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沙漠“锁边”让荒滩变良田——新疆阿拉尔实现从沙漠防控到生态产业转变

70年前的新疆阿拉尔是一片荒漠戈壁、人烟稀少。如今历经三代兵团人半个多世纪的艰苦奋斗,在塔克拉玛干沙漠边缘建起了一片6900平方公里的绿洲。目前,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一师阿拉尔市林地保有量已达 222 万亩,70年增加了近200倍,辖区耕地从无到有超过400万亩。

红色基因的传承者 依靠“三线造林”的发明者

塔克拉玛干沙漠是世界第二大流动沙漠,过去,位于塔克拉玛干沙漠边缘的阿拉尔、沙雅、阿瓦提等地因生态环境恶劣,人口一直未超过万人。新中国成立后,人民战天斗地的激情延续到这里。

83岁的农垦战士杨翠华,1953年进疆,成为当时农一师农一团的一名职工,回忆在农一团垦荒种树的经历她感慨万千。“50年代,刚到农一团垦荒时,四处都是戈壁滩、盐碱地,连草都没有,树更是稀罕物,团部的两棵野生红柳树可宝贝了,还用土坯木板把树围着保护起来。”杨翠华说。

“那个年代种树太难了。”杨翠华望着窗外说,由于土壤碱性太重,大部分树都没活下来,只能重新种植。

杨翠华回忆:后来,团部有个老八路,在南泥湾垦过荒,他发明了一种“鱼鳞坑 ”的种树办法,这种鱼鳞坑在沙丘、碱地、田埂上沿坡顶挖半圆形,筑成半圆形的埂,然后再将低碱土填入坑内,坑面水平或稍向内倾斜,浇水后,水可带出盐碱,这样树的成活率提高不少。

一团凭着“鱼鳞坑”,树木成活率大大提高。因此,当年新开荒的5千亩耕地就有了防风沙屏障。1954年,胜利渠竣工开闸放水,树木有了生命之源,逐步形成了林带。“有了水,农一团等三个团场开垦了20万亩耕地,有了树,20万亩耕地一直到现在都没有被风沙侵蚀。”杨翠华说。

从1951年到1956年,经过六年的摸索实践,一团找到了根治土地盐碱造林的科学办法:挖排碱渠,形成纵横排列渠道的排碱渠系,渠埂种沙枣树、杨树、灌木形成“井”字型林带,林带内圈种水稻、粮食。“井”字型林带互相贯联,并最终形成围绕干、支、斗排碱渠的防风林,也被称为“三线”造林方式,这是后来南疆大力推广的“农田林网化”模式。而这种被农一团首创出的“三线造林”方式,从此成为是兵团生态建设的重要举措也是目标之一,被坚持了近70年。

治沙的英雄们 也是科学造绿的践行者

不仅在一团,在十二团,因盐碱地较多,1964年,该团垦荒战士采用“换土与挖排碱渠”办法,也种出了万亩林地。十二团职工在团边缘含盐碱的沙漠地上,替换土壤种上树,然后在树苗稍远处,下挖3至4米的排渠,利用大水漫灌方式,灌溉树苗,这样残留 盐碱被水带到渠沟排出,提高了树木的成活率,并逐步形成林网化。

值得一提的是,1961年,十三团职工在沙漠边缘采用“草格子固沙,人力背水”,经过近10年努力,种活了百米宽,8公里长的林带。

据该团退休职工、今年已84岁高龄的邹喜凡回忆,50年代,十三团附近的沙漠常常掩埋新开垦的农田,用了很多办法治理都不管用。“种树,沙丘很快埋了。挖沟渠,一两年后就被填平了。”

邹喜凡说:“一天,连队一个文书在报纸上看到腾格里沙漠用石头压实稻草平铺在沙丘上治沙就想试一试。然而塔克拉玛干沙漠常刮6级以上大风,风过后,草都吹不见了,庆幸的是那些没用完被铁锹深扎在沙里的稻草却没有被吹走。”大伙看到后深受启发,在几座沙丘上实验,铺稻草时,在草腰部狠扎一铁锹,让稻草两头翘起来。没想到,收工时,大家看到方形的、菱形的、三角形的、条形的、圆形的麦草格子扎进沙丘,远远看去犹如一张大网罩在沙漠上。

后经过一段时间的艰苦探索,一师人最后总结出最为科学的办法:先将稻草按一米五见方的标准扎入沙中,组成一个个不规则的草格子沙障,然后在沙障内种上沙生植物和乔灌木,再每月按时背水浇灌,这些灌木成活后,再种树 。“我们就这样种出了一排排防风林。 ”邹喜凡说,后来各团开始推广农田林网化,解决了大问题。

到2006年,农一师种植棉花10.43万公顷,粮食作物2.32万公顷,这些成就得益于农田林网化的推广实施。

初步遏制住风沙的一师人,不但在塔克拉玛干沙漠的北缘初步挡住了沙漠侵蚀,还把目光投向南疆最大的防护林工程。1986年,阿克苏地委决定在离市区20公里的柯柯牙,启动绿化工程。当时驻阿克苏市的农一师广大机关干部、企事业单位、学校,积极参加“柯柯牙”绿化工程,每年承担的任务量占总任务量的四分之一。据统计,历时近30年的绿化工程,农一师参加义务劳动的党员干部、职工群众、学校师生共计达100多万人次,共参加37次绿化造林大会战,开挖植树沟20万米,修干支渠约60公里,挖土方600万立方米,栽树2200公顷,目前,柯柯牙绿化工程与“三五九”防风林一起阿克苏地区筑起了一条集生态林、经济林于一体的防风治沙“绿色长城”。

