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假杂志编辑室 假杂志
GO EAST “走东口”
重新开启!
“CRITs线上评议”团队:何伊宁、静宜、言由、赵谦
往期项目:“GO EAST”线上评议第四期
CRITs #4
田野工作、照片档案与在地性的灯塔
“CRITs #4:田野工作、照片档案与在地性的灯塔”将聚焦吕格尔、刘曜植、舒楚天和王雪这四位艺术家的作品,探索艺术家如何利用田野调查的方法以及照片档案的形式,深入挖掘个人与集体记忆、环境与社会变迁等主题。
吕格尔追溯到儿时小镇沉入的水底、故乡汶川频发的水灾、禹生西羌(汶川地区)的传说,探讨水与人类文明的共生关系。刘曜植的《让水流向那里》通过影像和档案资料,揭示洛杉矶引水渠系统的历史和环境影响。舒楚天的《小草》记录城市绿植的不同形态,以植物的处境作为隐喻,探讨植物在城市化进程中的生命政治。王雪的《小北护照》通过重构非洲人在广州的定制商品,展现他们的“中国淘金梦”与现实的反差。
活动中将探讨四位艺术家如何通过艺术实践,记录和反思特定地域和文化的复杂历史与现实,如何运用影像与档案资料讲述故事,如何在作品中呈现出关于身份认同、环境问题、城市化进程等多维度的观察与思考。我们特别邀请飞行嘉宾陈丹笛子(艺术家)和倪昆(策展人、艺术写作者)参与讨论,提供独到的见解与评述。
20:00-22:00
参与艺术家
吕格尔、刘曜植、舒楚天、王雪
飞行嘉宾
陈丹笛子(艺术家)、倪昆(Organhaus联合创办人、策展人、艺术写作者)
活动流程
20:00-21:20 艺术家项目陈述(每人20分钟)
21:20-22:00 飞行嘉宾、观众提问
参与艺术家作品
及个人介绍
吕格尔 |《禹的水》,2022-2023
吕格尔,《禹的水》(局部)展览视图,2023
作品简介:
《禹的水》关于水、水灾、治水。这一次,吕格尔追溯到儿时小镇沉入的水底、故乡汶川频发的水灾、禹生西羌(汶川地区)的传说。人类文明伴水而生,同时与水灾作斗争。“应龙画江河,玄龟负青泥”,从大禹治水、李冰都江堰水利工程,到紫坪铺水库、白鹤滩水电站,倾泻在山间的泥石流阵,横跨两岸的巨型水坝,历史和神话,水生灾害和基建工程,被3D扫描收藏的房屋,如龙的弧形盘踞其中,如电脑生成的画面却指向真实的当下。
艺术家介绍
吕格尔,1995年生,汶川人,藏族。2018年毕业于鲁迅美术学院摄影专业,在2021年获北京邮电大学数媒艺术硕士学位。吕格尔的创作源起自身和所处地域,通过数字直接摄影的实践,从个体局部出发关注中国文明整体的历史和当下。作品曾入围无忌新锐摄影奖,索尼青年摄影师计划奖,top20中国当代新锐摄影,中国文联青年人才培养计划,中国摄影年度排行榜,Burn Magazine 富士青年摄影奖、侯登科纪实摄影奖、中国摄影图书榜、Lucie基金会新兴艺术家奖学金等,作品在北京、上海、东京、荷兰等多地展出。代表作有《羌的山》、《禹的水》、《生命之环》。
刘曜植| 《让水流向那里》,2019-2023
刘曜植,《让水流向那里》,展览现场,三影堂厦门,2023
作品简介:
欧文斯河谷位于美国加州东部,高山融雪汇集成欧文斯河。自19世纪末开始,来自洛杉矶的商人以购买土地的方式逐渐控制了整个欧文斯河谷的水源。而后,引水渠建成,河流掉头向西,流入蓬勃发展的洛杉矶。随之而来,便是下游流域以农牧业为生的原住民的集体破产,抗议和冲突不断,担心供水稳定的开发者向流域中的圣弗朗西斯水坝中超量注水,引发溃坝,致数千人丧生。时间来到70年代,干涸许久的下游湖泊最终成为加州最大的沙尘暴沙源地,环境治理在无穷无尽的利益斗争中艰难展开。如今,和大多数此类始乱终弃的故事类似,下游的农牧业居民早已搬离了这里,下游的农场和城镇也变成旅游景区,招待着来自洛杉矶城渴望美国西部风景的充满好奇心的背包客们。
自2019年起,我开始持续拍摄这一地区,同时也展开了史料收集和研究,最终形成了这一系列作品。随着研究的深入,档案逐渐揭示出越来越多的线索,而在这几年中我也逐渐走遍了引水渠沿线的各个角落。在作品的呈现中,我试图去用一个较为中立的视角,使用影像与历史档案去揭示洛杉矶引水渠系统中的水道,管道,水库等设施,周边变化多端的自然环境,与引水渠头尾两地在各种法律与暴力冲突中纠缠了一个世纪以来的复杂历史。
艺术家介绍
刘曜植是一位出生在北京的摄影师,2021年取得加州艺术学院摄影/媒体艺术硕士学位,目前在哥伦比亚大学学习与研究历史建筑与遗产保护。他通过景观摄影和多媒体装置关注城市化、环境变化和保护等主题。近年来他使用影像,档案与田野调查,通过研究的方式去关注在中美两地城市化进程中被遗忘与忽视的建筑和工程遗产,并发掘其背后的故事。
舒楚天|《小草》,2024
舒楚天,选自《小草》,单屏影像(彩色,有声),2024
