该著作是刘传正博士三十余年学术研究的结晶,反映了他深厚的学术积累和丰富的减灾经验。著作阐述了地质灾害防治术语、防灾文化、认识论、方法论及公共管理要求,提出了区域降雨正距平与地质灾害易发区的重合度概念,研究了中国汛期地质灾害成因规律,提出了地质灾害区域递进评价学术思想和滑坡灾害风险识别方法,划分了中国崩塌滑坡泥石流灾害成因类型,研究了滑坡失稳突变、阶跃演进和缓变趋稳的物理本质并探讨了高速远程滑坡-碎屑流问题,提出了滑坡监测预警、防治工程论证原则与工程设计方法,阐述了地质灾害防治法规建设、技术标准化、防治规划编制、减灾文化培育,以及地质灾害应急体系建设、应急预案编制、应急演练编导和应急响应决策支持的基本要求,探讨了地质环境安全与生态文明建设的关系等。作者独到的理论见解和创新思维、丰富典型的减灾应用案例对于深化地质灾害科学认识、提升防灾减灾科技支撑能力和培育高端人才等具有重要的科学价值。
中国的地质环境复杂,地质灾害类型多样,季风气候、强烈地震和人类工程活动对地质灾害的诱发作用普遍而强烈,防灾减灾救灾是我国长期的战略需求。该书是刘传正博士立足于他自己开展的大量理论探索和实际减灾案例的研究成果,既有明显的理论深度,又有很强的实用价值,丰富了地质灾害学科的科学内涵。我相信,这部著作必定会成为我国地质灾害防治科学发展历程中的一块重要基石,成为科技服务国家防灾减灾事业的代表作。
本书阐述了地质灾害防治术语、防灾文化、认识论、方法论及公共管理要求,采用重合度概念研究了中国地质灾害成因规律,概述了地质灾害防治法规建设、技术标准化、防治规划编制、减灾文化培育和地质灾害区域递进评价学术思想及滑坡风险识别方法等,划分了中国崩塌滑坡泥石流灾害成因类型,探讨了高速远程滑坡-碎屑流确定标准,研究了滑坡失稳突变、阶跃演进和缓变趋稳的物理本质与滑坡预测预报理论,提出了地质灾害防治工程论证与工程设计方法,概述了地质灾害应急体系建设、应急预案编制、应急演练编导和应急处置决策科学技术支持的基本要求,探索了地质环境安全与生态文明建设的关系等。
本书可供从事地质灾害防治风险评估、监测预警、勘查设计、施工监理和应急处置的科学技术人员使用,也可供政府管理官员和高校师生等研读。
作者简介
刘传正,男,1961年9月生,1992年6月在中国地质科学院获得理学博士学位,1997年1月晋升教授级高级工程师,2009年7月晋升二级高级工程师。现任应急管理部国家自然灾害防治研究院二级研究员,首席科学家。曾任原国土资源部地质灾害应急技术指导中心副主任,自然资源部地质灾害技术指导中心副主任。
负责完成的主要创新性工作:初步建立环境工程地质学理论体系;提出重大工程选址区域地壳稳定性评价“安全岛”多级逼近与优选理论;负责设计长江三峡链子崖危岩体主体防治工程并提出了三维开裂变形破坏机制、视滑力数学模型和防治工程目标函数方法;创建地质灾害区域“发育度”“潜势度”“危险度”“风险度”和“危害度”等递进分析理论,并在长江三峡库区、雅安监测预警试验区和汶川地震区等地进行应用;负责研发了基于临界降雨量和多因素计算的两代国家级地质灾害区域预警系统,预警产品在中央电视台(CCTV-1)等平台发布;提出了长江三峡巴东复杂斜坡系统“重力成因论”及古川江、古峡江东西贯通形成统一的长江是川江、三峡江段诸多大型滑坡形成主因的科学认识;提出了地质灾害防治认识论、方法论及防灾减灾文化理念;提出了区域降雨正距平与地质灾害易发区的重合度模型并应用研究中国主汛期地质灾害成因规律;划分了中国崩塌滑坡泥石流灾害成因类型;探讨了高速远程滑坡-碎屑流问题;提出了崩塌滑坡灾害风险识别方法和失稳突变、阶跃演进与缓变趋稳的预测预警理论模式;提出了地质灾害防治工程论证设计原则及方法和重大地质灾害应急响应决策支持的科学技术要求;探讨了地质灾害防治、地质环境安全与生态文明建设的关系等。
在技术上负责了全国地质灾害防治“十一五”“十二五”规划及汶川地震区地质灾害防治专项规划和国家突发地质灾害应急预案编制。多次参与或主持我国重大地质灾害应急处置决策科学技术支撑工作。
以第一作者在国内外公开发表论文150余篇,出版专著7种,合著多种。主要学术兼职有,国家减灾委员会专家委员会委员、全国防灾救灾标准化委员会委员、中国灾害防御协会常务理事、中国地质灾害防治工程行业协会常务理事、北京市应急委员会专家,《中国地质》《水文地质工程地质》《中国地质灾害与防治学报》副主编,《岩土力学》《地质论评》《工程地质学报》《灾害学》编委等。吉林大学兼职教授。原国土资源部首批科技领军人才,自然资源部高层次科技创新人才。曾获全国地质灾害防治科技进步特别贡献奖等。
