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你们知道吗?前几天的沙尘天气与海洋有关……
新甘肃·每日甘肃网记者 王占东
听说了吗?前几天那场沙尘天气和海洋有关系。
啥,还不知道?
不知道没关系。
今天是第六十一个世界气象日,
让我们一起来听甘肃省气象局总工程师、一级巡视员张强讲讲“沙尘天气与海洋的关系”。
3月15日,酒泉市遇沙尘天气。
沙尘天气与海洋 原来有这样的关系
“今年气象日的主题为‘海洋、我们的气候和天气’,旨在帮助人们更加深入地理解海洋、气候和天气之间不可分割的联系。”张强说,“虽然甘肃地处西北内陆,但天气气候与海洋密切相关,包括沙尘天气。特别是今年3月中旬这场十年来最强沙尘天气,就与海洋密切相关。”
据介绍,沙尘暴发生有三大因素:第一,要有强的冷空气,从西北吹过来的冷空气;第二,前期要降水少、干旱,使地表土、沙松软,容易被风扬起来;第三要有强的升温,地表蒸发大,使土壤更加干燥。
首先,看风。在冬天,海洋与陆地有热力差异,就有了热力驱动,造成了冬季风。冬季风是诱发沙尘天气的关键因素。像上次沙尘暴的发生,就是西伯利亚高压加强,造成蒙古气旋加强,西北风风速加大。一般情况下,按照地球自转,近地面吹西风,但由于气旋加强,由北向南的风加大,有利于极地的强冷空气加大、南下。
其次,看干旱。内陆干旱与否,取决于海洋蒸发的水汽传输到内陆的情况。气候监测证明,上次沙尘天气发生的前一个月,沙尘源地区降水较常年同期偏少50%左右。
再次,看升温。在全球,气候是一盘棋。海洋温度异常或洋流温度异常,会引起大气环流的调整,造成内陆温度的调整和变化。气候监测证明,上次沙尘发生前一个月,沙尘源地区的温度比常年同期偏高6℃,降水少、温度高、蒸发强、土壤松散,容易起沙。
张强介绍,从气候大数据统计看,甘肃沙尘天气的常发期在每年的3月上旬到5月中旬,其中4月下旬到5月上旬为最强期。因此,这一方面需要气象部门加强监测、预报、预警,另一方面广大公众也要及时关注天气预报,做好防范工作。
现代化的乌鞘岭气象观测站(资料图)
近二十年 甘肃沙尘天气次数减少一半
“从上世纪60年代以来,我国北方春季沙尘天气发生次数明显减少。全国常年平均发生17次,最近十年下降到10次左右。甘肃常年平均有20天左右,近二十年下降到10天左右,减少了一半。”张强说,从目前看,这得益于三大方面的原因:一是,在全球气候变暖过程中,陆地响应强一些、海洋响应弱一些,减弱了海陆热力差,使得冬季风减弱。而沙尘暴恰多发生在北半球冬春交替季节,这使得诱发沙尘暴的风力条件在减弱;二是,西北地区气候暖湿化使得降水增加,植被增加;三是,我国一系列生态建设发挥了一定作用。
张强介绍,长期以来,虽然甘肃沙尘天气发生次数在减弱,但甘肃气象从未放弃对沙尘天气监测、预报能力提升的努力,并取得了一系列科研成果和突破,对沙尘天气监测更精细、更准确、更立体,发展了基于沙尘—大气数值模式为基础的沙尘定量预报,对起沙过程和机制有了更准确的描述,提升了预报水平。
乌鞘岭气象站工作人员在观测降水中的冰雹(资料图)
气象无国界 要科学看待沙尘天气
放眼未来沙尘天气监测预警,张强认为,要从三个方面加强。
第一,人类要科学认识沙尘天气,要持续提升沙尘天气预警能力。
有些人认为沙尘减少,影响力也会小。但是,也不能排除沙尘天气的年代际波动,发生次数也可能会上去,强度还可能会增强,极端化会增强。还有人认为,通过植树造林能够解决沙尘暴问题,这个认识可能不够全面。植树造林可在一定程度上抑制本地起沙,能对沙尘输送的风速减弱,但还不能根除沙尘暴。
