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5日8时50分,新疆克州乌恰县遭遇强沙尘侵袭,在乌恰县波斯坦铁列克乡415县道多个路段,大风裹挟沙尘造成道路能见度不足10米,来往车辆难以看清路面,被困风沙中。
截至12时10分,大风沙尘逐渐退去,受风沙影响路段逐渐恢复正常通行,民警共疏导车辆680余辆、1800多人。
近期,中东部迎来一场大回暖,江南多地最高气温冲上30℃,体验超前暖热。不过寒潮已经“发货”,这场轰轰烈烈的大回暖即将被阻断。26日至29日,受寒潮影响,我国大部地区将迎“气温大跳水”,局地气温降幅超20℃。
除了猛烈降温,寒潮还将给我国大部地区带来大风天气,新疆、内蒙古、甘肃以及华北北部等地阵风7至9级,局地10至11级。受大风天气影响,今天新疆东部和南部、内蒙古中西部、甘肃西部、宁夏、陕西北部、山西中南部、河北南部、河南北部、山东南部、江苏北部等地的部分地区有扬沙或浮尘天气,其中,新疆东部和南部、内蒙古西部、甘肃西部等地的部分地区有沙尘暴,局部有强沙尘暴。
北京暖热之后接“10级强风”
今天,北京局地出现10级左右强风。强风卷起扬沙,路边电动车、自行车倒了一片,中小学、相关培训机构停止户外活动。前几天还暖如初夏,为何这场强风来得这么突然?北京市气象台首席预报员翟亮告诉记者,北京3月份多大风天气,这是正常现象,今天下午风就会慢慢减小了。
翟亮介绍,这次大风是受一个发展较强的气旋的影响,气旋后部跟着比较明显的冷空气,因此整个京津冀一带出现了明显的气压梯度增大,也就导致了北京此次强风。
这场风为何感觉“突如其来”?昨天下午,北京市发布了大风蓝色预警,显示北京有7级左右阵风,山区局地可达9级。“今天早晨由于冷空气强度较强,有些地方阵风达到了八九级,所以今天6时55分将大风预警升级到黄色。”翟亮告诉记者,这场冷空气影响北京的时段主要是在今天凌晨到中午前后,下午风就会慢慢减小了。
“未来几天北京还会有大风天气,比如在26日到27日,还有一波冷空气带来相对明显的大风天气,预计阵风能够到七八级,还有可能会带来一些沙尘。”翟亮说。整体来说,北京从前几日的暖热到如今的大风天气,都和冷空气相关。
北方多地连续出现沙尘污染
23日,北京、呼和浩特等多个中国北方城市出现沙尘污染。
国家大气污染防治攻关联合中心密切关注,分析此次沙尘天气的影响和发展趋势。22日午后起,一股沙尘气团在强西北风作用下逐步向东南方向推移。受其影响,内蒙古中西部、宁夏北部、陕西北部、山西北部等地PM10浓度显著上升。截至23日10时,内蒙古巴彦淖尔、乌海空气质量达到小时严重污染水平,其他受影响城市为小时轻至重度污染水平;北京市PM10浓度从23日凌晨起显著抬升,峰值浓度已达到小时轻度污染水平。
专家分析,近期沙尘天气比较频繁有两方面原因。一是蒙古国和中国北方地区气温偏高,导致地表积雪覆盖范围缩小、含水率下降,这是有利于沙尘发生的热力因素。二是近期冷空气活动频繁,22日北方地区风力明显增强,内蒙古普遍达到6级及以上,局地超过8级,这是诱发沙源地起沙的动力因素。
对于沙尘天气后续影响,专家指出,23日,沙尘气团将在偏西风作用下继续向东移动,陆续影响京津冀及周边地区。北京持续受到上游沙尘影响,23日傍晚至前半夜,PM10峰值浓度可能达到小时中至重度污染水平。
24日,据中央气象台网站消息,24日至27日,受冷空气大风影响,北方地区多沙尘天气。新疆东部和南部、青海北部、甘肃大部、内蒙古大部、宁夏、陕西中北部、华北、黄淮、江汉北部等地有扬沙或浮尘天气,其中,新疆东部和南部、内蒙古中西部等地的部分地区有沙尘暴或强沙尘暴。
如何科学认识沙尘暴,新华网专访了中国林科院首席科学家、三北工程研究院院长卢琦。
记者:据中央气象台预报,北方将出现大范围大风沙尘天气。请您谈谈近期沙尘天气的主要成因。
卢琦:每年的3—5月,是我国北方地区沙尘天气的多发期。沙尘天气的发生有三个要素。一是地表沙物质,二是有大风,三是局地有冷热交换的湍流。春季冷空气活动偏多,大风天气比较多,再加上有局部的湍流,就容易发生局地和大范围的沙尘天气。影响我国的沙尘源既有境内的,也有境外的,我国北方有八大沙漠、四大沙地等地表沙源。
记者:最近十多年来,大家对天气状况整体感觉是越来越好,为什么沙尘天气还在持续出现?
