灰白色。下图右侧分别为我国A、B、C三地土壤景观图。
(1)从地理环境整体性角度分析B地土壤有机质含量高的原因。
(2)C为罗布泊,从地理位置角度说明罗布泊盐壳形成的原因。
(2)位于河流下游,盐分集中;深居内陆,远离海洋,水汽少;位于塔里木盆地内部,夏季热量不易散发,蒸发量大。
【分析】本题以我国A. B、C三地土壤景观图及罗布泊相关文字为材料,涉及土壤的影响因素、盐壳的成因等相关知识,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的能力,体现了区域认知、综合思维、地理实践力的地理学科核心素养。
【详解】(1)B地位于东北地区,为温带季风气候,气候特征为夏季高温多雨,冬季寒冷干燥。夏季高温多雨,所以植被茂密,枯枝落叶量较大,土壤的有机质来源比较丰富;冬季气候寒冷,微生物活动微弱,土壤有机质分解速度慢,有机质易在土壤中积累;平原为主的地形平坦广阔,地表物质的迁移速度慢,有机质流失少,因此B地土壤有机质含量高。
(2)读图可知,罗布泊位于河流下游,盐分随着水流在此地汇聚;罗布泊深居内陆,距离海洋较远,降水少,空气湿度小;罗布泊位于塔里木盆地内部,受地形影响,夏季热量不易散发,气温高,蒸发旺盛,盐分随水分的蒸发不断在地表聚集,形成盐壳。
28.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罗布泊位于新疆塔里木盆地东部,气候干旱,仅春夏有少量阵雨,春秋季多大风,植被稀少,仅在河流下游原罗布泊湖滨地带有少量植被分布。罗布泊内雅丹地貌由较为坚硬的粉砂岩构成,但该地雅丹地貌表层存在显著岩层软化现象,形态更为低矮。下图分别示意罗布泊地区主要气象要素月均变化特征
(1)根据罗布泊所处的地理环境,分析该地植被的生长习性。
(2)据图指出罗布泊湿度最低的月份并说明其气候原因。
(3)判断罗布泊雅丹地貌区盛行风向,并说明判断依据。
(4)分析罗布泊雅丹地貌较为低矮的原因。
【答案】(1)该地冬季气候寒冷,植被耐寒;夏季气温高,蒸发量大,降水稀少,植被耐旱;全年晴天较多,植被喜光;春秋多大风,植被抗风;滨湖地带多盐碱,植被耐盐碱。
(2)4月份,雨季未到,降水少;春季气温回升快,多大风,蒸发旺盛;
(3)盛行风向:东北风。判断依据:该地雅丹个体形态狭长,呈东北——西南走向;最高点位于东北端,东北端陡峭,被风力侵蚀强,为迎风面。
(4)该地气候干旱,昼夜温差大,风化作用强;春夏阵雨浸润软化岩石表层,且空气湿度大,夜晚水汽凝结,削弱了岩石的抗侵蚀能力;多大风,风力侵蚀作用强,使罗布泊雅丹形态更为低矮。
【分析】本题以罗布泊雅丹地貌为背景,设置4道题目,知识点涉及植被类型、气候类型及其成因、风成地貌的特点及其成因,考查学生地理知识的迁移与调动能力,蕴含综合思维、区域认知等地理学科核心素养。
(1)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通过自然环境特征推测植被的生长习性,从气候角度,该地冬季气候寒冷,植被耐寒;夏季气温高,蒸发量大,加之身居内陆,降水稀少,植被耐旱;位于西北内陆地区,全年晴天较多,植被喜光;结合材料内容,春秋多大风,植被抗风;干旱地区容易形成盐渍化,滨湖地带多盐碱,植被耐盐碱。
(2)通过阅读相对湿度折线图,4月份罗布泊湿度最低;从气候角度思考相对湿度低的原因:雨季未到,降水少;春季气温回升快,多大风,蒸发旺盛;
(3)罗布泊雅丹地貌区盛行风向:东北风。判断依据:该地雅丹个体形态狭长,呈东北-西南走向,风向与雅丹个体延伸方向相同;最高点位于东北端,东北端陡峭,被风力侵蚀强,为迎风面,因此盛行风向为东北风。
(4)罗布泊雅丹地貌较为低矮反映出风力侵蚀作用强和雅丹抵抗能力弱;从风化作用强度分析,该地气候干旱,昼夜温差大,风化作用强;从雅丹抵抗风蚀能力分析,春夏阵雨浸润软化岩石表层,且空气湿度大,夜晚水汽凝结,削弱了岩石的抗侵蚀能力;从风力侵蚀作用分析,西北内陆地区多大风,风力侵蚀作用强,使罗布泊雅丹形态更为低矮。
“无人区”
又称“生命的禁区”
你听说过哪些无人区呢?
