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系列的文章,是笔者和朋友在30天自驾环游中国西线时候所发生的故事。希望你能从我们的故事中获得一些有用的信息。也希望这些旅途中的见闻和思考能带动各位观众和读者能够自己去探索自己旅途中的故事。
本系列在B站上也做了视频,如果大家喜欢影音接收信息的话,可以移步到B站观看我们的视频栏目,如果你是偏好文字的读者,在这里你也可以获取我们的节目内容,这里也可以看成是对视频做的一种笔记。
B站我们分成了两个版本,如果喜欢看真实记录不想浪费时间的,可以收看我们的【纪实版】,如果想要听故事,了解旅行过程中的有意思见闻,可以收看我们的【谈话版】。不过,本期的【纪实版】太短,不足以做成一期节目,所以我将它合并到了下一期的纪实视频里,所以本期的纪实内容就没有了,大家想看本期的纪实内容,可以期待我的下一期纪实视频。
本篇在B站的【谈话版】视频地址是:
本文采取核心内容+感性叙述的方式来展现,文章的前半部分主要分享核心的信息点给大家,文章的后半部分主要从我个人的视角来叙述内容和过程,感性部分比较多。大家可以根据自己的阅读偏好,来选择阅读到哪里。
原本经历过阿里的挫折之后,我们其实是打算从青海直接南下四川打道回府,但是在当天的行程里,发生了一些事情激励了我们,于是决定要挑战一下自己,不想让这趟计划付之东流。所以,我们才选择了如此波折的路线。
冬天的新疆非常美丽,就像是神话一样,简直就是不可多得的大自然的礼物,之后的时间线里,大家会看到新疆令人流连忘返的景色,现在回想起来,也为当时的决定而感到骄傲。
在桑桑镇的时候,我们并没有休息好,索性我们就早点起床,早点出发。在早晨寻找早餐的时候,我发现了很有意思的现象,这里的餐饮店很多都是四川饭店,除此以外就是西藏的本土饭店。
我们当时选择了一家四川早餐店,是一位勤劳的女老板在忙碌早餐,在等饭的过程里,我们和她进行了攀谈,大致了解到了如下的信息:
基于以上原因,老板娘一家人才选择在西藏进行生活和生存。通过网络资料查询,我们得知,四川人口占据西藏外来人口的60%,比例很大,这也极大地优化了西藏地区的餐饮业服务,能让我们这些外来旅行的人有更多的饮食选择,丰富了旅行体验,进而刺激了西藏的旅游业的发展。
吃过早餐之后,我们就出发上路了,按照原路返回。在当日的路途里,我们发现公路上有很多的人在拦车,希望能够搭乘一段路程。
总之,基于以上的现实情况,路上拦车、搭乘的行为在西藏是一种普遍行为,也是西藏的文化之一,大家如果日后来到这里,看到有需要帮助的藏族朋友,不妨听听他们的需求,合理地帮助他们,解决交通上的需求。
我们在当天,也顺搭了两位西藏当地人,她们是一对母女,是要去县城里办些事情,于是我们就顺路搭她们过去。
在搭载母女的过程里,我们刚好借着这个机会向她们了解了一下西藏的事情,算是答疑解惑我们的一些固有认知。通过聊天,我们了解到,即便是我们中国人,对于西藏的现实生活也有很大的误解和刻板的印象。
我们的认知里是这样的:
藏族母女听到我们的描述,表示很无奈,不知道如何回复,不过母女中的女儿在和我们的攀谈里一一为我们解答:
听完这对母女的解答之后,我、“不可”、【Max】三个人瞬间震惊,当时的我们满脸通红,而对于她们解答我们是诚心敬佩,因为有一些话就连我们度过大学的人都不一定能说得出口,这些话却能从一位年纪不大的藏族小姑娘的嘴里说出来,着实令我们敬佩。一直以来,都是我们不了解西藏,才造成了这样的认知偏差。也许,消除认知偏差最好的方法,就是像我们这样多去走走看看,多和当地的人了解一下,这样才能补全自己的认知,而不是坐在那里看看视频就能了解全部。
最后,我们将她们送到了目的地,相互道别之后,我们就又继续出发了。
