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可能听说过厄尔尼诺,觉得它只是天气预报里的专业术语,其实它正在变成一种致命武器。
81%的海洋生物和89%的陆地生物在短短6万年内消失。
19世纪初的圣诞节前后,秘鲁渔民发现了一个奇怪的现象。
海水突然变暖,鱼群消失了,成群的鹈鹕和鸬鹚饿死在海滩上,原本富饶的渔场变成死寂的海域。
渔民们不知道发生了什么,只能把这个灾难归咎于上帝,称之为"厄尔尼诺"——西班牙语里"圣婴"的意思。
这个名字听起来挺温柔,实际上是个杀手。
让我们看看它到底怎么运作。正常年份,太平洋表面有股从东向西的信风,把温暖的海水吹向亚洲。
东太平洋的冷水会上涌,带来大量营养物质,养活了秘鲁沿海的渔场。这套系统运转了几千年,养活了无数人。
厄尔尼诺来的时候,一切都乱了。
信风减弱,甚至反向,西太平洋堆积的暖水突然往东涌,东太平洋的冷水上涌停止。海面温度比正常值高出0.5℃以上,持续6个月,就算一次厄尔尼诺事件。
听起来0.5℃不算什么?这点温差足以改变全球气候模式。
科学家后来发现了四个环环相扣的机制。赤道中东太平洋信风减弱,西太平洋西风增强。暖水向东传输,中东太平洋的海水上涌减弱,对流活动加强,海表水温升高。沃克环流,那个让地球大气循环的巨大系统开始减弱。
大气和海洋之间的平衡被打破了。
更诡异的是,厄尔尼诺和地球自转还有关系。中国科学家韩延本发现,当地球自转速度达到最大值后开始变慢,大约半年后,厄尔尼诺就可能出现。
1982-1983年和1997-1998年那两次超强厄尔尼诺,都印证了这个规律。
地球在用自己的方式告诉我们,系统快要失控了。
1951年以来,厄尔尼诺事件发生了21次。
其中有3次特别凶猛:1982-1983年、1997-1998年、2014-2016年,每次都带来灾难。1998年,我国长江流域和东北地区发生特大洪涝,直接原因就是前一年的超强厄尔尼诺。
2014-2016年那次更夸张。从2014年9月开始,持续了整整18个月,成为有记录以来持续时间最长的厄尔尼诺之一。海温持续7个月比正常值高出2℃以上,峰值时高出2.9℃。
这个数字意味着什么?意味着太平洋变成了一个巨大的热水池。
2023年的厄尔尼诺更诡异。它提前1-2个月出现,突破了科学家所说的"春季障碍"——通常春季风向最不稳定,厄尔尼诺很容易"夭折",这次它硬是冲过来了。
气象学家周兵说,这次事件比预想的进程来得早,发展空间更大。
欧盟气候监测机构的数据显示,2024年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达到422ppm,甲烷浓度达到1897ppb,都是创纪录的水平。厄尔尼诺叠加温室气体排放,产生了"1+1>2"的效应。
2024年初,厄尔尼诺改变了全球天气模式,热带地区变得更热更干,植被生长不良。土壤分解加速,野火频发,释放出大量碳。本该吸收二氧化碳的土地生态系统,变成了碳排放源。
到了2024年春季,这次厄尔尼诺事件结束,科学家预测,夏季赤道太平洋将进入拉尼娜状态——和厄尔尼诺相反的冷水期。
这种年内从厄尔尼诺快速转向拉尼娜的现象很罕见。海温变化振幅大,气候预测难度倍增。就像一辆高速行驶的车突然急刹车再倒车,系统承受不了这种折腾。
2015年冬季,热带印度洋平均海温距平接近0.8℃。
这个数字超过了该区域海温距平的两倍标准差,成为1980年以来历史同期最高值。海洋就像一个巨大的蓄热池,储存的热量开始释放。
厄尔尼诺通过一种叫Rossby波的大气波动,在菲律宾附近产生异常反气旋环流。这个反气旋影响了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的强度和位置。
