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瑞逝世318年后,由琼州冯骥声等人,在清朝光绪三十一年(1905)重编刻本《海忠介公备忘集》时,才收录了19首诗歌,这些诗真假难辨,此后又补入8首共27首诗。
但海瑞文集收录的27首诗歌,其中有21首诗歌,与林士元《北泉草堂遗稿》诗歌相同,归属一直存在争议。
经《海瑞诗歌也要打假!》(一)一文考证:《樵溪行送郑一鹏给谏》《晚霁谒张水南翰读归复简此》《闻警和顾以新三首》,这三题五首诗歌作者是林士元,这五首诗是错收入海瑞文集中的,应从文集中删除,还历史真貌。
今又依据史料考证下,《七夕立秋值雨》《春日阻风部中限韵》两首诗也不是海瑞所作,真正诗歌作者是林士元。
〔注:诗顺序编号接上文《海瑞诗歌也要打假!》(一)〕
四、《七夕立秋值雨》一诗作者是林士元
诗原文:
尊前红雨飞南山,坐隔牛女河之间。
越岁佳期应自合,一望萧瑟总虚还。
萤垂碧草疏帘静,燕入深红画栋间。
漫指白云浮故国,忽因清梦落朝班。
此诗存在于《海瑞文集》,又见于林士元《北泉草堂遗稿》一书中,存在归属争议。
(一)、《七夕立秋值雨》诗作者考证思路
《七夕立秋值雨》诗题中, “七夕立秋”四个字的含义是指:一是七夕(即农历七月初七)这一天也恰好是节气立秋,七夕与立秋同在一天重合。二是《七夕立秋值雨》这首诗,是七夕与立秋那一天写成的。当然这一天还“值雨”,即同一天还遇下雨,因为一般的下雨史料很少记载,难于考查,故将其忽略。
林士元与海瑞是正德、嘉靖、万历年代官员,时间从正德九年(1514年)开始,到海瑞逝世的万历十五年(1587年)止,共74年。要把74年间立秋与七夕同一天的年份,都找出来,再逐一进行分析考证。
(二)、查找从正德九年(1514年),到海瑞逝世的万历十五年(1587年),所有七夕与立秋重合的年份
七夕与立秋重合于同一天,是由于农历和公历的转换关系以及历法中的闰月等因素导致的。由于农历和公历的周期不同,这种重合现象并不是每年都会发生。
经查询《三千五百年历日天象》《中华通历》《中国史历日和中西历日对照表》《六十干支表》,利用上述日历互相对照推算,最后确定从正德九年(1514年)至万历十五年(1587年)这74年间,立秋与七夕重合仅发生三次,其年份是:
1、明正德九年(1514年),七月壬申小,朔日壬戌 ,七日戊辰立秋。即农历七夕立秋同一天。
2、明嘉靖十二年(1533年),七月庚申小 ,朔日壬寅,七日戊申立秋。即农历七夕立秋同一天。
3、明隆庆五年(1571年),七月丙申小,朔日辛酉,七日丁卯立秋。即农历七夕立秋同一天。
(三)、七夕立秋同一天的三个年份中,与海瑞有关联的是哪一年?
海瑞是嘉靖三十三年(1554年)三月,四十一岁才被任命为福建延平府南平县教谕(县学教官)。
正德九年与明嘉靖十二年这两次七夕立秋年份,与海瑞没关联。可排除海瑞在这两次七夕立秋诗时,写下此诗的可能。
能与海瑞关联的是隆庆五年(1571年),七月初七日立秋这一天。海瑞会在当天写下此首诗吗?
