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尔沁沙地——草原退化形成,距海最近沙地,京津冀风沙重要源头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首页

好书

留言交流

下载APP

联系客服

科尔沁沙地,是个让人头疼却又充满故事的地方。它位于中国东北部,是内蒙古东部西辽河中下游通辽市附近的一大片沙地,也是中国最大的沙地之一。

科尔沁沙地在中国距离海洋最近的沙地。科尔沁沙地位于中国东北地区的西部,属于内蒙古高原的一部分,与渤海和黄海相对较近。这片沙地是半干旱气候区,年降水量较低,且多集中在夏季,这使得沙地的生态环境相对脆弱。

原本,这里曾是水草丰美的科尔沁草原,有着广袤的草原和清澈的河流,是牛羊的天堂。由于过度放牧、气候变化以及不合理的开垦活动,这片草原逐渐失去了往日的生机,演变成了沙地。现在,大部分草原都已经沙化,变成了正在发展的沙漠化土地,给当地的生态环境带来了极大的威胁。

科尔沁沙地的面积相当大,沙地分布区面积约为6.63万平方公里,其中沙地面积达到了3.51万平方公里。它覆盖了内蒙古、吉林和辽宁的多个盟市、县旗和乡镇,京津冀地区的风沙与之有着紧密关系。

科尔沁沙地,位于内蒙古自治区的东部,西辽河中下游地区,与通辽市紧密相连,是中国最大的沙地,也是京津冀风沙的主要源头之一。

科尔沁沙地的地势呈现出南北高、中部低,西部高、东部低的特点。西辽河水系贯穿其中,为这片沙地带来了独特的水文特征。地貌上,沙层广泛覆盖,丘间平地开阔,形成了坨甸相间的地形组合,当地人形象地称之为“坨甸地”。

科尔沁沙地属于温带大陆性半干旱气候。年平均气温较低,昼夜温差大,冬季寒冷,夏季炎热。降水较为稀少,且大部分集中在夏季。这种干燥和多风的气候特点,使得土地很容易被风卷走,引发沙尘暴。尤其在春季和秋季,沙尘暴的发生频率更高。

科尔沁沙地的降水量因地理位置和气候特点而有所不同。大致来看,科尔沁沙地的年降水量范围在300~500毫米之间。降水主要集中在夏季,受东南亚季风热带海洋气团的影响,夏季(6~8月)的降水量占全年总降水量的70~75%以上。冬季和春季的降水则相对较少,只占全年降水量的11~16%。降水量的空间分布也存在差异,表现为北部少南部多,东部多西部少的特点。

科尔沁沙地的土壤主要是风沙土,其中流动风沙土分布面积最广。这些土壤贫瘠,缺乏养分,植被覆盖度低,使得沙地的生态环境十分脆弱。然而,尽管环境恶劣,沙地中仍然分布着一些乡土树种,如松栎混交林、水曲柳混交林等,为这片沙地带来了一线生机。

科尔沁沙地从草原变成沙地的演变过程是一个复杂而漫长的历史过程,涉及气候变化、人类活动等多个方面的原因。

从自然因素来看,科尔沁沙地地处温带大陆性半干旱气候区,这种气候特点导致年降水量较低,且降水主要集中在夏季。同时,该地区风力强劲,尤其是春季和秋季,沙尘暴频发。由于缺乏足够的草木植被覆盖,土地很容易被风卷走,进一步加速了沙地的形成和扩张。

在公元10世纪前,科尔沁沙地是肥沃的草原。水草丰美、牛羊肥壮,是游牧民族的活动场所。科尔沁地区长期为游牧民族的活动场所,草原植被茂盛,生态环境相对较好。随着历史的推进,人类活动对这片土地的影响逐渐显现。

10世纪时,契丹族从战争中俘获的汉人和渤海人被安置在科尔沁地区,进行屯垦和开辟农田。虽然当时的农田规模有限且呈现插花式分布,但这一变化标志着该地区农牧交错格局的开始。部分地区因植被覆盖减少,表土裸露,风吹即起沙,为沙地的形成埋下了伏笔。

金代时期,为了防御蒙古人的侵扰,修筑了金界壕,这一工程对沿线山林草场造成了大片破坏,加剧了沙地的扩张。此后,在蒙古贵族统治时期,虽然草原植被有所恢复,但沙地的形成已经是一个不可逆转的趋势。

到了清代,科尔沁地区广设牧场,孳息了大批马驼牛羊。19世纪以后,清政府为了增加财源,招民开垦大片草原,导致关内大量流民涌入这一地区。过度的开垦和放牧进一步破坏了草原植被,加速了沙地的形成和扩张。

在大约公元前3100年到18世纪中期的这一时期内,科尔沁沙地经历了三个旋回期,沙漠化发生的转折时期大约为秦汉后期、辽和清朝末期。特别是清朝末期,由于过度开垦和放牧,沙漠化现象尤为严重,科尔沁地区逐渐由草原演变成了沙地。

进入现代,虽然科尔沁沙地的治理工程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特别是2000年以来治理规模不断扩大,但沙地的恢复和治理仍然是一个长期而艰巨的任务。

现代对科尔沁沙地的治理工作涉及多个具体地点,每个地点的治理措施和成果都有所不同。

通榆科尔沁沙地治理区。

该治理区位于吉林省通榆县,是国家级贫困县之一。这里的气候干燥、土地贫瘠,且风沙肆虐。为了改变这一状况,当地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治理措施。通过封禁保护,禁止开垦和放牧,让沙地自然恢复。同时,大力推广植树造林和种草工程,增加地表植被覆盖。经过多年的努力,该治理区的植被覆盖率得到了显著提升,沙地扩张得到了有效控制,生态环境明显改善。