1.不能经过的死亡之洞——印尼爪哇谷洞
印度尼西亚的爪哇岛,就像上帝赐予亚当和夏娃的伊甸园一样美丽、富饶。伊甸园里有上帝明令亚当、夏娃不需采食的禁果,在印尼的爪哇岛上也有一个活物禁入的区域,这就是凶名赫赫的印尼死亡谷--爪哇谷洞。
2.难免一死的死亡地带——堪察加半岛
前苏联的堪察加半岛克罗诺基山区的“死亡谷”,地势凸凹不平,坑坑洼洼。这条山谷长达2千米,谭老师地理工作室综合整理宽100一300米左右。山谷中的不少地方有天然硫磺嶙峋露出地面,到处可见狗熊、狼獾以及其他野兽的尸骨,十分凄凉。
3.无脑婴儿产地——巴西库巴唐
巴西有一座令人闻之色变的城市,那就是库巴唐。在巴西热带群山的丛林掩映下,这座城市看起来风光不错,但就在这里,出现过一件怪事。大约20年前,这个城市降生了几十个没有脑子的婴儿,库巴唐一夜之间得到了一个恐惧的名字——-死亡之谷”。
4.人间地狱,动物天堂——美国死人谷
1949年春,有一支做黄金美梦的勘探队来到这里,结果有去无回,全军覆没。看起来,那些动物在死人谷里生活得十分逍遥自在,但为什么人类进去就是有进无回呢?这个奥秘还未揭晓。
5. 动物墓场,人类天堂——意大利死亡谷
每年在此死于非命的动物多达3万多头,但人们就是找不出它们死亡的原因,被称为"动物的墓场"。在7个世界最著名恐怖景区排名第五。
中国四大无人区
羌塘、可可西里、阿尔金和罗布泊是我国的四大无人区,人烟稀少,神秘莫测,被认为是人类生命的禁地,必须全副武装,充足准备才能深入其中探秘。
其实,无人区里也藏着一座座美丽的童话园,上天在这里恩赐了无穷无尽的视觉盛宴和惊喜。
阿尔金:野性之地 亘古荒原
苍凉阿尔金——“野性”是这里的代名词……
阿尔金山的确是一片不折不扣的 “生命禁区”——由于没有植被,即使是同样的海拔,在这里缺氧也会更为严重;而且,一旦进入阿尔金山,人们瞬间就会陷入一种“三无”境地 :无信号、无道路、无给养。更何况在四处冰川的高难度道路上,随时还可能遇到野牦牛、棕熊等危险野兽。
阿尔金无人区平均海拔4500米,是中国国内第三大自然保护区,被认为是“荒原上最后的壮美”。由于保护区周围被高山隔阻,气候寒冷缺氧,人迹罕至,保留着以藏羚羊、野牦牛、藏野驴三大高原有蹄类野生动物为主要种群、保存完好的原始高原生态类型。
魔鬼谷在阿尔金山自然保护区东端,就是这个景色迷人的峡谷,却被人们视为有魔鬼的禁区,充满着恐怖的气氛。在当地流传着许多关于“魔鬼”的神秘传说。这里是一个雷击区,这里有大面积强磁性的玄武岩,还有大大小小30多个铁矿脉及石英体。
由于湿空气受昆仑山主脉和祁曼塔格山脉的阻挡,汇集谷内,形成雷雨云,加上地下磁场的作用,常产生“雷暴”现象。
阿尔金核心区是封闭型山间盆地,群峰巍峨,峡深谷幽,丛林莽莽,人迹罕至,是各类野生动物的天然乐园。
罗布泊:楼兰故地,地球之耳
罗布泊和因它而繁盛的楼兰古国,一度吸引了很多国内外的探险者。几千年来,不少中外探险家来罗布泊考察,写下了许多专著和名篇,发表了不少有关罗布泊的报道。但是,由于各种局限和偏见,也制造了许多讹误,为罗布泊罩上了神秘的色彩。