(四)、经考证,隆庆五年(1571年)七夕立秋这一天,海瑞不具备写下《七夕立秋值雨》这首诗的条件
隆庆四年(1570年)三月,58岁的海瑞在南京都察院右佥都御史任上被罢官,海瑞随即上疏《告养病疏》,请求乞休辞官。隆庆四年四月,他卸任后返回海南琼山故居,开始了长达十六年的闲居生活。
海瑞回海南后,他居住在府城北门外海宅塘村,即今红城湖路附近的朱桔里。
隆庆五年(1571年)七月,59岁海瑞归家乡居刚满一年。
根据《七夕立秋值雨》诗中所描述内容,与海瑞的居所环境及境遇检对,海瑞不具有写作该诗条件。
理由是:
1、海瑞居住地周边并没有诗中描述的南山。
诗中第一句“尊前红雨飞南山”,说的是七夕立秋这一天,诗人坐在装满酒的酒尊前,边饮酒,边看着秋雨夹带着红色花瓣飘落在南山上。
这里的南山可以是环境位置所指位于南边的山,或是名字称为“南山”的山。在海瑞故居南边20公里范围(人眼可视距离)内,这样的山不存在,环境与诗意描述不相符。
2、诗句“坐隔牛女河之间。越岁佳期应自合,一望萧瑟总虚还。” 描写的意境与海瑞当时境遇不相符。
这“坐隔牛女河之间”诗句化用牛郎织女银河相隔的典故。诗人以“红雨”飞散隐喻自身与所念之人的分离,花瓣飘零与银河阻隔形成意象叠加,凸显诗人不能与亲人或情人团聚。
第三、四诗“越岁佳期应自合,一望萧瑟总虚还”,这两句诗意思是指:跨越了年度时间的美好团聚约定,本应自然实现。但举目所见,尽是萧条的秋天自然景象,最终团聚的期待落空,徒留怅惘。
海瑞罢官回到家乡,居住在家中,此时两个儿子(海中砥11岁、海中亮9岁)已于嘉靖四十四年(1565年)夭折。
三任妻子皆无。第一任妻子许氏未生育男孩被休,第二任妻子潘氏婚后仅一个月,与海瑞母亲谢氏合不来,也被休掉。隆庆二年(1568年),第三任妻王氏7月24日自杀、妾室韩氏也先于王氏在7月13日自杀身亡。
以海瑞家中变故,所处境遇分析,他还能与谁约定要团聚?他还挂念什么远方亲人或是情人呢?
显然,这样的诗情意境描写与海瑞在家闲居境遇完全不相符。从中可判断此诗不是海瑞所写
《明代海南诗歌史》一书作者柯继红,对此的解释是:“从诗歌内容与基调看,诗人借牛女之事,暗示自己(指海瑞)与君王的'离合’,'一望萧瑟总虚还’句充满失望与伤感,与刚返乡时的情感态度相吻合,……”。
用牛郎织女的民间约定俗成的爱情故事,去比喻政治上海瑞与皇帝的“离合”与挂念,有牵强附会的感觉,不敢苛同,相信大多数读者与网友不会接受此论说。
而且按诗中“尊前红雨飞南山”描述,诗人面对的是南山即南方方向,其视线延伸向南边也即“漫指白云浮故国”的地方,诗句所指应是诗人故乡的地方。若是海瑞所写,他1571年居住琼山居所海宅塘村。向南看,看的应是三亚方向而非北方北京方向,那里有什么所谓故国或故乡呢?这样如何能表达出海瑞与皇帝的“离合”伤感与挂念?符合诗意吗? 这个说法根本站不住脚。
3、诗句“萤垂碧草疏帘静,燕入深红画栋间。”所描写的是豪华住宅,与海瑞居所不相符。
两句诗是写实诗句。通过细腻的意象组合,描绘了一处兼具自然野趣与富贵气象的居所环境。
“萤垂碧草疏帘静”描写萤火虫低垂于青草丛中,点缀幽暗微光,暗示夏末夜静谧、草木丰茂的庭院景致。
竹帘稀疏半卷,室内外空间通透,帘后无人声扰攘,凸显居所安宁氛围。
“燕入深红画栋间”,“画栋”指雕梁彩绘的房梁,“深红”形容梁柱漆色浓艳,彰显建筑华贵。古人常以燕子择高檐筑巢,象征吉祥富贵。此处“燕入”暗含居所主人非寻常百姓,而是门第显赫之家。