在后面前往那曲的路上,我们遇到了沙尘暴。这是我们第一次近距离看到,十分震撼。“不可”对于沙尘暴的出现很困惑,因为在他的印象里,沙尘暴只是出现在新疆和甘肃这样的西北地区,不应该出现在西南地区。
我则是告诉他,并非如此,不仅西北西南地区有,而且内蒙古、东北、河北这些地方也会有。具体原因如下:
基于以上原因,西藏在冬季的时候,沙尘暴天气会变得明显。不过这种情况现在其实很少见了,因为我们还在读书的时候,国家就已经开始着手整治沙尘暴问题,在我们行驶的道路两边,也看到了很多栽种下去的树木,除了这些看的见的措施,看不见的环境治理措施也很多,在这里就不一一列举了。所以,现在的沙尘暴天气只是偶尔会有,并不经常,我们这一次也算是意外,幸运地遇到了这一自然现象。
在走过了拉萨,快要到那曲市的路上,我们在深夜的公路上,看到了磕长头去拉萨的三个人。“不可”是第一次遇到这样在路上磕长头的人,表示非常敬佩,他告诉我:
所以遇到这种情形,“不可”表示想要支持一下他们,于是我们决定将自己车里的一些物资给予一些给他们,也尝试着做一下西藏的“馈赠礼”。当我们把物资拿给他们的时候,发现他们竟然是三个西藏的姑娘,她们身上穿着具有反光带的衣服,也有一些磕长头的护具。
当时的我们都很惊讶,因为你无法想象,三个年纪比我们小的姑娘能够在零下20度的天气里来做这样的事情。“不可”面对这样的事情也很懵逼,之后在车里开车的时候,他向我科普磕长头的人群:
基本上磕长头的人群是集中在这三类人里,所以,即便是如此了解宗教文化的“不可”,看到三个姑娘在路上磕长头,也是充满了疑惑。不过当时的我们是满心的敬佩,并且也对她们表达了祝福。
我们在之后分析了一下,现代人们对于磕长头文化的改变,我们找到了一些历史原因,历史上,磕长头文化是这样的:
而如今,之所以能够有所改变,让我们在路上也能看到藏族女性磕长头上路,原因可能如下:
我们觉得,可能是这些原因才能够让当今的藏族女性也可以加入到磕长头的队伍里,也是因为我们生活在当今,有了稳定的生活环境,才能自由地选择生活的方式和信仰的自由。
下一期,我们将要结束西藏篇章,整个行程就要转移到青海地区,我们也会穿越可可西里地区。至于能否在可可西里发现一些意想不到的野生动物,路途上是否还会遇到新的意外?这些就让我们在16期的时候,再见~
大概过了一个小时的时间,我突然感觉到身上一股寒意袭来,双脚骤然变得冷冰冰的。我的大脑似乎在强烈地警告我,这是一种危险将要来临,于是我拖着疲惫的身体,挣扎地醒来了。
起来之后我发现,空调已经关闭,夜灯也不亮了,四周的空气极其寒冷,我哈了一口气,都能够看到白色的雾气从我嘴里冒出来。这个时候的我,因为没有厚的被褥,再加上是裹着衣服睡觉的,所以起来之后,身上的热量流失地很快,冻得我上下牙齿在打架。
我四周摸索着,在找遥控器,企图将空调开到最大从而来提升室内温度。但是,在我找到空调遥控器之后,不论我怎么按,都没有反应,气的我小声地爆了粗口。当时,【Max】突然说话了:“别按了,停电了。”起初被吓了一跳,然后才反应过来当时的情况。于是我拿出了手机,看了一下温度,零下18度,吓得我赶紧钻进了被窝。
“不可”当时睡的还是比较香熟的,扯着嗓子打呼噜。我则是裹着被子在床上,打着哆嗦,不仅身体感到寒冷异常,就连肚子也感到了饥饿。我问了一下【Max】能不能睡着,他表示自己早就睡不着了,他说他洗澡洗一半的时候停水了,卫生间出来没多久就停电了,被窝都没有暖热。听到这个情况,我意识到,“不可”估计也和我们一样,身体寒冷,只不过他睡得太熟,没有反应过来。我很害怕他这一夜里着凉,第二天一感冒就麻烦了。于是,我们把正在熟睡的“不可”叫了起来,问了一下他身体状况。他起来之后,也感觉了异常的寒冷,接着也被冷的睡不着了。
