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不少陕西人又将摘了许久的口罩重新戴上了,不是为了防病毒,而是为了防沙子。
4月10日开始,一场影响整个北方的强沙尘天气引发关注。很多西安人早上一觉醒来,发现窗外黄茫茫一片,出门一趟搞得灰头土脸,真真切切体会了一把“满嘴土、眼已瞎”的感觉。
与此同时,也有不少人开始质疑:为什么我们种了70年树,沙尘暴还是这么多?
下午3点左右,西安的空气质量指数已经突破500,达到严重污染。
▲ 网友视频截图
其实不只陕西,这次沙尘暴已经席卷整个北方,甚至还殃及了南方一些城市。
官方数据显示,截至11日8时,此次沙尘天气影响15个省(自治区、直辖市)902个县(市、区、旗),面积约229万平方公里,人口约4.09亿人——超1/3的国人受到影响。
而随着冷空气继续南下,沙尘暴也随之南下,江苏、浙江、上海等地也领教到了沙尘暴的威力。预计本轮沙尘天气在我国影响范围将达390到400万平方公里——近半个中国都在打击范围内。
可怕的是,这还没完。根据预计,4月13-16日,西北、华北等地将再次遭遇风沙侵扰——这意味着,陕西人还要再继续忍受好几天沙尘暴的侵扰。
所以很多陕西人就很纳闷、也很不解:我们治了70年沙、种了70年树,为什么还会有这么大的沙尘暴?那么多树,都白种了吗?
树,当然不是白种的。
通过几十年的努力,我国发生沙尘天气的概率明显下降——从上世纪50年代开始,我国沙尘天气频数就一直呈现下降趋势;近10年里,我国沙尘总次数和沙尘暴次数更是均明显少于21世纪前10年。
为了防沙治沙,我国启动了一系列治理荒漠化的重大工程,其中最标志性的就是“三北防护林”工程,总面积435.8万平方公里,占我国国土面积的近一半,是中国第一个“世界超级生态工程”。
1979年,“三北防护林”工程被列为国家经济建设的重要项目,工程规划期限为73年,分八期工程进行。到2020年底,40多年里,“三北防护林”工程五期完成,累计完成造林保存面积3174.29万公顷。
陕西北部榆林植树造林,就是“三北防护林”工程的一部分,比如毛乌素沙地的风沙治理工程。
在陕西,毛乌素沙地大约2.2万平方公里,从建国初期就开始治理,在70多年里一代代人的努力下,基本得到治理——沙地依然存在,但已经被林草植被完全覆盖,形成了一个稳定的生态系统,不再危害人类生存环境。
新中国成立初期,榆林仅剩60万亩天然林,林木绿化率尚不足0.9%。而现在,榆林林木覆盖率已经达到45.8%,860万亩流沙全部得到固定和半固定,明沙已经难觅踪影。
榆林从“沙进人退”到“人进沙退”,从一个沙漠边缘城市转变成一个“国家森林城市”——这是榆林官方认可的榆林70年来的最大成就,没有之一。
那既然如此, 榆林乃至整个陕西为何还会遭受沙尘暴的侵袭?“三北防护林”为何没能阻止沙尘暴的入侵?
这是因为,植被建设虽然能在一定程度阻滞沙尘暴传播,但对大型沙尘暴的阻挡效果有限——沙尘暴垂直高度非常高,十几米、二十几米的树根本防不住上百米沙尘。
蒙古国有大量的荒漠和沙地,易受荒漠化影响的土地面积占90%,被称为是一个建立在荒漠草原上的国家。与我们紧挨着的蒙古国南部,更是茫茫的荒漠戈壁。
而且这里纬度高、远离海洋,气候干旱少雨,因此每逢强风天气,就很容易发生沙尘暴。
尤其是这次,4月9日早晨到10日早晨,蒙古气旋在24小时内加深15百帕,在蒙古高原吹出12级大风,在卫星云图上甚至出现了个风眼。
在如此强大的蒙古气旋裹挟下,不发生沙尘暴都不可能。
再加上,蒙古国支柱产业是畜牧业和采矿,过度放牧造成严重的荒漠化,而绝大多数矿场都采取露天的方式也造成严重的环境污染。
多种因素综合结果下,蒙古国的环境急剧恶化,沙尘暴频率一直在增加——《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数据显示:上世纪60年代,蒙古国平均每年有18天发生沙尘暴。到2007年,这个数据已经上涨到57天,翻了3倍多。
于是,与蒙古国紧挨着的我国就遭了殃。
蒙古国南部,已经成了我国沙尘暴的重要源头——2021年,榆林遭遇当时十年未遇的沙尘暴,肇始地也是蒙古国。
不过我国这些年对沙尘近源地的治理、努力植树造林也卓有成效,要不然,就以这次蒙古气旋的强度,沙尘肯定要大很多。
但比较棘手的是,蒙古国严峻的环境恶化问题目前仍看不见转机。这就好比,自己再努力天天跑山植树造林,但也架不住一个“猪队友”邻居成天霍霍!
虽然这次沙尘天气主要起源于邻国,但对我们也是一个警醒。
我国的主要自然灾害中,一直有“南台风、北沙尘”的说法。沙尘暴的危害是显而易见的,不仅会对农作物、牲畜、环境、交通等造成巨大的影响,更重要的是,会严重影响人的生命健康及安全。
值得注意的是,作为一种自然现象,沙尘暴是客观存在的,永远不可能消失。
因为,沙尘暴的形成需要满足三个条件:干燥松散的沙物质、持久强劲的大风、不稳定的大气层结。而这三个因素,每一样都是人类无法完全消除的。
人类要做的、也能做到的事情就是:尽最大的努力植树造林加强对土地沙化的防治,尽可能减少沙尘暴的发生。
落在陕西,或者更准确地说,落在榆林,近几年最重要的任务就是:防止二次沙化。
由于退耕还林、地下水超采等原因,榆林如今正面临“二次沙化”危机——这是榆林近几年城市飞速发展背后,绿化和环境方面出现的新威胁。
所以从两年前开始,榆林开始警惕沙漠化和水土流失——榆林诸多领导和部门负责人的办公室都挂着“防止二次沙化”的警示地图,榆林近两年一些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的提案议案里也都频繁提到“二次沙化”问题。
战胜沙化是过去70年榆林最大的历史性成就,一旦大面积“二次沙化”,对榆林将是毁灭性打击,这个后果谁都承担不起。
去年,榆林专门召开防止二次沙化暨国土绿化动员会,并发布《防止二次沙化及国土绿化五年行动方案》。
目标是:到2025年,造林种草500万亩,全市70%以上的可治理沙化土地得到治理,草原综合植被覆盖度稳定在60%左右,沙区植被覆盖度在65%以上。
榆林市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也重点提到“防止二次沙化”问题,要深入推进防止二次沙化及国土绿化五年行动,持续在生态保护上下苦功夫。
具体看,榆林今年计划投资6.7亿元,实施生态廊道建设、重点区域绿化、全民义务植树等“林业十大工程”,安排项目142个,持续开展“人工 +飞播”造林,完成营造林132万亩,市级投资规模、营造林面积均创历史之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