泥石流:成因危害与防治全解析(广西龙胜县泗水乡三舍村)地质灾害防治

近期,广西龙胜县泗水乡三舍村突发的山洪泥石流灾害,造成8人不幸遇难、10座房屋严重受损,引发广泛关注。灾难过后,我们除了为逝者哀悼、为伤者祈福,更应科学、深入地了解泥石流这一极具破坏性的地质灾害,掌握其成因机理、危害方式和有效防治手段,切实提升全社会的防灾减灾能力。

一、泥石流的定义与本质

泥石流并非普通的洪水,它是在特定地形、地质和水文条件下,由暴雨、冰雪融水等水源激发,饱含大量泥沙、石块甚至巨砾等固体物质(固体物质体积含量通常超过15%,甚至可达60-80%)与水混合形成的特殊洪流。其典型发生区域是山区沟谷或陡峻的山坡。泥石流的核心特征在于:突发性强:往往在短时间内(数分钟至数小时)迅猛爆发。流速快、流量大:流速可达每秒数米至十余米,峰值流量可达普通山洪的数倍甚至数十倍。物质容量大、冲击力强:巨大的固体物质含量赋予其强大的冲击力、撞击力和搬运能力。破坏力巨大:对途经区域的人类生命财产、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造成毁灭性打击。

二、泥石流形成的核心要素

1.  地形地貌:势能的源泉关键条件:山高坡陡、沟谷深切的地形是泥石流孕育的温床。沟床纵坡降(坡度)是核心指标,通常需要大于10%(约6度),越陡峭,势能转化为动能越充分,泥石流的启动和运动能力越强。实例剖析:我国西南地区(如云南、四川、西藏)以及此次受灾的广西龙胜县泗水乡(地面高程在海拔250至1000米,地形起伏大,沟壑纵横),正是具备这种高势能地形的典型区域,地质活跃、降水丰沛,使得这些地区成为泥石流灾害的高发区。

人为活动加剧:矿山开采弃渣、工程建设(公路、水电)开挖弃土、毁林开荒造成的坡面侵蚀加剧等,都显著增加了松散物源量。据研究,人类活动对地表物质的扰动已成为现代泥石流物源激增的重要原因之一。干旱的“预热”作用:如广西龙胜此次灾害前经历的罕见秋冬春连旱,导致地表土壤和岩石裂隙因失水收缩加剧,结构变得异常松散脆弱。这相当于为后续强降雨冲刷、启动物质提供了“预热”条件。干旱-暴雨的转换是触发泥石流的经典气象模式。3. 水源条件:关键的“扳机”触发机制:充足的水源是激发松散物质启动并形成泥石流的直接动力。主要水源包括:短历时强降雨:这是最常见、最危险的触发因素。小时雨强超过30mm,或0分钟雨强超过10mm,尤其是在前期土壤含水量较高或经历干旱后突遇暴雨时,极易引发泥石流。据气象部门报告,此次龙胜灾害前,当地预报并遭遇了“22日夜间至24日,大雨到暴雨、局地大暴雨到特大暴雨,并伴有短时雷暴大风”,这场高强度、短历时的集中降水是灾害发生的直接导火索。冰雪融水(冰川/积雪消融):在高海拔或高纬度山区常见。冰湖/水库溃决:瞬间释放巨大水量。水的作用:雨水(或融水)不仅提供动力,还起润滑剂(降低碎屑间摩擦)、增重剂(增加物质重量和势能)和搬运介质的作用。

三、泥石流的危害:毁灭性后果

泥石流因其高速、高密度、大流量的特点,危害极其严重且具有链式效应:

1. 惨重的人员伤亡:

其强大的冲击力(动压可达数吨/平方米甚至更高*)能瞬间摧毁房屋、掩埋人群。本次广西龙胜泥石流灾害,最终确认8名失联人员全部遇难,是生命安全的直接威胁。历史上,如2010年甘肃舟曲特大泥石流造成1765人死亡失踪,更是惨痛教训。

2.  巨大的财产损失:

泥石流所到之处,房屋、农田、工厂、道路、桥梁、电力通讯设施等均遭严重损毁。本次灾害中10座房屋受损仅是直接可见损失,后续的交通中断、生产停滞、基础设施修复重建耗资巨大。据不完全统计,我国每年因泥石流灾害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高达数十亿元人民币。

3.  深远的生态环境破坏:地表形态剧变:冲刷、淤埋改变原有地貌。水土流失加剧:破坏植被,导致表层肥沃土壤丧失,加剧区域水土流失问题。河道堵塞与次生灾害:大量固体物质堵塞河道,极易形成堰塞湖。堰塞湖一旦溃决,将引发破坏力更大的次生洪水灾害,形成灾害链。生态系统功能受损:破坏动植物栖息地,影响水源涵养,生态系统恢复往往需要数十年甚至更长时间。

四、泥石流的综合防治体系:多管齐下

防治泥石流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工程与非工程措施相结合,“防、抗、救”三位一体:

