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15日,中国北方12省市区出现大范围沙尘。这是近10年来影响我国最强的沙尘天气,也是北京地区时隔近6年再次遭遇沙尘暴。据气象卫星估算,可视的沙尘区面积约46.6万平方公里。
从太空观测沙尘暴,是怎样一种景象?
遥感卫星发现,这次沙尘暴的源头并不在中国。“葵花”静止气象卫星3月15日8时至14时的连续影像显示,土黄色的沙尘带发源于蒙古国南部,随着气流运动不断向南移动、扩散。
“风云四号A”静止气象卫星的观测也显示,代表沙尘的粉色色块跟随代表中层云的绿色色块,逐渐从蒙古国境内移动至我国北方。
静止气象卫星是在赤道上空、地球同步轨道上工作的气象卫星,高度一般在3万到4万公里之间。因为与地球自转同步运行,相对地球静止,它可以观测地球表面三分之一的固定区域,可对目标地区进行持续不断的气象观测。
“风云四号A”还精确识别了沙尘区域。从监测系统动画可见,代表沙尘的红色区域面积,在蒙古气旋的影响下逐渐扩大。
到3月15日中午12时,从新疆到渤海湾的PM10数据因浓度过大呈现出一片深红色。
作为一种典型的灾害性天气,沙尘暴中含有大量尘土和沙粒,浓度达到一定程度,不但危害城市交通安全,更会影响人体健康。
据报道,当地时间13日起,蒙古国多地相继遭遇特大沙尘暴,导致9人死亡,12人失踪,西部地区连续两天出现大面积停电。
在冷空气和蒙古气旋的共同作用下,中国北方遭遇今年以来范围最大、强度最强的沙尘,沙尘核心区域的PM10浓度接近10000微克每立方米,北京城六区的PM10浓度一度更高达8108微克每立方米。
一般来说,沙尘暴的发生须具备大风、沙尘源和低层大气层结构不稳定这三个条件。其中,大风是形成沙尘暴的动力条件,沙尘物质是沙尘暴形成的物质基础,低层大气层结构不稳是重要的局部地表能量条件。绝大多数沙尘暴发生在午后至傍晚,因为这个时间段是一天中低层大气端流活跃、大气结构最不稳定的时候。
中国西部属于全球四大沙尘暴区之一的中亚沙尘区,是全球现代沙尘的高活动区之一。近几十年来,由于人为破坏和宏观政策失误,造成沙尘暴灾害频繁发生。
中东国家夏季多风少雨,长期遭受沙尘暴灾害影响。卫星拍摄到一片巨大的沙尘从阿富汗扎布尔地区扬起,随风扩散形成扇状,进入巴基斯坦境内。
2009年7月,一次宽达500公里、长达1000公里的内陆风横扫澳大利亚,形成了70年来最严重的沙尘暴,澳大利亚的天空一度被染成橘红色。
2015年9月,一场罕见的沙尘暴席卷了中东七个国家。卫星观察到尘埃的浓雾扫过叙利亚、土耳其、黎巴嫩,抵达地中海西岸,笼罩了深蓝色的地中海。9月9日,这场沙尘暴甚至覆盖了埃及东北部和苏伊士湾。
2020年1月,经历了连续4个月的山火蔓延后,十年一遇的沙尘暴席卷澳大利亚内陆。卫星影像中,厚厚的尘埃前端逐渐吞噬了澳大利亚东北部昆士兰州红色的大地,最终横跨澳大利亚数千公里。
沙尘暴造成的沙尘沉积,使沙漠化形势渐趋恶化。强风侵蚀干旱地带的沙尘、淤泥和粘土微粒,将大量粒子席卷至空中,使土壤贫瘠。
造成沙尘暴的人为原因包括:砍伐森林和不可持续的农业生产行为,以及对水资源的过度开采和出于灌溉等目的对水体的改造。因此,沙尘暴与一系列跨越国界、区域和大陆边界的环境和发展问题有关。从长远角度看,在农田、牧场、沙漠和城市等地区促进水资源和土壤资源的可持续管理,配合减缓及适应气候变化的相关措施,将有效减少沙尘暴威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