面对这钟情况,我们都没有办法入睡,更别说好好休息恢复体力了。于是我提议,要不就出去吃个早饭热乎热乎身体,然后收拾一下出发好了,今天早点走那么就能早点抵达目的地,晚上的时候就可以早点休息,补充体力。“不可”和【Max】都表示没有问题,于是我们简单收拾了一下就出门去吃饭了。
当时起床的时候,已经是6点多快7点钟,天是微微亮,路上开着的店铺比较少。经过观察,我们发现这里的四川饭店还是比较多的,至于原因嘛,在上面的核心内容里我们已经讲过了,这里不再赘述。最终,我们选了一家四川面馆,打算进去吃个带汤的面条,暖和暖和身体。
进店之后,我发现店主是一位女阿姨,她正在收拾餐桌并且也在准备早餐的食材。看到我们进来之后,满心欢喜,很热情地招呼我们坐下。在她给我们准备早餐的时候,我们也在和她攀谈,了解一些当地的文化。她告诉我们,她们是一家三口人来西藏做生意,由于今年疫情影响比较大,来西藏旅游的人也少了很多,钱也赚的不多,所以今年不打算回去过年了。她说好不容易看到了我们这么一波外来客,感觉就像是来老乡了,格外亲切。我们都没想到老板娘会如此热情,说话也很暖心,拉近了我们彼此的距离,就连给我们做的早餐都是额外加了很多的料,我们每个都获得了一大盆的面。
我们很开心,三个人吃的狼吞虎咽的,汤水裹着面条,吃下去的那一瞬间,我感觉自己整个人都活了过来,身体上也终于能感受到什么是温暖,什么是热流。我们每个人都吃的很干净,就连最后的汤底都没有放过,吃干抹净属于是了。可能也是因为舟车劳顿,我们前一天也没有怎么吃好,当天正经吃了个早餐之后,我们的疲惫竟然一扫而光,感觉自己浑身都是劲儿,而且心情上也变得愉快了。于是我们拜别店主阿姨之后就赶紧回去收拾行李,想要立马上路,想要开始风风火火的新行程。
当日基本上还是按照219原路折返,只不过当天的路上,我们看到了不少人招手拦车。起初的时候,我们并没有反应过来这些人为什么会这个样子,我以为他们不是在对我们招手。但是看到了三两个人都是同样的行为之后,我就比较疑惑了,然后在一对藏族母女的面前停下了车,进行了一番询问。
经过攀谈,我得知,这一对母女要去附近的县城里办些事情,所以想要让我们搭载她们一程。当时我们的车里还有两个空位置,刚好够她们两个人上车,索性我们就答应了下来,话说这也算是遵循了一次西藏的互助文化。我也是在那个时候反应过来,原来前面那些招手的人也是想要搭乘顺风车去别处。至于原因,在上面的核心内容里我也已经讲述过了,这里不在赘述,这些原因也是我们后面根据地理环境分析和在网络上查找信息而进行的汇总。
我知道,母女顺达我们的车辆对于“不可”而言是天赐良机,如果你是一路追随我们文章的读者,那么你应该知道,“不可”喜欢和当地的人聊天,探索一些当地的故事。这不是刚好就有当地人出现,而且直接来到了“不可”的面前,我知道他又要开始他的采访模式了。
其实在预判的“不可”的行为模式之后,我也预判了他的对话内容,他大概率是会向藏族母女请教关于藏传佛教的事情,然后开始狂热地分享自己的已知信息来与对方进行验证,之后的话题预计就是围绕宗教的事情开始展开漫长的讨论。不过我猜到了开头,却没有猜对中间的过程和结果。因为在聊天的时候,“不可”犯了一个先入为主的错误,他认为所有的西藏人都是信奉宗教的,所有的藏族人民一生都是希望在宗教上皈依,然后得到精神的升华。所以,当他听到藏族母女告知他皆然相反的结果的时候,“不可”便出现了一些认知不协调的反应,自己一下子懵了,而且在那一瞬间,母女感觉到她们被人误解了,很尴尬,也不怎么说话了。
“不可”一下子无法接受当时的信息,大脑宕机,开始前言不搭后语,中间时不时地说一些藏传佛教的专业术语,希望对方能够给出积极的反应。但是对方也没什么反应,对宗教的一些事情,她们也不是太了解,所以对于“不可”的询问表示很无奈,说我们有一些认知是不对的,她们并不是所有人都信教,也不是所有人都那么极端那么狂热,于是整个车里的聊天气氛变得更尴尬了。至于“不可”的询问内容和母女的回答,在上面的核心内容里我也已经总结过了,这里也不赘述。
