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泥石流爆发时,一般发生时间短暂,来势猛烈,其前峰是一股浓浊粘稠而容重大的洪流,具有特殊的结构和浮托能力,既易于受阻落淤,又具有冲决阻碍夺路而出的巨大能量。它往往是前阻后拥,此塞彼溃,突然爆发,在很短时间内冲出数十万立方米以至数百万立方米的固体物质,能将数十吨、数百吨的巨石从山中冲到山外。泥石流常以强大的破坏力摧毁其前进途中的房屋,村镇、农田、森林、路基、桥涵和渠道;叉能使河道受冲刷、淤积、改道,甚至堵断河流形成湖泊。在它落淤之处,又常掩埋大片土地及其上的建筑物和庄稼等,造成巨大的危害。
(2)典型泥石流流域,从上游到下游一般可分三个区段。形成区:一般位于流域的上游区段,多是高山环抱的山间盆地,呈漏斗状,这里滑坡、崩坍、岩堆等不良地质现象很发育,水土流失严重,山坡极不稳定。流通区:一般位于泥石流沟的中游地段,多是峡谷地形,谷坡急陡,沟床纵坡比降大,多陡坎或跌水。堆积区:泥石流固体物质停积地段,位于泥石流沟的下游山口较平缓地区,多呈扇形或锥形,大小石块混杂堆积,地面垄岗起伏坎坷不平,从堆积区的大小可以看出泥石流的规模和危害程度。
(3)泥石流成凶的条件:地质和地形为内因,水为外因。
地质:地质新构造运动活跃.构造复杂,断裂、褶皱较多.地震烈度一般大于6度而频繁。
地形地貌:山高沟深,地势陡峻,沟床纵坡大,利于水流汇集和同体物质的搬运。
水文气象:暴雨型地区.暴雨量和暴雨强度愈大,其泥石流的规模愈大。湍急水流对固体物质的浸润饱和与侧蚀掏挖作用很大,是泥石流构成的主要方面。
人为的影响:不合理地破坏山区地表结构,造成山坡水土流失或促使已趋稳定的泥石流沟复活。1
(1)冲刷
线路横穿泥石流沟洪积扇,常因桥涵跨度有限或导流建筑物失效,主河槽改道,使桥头路基被冲毁。
河床两岸泥石流交错发育,其洪积扇常迫使主流河床蛇曲,摆动不定。一旦泥石流发生。主河流改道冲刷路基。
(2)淤埋
线路横穿泥石流沟洪积扇,当泥石流发生桥孔排泄不畅时,常使路基淤埋。
主河流两岸泥石流沟发育,迫使河床急剧上涨.形成河宽滩浅。并行排列在主河岸的泥石流沟,构成巨大的洪积扇群,威胁铁路,冲淤路基。
(3)冲淤交替
泥石流的发生往往足冲淤交替的,即在一次洪水中出现既有冲刷又有淤埋者较多。有时也会是这次泥石流是冲刷,而另一次则是淤埋。1
(2)泥石流地区路基施工,应设置专职巡查人员,监测泥石流动态,遇有异常情况应及时处理,确保施工安全。
(3)采用桥梁形式跨越泥石流地段时,应按设计要求采取防护加固措施。
(4)采用排泄道、排导沟、明洞、涵洞、渡槽等排导功能为主的结构进行泥石流治理时,排导构造物应符合下列规定:
排导构造物基础应牢固,强度、断面与高度应符合设计要求。
排导构造物平面线形应圆滑、渐变,上下游应有足够长的衔接段,行进段沟槽不宜过分压缩,出口不宜突然放宽。流向改变处的转折角不宜超过15°,避免因急弯突然收缩和扩大而造成淤塞。
排导构造物行进段和出口段的纵坡应满足设计要求或大于沟槽的淤积平衡坡度。
(5)永久性调治构造物采用浆砌片(块)石时,应采用质地坚硬、不易风化的片(块)石,基础应置于设计要求的深度,强度符合设计要求。
(6)利用植被治理泥石流时,植物物种应选择生长期短、见效快、根须发达,适宜本地区生长的品种。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