兴安盟科右中旗。

科右中旗位于科尔沁沙地北端,大部分地区土层较薄,是沙化治理的重点区域。当地政府制定了详细的治理方案,包括植树造林、种草、封禁保护等措施。此外,还开展了沙地治理春季大会战等活动,动员干部群众和社会组织共同参与沙地治理。经过治理,科右中旗的沙地面积得到了有效控制,生态环境得到了显著改善。

通辽市科左后旗。

通辽市地处科尔沁沙地腹部,沙地面积占科尔沁沙地总面积的54.1%,是全国沙化最为严重、生态环境非常脆弱的地区之一。为了改善这一状况,通辽市全力推进科尔沁沙地综合治理工程。通过采取分区施策、造封飞相结合、乔灌草相结合的原则,每年以300万亩的速度推进综合治理。经过多年的治理保护,通辽范围内的科尔沁沙地在全国四大沙地中率先实现了治理速度大于沙化速度的良性逆转,生态环境得到了显著改善。

这些具体地点的治理成果不仅体现在植被覆盖率的增加和沙地扩张的控制上,还体现在当地居民生活条件的改善和生态环境的整体提升上。这些成功案例为其他沙地治理项目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借鉴。

沙地治理是一个长期而艰巨的任务,需要政府、社会各界和当地居民共同努力。只有通过持续不断的努力,才能实现科尔沁沙地的有效治理和生态环境的持续改善。

THE END
0.今年沙尘为何如此频繁?沙尘内蒙古沙尘暴中国天气气象分析师王伟跃表示,此次沙尘天气起源于蒙古国南部,在南下过程中,蒙古国沙源与我国内蒙古沙源地的沙源叠加,影响我国长江以北大部地区,最南可波及到江淮一带,全国陆续将有15个省区市受到沙尘影响,大部地区将以扬沙或浮尘天气为主,其中内蒙古中西部部分地区有沙尘暴,局地或现强沙尘暴,整体范围和强度均弱jvzquC41pg}t0|npc0ipo7hp1q532;8/263228iqe/on{y||oj=89;7;50yivvq
1.根据材料说明沙尘暴形成的人为原因.题目和参考答案——青夏走进生活.了解沙尘暴.材料 沙尘暴的发生不仅是特定自然环境条件下的产物.而且与人类活动有对应关系.人为过度放牧.滥伐森林植被.工矿交通建设尤其是人为过度垦荒破坏地面植被.扰动地面结构.形成大面积沙漠化土地.直接加速了沙尘暴的形成和发育.根据上述材料结合图.完成相jvzq<84yyy422:5lkcpjcx3eqo5d|mq1ujoukhnfa7?dd=::4d7:6=g:7c65h9kf397d;:ihh
2.沙尘暴,你变了!国家气象信息中心春天是一个鸟语花香、草木复苏的季节,然而就在这万物重现生机之际,一股“恶势力”也悄然到来,那便是春季多发的沙尘暴。 沉寂了一个冬天之后,它终于又现身了。 那么,它最常去的地方是哪呢? 如上图所示,南疆盆地、青海西南部、西藏西部、内蒙古中西部、甘肃中北部等地是沙尘暴的多发区,年沙尘暴日数在10天以上jvzq<84fcvg/evf0ep5tk}j1ctzjeuj1kf53;<=70jznn
3.沙尘怎么又来了?气象专家详解天气情形及成因|阵风|大风|内蒙古人民网北京4月15日电 (记者余璐、实习生周洲)记者从中国气象局获悉,预计15日08时至16日08时,新疆东部和南疆盆地、青海西北部、甘肃中西部、内蒙古中西部、宁夏、陕西中北部、山西、北京、天津、河北、河南、山东中西部、安徽中北部、江苏北部等地将出现扬沙或浮尘天气,其中内蒙古中西部部分地区有沙尘暴。 jvzq<84hkpgoen3ukpg/exr0ep5uglm14282/99/375eql2kmo~{hvp926:46;3ujvsm
4.内蒙古沙尘暴严重的主要原因一般不包括()A.植被稀少B.沙漠广布C1.内蒙古沙尘暴严重的主要原因一般不包括( ) A.植被稀少B.沙漠广布C.气候干旱D.海拔高 试题答案 在线课程 分析沙尘暴是沙尘天气的一种,指的是强风将地面大量沙粒和尘土卷入空中,使空气变得特别混浊,能见距离降低到1千米以下.沙尘暴发生时,天空呈土黄色,有时甚至呈红黄色. jvzq<84yyy422:5lkcpjcx3eqo5d|mq1ujoukhnfafje7j=f8;9b:n9d6:8cc?g8466::@88h
5.呼和浩特连迎沙尘天气,因何而起?此次沙尘暴天气的形成有三个方面的原因。沙源地近1个月以来,一是气温较常年平均偏高2-6℃;二是降水偏少80%-100%,地表条件比较利于沙尘天气发生;三是受较强的蒙古气旋影响,从蒙古国和内蒙古交界自西向东横扫而过,西北、华北、东北都出现了大风天气,为沙尘天气提供了很好的热力和动力条件。 jvzquC41o0zigyfrgt4dp8sgyuJfvjnnahusyjwfa4<96?;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