面对这种尴尬的局面,我开始把话题往正常方向上转移,问了一些比较生活的话题。对于这些生活化的内容,母女两人还是挺健谈的,我们也是在和她们聊生活的时候知道了当地的交通情况,以及她们平日里出行的方式也都是在路上拦车。毕竟她们并不总要去县城,而且现在路上的车很多、搭车很方便,这也是西藏墨守成规的生活文化之一。
然而在聊天的过程里,最让我震惊的事情是,她们对于现代教育的通透,母女里的妈妈告诉我们:“小孩子,最好的还是读书啦,考一个好大学才是最好的出路。”听到这句话的时候,我们所有人都震惊了,我们万万没有想到,当我们所有人都认为宗教才是他们的出路的时候,她们却告诉我,现代化的教育才是出路;当我们以为他们的生活只有宗教的时候,她们却告诉我,宗教只是生活的一部分,不是全部更不是唯一;当我们以为他们是思想落后、被宗教束缚的极端人群的时候,她们却告诉我,他们同样是接受现代化教育的人,依旧希望通过上学读书来完成人生的转变,他们和我们并无分别。总之,很多都是我们的固有印象所造成的误解,以至于我们听到如此朴实的回答的时候,表现出来的不是平常情绪下的感化,更多的反而是震惊。
在这个过程里,我自己反思了自己,反思了我们对于别人的先入为主,反思了我们的固有偏见和认知,这些都是错误的信息传播才误导了我们,以后我不会再去轻易地给一个人或者是一群人下定义,在不了解他们之前,我能做到的是把对方当成和我一样的普通人,通过真实的沟通和了解,慢慢拼凑出对他们的认知,而不是通过传播过来信息来定义出一个虚拟的人,然后把这个虚拟定义套在一个真实的人身上,认定他就是定义的内容。在后面“不可”同样也反思了自己,不过他的反思更好理解,他说,不是所有的内蒙人都会骑马射箭,也不是所有的东北人都会喝酒,那么,也不是所有的西藏人都要信宗教,为宗教奉献。
总之,“不可”的理解很朴素,也更和现实很贴近,之后他就给我讲述了他的宿舍舍友是如何被所有人误解的,因为他的舍友是内蒙人,长得就非常有战斗民族的范儿,所以大家都喜欢问他,上学的时候是不是要骑马射箭,他们家蒙古包什么样子,家里有多少头羊等等之类的话语。但实际上,他和我们的生活轨迹是一样的,父母兢兢业业在内蒙的城市里上班,自己从不骑马射箭,上学的时候是坐车,从不骑马。但是这些都说法都不足以让人信服,大家都会接着问,为什么不骑马呢?为什么不住蒙古包呢?然后就拿出了从网络上找到的视频给他看,说,你看你们不是都如何如何,还穿着这种衣服如何如何。。。。“不可”说,当时他的室友很无奈,最后也放弃抵抗了,一副打不过就加入的状态,也懒得解释了。现在上班了,这种误解同样存在,同事和领导知道他是内蒙人,于是开始询问他各种奇奇怪怪的问题,现如今短视频制霸网络,内蒙生活的视频也层出不穷,有一些人为了视频效果会故意放大人们对于内蒙的印象标签,故意做一些大众喜欢看的骑马射箭视频、蒙古包生活视频,所以他自己都解释不清楚了。“不可”后来自己说,自己当时问母女的问题,就像是当年自己问他室友的问题一样,都是标签化别人。听到“不可”能够这样类比理解,我很是欣慰,那一刻我觉得他成长了。
在走到下午的时候,我们遇到了一场罕见的沙尘暴。沙尘暴对于我们来说,可能是既亲近又陌生的事物,从小到大,总是在课本里、电视里听过,真正看到过的可能也就当天那么一次。
当时也忘记是走到哪里,在那个区域里,行车视线逐渐变得模糊了起来。其实当时我也意识到了情况的异常,自从来到西藏之后,我看到的都是蓝天白云,爽朗气清,天空中的空气就像是没有杂质一样,透明度极高。所以当我看到眼前的空气逐渐变得浑浊我的不堪的时候,我的直觉告诉我:要变天了,但是没有想到来的竟然会是沙尘暴。