第二,从技术层面,要依靠气象现代化装备成果,使监测更加精密,通过立体化监测,看到沙尘的全景全相;基于西北地区的地理环境,持续改进沙尘—大气数值模式,预报要更精准,可预报时间更长;服务更加精细,通过部门联动、社会参与和各种现代化技术手段,让服务信息第一时间到达受沙尘天气影响的对象、尤其老百姓手中。
第三,沙尘天气监测、预报、预警服务还要开拓视野。因为甘肃沙尘天气的上游多为干旱沙源地,如果沿线国家和地区的沙尘天气信息没有实现互联互通,就不能很好提升共同应对沙尘天气的能力。丝绸之路经济带沿线沙源地和受沙尘天气影响的国家和地区,应该联合起来共同抵御沙尘的影响和危害。
大多数沙尘天气后有人工增雨潜力
张强表示,沙尘的沉降可分为干沉降和湿沉降。其中,干沉降缓慢,湿沉降快。但是,湿沉降需要有降雨或降雪天气。一般情况下,沙尘天气发生后,大多数时候会有弱的对流天气,有很好的人工增雨的潜力。一旦有人工增雨条件,气象部门就会抢抓天时,开展人工增雨作业,促进沙尘湿沉降,净化空气,将沙尘天气的影响程度尽可能降至最低。像3月18日至19日,在沙尘天气将要结束时,甘肃多地气象部门抓着降水的有利天时,及时开展人工增雨雪作业,取得良好降尘效果。
3月19日,临夏州气象局开展人工增雨雪作业,降低沙尘天气影响。
(新甘肃)
甘肃经济日报:发挥气象“利器” 减少自然灾害
新甘肃·甘肃经济日报记者 祁玉洁
3月23日是第61个世界气象日,今年的主题为“海洋、我们的气候和天气”。省气象局总工程师张强接受本报记者专访时说,海洋和气候、天气的关系很密切,海洋是天气和气候的主要驱动因素,正是因为有了海洋才使地球上出现丰富多彩的天气和气候事件。比如,前不久出现近10年来最严重的沙尘天气就是与气候变暖有关。为此,气象部门将不断提高监测预警手段、利用人工影响天气作业来应对沙尘天气带来的不利影响。
沙尘天气实现提前8小时预报
刚刚过去的这场沙尘天气,甘肃预报的提前量达到了8小时以上。甘肃在预报沙尘天气方面有哪些利器?未来有何新目标?
张强认为,我省每年3月上旬到5月上旬是沙尘天气易发期,甘肃省目前在沙尘预报方面,有较好的实况观测基础和预报技术支撑。
在实况观测方面,我国有最先进的静止气象卫星FY-4A,利用其多通道观测数据全天候对沙尘进行监测;地基主要利用基于激光测距的能见度仪和风速、相对湿度观测数据进行实时自动判别,实现了到分钟的沙尘全自动监测,为沙尘天气的预警预报提供基础。
在预报技术方面,业务中主要依靠兰州干旱气象研究所研发的沙尘暴数值模式,为气象部门提供逐小时的沙尘浓度、水平风速和能见度预报等;还有相似预报系统、基于欧洲中心集合数值预报的极端天气指数预报,为沙尘预报提供可靠参考;此外,气象局还利用轨迹传输模式,对沙尘未来传输轨迹进行模拟和预报。
结合现有的预报和观测技术支撑,省气象局对刚刚过去的这场沙尘天气实现了提前8小时预报。目前,气象局正在研发基于人工智能机器学习方法的沙尘灾害性天气短期—延伸期预报方法,同时不断改进沙尘暴数值模式,利用人工智能与数值天气预报相结合的方式,进一步提高我省沙尘预报的提前量和准确率。
沙尘天气呈减少趋势
据国家气候中心统计数据,1961年以来我国北方春季沙尘天气总体呈减少趋势。1961年以来甘肃省春季沙尘天气总体也呈现减少趋势,据兰州区域气候中心统计数据表明,2000年以来甘肃省春季平均浮尘、扬沙、沙尘暴日数分别为5.6天、3.9天、0.5天,较常年同期偏少5.6天、3.7天、1.0天。