此居所外院碧草萋萋、流萤闪烁,草木碧绿,一派自然之境,内宅华美,“画栋”“疏帘”,雕梁彩绘显匠工之精,显露与呈现雅致而显贵的园林宅院风貌。
这种豪华宅院所属,不外是两种,一是属士大夫或官宦阶层的宅邸;二是官府衙所的办公场所。
而海瑞故居,位于明代府城北门外海宅塘村(今红城湖畔朱桔里)。海瑞一生中有近56年在此居住,包括40岁前未入仕途时的生活、58岁罢官归田的16年闲居停留。
史料明确记载海瑞故居为简朴的海南民居,无雕梁画栋的痕迹。海瑞以清廉著称,其家庭经济状况拮据。其清贫延续至1572年58岁时,才以120两白银购得一栋普通房室。当他病逝南京时,家中仅剩葛布帏帐和破旧竹器,遗产不足20两白银,需友人募捐才得以安葬。
从诗中描述判断,此诗写作的环境是在豪华住宅中,或是朝廷官府衙、治所的办公场所中。非在海瑞这样简朴的民居中。
依以上从环境、境遇、居所三方面分析,得出结论:《七夕立秋值雨》一诗,不是海端所写。
(五)、《七夕立秋值雨》一诗,是林士元在北京行人司办公室写的
林士元从1514年入仕为官,至1539年丁忧致仕,工作年限共26年,此段时间共经历两次七夕与立秋同一天,即:明正德九年(1514年),七月初七日与立秋同一天;明嘉靖十二年(1533年),七月初七日立秋同一天。
从诗的内容与诗意分析,诗人写此诗时,是单身,又不能在七夕与妻儿团聚,只有这种状况才与“坐隔牛女河之间。越岁佳期应自合,一望萧瑟总虚还”诗意境符合。
林士元从正德九年(1514年)考中进士,进入行人司工作,未能探家。这是因为当时明朝规定,北京与南京的官员,只有离家六年才能探家。而且规定在家假期只有两个月。超期将受罚,如停俸或革职。
这个规定出自《明史纪事本末·弘治君臣》记载。史料原文源自成化二十三年诏书。正德与嘉靖年代依照成化规定执行。
林士元自1514年在北京为官,一直单身且未能探家,至嘉靖元年(1522年)才得以探家。当年带着妻子周三含与长子林集之、次子林乐之同赴北京居住的。此事《海南周氏宗谱》(周秀梅公谱首卷二)有记载:“岁壬午,皇上新登极,泉翁(注:林士元号:北泉,故称泉翁)携淑人之官汇,擢南京户部科给事中……。”
此后林士元升调,都带着妻子儿子赴任。
在明嘉靖十二年(1533年),七月初七日立秋重合这一天,林士元是在湖广提刑按察使司副使任上,不存在七夕立秋这一天,思念、或与妻子儿子相约团聚问题。也就说嘉靖十二年(1533年)七夕立秋这一天,林士元和妻子儿子是团聚在一起的,不符合诗中的描述。
唯一剩下的只有正德九年(1514年),七夕与立秋这一天。当天,是林士元进入行人司任工作后,遇到的第一个七夕。林士元一个人无聊地坐在办公室窗前,喝着酒,望着南边山峦,那秋雨夹着粉红色花瓣飘落在不远的山坡上,他惆怅地写下《七夕立秋值雨》一诗。
理由是:
1、行人司南边有“南山”。这里的南山是地理环境位置,指南边方向的山并非特指某一座山。而是指北京延庆、怀来地区南侧的山脉体系,具体范围涉及多个山岭及隘口,是明代长城防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南山边垣防线西起八达岭北的羊头山(也称桃山),东至四海冶(今延庆四海镇),横亘于延庆盆地南缘的山地,形成一道拱卫京畿的屏障。这地理位置的南山,与诗中南山相吻合。