作品简介:
从蛮荒杂草到城市绿化,从仿真绿植到名贵花草,从边缘到中心......植物仿佛被卷入了人类社会的标准而诞生了某种生命政治。影像记录了城市中常见的绿色景观,以植物的处境作为隐喻,探寻那些特定视觉印象形成的原因及其所代表的社会分化含义。
在城市边缘,有着许多类似的景观:庞大的机器将原本的植被挖出,裸露出黄土,等待被覆盖上新的园林。在此时,这片土地便开始由边缘向中心移动。在待开发前的空档期,居民将工地作为他们暂时的菜土,以耕种的方式临时的“占领”地表。在现代的城市空间里,农业跳脱出从前基于定居的传统耕种模式,变成游牧中的植物。与此同时,大片建筑绿网也覆盖于此,它们的存在使这片土地在卫星云图上被识别成绿色,在这个意义上,它们仿佛也成为绿植的替代生命。
仿真绿植,廉价的塑料材质制成的仿造品,处于边缘与中心的中间位置,一个暧昧地带。而被其所模仿的真正绿植们是处于中心的植物:天堂鸟、橡皮树、春雨、橡皮树、多肉、仙人掌......常见于市中心的咖啡店、温暖明亮的现代家居与社交媒体软件中。用植物装点空间似乎是一种自然、绿色、可持续的爱好,但对绿植的狂热也造成了边缘的生态破坏。如肉锥,一种长相类似糖果的植物,因为市场的需求,偷猎者选择潜入其原产地南非的自然公园,造成了部分肉锥属的灭绝。
新闻联播中的长安街花坛是处于权力中心的植物。在这里,花卉脱离土地,以一种垂直的方式存在......
艺术家介绍
舒楚天于2019年毕业于纽约普瑞特艺术学院MFA纯艺专业。她近期作品通过录像、摄影、行为等方式,关注自然与城市发展进程下的个体记忆,以建立私人视角的电子档案。作品曾展出于上海多伦现代美术馆,上海;2023年集美·阿尔勒国际摄影季,厦门;复星艺术中心,上海;海上世界文化艺术中心,深圳;要空间防空洞,四川;The Steuben Gallery, 纽约;Pratt Manhattan Gallery, 纽约;Tutu Gallery, 纽约。她近期参与的驻地项目包括:L.A.P.×武汉影像艺术中心国际艺术家驻地,武汉;Organhaus器空间·北碚计划,重庆。
王雪,《小北护照》, 2022
王雪,《小北护照》展览视图,“捉迷藏:童年的显影”,碧云美术馆,2023
作品简介:
自 2020年1月“大流行”发生以来,国际通航受阻,外贸举步维艰,许多在广州漂泊的非洲人选择了离开,而小北宝汉直街一带中国人的外贸店铺也关门大吉。非洲客户曾经用自己照片定做手机壳相框购物袋钥匙扣,就这样被留在了广州小北一个个废弃店铺的橱窗当中无人问津,许多已经布满灰尘。或是因为不知道非洲客人何时返回广州,时运不济的外贸店铺老板也不知道怎么处理这些货品:等候他们归来,或者将店铺转卖给他人。几番周折,我购买了一部分非洲人定制商品,订制的图片上是非洲人对于在广州美好生活的向往:粉色的塑料钻石、大 logo 的奢侈品、高楼大厦立交桥、 穿足球队服的阳光青年、身着⻄装革履的成功人士与性感女郎;但现实是这些美 好愿景被封存在异国他乡落了灰,成为一批漂泊的图像。
我借鉴了商业静物摄影的拍摄手法,通过重构的方式使用塑料钻石、彩色珍珠等作为道具,在宝汉直街购买的印制仿冒奢侈品的布料作为背景,并在街头寻找符号性的景观进行拍摄,还原了广漂非洲人昔日的中国“淘金梦”
艺术家介绍
王雪,1998年出生于青海西宁,毕业于中山大学新闻系,现就读于荷兰乌特勒支艺术学院纯艺术硕士项目。王雪目前的研究与创作包含文化记忆对个体身份产生的影响,流动与悬置中的离散群体的文化现象,及聚焦于全球南方跨边界的多中心流动系统。她的常常立足于中间者的立场,试图在灰度的世界中学习,在复杂的混杂体中保持对话,希望呈现一种永恒的流动性。
飞行嘉宾
陈丹笛子
毕业于广州美术学院油画系。她的作品涉及视频、装置、摄影和文学等多种形式,用独特的视角揭示了关于自然和人类景观的私人瞬间洞见,并将这些瞬间所揭示的更大社会结构和个人心理展现出来。她运用自然界的意象,创造叙事和情感的纽带,将我们的混合现实引入更加深入的探索之中。陈丹笛子的作品通过缓慢而深入的方式,将关注点放在那些容易被忽略的事物上,诗意地探究了不确定性作为当代生活的基本状态,探索了人类学家安娜·洛文豪普特·辛格所指出的,不可预知的相遇和这种脆弱状态不仅有能力转变我们,而且有能力重新塑造我们。
倪昆
策展⼈,艺术写作者。湖南⼈,现居重庆。中国急剧的城市化背景与全球化这个事实背景下的艺术互动,是他持续关注的方向,而在此基础上所展开的关于“城市与再造”,“迁移和游牧”的实验性艺术项目及相关国际论坛,则进⼀步的展现了他对于当前境遇的思考,2015年起,在反思艺术机构的社会职能的同时,开始强调以艺术机构的公共教育作为介⼊手段来探讨艺术和公众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