1.  工程措施:硬性防御拦挡工程:在沟谷中下游修建格栅坝、重力式拦砂坝、缝隙坝、桩林坝等。目的是拦截、滞留大量固体物质,削减泥石流流量和峰值规模,降低流速和冲击能量。例如,在云南东川蒋家沟等泥石流多发区,梯级拦挡坝群发挥了显著减灾效益,可拦截70%以上的固体物质。排导工程:在泥石流可能威胁区域(如居民点、重要设施上游),修建导流堤(槽)、渡槽、明洞(隧道)、排导沟等。核心作用是改变泥石流的流向,将其安全地引导至预定区域(如宽阔河床或专门停淤场)排泄,避免直接冲击保护对象。设计需考虑足够的过流断面和抗冲击能力。护坡固源工程:在物源区(如易滑坡、崩塌的坡面),采用挡土墙、抗滑桩、锚杆(索)框架、坡面格构、喷锚支护等工程措施,稳定坡体,减少松散物质补给源头。在沟道内,可修建固床坝、潜坝稳定沟床。

2.  生物措施:绿色屏障

植树造林与植被恢复:在流域上游(尤其是水源区、物源区)及坡面大力营造水土保持林、水源涵养林*,选择根系发达、固土能力强的树种(如松、栎、竹等)。森林覆盖率每提高10%,土壤侵蚀模数可显著降低,有效减少松散物源量,延长降雨汇流时间。研究表明,良好的植被覆盖可使地表径流减少30-60%,泥沙流失量减少60-90%。

封山育林与生态修复:对生态脆弱区、陡坡耕地实施严格的封禁保护,禁止乱砍滥伐、过度放牧和陡坡开垦。对已破坏区域进行生态修复,恢复植被覆盖是成本效益比最高的长期防治策略之一。

3.  监测预警:科技的耳目

专业监测网络:应用雨量站、泥位计、地声/次声传感器、视频监控、土壤含水率监测仪、GNSS(全球导航卫星系统)地表位移监测、InSAR(合成孔径雷达干涉测量)广域形变监测等技术,实时采集降雨、地表位移、沟道水位/泥位、孔隙水压力等关键参数。利用GIS(地理信息系统)和数值模型进行实时分析、风险评估和预警信息发布。例如,中国已建立多个国家级和省级地质灾害监测预警示范区。

群测群防体系:在专业监测覆盖不足或成本过高的地区,建立以基层干部和受威胁群众为主体的群测群防网络。通过培训,使居民掌握“看(裂缝、泉水变浑)、听(异常声响)、闻(土腥味)、测(简易雨量计)、报(险情)”等基本技能。实践证明,有效的群测群防能在专业预警前争取宝贵的逃生时间。

4.  应急管理:最后的防线

精细化的应急预案:各级政府及相关部门必须制定针对性强、可操作性高的泥石流专项应急预案。明确预警响应级别、启动条件、指挥体系、部门职责、疏散路线(至少两条)、避险场所(安全且容量足够)、安置方案、物资保障、医疗救援、信息发布机制等。预案需定期评估、修订并广泛宣传告知受威胁群众。

常态化的应急演练:定期(每年至少1-2次)组织受威胁区域的政府部门、救援队伍(消防、武警、专业地勘队伍)、社区(村)居民开展全流程、实战化的应急演练。重点检验预警接收、信息传递、疏散组织、自救互救、安置管理、救援协调**等环节,持续提升各方应急响应速度和协同作战能力。让居民真正“知风险、懂预警、会逃生”。

风险区划与避让搬迁:对风险极高、治理成本巨大或治理效果难以保障的区域,实施永久性避让搬迁是根本性措施。需科学评估风险,妥善安置移民。

五、 结语

泥石流灾害的防治,绝非一朝一夕之功,也非单一手段可成。它要求我们深刻理解其形成规律,尊重自然、敬畏自然,坚持以防为主、防抗救相结合的方针。需要政府主导、部门联动、科技支撑、专业队伍实施、全社会共同参与,形成合力。持续加大在灾害调查评价、监测预警、工程治理、生态修复、应急能力建设和科普宣传等方面的投入。只有通过科学规划、综合施策、长期坚持,才能最大限度地减轻泥石流灾害风险,切实守护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和绿水青山。广西龙胜的悲剧再次警示我们,防灾减灾永远在路上,容不得丝毫懈怠。

THE END
0.视频科普|泥石流是怎么形成的,如何躲避泥石流?【形成泥石流的因素有哪些?】 1.沟谷地形比较陡; 2.山谷中有比较松散的泥土、石块等; 3.短时间有大量的水流,或者下暴雨汇集到山谷中。 【如何躲避泥石流?】 1.千万不要顺着泥石流的方向逃跑; 2.要向沟谷两边跑或者高地跑; 3.不要停留在山谷,不要爬到树上躲避,不要躲在有滚石和大量堆积物下方。 jvzquC41yy}/j~grf0ipo8mwdrj0t|x1|cqft8npfg~/j}rnAeuovnsvKfC43@5756749?<2;;912@
1.岩土百科此外,泥石流有时也会淤塞河道,不但阻断航运,还可能引起水灾。影响泥石流强度的因素较多,如泥石流容量、流速、流量等,其中泥石流流量对泥石流成灾程度的影响最为主要。此外,多种人为活动也在多方面加剧这上述因素的作用,促进泥石流的形成。 二、泥石流的分类 按物质成分分类jvzq<84ru0}it|r0ecy/ew4{vdq0|‚||14626:71v4626:748a;84:>30jzn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