2、七月初七,由于不能归家,诗人像牛郎与织女一样“坐隔牛女河之间”诗句描写那样,不能与妻儿团聚。
林士元考中举人后,为赴京参加正德九年(1514年)二月礼部组织的“会试”。从1513年农历十月,开始自琼州启程出发。因为明朝从琼州府至北京,沿驿道走全程约 9,715 明里 〔1〕,折合现代公制长度为 5,635 公里。
赶考路途需跨越琼州海峡,十月出发,可利用季风渡琼州海峡,然后,经陆路驿道北上。在明代,交通主要是靠步行、车马、船只,日均行程约30-50公里,全程至少需4个月。若遇恶劣天气,时间可能达半年。
林士元从1513年农历十月出发,到北京考中进士,进入行人司工作,再到七夕,已跨年度时间长达十个月。孤身一人的林士元因没有假期,不能团聚,情绪低落与失望。
故林士元境遇经历与诗“越岁佳期应自合,一望萧瑟总虚还。”意境切合。即:跨越了年度时间的美好团聚约定,在萧条的秋天自然景象中,最终团聚的期待还是落空。”
3、《七夕立秋值雨》所描写的场所环境也符合诗中描述。
行人司官署作为中央机构,建筑规制符合等级要求,雕梁画栋属明朝建筑的标配。像史料记载的云南明代南甸土司府与河南南阳内乡县衙这些地方建筑实例,都是雕梁画栋的。
行人司是文人聚集的地方,文人官员的审美取向喜爱花草,庭院花草必不可少。办公环境多以瓶花、盆景、庭院花草等形式来营造雅致氛围。这就符合诗句:“萤垂碧草疏帘静,燕入深红画栋间。”的环境描述。
正德九年(1514年),七夕与立秋这一天,林士元怀着失望与伤感心情望着窗外南山,无聊地喝着酒,有点醉意,随手指着南边远方那片白云,他知道那浮云下面,就是心中思念的故乡与亲人。在这寂静的沉思与酒精作用之下,诗人无知无觉地睡着了,做了一个梦。在梦境中又忽然匆匆忙忙地赶去参加了殿前早朝,列在朝班之中。醒来时,有种深深的寂寞失落的感觉。这就是诗中描写的“漫指白云浮故国,忽因清梦落朝班,”的意境描述。
综上所述,正德九年(1514年),七夕与立秋这一天,是林士元在北京行人司办公室,写下《七夕立秋值雨》一诗。
此诗作者不是海瑞,而是林士元。
附注:〔1〕此里程数据的史料出处为《读史方舆纪要》卷一百五和嘉靖《广东通志初稿》卷十·《琼州府》载:“琼州府...至北京九干七百一十五(明)里。”
五、《春日阻风部中限韵》一诗,确认为林士元作品
诗原文:
白尽日黄天欲浮,燕城三月似高秋。
涛生宫掖沙惊树,花覆苑墙春隐楼
朝马不嘶金勒断,塞鸿无路到关愁。
却思丰沛有遗恨,猛士彫残蔓草稠。
这首《春日阻风部中限韵》诗,从诗题中可知,诗作者在北京三月的春季上班,到部内办事,被突然而来的沙尘暴大风天气阻在部中,于是和诗作赋,写下这首限韵七言律诗。
这首诗存在于海瑞文集,又见于林士元《北泉草堂遗稿》一书,存在归属争议。谁是真正的作者呢?
(一)、诗中描写的是明朝北京三月的天气景象
1、“白尽日黄天欲浮,燕城三月似高秋。”诗句释义
先看“燕城三月似高秋。”燕城即北京,指明具体地点;三月指已进入了春季。似高秋,是指春季的天气还像深秋一样寒冷。整句译为:“北京城的春天三月,还冷得像深秋似的。”
再看首句诗“白尽日黄天欲浮”,“白昼日黄”,指白天太阳呈现黄色,这是典型的沙尘天气特征。春季强风卷起沙尘导致大气透明度降低,阳光经散射后呈现昏黄色。
“天欲浮”,形容天空因沙尘弥漫而产生的视觉模糊感,仿佛天地界限模糊不清,具有动态的漂浮感。