绿色的守护者 走上了沙漠和谐共生之路

在沙漠种树,核心就是怎么让植物拥有赖以生存的水。“‘滴灌肥水一体化’技术刚好解决了在沙漠用最少的水种活最多树木的问题。”第一师阿拉尔市林业和草原局工作人员姚珊妹说。

姚珊妹所说的“滴灌肥水一体化”技术,就是采用水泵将水从水源地抽压上来,经管道通往沙漠,在每排树木的管道上会有一个个小孔,带有肥料的水会在压力作用下一滴滴浸润到树木根部,这样沙漠植树解决了远距离输水问题。

2010年至2018年,充满智慧的一师人,又开发出“干法种植”“机械植树”“飞机树种球植树”甚至“卫星监控”“实地监控”“点滴法补充营养液”等科技治沙增绿技术。近年来,第一师阿拉尔市还采取机械补播、飞防、飞播、育苗移栽等方式,进行沙漠生态综合治理,将绿植成活率提高到85%以上。

近年来,第一师阿拉尔市开始把恢复绿色原生态作为新时期治理沙漠的关键。

阿拉尔市三五九水务(集团)有限公司十一团花桥镇灌溉服务部负责人宋明江是“恢复沙漠绿色生态”的执行者之一。他表示,恢复沙漠生态就是要沙漠边缘进一步“锁”住,不让风沙侵袭城市和农田。

目前,沿十一团花桥镇等多个沙漠边缘团镇一线,除在延绵几百公里的沙丘上种植近3万亩“固沙利器”四翅滨藜外,还进行了沙漠生态补水工作。从2019年开始,第一师阿拉尔市对大漠连续生态补水累计1.88亿立方米。生态补水让塔克拉玛干沙漠边缘环境明显改善,野鸭等飞禽数量明显增加。特别是近两年,生态补水唤醒了大漠里沉睡的千年胡杨。

恢复沙漠生态的做法,在十团昌安镇有着另一种表现形式:这里职工群众直接利用戈壁沙漠、铺设滴灌带,并建起大棚,利用适合西瓜生长的原始沙性土壤、大漠温差大的特点,种植果蔬大获成功。

当每年春季来临,塔克拉玛干沙漠沙尘暴频繁,因大棚采取钢架结构,覆膜采用特殊加厚日光膜,能抵抗十级大风。处在沙漠防风林外围的大棚在强沙尘天气完全不受影响。这里种植的西瓜、哈密瓜目前每年产值近亿元,已实现“卖全国”。

“通过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不仅要将沙漠治得住、管得好、利用好,还要让沙漠变成‘金山银山’,从而在当地实现生态防护到生态农业、生态工业和生态旅游的可持续发展。”谢小云说。

今天,绿色已成为阿拉尔市的一张名片。与开发初期相比,塔里木垦区年降水量比70年前 增加了60%,春秋两季沙尘暴强度和次数比过去大幅降低和减少,空气质量和局部小气候明显改善,生态环境已得到大幅改善。(中国日报新疆记者站记者毛卫华|牛海军 梁晓杰 张涛)

THE END
0.沙从哪来?为何回流?为何难“根治”?——今春沙尘天气频发三问周春红表示,事实上近年来我国的沙尘源区分布在发生变化。通过植树造林等措施,沙区环境得到很大改善。比如曾是重要沙源地的新疆古尔班通古特沙漠,如今很少发生沙尘暴;但对于永久性沙漠塔克拉玛干来说,植被很难生存,沙尘暴仍时常出没。   实践证明,人类可以通过“管理”沙漠、造林种草来减少沙尘暴影响。jvzq<84yyy4qk‚fq0qxh0ls142842=691hk4:=:8d9<98=j62:=d3:he2f62:>gcg1i/j}rn
1.赵志琴:怎么会有人在沙漠里养鱼呢?沙漠渔场 郁郁葱葱 “那边的沙尘暴是真的沙石,一晚上就把门掩住,屋里落一层黄土”; “沙漠里没有水,怎么会有人在里面养鱼呢?” 赵志琴回忆到他们在支教过程中,曾去到毛乌素沙漠腹地住了几天。这几天的经历颠覆了她的观念,使她对事物的认识有了不一样的角度和看法。沙漠里面不仅有憾人的沙尘暴,还与我们想象jvzquC41pg}t0lfw0gjv0ls1leju1=f7656e9@i94685fA9f87k9:n6635>187mvo
2.反常!撒哈拉沙尘暴刮到法国多地天空染成黄色新闻频道原标题:撒哈拉沙尘暴刮到法国 多地天空染成黄色现场图(美联社) 海外网2月7日电外媒称,近日撒哈拉沙漠的沙尘暴刮到了法国,多地的天空变成了橙色,滑雪胜地也被染成了黄色。 据《太阳报》2月6日报道,撒哈拉沙漠的沙尘席卷整个非洲大陆之后,又来到了法国。阿尔卑斯山滑雪胜地的雪也被染成了黄色,而霞慕尼勃朗峰峡谷jvzquC41pg}t0lhvx0ipo872435148591CXUKS|TFF=nR`gZJOVemq>pD47149<0ujznn
3.专家:华北中部等地后天沙尘消退,4月中下旬沙尘仍偏多中国气象局早在2006年就建立了沙尘预报模式,随着预报模式的完善和观测系统的发展,对沙尘已有很好的预报能力。 随着环境治理的推进,我国沙尘暴源区也有所减少,毛乌素等沙漠基本消失,但是塔克拉玛干等永久性沙漠仍然存在,加上蒙古国等地沙漠化面积有所增大,沙尘天气不能彻底消失。jvzq<84o0etxg|y0eqs0vrfpzkg0c8724551686514752>;570nuo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