2015年秋冬季,我国长江以南大部地区降水偏多,多场强降水导致部分地区出现严重"冬汛",华南地区冬季降水量达到历史最高值。
该下雪的地方在下雨,该下雨的地方在干旱。
2009年6月至2010年4月那次厄尔尼诺,给我国带来明显高温热浪。2009年秋季到2010年春季,西南地区出现有气象记录以来最严重的秋冬春连旱。田地龟裂,水库见底,数千万人饮水困难。
印度的情况更糟。剑桥大学拉米特·德布纳特领导的研究团队发现,致命热浪给印度农业、经济和公共卫生造成了前所未有的负担。
气候变化破坏了该国为减少贫困所付出的几十年努力。一场厄尔尼诺,让发展中国家倒退十年。
1998年的厄尔尼诺更凶残。澳大利亚和亚洲上千人死亡,对农作物、基础设施和采矿业造成的损失高达数十亿美元。
它引发了东南亚的森林大火,导致南美渔业资源骤减,使巴布亚新几内亚70万人口受到威胁。
最可怕的案例发生在1975年。
那年厄尔尼诺年内转向拉尼娜,极端天气接踵而至,8月,河南省驻马店等地区遭遇特大暴雨。1万多平方公里的土地上,60多个水库相继垮坝溃决。
近60亿立方米的洪水肆意横流,1015万人受灾,超过2.6万人死亡,倒塌房屋524万间,冲走耕畜30万头。京广线被冲毁102公里,中断行车16天。直接经济损失近百亿元。
这不是天灾,是气候系统失控后的必然结果。
中国地质大学孙亚东教授团队,用了多年时间研究2.52亿年前的岩石。他们在化石里发现了一个惊人的秘密:二叠纪末的生物大灭绝,是由一场"超级厄尔尼诺"启动的。
这场灭绝有多严重?81%的海洋生物和89%的陆地生物在短短6万年内消失。
三叶虫灭绝了,腕足动物几乎全军覆没,陆地上的单弓类动物和许多爬行动物也死光了。生命系统遭到重创,完全恢复用了500万年。
地球上的生命,差点就此终结。
科学家通过研究一种叫牙形刺的微小生物化石,重建了当时的海洋温度。他们发现,低纬度和中纬度地区的温度梯度显著下降——意思是,整个地球变得到处都热。
气候模型模拟显示,当时的厄尔尼诺事件比现在强烈得多,持续时间也更长。到处都变得太热,物种根本没有能力适应或进化得足够快。
海洋和陆地的灭绝机制不同。大洋缺氧杀死了海洋生物——温度升高导致海水含氧量下降,鱼类窒息而死,陆地生物则是被高温直接烤死的。
冈瓦纳大陆上多数地区的陆地灭绝,甚至早于海洋灭绝和全球变暖。
这说明什么?说明当气候系统跨越临界点,灾难会以超出想象的速度到来。
显生宙以来,地球上出现过数十个大火成岩省,就是超大规模的火山喷发,熔岩体积达到百万立方公里级。
引发极热事件的只有十几个,导致生物大灭绝的更少,达到二叠纪末那种规模的,绝无仅有。
这挑战了我们对地球气候系统拐点的认知。
不是每次火山喷发都会导致灭绝,只有当它触发了"超级厄尔尼诺"这种极端海气相互作用,才会引发全球性的生态崩溃。
海洋变暖、大气环流紊乱、极端天气频发、生态系统崩溃,这些环节一旦连起来,就是死亡螺旋。
2.52亿年前的教训摆在这里。
现在的问题是人类排放的温室气体,会不会再次触发这种死亡螺旋?
2024年成为最热年份,2023年和2024年连续两年极端高温,厄尔尼诺的频率和强度都在增加。科学家说,在全球变暖的背景下,厄尔尼诺的气候效应具有更强的不确定性。
说白了,我们不知道下一次厄尔尼诺会带来什么。
可能是一次普通的高温,也可能是气候系统的临界点,一旦跨过去,就再也回不来了。
秘鲁渔民看到的那些死去的海鸟,印度农民经历的致命热浪,河南驻马店垮掉的60多座水库,都是警告信号。
2.52亿年前,地球用81%的海洋生物和89%的陆地生物,换来了一次惨痛的教训。那次灭绝之后,恐龙成为主导物种,统治地球1.6亿年。恐龙也灭绝了,哺乳动物和人类才有机会崛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