这种描写符合华北地区春季三月的"黄沙浮天"现象。当春寒冷锋过境时,风速增大卷起地表沙尘,空气中悬浮颗粒物增加,能见度显著下降,太阳呈暗黄色或橙红色
2、明朝对沙尘天气的区分与称呼
“白尽日黄天欲浮”诗句描绘的是沙尘暴天气。不过在明朝并没有沙尘暴这个名称。
在明史记载中,通常将沙尘天气分别称为“雨土”、“风霾”、“黄霾”与“黄雾”。
①“雨土”,明代官方史书《明史·五行志》中多次提到“雨土”,例如:“弘治十年四月,京师雨土。” 指沙尘天气所夹带的沙土,随着漂移遇到雨而从空中降落下。“雨土”时因雨中夹带沙尘,能见度1千-10千米。
②“风霾”指强风卷起沙尘并推动前移的沙尘暴天气。强调风沙肆虐的场景。例如,唐代边塞诗“大漠风尘日色昏”,均指向沙尘暴。明代史书记载的“风霾累日”“霾雾四塞”“风霾荫翳”风霾昼晦、大风昼晦等均指强风性沙尘暴天气。描述共同反映了华北地区春季多沙尘的气候特点。沙尘暴按现代分级为:沙尘能见度小于1千米。
③“黄霾”,当沙尘导致天色昏黄、空气混浊时,常被称为“黄霾”。
④“黄雾”,明代文献中的“黄雾”更多表现为湿度较高的雾状天气,其中混杂了沙尘物。例如,《明宪宗实录》描述的“黄雾蔽日,昼夜不见星日”,这是水汽与沙尘颗粒物的共同作用。特点:风速小,雾稳定,能见度有限。“雾”实为悬浮沙尘与浮尘,能见度小于10千米,且持续时间长。例如,成化四年(1468年)的“黄雾蔽日”,就因静稳天气下沙尘物积累所致。
3、《春日阻风部中限韵》诗中描写的,其实是一场强风所致的沙尘暴,也称“风霾”
从《春日阻风部中限韵》诗题中:“春日阻风部中”与诗句中“白昼日黄”、“天欲浮”的描写,这是一场大风所致的沙尘暴,即明代所称的“风霾”。一般的沙尘天气并不影响人们出入,如:“黄雾”静稳湿度较高的雾状沙尘天气。只有强风所致的沙尘暴才出现将诗人阻堵在部中,无法出去这种状况。
4、从诗中明确的三月燕城地点及天气景象,来分析此诗归属问题
既然诗中描写的是北京三月沙尘暴。那么我们就抓住两个要点分析:一是谁在北京工作?二是谁在北京三月遇到了有强风的沙尘暴天气。
以此两点分析判定此诗作者归属。
(1)、 海瑞是在嘉靖四十三年(1564年)十月(已过中秋),升任户部云南司主事而到北京的。
(2)、1565年嘉靖四十四年,海瑞正式出任户部云南司主事,开展工作。
(3)、1566年嘉靖四十五年二月初一,海瑞向嘉靖皇帝朱厚熜呈上了《直言天下第一事疏》。在这篇奏疏中,海瑞直言不讳地批评了嘉靖皇帝的种种过失,触怒了嘉靖帝,二月被打入监狱中,在狱中看不到三月天气变化。
(4)、1567年,即隆庆元年二月,嘉靖帝病死,海瑞被新即位,年号为隆庆的明穆宗皇帝朱载坖释放出狱,调任兵部武库司主事,又过一段时间升任尚宝司司丞,四月升任大理寺在寺丞。1567年十一月升南京通政右通政,离开北京 。
海瑞1564年调任北京工作至1567年离京,计在京任职也4年。其中仅1565年与1567年经历北京春季三月。
2、林士元是正德九年(1514年)进士,授行人任职北京行人司,至嘉靖四年(1525年)三月,升调往南京户科任给事中,他在北京任职达11年。
海瑞与林士元两人都曾在北京任职工作经历。
(三)、排查海瑞与林士元谁在北京三月,遇到了沙尘暴天气?
1、 海瑞在北京四年中,没有遭遇春三月大风、强风所致的沙尘暴天气
海瑞在京任职也4年。其中仅在嘉靖四十四年(1565年)与隆庆元年(1567年)两年经历北京春季三月。
那么这两年有沙尘暴天气吗?