张强认为,在全球变暖背景下,冬季风势力总体减弱、冷空气活动减弱,起沙的动力条件逐渐减弱;另一方面,我国植树造林、防沙治沙工作有效减少了沙尘源地面积,使得出现沙尘天气过程的日数和次数明显减少。
甘肃人影工程大有可为
张强介绍,甘肃人工影响天气作业最初是用于在抗旱和防雹两大领域,目前,针对沙尘天气,气象部门也抓住有利天气时机开展人工增雨,起到了良好的效果。
针对近期出现的沙尘天气,省气象部门积极组织协调各市州人影部门,密切监测天气变化,及时发布人工增雨潜力分析及作业预案等指导产品,提前判断最佳作业区域,抓住一切有利时机,指挥各市州开展大范围人工增雨(雪)作业。
据统计,3月19日,我省共有兰州、白银、武威、酒泉、临夏等市州开展了地面增雨作业30点次,其中发射火箭弹130枚,燃烧地面烟炉烟条82根,全省大部分地区普降小到中雨(雪)。此次人工增雨(雪)作业有效改善了沙尘过后的空气质量,对降低森林火险等级、助力春耕春播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据悉,我省每年实施飞机人工增雨作业约30架次,增水量约10-13亿立方米。每年实施地面人工防雹增雨(雪)作业1000-1500点次,耗弹量4-5万枚。保护农田面积5.9万平方公里,防雹效益4-5亿元左右。
除此之外,我省还建立祁连山人影基地,开展祁连山生态修复人工增雨,去年祁连山地区人工增雨(雪)共增加降水约7.07亿m3,祁连山地区的积雪面积、植被覆盖、内陆河水系径流量显著增加,生态修复效果显著。
今后,省气象局还将增强区域内飞机作业能力,开展甘肃高性能人影作业飞机增雨作业,实现常态化全年飞机人工增雨作业,继续开展祁连山外场试验,发展祁连山地形云增雨(雪)技术;推进无人机人工增雨试验工作,发挥以无人机为主要手段的现代新技术在祁连山生态修复中的积极作用。
甘肃经济日报:全省气象灾害造成直接经济损失占比率下降至1.13%
本报兰州讯(新甘肃·甘肃经济日报记者 祁玉洁)3月23日,是第61个世界气象日,今年的主题为“海洋、我们的气候和天气”。为了应对气候变暖和极端天气带来的挑战,省气象局发挥气象科技优势提升应对气候变化能力,使全省气象灾害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占GDP的平均比率从“十二五”期间的2.4%下降到现在的1.13%。
为应对气候变化带来的挑战,近年来,省气象部门不断完善气候可行性论证技术,建立了河东近30年干旱数据集;开发具有本省特色的林果花期冻害和中草药农业干旱天气指数保险指标;对特色作物种植及气象灾害风险进行评估,完成精细化农作物气象灾害风险区划。通过不断完善气象为农服务体制机制,不断增强基层气象灾害防御能力,实现了气象预警信息多渠道“一键式”发布。强对流预报准确率创近六年新高,汛期暴雨预警准确率86.1%,暴雨和强对流预警的提前量平均4小时以上。对33820条山洪沟及其影响区,进行重点监测和预报预警,制定舟曲、宕昌重大滑坡灾害隐患点专项气象服务方案,强化次生灾害的预报和靶向防御。
省气象部门监测手段也全面实现地面气象观测自动化,贫困乡镇区域站覆盖率100%。新增262套国家级天气观测站,全省气象灾害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占GDP的平均比率从“十二五”期间的2.4%下降到现在的1.13%。去年甘肃公众气象服务总体满意度92.9分,“十三五”期间公众满意度平均分91.5分,高于全国平均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