“游于艺”“行不由径”。本书源自作者发自内心的创作冲动,是游走于理论思维与实践应用的足迹,是作者学习、实践、思考、探索、应用与减灾服务的心得,是基于现场调查或“原型观测”提炼的理论认识和解决问题的经验,也是作者历史责任感和工作使命感的体现。多年来,作者坚持任务决定方向,对象决定方法,观察和试验建立理论,在解决实际问题中提出学术思想,探求技术方法,研发工作平台,深化理论认识或创新性地解决问题,集成整合出“实用”“好用”的产品。秉持评判性思维,科学哲学逻辑推理,严谨陈述表达,谋求所遇所见深者不觉其深,浅者不觉其浅,使复杂问题简单化,简单问题求索其丰富内在的理念,是作者的追求。
地质灾害防治是一个复杂性问题,但并不等于排斥或拒绝简单性和还原论的基本原则。在宏观尺度上,解决复杂性问题的整体论和系统论主要来源于简单性和还原论的集成,来源于原型系统的抽象与概化,逐步走向系统仿真,从而追求地质体的整体特性与变形破坏行为内在规律的统一。本书追求支撑防灾减灾决策的“满意解”、综合“最优解”或“有用解”,而不拘泥于科学意义上的“精确解”。科学认识正确是基础,解决问题需要哲学思维。作者力图写出本人的“代表作”,认识问题追索科学本质,解决问题尽可能采用简明方法,努力提高识别地质灾害风险和应急处置决策支持的工作效率。
作者深深体会到,著述是一种深层次的学习,因为本著涉及数学、力学、地质学、工程学、灾害学、管理学、社会学、哲学、法学、心理学、文化学和生态学等知识体系。本书共8章,内容涉及地质灾害防治哲学文化、区域规律、风险预防、分析研判、监测预警、防治工程、应急处置和地质安全与生态文明建设等。第1章立足风险社会理念,从人类社会需求演进和人格结构发展出发,讨论了地质灾害术语学、地质灾害研究认识论、地质灾害防治方法论、防灾减灾文化学、地质灾害防治管理与应急管理。第2章概述了中国地质灾害特征,分析了崩塌、滑坡、泥石流和地面塌陷等突发性地质灾害的成因规律,提出了区域降雨正距平与地质灾害易发区重合度模型及应用,总结了中国地质灾害防治成效及存在问题,提出了防治对策。第3章从地质灾害风险预防视角,讨论了防灾减灾法规建设、技术标准化、防治规划编制、防灾文化培育、地质灾害区域“五度”(发育度、潜势度、危险度、风险度、危害度)递进分析评价学术思想和地质灾害风险识别方法等,以深圳工程弃土场滑坡、舟曲县城山洪泥石流灾害防治、贵州福泉滑坡和意大利瓦伊昂滑坡激发山洪泥石流等为例深化认识。第4章介绍了地质灾害信息获取方法和地质灾害成生分析,划分了中国崩塌滑坡泥石流灾害成因类型,研究了高速远程滑坡确定标准等,以长江三峡链子崖危岩体、重庆鸡尾山危岩体崩塌、贵州大寨崩滑碎屑流和四川文家沟泥石流等为例研究了地质灾害分析研判问题。第5章概述了地质灾害监测预警基本问题和以区域临界降雨量、过程有效降雨量和降雨强度为判据的地质灾害区域预警方法,提出并讨论了失稳突变、阶跃演进和缓变趋稳三种滑坡累积变形曲线类型及其物理本质,介绍了滑坡预测预警理论方法,以新滩滑坡、抚顺西露天矿南帮滑坡和盐池河磷矿山崩为例进行了监测预警与防灾减灾应用研究。第6章介绍了地质灾害防治的地质观与工程观,提出了地质灾害防治工程方案论证原则与工程设计方法,以长江三峡链子崖危岩体防治工程和某些滑坡治理工程失败的教训进行了举例说明。第7章概述了地质灾害应急体系建设、应急预案编制、应急演练编导、应急处置决策科学技术支持的基本要求,介绍了滑坡涌浪计算方法,讨论了滑坡堰塞坝类型及应急处置与尾矿坝渗流稳定问题,以四川丹巴县城滑坡险情应急处置和雅鲁藏布江色东普崩滑-碎屑流堵江灾害应对为例进行了具体分析。第8章论述了地质环境安全与生态文明的关系、城镇建设与地质环境科学开发利用及灾后重建基本问题,介绍了西方生态马克思主义者的认知,提出了生态文明建设的层次论、阶段论和平衡论等认识。
本着“广积累、重实践、深思索、大集成”和实景应激、发散思维与聚焦突破相结合的原则,作者采用观察、监测、试验、分析、建模、计算、评价、模拟、预测、论证和应用检验等方法寻求解决问题,力求创新而不止于移花接木,引进而不孜孜于搬弄新术语,切身感受到研有所成是自己多年自甘寂寞的艰苦劳作。为了求得真知,较之于“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著者对“事到功成半九十”有着更深刻的体会。因为,著述过程更多地是艰辛、乏力、寂寞和无助,也更多地体会到著书立说是一个考验耐力的再完善、再思考、再创新的过程,要做到“定目标、恒执着”“思于斯,事于斯,乐于斯”着实不易,有时确实需要“宁肯枝头抱香死,不随落叶舞西风”的风骨。自然,本著完成之时,著者既享受了“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的悠闲,也有“仁者乐山,智者乐水,仁智者乐居山水”的感悟。既然确定以防灾减灾为己任,就要努力锻造自己的心灵,使之强大到足以愿意为他人服务,个人的价值感在追求地质环境安全的奋斗中得以实现就是最大的幸福!
本书目录
本文摘编自《突发性地质灾害防治研究》(刘传正著,北京:科学出版社)一书前言、序,有删减,标题为编者所加。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