罗布泊在新疆若羌县境东北部,曾是中国第二大内陆湖,海拔780米。罗布泊曾有过许多名称,有的因它的特点而命名,如坳泽、盐泽、涸海等,有的因它的位置而得名,如蒲昌海、牢兰海、孔雀海、洛普池等。
元代以后,称罗布淖尔。在20世纪中后期因塔里木河流量减少,周围沙漠化严重,迅速退化,直至20世纪70年代末完全干涸。
盆地中塔里木河、孔雀河、车尔臣河、疏勒河等汇集于此,曾经形成了巨大的湖泊。此后湖水减少,楼兰城成为废墟。1921年后塔里木河断流,湖水又有加,1942年测量时湖水面积达3,000平方公里。1962年湖水减少到660平方公里。
1970年以后干涸,主要原因是因为塔里木河两岸人口突然增多,不断向塔里木河要水,使其长度急剧萎缩至不足1000公里,使300多公里的河道干涸,导致罗布泊最终干涸。
自20世纪80年代美国公布已干涸的罗布泊“大耳朵”卫星照片以来,“大耳朵”被认为是罗布泊东湖的干涸湖盆。在已经结束的“重走彭加木科考探险之路”科学考察中,研究人员发现了罗布泊东湖连续向西延伸的湖岸线,由此测算出罗布泊古湖面积超过1万平方公里。罗布泊由于形状宛如人耳,被誉为“地球之耳”。
可可西里:生命之舟,千户之母
青海可可西里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为中国最大的无人区之一,因其自然环境的险恶,拥有独一无二的自然景观,尤其以藏羚羊及相关环境保护问题引起了社会各方面的重视。缓冲区外围划分的实验区可以进入旅游观光,游客可以选择自驾游穿越可可西里。
这里有许多奇特的自然景观,如山谷冰川,地表冻丘、冻帐、石林、石环、多彩的高原湖泊,盐湖边盛开的朵朵“盐花”,以及现代冰川下热气蒸腾,水温高达91℃的沸泉群等,组成了特有的旅游资源。乌兰乌拉山末端长达2000米的海相侏罗系剖面,对于开展地质、古地理、古生物等科学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
“无人区”在西藏的西北部,面积有60万平方公里,平均海拔高5000米。这片地方除了高山、湖泊、草原和野生动物,几乎荒无人烟。
历史上,曾经有一些人去探险,可是不是因为缺吃,就是因为迷失方向,很少有人生还,“无人区”在人们的印象中,是一个荒凉、恐怖的世界。直到近些年,这块美丽而神秘的面纱才被揭开。
可可西里被誉为青藏高原珍稀野生动物基因库,在自然环境保护,生物多样性保护,科学研究和生态探险旅游等方面具有重要的科研和生态价值。
羌塘:藏地之北,高原尽头
羌塘在藏语中意思是“北方高地”,特指藏北高原,平均海拔5000米以上,是我国地势最高的一级台阶,被称为“世界屋脊的屋脊”。同时是中国五大牧场之一,位于昆仑山脉、唐古拉山脉和冈底斯山脉之间,它不仅是野生动植物的天堂,同时也是一个具有丰厚沉积层的文化沃土。
西藏羌塘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是全国第二大自然保护区,是仅次于格陵兰国家公园的世界第二大陆地自然保护区,也是平均海拔最高的自然保护区,主要保护对象为保存完整的、独特的高寒生态系统及多种大型有蹄类动物。
羌塘自然保护区是高原荒漠生态系统的代表地区,这里不仅有星罗棋布的湖泊,空旷无边的草场以及皑皑的雪山和冰川,而且有众多的濒危野生动植物。