起初,天空只是变得浑浊而已,虽然路面能看清楚,但是远方的景色却变得若有若无,紧接着就消失不见,看起来就像是遇到了雾霾天气一般。随着我们的继续深入,周围的空气开始逐渐浑浊,视野的可见度也变得很低,抬头看天空的时候,我心里猛得一震。因为不知道是什么时候,黄褐色的雾霾已经弥漫了整个天空,我们抬头看到的是黄蒙蒙的一片,对,是黄蒙蒙而不是灰蒙蒙,也是在那个时候,我意识到了,这就是传说中的沙尘暴。
反应过来之后,我立马让“不可”和【Max】检查车窗,我自己把车里的空气循环立马切换为内循环里。过了没多久,呼啸的风声便传入到了我们的耳朵里,那声音如鬼哭狼嚎,尖锐刺耳。我和“不可”都是南方人,经常遇到台风天气,所以面对这样的风压呼啸并不觉得奇怪,倒是一旁的【Max】没有见过这个阵势,紧张又兴奋,看起来就像是一个顽皮的孩子。我感觉如果不是坐在车里,他会想要去拥抱沙尘暴来表达自己的喜悦和激动。而车外风声越来越大,紧接着就出现了沙粒撞击汽车车身金属的声音,密密麻麻,稀里哗啦,就像是倾盆暴雨直下,但这和雨水撞击汽车的声音不同,雨水的撞击是沉闷有力的,而沙硕的撞击是尖锐刺耳、烦躁不安的。
当时也顾不上心疼汽车,我们只能小心翼翼地开车,紧张地注视着前方的路,好不容易走到了一处小镇,沙尘暴的凶残形态也开始展露了。它像是一个粉墨登场的Boss一般,前面努力地做环境渲染铺垫自己,等我们看到城镇看到希望的时候,再给我们来一个华丽的登场。整个天空基本上已经看不到什么颜色了,浓重的黄蒙蒙的沙雾里,透着黑色的影子,城镇里建筑物是明亮反光的,而整个黄沙背景却是阴霾无光的,一前一后,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和反差,极具戏剧冲突。看到那一幕,我们心里不由得产生了一丝恐惧,心生敬畏。
然而,正当我们情绪饱满,不知如何释放表达情愫的时候,沙尘暴突然就以飞快的速度开始消散了,就像是好不容易盖起来的大楼突然坍塌了一样。天空中也逐渐能够看到亮光,看到白云了。我们几个人傻眼了,连 WC 都没有说出口,就这么快的没了,当时我们三个人都说,这个 Boss 不给力啊。“不可”还调侃说,说不定是一拳超人琦玉老师来了,打倒了这个鬼级怪人。我们几个哈哈哈大笑,因为这个比喻太恰当了,《一拳超人》里大多数牛逼哄哄的怪人,前期被渲染得毁天灭地,后面都是被琦玉老师一拳 KO,搞的所有人都是一脸迷茫,不知怪人当时究竟是不是真厉害,这种情形就亦如我们当时的心情一般。
后面随着天空的放晴,沙尘暴也看不到什么踪迹了,我们三个人有说有笑地继续赶路,前往那曲市。
当天后半段路程里,并没有遇到什么特别的事情,路过拉萨的时候,夜色便已经降临。那曲市距离拉萨还是比较近的,大概有三个小时多的距离,当时我们预计应该会在当天十点左右抵达那曲,然后就能愉快地结束当天的行程了,所以每个人都很开心。
在前往那曲的路上,同样只有国道,虽然是黑漆漆的一片,但是这条路可要比219 新藏线热闹多了,时不时地就能碰见一辆车从我们周边经过,在经历过无人区的惊险之后,我们在夜里看到了别的车辆都会感觉到一种莫名感动的安全感。尽管两车相会的时候对方会开着刺眼的大灯,我们也不觉得生气,反而觉得这一路上我们可以安心地开,放心地开,再也不用担惊受怕了。
正当我们开心地赶着行程的时候,有一辆卡车从我们对面驶过过来,刺眼的大灯晃晕了我的眼睛,我下意识地踩刹车开始降速。在这个时候,我也发现了一件神奇的事情,我看到挡路一旁的沙土路上,竟然有三个人站在那里,当时如果不是有卡车车灯照耀,我很有可能是无法发现他们的。“不可”和【Max】也被这三个突然冒出来的人吓了一跳,然后感觉到了疑惑,这么晚了,这三个人不怕被车撞到吗?大冷的天气还站在路边上,太危险了!