卢琦:据监测,最近十年沙尘天气变少了。但是沙尘天气作为一个自然过程,它有一些周期性的变化,少了并不等于没了。沙尘天气主要受每年大风、降水等自然条件的影响。举例说,如果上一年份或者春季降水充沛,沙尘就会变少。如果降水比较少,干旱的年份再遇上强风,那沙尘就会变多。我觉得这种周期性的变化都是一个自然的过程。沙尘暴是目前人类不可抗拒的自然现象,会长期存在。但通过种树种草等生态工程建设是减缓沙尘天气的有效措施。
记者:如果遇到不同程度的沙尘天气,大家分别该怎样应对?
卢琦:就像地震、海啸,沙尘是一个自然现象和自然的天气过程。我们本身没有太好的办法来抗衡它,现在主要的应对就是防御、躲避,直到大晴天气回归。
我们国家现在有很好的预报机制,气象部门提前3-5天甚至一周就能开始向公众预报沙尘天气。那我们知道了就要做好个人防护,比如关闭门窗、小心高空掉落物等。严重的时候甚至要通知大家减少外出,更不要进行户外活动。林草部门也要注意做好新栽植被的保水保墒,不要在沙尘天气组织植树造林种草活动。
记者:经常有这样的呼吁,大概是“要以积极的正常心态看待沙尘天气”,您怎样看待这样的说法?沙尘天气将来会通过人类的努力消失吗?
卢琦:沙尘天气是一个自然的存在,在没有人类之前就已经有沙尘了。那我们应该放平心态,坦然面对。除了前面提到的防护意外,我们也要采取积极治理的态度和措施来迎接挑战。要科学认识沙尘暴,在形成沙尘暴的要素中,天气系统是人类难以控制的,但土地沙化是可防可治的。在沙尘源区和路径区种树种草,可以增加地表植被,防治土地沙化,减少沙源面积,对于减缓沙尘暴发生频次和强度、降低灾害损失具有一定作用,通过种树种草等生态工程建设不可能根除沙尘暴,但需要长期坚持,久久为功。
义务植树是每个公民应尽的责任,像每年3月12日植树节提倡的那样,我们每个人坚持植树造林,荒山披锦绣,沙漠变绿洲。
在此我也呼吁大家,积极参与和投身到“三北”工程建设中来,多多植绿,多多为生态建设作贡献。
记者:就像这次一样,每逢沙尘天气来临,大家都会通过预报预警而提前了解到。请问监测在沙尘暴防御和应急方面的有什么重要作用?从国际层面,我国沙尘暴防御和应急处于什么水平?
卢琦:东北亚区域是沙尘天气和沙尘暴的多发区和频发区。所以我国在科学研究、监测、预报、预警这方面,是走在国际前列的。
气象部门现在基本能做到7—10天甚至长周期的预报和预警。上一次沙尘我们是提前了5天就已经做出了准确的预报和预警。我们现在也在积极参与东北亚的沙尘暴的监测预警网络。
记者:我们看到沙尘天气预测新闻中,往往会有“经气象、林业、草原、荒漠化等领域专家联合会商预测”这样的话。沙尘天气预测为什么会有多领域的专家参与?
