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视剧《沙尘暴》终于迎来了大结局,但你知道吗?这一结局可是付费才能看的,虽然我本来打算等到不需要付费时再看,可惜等了两天,依然得掏钱才能看到。于是,我决定直接支付费用,痛痛快快地看完大结局,并和大家聊聊我的感受。
其实,从剧播到一半时,我就已经分析过剧情,锁定了犯罪嫌疑人,还推演了整个犯罪过程。如果你错过了我的剧评,可以去翻翻。当时我已经预测到,《沙尘暴》的结局不会有太大意外,毕竟看悬疑剧看多了,剧情没走到一半,我就能猜出编剧在葫芦里卖的什么药。
这也不是编剧赵冬苓的错,毕竟经历过这么多电视剧的观众,早就习惯了根据剧情走向推测未来。特别是像《沙尘暴》这种严格按照现实主义手法来叙事的剧集,它的结局其实从一开始就注定了。刘大志失手杀人,程春被害,刘大志一家为掩盖罪行,刘大志的姐姐最终成为王良的女人,而王良与刘盈盈最后联手杀人,整个犯罪群像剧呈现出的是一场恶人自相残杀的悲剧。
而这部剧的深层底蕴呢?其实它想表达的是,不仅仅是人性的黑暗。赵冬苓和高群书通过这部剧,想揭示的是在铁锈区、资源枯竭的城市里,如何更加容易滋生这些人性的阴暗面。剧中的每一个犯罪,都离不开生存危机的推动,它正是“铁锈区之痛”的具象化。
然而,如果仅仅把这种痛苦传达给观众,剧集也许就会陷入人性荒凉的困境,让观众感到无尽的绝望。文艺作品能表达绝望,但绝望背后总得有些希望。直到剧集快结束时,我终于看到了这份希望的曙光。我不清楚编剧赵冬苓和监制高群书是否主动添加这个桥段,还是为了过审被动加上的,但最后这一幕,绝对是剧集的升华。
最后的情节中,男主角和女主角在荒漠中对话,谈到男主角的女儿即将上大学,且她的理想并非外出,而是要回到这个小城。虽然矿产资源枯竭,小城依然焕发了新生,因为光伏发电的新能源项目给小城注入了新的活力。这个转折带给整部剧的,是一种久违的温情底色。整部剧一直在呈现铁锈区的黑暗人性,展现群体犯罪的根源,然而最后,却通过新能源项目的引入,带来了希望。
或许有些观众会觉得这只是主旋律正能量的一个“点缀”,但事实并非如此。这是创作者对现实的最负责任的表达。通过这一段,剧集告诉我们:中国的铁锈区不应该只是沉浸在过去的阴影里,虽然矿产资源枯竭,但科技进步带来了新能源,如光伏发电等,重新给这些小城带来活力和希望。这种活力的注入,才是避免犯罪和黑暗的最好方法。
《沙尘暴》的最终论点其实非常明确:发展才是硬道理。若是这些小城能够继续发展,大家能找到谋生之道,很多问题就能迎刃而解。程春不会再为走出去而烦恼,刘大志和其他人也许就不会走到犯罪的深渊。所有人都有更好的未来,甚至像刘三成这样的人,也能安心退休,享受人生。
《沙尘暴》最后的这一段,燃起了我们为中国建设的动力,发展,才是避免人性走向最黑暗时刻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