而“不可”则是意识到了什么,他趴在窗户边往后面看,并且让我把车停下来。过了一会儿,他应该是印证了自己的发现,然后很激动地告诉我,他们这是在磕长头!!!日夜兼程地磕长头!!!我很疑惑,因为我不知道这意味着什么,心想,这不是在布达拉宫的时候看到过吗?有什么好大惊小怪的,所以我就表示了疑惑,而且很不理解他们为什么选择夜里磕头。这个时候的“不可”就很激动了,然后给我科普起来了磕长头的艰辛:十万个起步、几百公里的行程、艰难困苦的挫折等等的信息。当时我就理解了为啥“不可”会这么激动了,而我感觉到更多的是一种敬佩之心,毕竟那么冷的天气,还能在夜里去做这件事情确实值得我们为其点赞,至于为何辛苦,上面的核心内容我也分享过了。
为了表达对于这种行为的钦佩,我们三个人决定将车里的物资分享一部分给他们,让他们在路上能够少一些物质困难。于是我们就将水、食品等分成了几份装在了一起去拿给他们,由【Max】拎着代替我和“不可”来表达敬意,这也是我们这一路下来履行的又一次互助文化,帮助西藏人民。
不过,令我感到比较震惊的是,这三位磕长头的信徒,竟然是三个年级不算大的小姑娘。她们一个个看起来挺稚嫩的,彼此穿着黄色的警示服,用来提醒来往车辆看清楚她们,她们身上同样也有磕长头的护具。在接过我们的馈赠礼之后,她们表达了感谢,被冻的通红的小脸上显得有些可爱,当时的天气过于寒冷,我们彼此说话的时候都是带着哈气,最后我们也祝福她们一路顺利,平安抵达拉萨。
在行使过馈赠礼后,我们就上车继续赶路了。路上我们都非常敬佩这些小姑娘,能够这么勇敢地来做这件事情。当时的“不可”还是有点懵的,因为在他的认知里,能做到这样长途奔袭的磕长头行礼,应该都是青壮年的男性,不应该是女性。关于这个问题,他还给我科普的一部分原因和历史。我也在他的科普上给出了自己的分析和观点,这些内容我在上面的核心内容里也详细列举了,这里就不在重复了。
总之,我所感叹的是生活在当下,正是因为有稳定的社会环境,良好的经济发展,普世高尚的道德价值观,我们才能够在路上看到这群姑娘们可以走上磕长头的道路,走上这条原来她们想都不敢想的道路。我随后也对“不可”和【Max】说,我是真没有想到咱们国家现在能如此优秀,靠着稳定的环境和经济都能够反哺宗教文化的发展,促进女性进入到传统男性的宗教活动里,这在别的社会里还是很难做到的。他俩也会感叹,社会在进步,国家在发展,文化在包容。
感叹归感叹,我们当时也从这三个小姑娘的身上,看到了坚持不懈的毅力和克服苦难的勇气,这些精神给了我们很大的振奋。就当时的我们而言,原本已经打算放弃新疆这条路线,想着走青海下四川,然后打道回府;但是这三个姑娘的磕长头活动,让我意识到了,我们的所遇到的困难实际上是很渺小、很微弱的,不过是旅途上不顺利的精神挫败,而她们三个的磕长头行程里,会遇到比我们更难的挫折,还要忍受自然环境带给自己的煎熬,这又是何等艰辛的路程呢?对她们而言只能克服苦难继续前行,我们旅途所面临的挫折比起她们显得微不足道,而我们却在当时选择了放弃?!我不甘心,我不甘心就这样随随便便放弃,不甘心我的意志力会如此薄弱,所以我决定再次挑战一下自己,挑战进疆之行,不放弃这一次的旅行目标,我打算重新制定旅行路线,动态规划后面的行程。
于是,我打算从青海走到甘肃,从甘肃走连霍高速进入新疆。新疆分为北疆和南疆,当时的原计划是阿里走南疆然后到北疆,但是阿里路线已经破产了,因此从连霍高速入疆,便成了从北疆到南疆走,最后从南疆出来再走青海,从青海南下返程回广东。我把这个计划告知了“不可”和【Max】,他们听到我又决定入疆了,两个人都非常开心,表示愿意支持我的疯狂计划,不抛弃不放弃,坚持将这次旅行的目标贯彻到底。打完了鸡血,我开的更起劲了,对第二天的行程也充满了期待。
至于第二天我们能否如愿,中间还会不会遇到新的苦难,那么我们在下一期的时候,再见~
生活是日常,旅行是调剂,希望大家都能够在自己的旅行中调剂自己,进而更热爱自己的生活。我们是“非走不可”,欢迎你们的能够点赞订阅和收藏,有时间的话也不妨支持一下我们的B站视频,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