走进这片位于昆仑山、念青唐古拉山、冈底斯山脉之间,苍茫而辽阔的荒原,就仿佛走进远古的童话世界,行进几百公里都不见人烟。直到今天,这里的山还是以前的山,这里的水还是以前的水,这里仍然黄沙滚滚,断断续续的沼泽,一望无际的戈壁,还有枯黄的草原。
羌塘的美,如果你没有身临其境,一定无法只用简单的言语所能完全描述,若对极限户外痴迷,一定要感受一下羌塘高地上自由新鲜的空气。
习题链接
材料一 罗布泊曾经是我国第二大内陆湖,区内构造相对稳定,伴随湖盆演化,现已干涸。白龙堆雅丹地貌分布在罗布泊东北部一带,主要是在以灰白色砂泥岩夹石膏层为主的湖相沉积物的基础上发育的,垄岗一般高10—20米,长200—500米,也有长达数千米的。白龙堆雅丹地貌北部沉积物中有丰富的盐类物质,这是有别于其他区域雅丹地貌的沉积物特征。
材料二 罗布泊“大耳朵”之谜源于20世纪80年代美国学术杂志公布的一张罗布泊的卫星照片。其影像形状酷似人的耳朵轮廓,有八道“耳轮”线,还有“耳孔”“耳垂”。
材料三 下面分别为罗布泊“耳轮”位置及遥感图、白龙堆雅丹地貌景观图。
(1)简析罗布泊“耳轮”的成因。
(2)说出白龙堆雅丹地貌的延伸方向和形成过程。
(3)现在的罗布泊寸草不生,被称作“死亡之海”,试推测其干涸的原因。
(4)分析干涸的罗布泊对周边自然环境产生的深刻影响。
答案解析
(1)受气候变化的影响,罗布泊面积经历了多次收缩,每收缩一次,就形成一道“耳轮”线。
(2)延伸方向:东北—西南方向。形成过程:早期该地地势低洼,积水成湖,受河流补给与干旱气候交替作用,湖底沉积形成白色砂泥岩夹石膏层;河流补给减少,加之气候变干,蒸发旺盛,湖盆逐渐干涸,原来受流水冲蚀形成的沟谷,后来在定向风的侵蚀作用下形成了雅丹地貌。
(3)气候变干,蒸发加剧;入湖河流沿岸人口增加,生产生活用水剧增,导致河流下游断流;上游兴修水利工程截水;掘堤引水,河道变迁。
(4)局地气候变干,气温日较差、年较差增大;生物多样性减少;土地沙漠化速度加快;地下水位下降,湖区盐碱土广布,湖盆岩层在强烈的风蚀作用下形成雅丹地貌。
第(1)问,结合材料“罗布泊曾经······干涸”及图示信息可判断出“耳轮”线应是湖水退缩过程中形成的湖岸线,应当是由于气候变化导致了湖泊面积多次收缩。
第(2)问,雅丹地貌的延伸方向应与盛行风向相同,结合风频图可判断出延伸方向为东北—西南方向。根据材料“罗布泊曾经是我国第二大内陆湖”“区内构造相对稳定”“已干涸”并结合所学知识进行分析即可。第(3)问,罗布泊干涸的原因可从气候变化、人类用水、河道变迁、工程截水等角度分析。第(4)问,干涸的罗布泊对自然环境的影响可从气候、土壤、生物、水文、地貌等
【推荐阅读】
5G备考资源,随问随答,专题设计,优质课件,请扫码加入知识星球
注:本文由谭老师地理工作室综合自各地理公众号等,一并致谢!若引用不当可以随时文末留言联系注明来源或删除,欢迎大家标注来源转载、文末点击分享、收藏、点赞、在看就是我们更新的动力!点击阅读原文,获取更多内容。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