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川观新闻客户端(苹果、安卓)
下载川观新闻客户端(鸿蒙)
建议使用浏览器扫码下载
扫码查看
川观新闻| 记者熊筱伟
全文播报
思想
进入频道
川观新闻记者 熊筱伟
天气预报显示,泸定地震灾区及周边地区有明显降水过程。由此可能引发的滑坡、崩塌和泥石流等次生地质灾害需引起高度重视。
因为疫情等原因,殷跃平没能马上赶赴泸定地震灾区。但在此前四川多次强震灾害发生过后,这位自然资源部地质灾害技术指导中心首席科学家都曾迅速赶到灾区,帮助当地开展震后地质灾害防治工作。他的经历与经验,无疑能给当前四川相关工作开展提供启发和帮助。为此川观智库电话采访了殷跃平。
要更快发现隐患点
建议尽快使用无人机等技术手段大范围排查隐患,植被长出来后再查就难了
殷跃平首先谈了当前面临的新问题。
他表示此次地震震中位于三条断裂带(松潘—龙门山断裂带、鲜水河断裂带以及安宁河—则木河断裂带)构成的“Y”字型构造的交汇点附近,这是我国地质灾害最严重的地区之一,此次强震将加剧该地区地质灾害发生的风险。
对此他特别提醒,要注意防范高位远程地质灾害。“当地多高山峡谷,地震容易造成山顶出现震裂山体,或是形成暂时没有滚落的滑坡堆积物。今后一段时间,它们就可能由于降雨而转化为高位的碎屑流、泥石流,进而形成远程灾害链。”
要做好防范,就要做好隐患点排查。但如何才能更快、更精准的发现隐患点?
说到这儿,殷跃平回想起“5·12”汶川特大地震时主要靠人力进行地面排查的情景,“虽然经过反复的排查、排查、再排查,但仍没有完全把握高位远程地质灾害的性状,导致了多起重大灾险情的发生。”与当时相比,如今卫星遥感、无人机和地面测绘技术方法已更加快速高效,因此,殷跃平认为此次应该提升应急高位灾害源调查的精准性。他说,如今相关技术已经成熟,四川省在这方面走在了全国前列,完全有力量、也应该做到精准发现风险源区。
结合此次具体情况,殷跃平特别建议四川加快推广运用无人机调查相关技术。一方面因为地震灾区近期不少地方云雾较多,延缓了卫星遥感影像的及时获取;另一方面当地高位隐患点大多分布于数百米,甚至上千米的高山上,无人机调查这种高位灾害源具有先天优势,“一架无人机可以相当于数十人的工作效率,能把高位物源边界、体积等都查清楚,并能帮助分析远程成灾风险。”他表示此次地震应急调查可以在这方面加快运用推广的步伐,对此次可能威胁到灾区群众生命安全的地区,都尽快使用无人机排查隐患,“地震刚发生,不少地方的滑坡迹象非常清楚,但植被长出来后再查就难了。”
要更精准做好高位灾害物源调查
建议对重点地区现场勘查“坡要到顶,沟要到头”,不能完全依靠无人机等技术手段
殷跃平表示,应急阶段重在“发现隐患-迅即避让”,上述方法可发挥作用;待到重建阶段,要考虑“综合治理-科学防灾”,就需要进一步做好高位灾害物源的精准调查,并开展远程地质灾害动力学过程风险评估。
做好这两件事,是为了避免高位远程地质灾害形成的“多米诺骨牌效应”造成巨大损失, “高山上开始滚落时的崩滑体虽然很小,但在运动过程中,由于铲刮沿途的松散堆积体,因此,形成灾害的体积会变得很大,根据‘5·12’汶川特大地震和‘4·20’芦山强烈地震等的经验,灾害体积可能会增加10倍甚至100倍;同时它们可能滑动很远,有时可以到几公里以外,对下游灾后重建区带来重大危害。”
如果对此没有精准估计,后果会很严重。殷跃平在国内不止一个地方见过,因为对物源方面估算不足,在动力学方面研究不够,造成地质灾害防治工程出问题。“比如若推算后缘的崩滑风险源区体积是100万立方米,但实际远程运动后达到1000万立方米级别,防治工程怎么挡得住?”
这比一味追求速度更重要。“即使可以快速地完成震后地质灾害的应急排查,并作出防治方案,但由于前期调查勘查精度不够,而且缺乏远程动力学的评估方法,将会造成防治工程返工,甚至失效。应从以前的教训中吸取经验。”
他还特别建议,对于直接威胁到主要居民点,村镇的高位远程地质灾害调查,不能只完全依靠无人机等技术手段,有些物源很隐蔽,对重点地区还是要专业人员进行现场勘查,做到“坡要到顶,沟要到头”。当然这需要进行专业的野外地质方法培训和技术保障。
要更专业开展监测预警
建议加强高位远程泥石流专业监测预警,加强可视化设备的应用
在访谈过程中,殷跃平特别提到地震造成的“次生灾害”,并不意味着只是近期的事。“次生灾害的名称容易让人觉得它们是伴随地震而生的,以为地震一结束,它们很快也就结束了——但实际上地质灾害可能持续几年,甚至十几年。”他想借此提醒:因为地灾持续时间长,所以要重视监测预警工作。
关于这方面,殷跃平表示四川已有不少成功实践和经验,包括群测群防、提前避险等思路和手段都被证明是有效的。在此基础上,他建议四川加强高位远程泥石流的专业监测预警。
他进一步表示,这里的“专业”一方面是要做好雨量监测预警,“我们通常说山区‘十里不同天’,在山沟的沟口你可能判断不会降雨,但后山已经下很大雨了。而雨量情况又是泥石流的重要触发因素,所以要把专业化的雨量监测预警做起来。”另一方面还要增加可视化的监测手段。殷跃平特别提到当前监测泥石流有一些新方法,但它们还有待检验,“在峡谷区有些设备容易损坏,预警难度很大,因此应加强可视化设备的应用。泥石流发生后很快就可以通过视频技术智能识别,就能够给下游赢得几十秒甚至几分钟的预警时间。”
如需转载,请私信小编,或致电:028-86968693 028-869682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