卢琦:沙尘暴灾害是一种涉及多部门,多行业的自然灾害。需要气象、林草、应急管理、自然资源、环保等多部门合作,形成合力共同应对。其中大气过程是由气象部门负责的,地面状况是由我们林草部门负责,所以在会商的时候,要多领域专家参与,从而形成大家会商的结果,来作为我们多部门共同应对应急的决策措施。国家林草局和中国气象局自2003年建立沙尘天气会商机制以来,经过20多年逐步完善,形成了年度、月度、周度和重要时段等会商机制,在沙尘天气监测预警和应急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
近年来,我国沙尘天气的频次有所减少,但它从未消失,未来也会长期存在。冷空气和大风影响范围垂直方向在千米以上高空,20米、30米高的防护林可阻挡部分地表的粗沙,但远不能挡住被大风带上高空的粉砂和黏粒。
据国家林业和草原局监测显示,近20年,我国春季(3-5月)沙尘天气总体上呈现次数减少、强度减弱的趋势,已由上世纪60年代年均20.9次减少到近10年年均8.4次,沙尘日数平均每10年减少1.63天。现阶段,我国仍处在沙尘天气偏少的背景下,但沙尘频次受到中高纬度大气环流的直接影响,会呈现出一定的年际变化特征,例如2017年和2022年沙尘暴次数均为1次,2021年沙尘暴次数为4次。
卢琦表示,沙尘暴不能消灭,但土地沙化可防可治。土地沙化是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共同作用导致的土地退化。沙化土地的治理是减少沙尘暴频率和危害的有效手段,我国的荒漠化防治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国家林业和草原局数据显示,40多年来,三北工程主攻防沙治沙,通过草方格固流沙,乔灌草钳流沙,封沙育林、人工造林种草等举措扼流沙,一片片绿色汇聚成一条绵延万里的“绿色长城”,阻强风、挡狂沙,让数千万亩沙地变为良田、果园和牧场,工程区森林覆盖率由1977年的5.05%提高到目前的13.84%,区域生态环境发生了显著变化,发挥出日益显著的生态效益。
我国“绿色家底”持续增厚
从塞罕坝创造“荒原变林海”的绿色奇迹,到塔克拉玛干沙漠系上绿色围脖;从“三北”工程三大标志性战役取得实质性进展,到累计建成“互联网+全民义务植树”基地2600余个……我国统筹推进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国土绿化工作不断迈上新台阶、取得新成效,为高质量发展增添优势、积攒后劲。
“绿色家底”持续增厚,但同建设美丽中国的目标相比,同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新期待相比,我国“缺林少绿”问题仍然突出:森林覆盖率、人均森林面积、森林蓄积量距离世界平均水平依然有差距;森林资源质量不高、分布不均;是世界上荒漠化面积最大、受影响人口最多、风沙危害最重的国家之一。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统筹推进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推动‘三北’工程标志性战役取得重要成果”。这意味着我们仍需厚植林草资源,持续推动国土绿化,久久为功、善作善成。
绿色是美丽中国的底色。
科学植绿,要实现数量质量并重。坚持适地适树、适时适法,根据自然地理气候条件、植被生长发育规律、水资源承载能力,合理选择树种草种,确保种一棵活一棵、造一片成一片。同时,还要充分发挥林长制引领作用,深入开展重大隐患排查整治,守护好来之不易的绿化成果。
林草产业是生态富民产业。
2024年全年,我国林草产业总产值达10.17万亿元。森林食物产量超2亿吨,成为继粮食、蔬菜之后的第三大重要农产品;全国经济林种植面积4666.7万公顷,年产值超2万亿元;林下经济利用林地面积4000万公顷,年产值约1万亿元。要坚持保护优先、合理利用森林资源,充分发挥森林“宝库”作用,不断夯实乡村全面振兴的“绿色引擎”,让生态优势源源不断转化为发展优势。
植树造林是助力“双碳”目标实现最经济实惠的方法。
据测算,目前我国林草年碳汇量超过12亿吨二氧化碳当量,居世界首位,是实现碳中和目标的“压舱石”,在减缓全球气候变化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巩固和提升林草生态系统碳汇能力,要扩大林草面积,增加林草碳库总量,提高林草资源质量,提升碳汇增量,加强林草资源保护,减少碳库损失。此外,还要创新林业碳汇应用场景,探索多种巩固提升碳汇能力途径与价值实现模式。
种下一株新苗,也是种下民生福祉。
2024年,我国城乡绿化美化水平持续提升。开工建设“口袋公园”6200余个,建设城市绿道7300余公里,满足城市居民对“推窗见绿,行路有荫,出门进园”的期待;通过实施水旁、路旁、村旁、住宅旁等区域绿化,农村人居环境不断改善,美丽乡村令人向往和眷恋。
春光无限好,植绿正当时。
植树造林,惠及的是人,依靠的也是人。坚持扩绿、兴绿、护绿并举,一茬接一茬种,一代接一代干,美丽中国的绿色成色一定更足,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生态根基更加牢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