查《中国三千年气象记录总集》北京气象记载:
①嘉靖四十四年)1565年)春三月北京天气记载:1565年·乙丑·明世宗嘉靖四十四年。北京,正月,京师饥且疫。顺天饥。《明史·五行志》。顺义县疫。民国《顺义县志》卷十六杂事。
未见沙尘暴天气记载。
②查隆庆元年(1567年)三月北京天气记载:
“ 公元1567年·丁卯·明穆宗隆庆元年。北京市,隆庆元年丁卯二月二十八日清明节,是日骤寒如穷冬,至晚大风雪,京师城内九门,凡冻死一百七十余人,崇文门下,肩舆中妇人并所抱孩子俱僵死、并舆夫二人亦僵,俄亦扑踞、不复活。”
查同年明代沈德符《万历野获编》补遗卷四:“春三月癸亥,黄雾四塞。清明日,京师其和暖,晚同风雪发作,寒冽异常。次日,九门城外冻死者一百七十人,崇文门下乘轿妇人母子俱死骄中,而骄夫亦死骄下。”
以上考证在隆庆元年(1567年)春三月有沙尘天气,“春三月癸亥,黄雾四塞”,出处是沈德符的野史《万历野获编》补遗卷四上记载的。
但这里记载的是“黄雾四塞”,是黄雾,并不是“强风沙尘暴造成的“风霾”。与诗中描述的沙尘暴不相符。
结论:海瑞调任北京工作4年,仅遇“黄雾”天气,未在春三月遭遇强风或大风沙尘暴,与《春日阻风部中限韵》诗描写沙尘暴情景不相符。所以排除此诗为海瑞所写。
2、林士元在北京正德年间遇到了沙尘暴天气
林士元从正德九年(1514年)考中进士留京,在行人司工作。至1525年三月升调南京。他在北京遭遇了3次沙尘暴天气。
查《中国三千年气象记录总集》北京气象记载:
①1515年·乙亥·明武宗正德十年。北京市,春,大风昼晦。《明史·李承助传》。
②1516年·丙子·明武宗正德十一年。北京市,[四月己未]冬无瑞雪,春有风霾,小雨初零,随即晴霁,折请虽切,甘霖未降,令二麦已枯,五谷未种、灾害叠见,《明武宗实录》卷一三六。
③1519年·己卯·明武宗正德十四年。北京市,三月戊午,风霾昼晦,宫城内海子水溢四五尺,坼桥下铁柱。光绪《顺天府志》卷六十九祥异。
3、《春日阻风部中限韵》一诗作者是林士元
林士元在北京共遇三次沙尘天气。第一次1514年,有“风霾”记录,未记何月;第二次1516年只记“春有风霾”不知何月;第三次1519年详记:北京市,三月戊午,风霾昼晦,宫城内海子水溢四五尺,坼桥下铁柱。
第三次1519年记载的沙尘暴天气的原文:“北京市,三月戊午,风霾昼晦,宫城内海子水溢四五尺,坼桥下铁柱。”译成白话文为:在北京市,三月戊午这一天,刮起大风,弥漫着沙尘阴霾,大白天都变得昏暗无光。宫城里边的海子(湖泊)水位上涨了四五尺,把桥下的铁柱都冲裂了 。
1519年气象记录,与《春日阻风部中限韵》诗题中的“春日阻风部中”,及诗第一句“白尽日黄天欲浮”、第三句诗“涛生宫掖沙惊树”串联起来分析,这一天的沙尘暴天气描述与诗中描写场景与意象高度相符。
诗中气象描写是:有强风沙尘暴,将到部中办事的诗人阻在部中回不来,白天被沙尘遮蔽,使得天地之间变得苍白而暗淡,空中呈现出漫天混沌的黄色,沙尘暴滚动着,仿佛天空被风吹得漂浮起来。宫外江涛翻涌,那澎湃的浪涛声仿佛要将宫中的掖庭〔1〕撼动,岸边的沙尘飞扬,惊得树木沙沙作响。”
这诗描写情景与气象记录的:“在北京市,三月戊午这一天,刮起大风,弥漫着阴霾,大白天都变得昏暗无光。宫城里边的海子(湖水)水位上涨了四五尺,把桥下的铁柱都冲裂了 。”情景高度相吻合。
(四)、《春日阻风部中限韵》一诗,是林士元所写
依上考证确认《春日阻风部中限韵》一诗,是林士元考中进士后的第五年,即正德十四年(1519年)春三月,他到礼部办事,被强风沙尘暴阻隔于部中。在礼部办公室里,林士元与礼部朋友,设定诗韵脚韵律,写诗应和,因而写下《春日阻风部中限韵》一诗。
此诗于光绪三十一年,被误收入《海瑞文集》中,其该诗真正作者不是海瑞,而是林士元。
附注:〔1〕掖庭是皇宫中的旁舍,主要供嫔妃、宫女居住,同时也是惩戒关押官中女性罪犯的场所。
(本文与插图作者:林育书〔曾用名林岳书〕,海南省定安县潭榄村人。于长沙工程兵学院毕业、广西师范大学历史系毕业〔非脱产学习〕,曾在桂林陆军学院任教多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