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地区有连片多年冻土分布,河流发育。近年来该地区泥石流发生的规模和危害愈来愈大。图10为东北地区泥石流分布示意图。
读图分析泥石流多发的自然原因。(10分)
【答案】东北地区冻融作用强烈,土层松脆;河流发育,山麓冲积扇沉积物较多,为泥石流发育提供了物质基础;多低山丘陵,地势起伏大;降雨集中,多暴雨;河网密布,汇流速度快,易形成洪水;春汛致使山体下滑。(10分,五点即可)
【解析】
试题解析:泥石流发生的原因从地形,气候,河流,土壤等方面来分析。
考点:泥石流的原因
点评:弄清泥石流发生的原因从地形地势,气候,河流,土壤等方面分析,难度较小。
【题型】综合题【适用】一般【标题】2015届贵州省七校联盟高三第一次联考文综地理试卷(带解析)【关键字标签】【结束】
(10分)环境保护
山西省是煤炭大省,早已形成了一条完整的产业链——挖煤、运煤、卖煤、炼焦(电力),然而人们发现,在各个矿区,曾经翠绿挺拔的白杨已是憔悴不堪,鸟儿不知去向,昔日清澈见底的溪水也早已不见了踪影。
指出煤炭开采过程中易出现的生态问题,并简述其主要治理措施。(10分)
(1)生态问题:地表塌陷,耕地减少;水源污染,植被破坏。(4分,两点即可)
(2)治理措施:科学规划,开采资源的同时注意环境保护;加强法律法规建设;提高资源的回收率,变废为宝,减轻污染;保护耕地,合理利用土地。(6分,三点即可)
【解析】
试题解析:
(1)煤炭开采过程中带来的主要是地表塌陷,耕地减少,植被破坏。
(2)措施从加强法律法规建设,科学规划,提高资源回收率,保护耕地等。
考点:资源开采时带来的生态问题并提出治理措施
地球上不同的岩石具有不同的成因。
1.有关图中字母所示内容,正确的是
A.a是外力作用 B.b是冷却凝固
C.c是变质作用 D.d是重熔再生
2.有关于图4中数字代表内容,正确的是
A.①是沉积岩,大理岩属于数字①代表的岩石
B.②是岩浆岩,玄武岩属于数字②代表的岩石
C.①是岩浆岩,花岗岩属于数字①代表的岩石
D.②是沉积岩,石灰岩属于数字②代表的岩石
3.构成地壳表层的岩石大多属于
A.喷出岩 B.变质岩
C.侵入岩 D.沉积岩
下图中所示为“23°26′S的海陆分布示意图”。读图,回答各题。
1.①、②、③所代表的大洋分别是( )
A.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 B.印度洋、太平洋、大西洋
C.太平洋、印度洋、大西洋 D.印度洋、大西洋、太平洋
2.图示区域穿越了全球六大板块中的( )
A.两大板块 B.三大板块
C.四大板块 D.五大板块
甲图为某地海陆水循环示意图,乙图为该地M山自然带垂直分布示意图。读图完成各题。
1.该区域
①地势起伏大 ②冰川侵蚀强烈 ③夏季降水多 ④径流季节变化小
A.①② B.②④ C.①③ D.③④
2.若甲图M山森林大面积砍伐,对当地水循环的影响将主要有
①坡面汇流速度加快 ②水汽输送量减少 ③地面蒸发量加大 ④地下径流减少
A.①④ B.②③ C.②④ D.①③
祖冲之是我国南北朝时期杰出的数学家,也是杰出的天文学家,曾利用正午影长率(正午时影长与物体高度的比值)精确地推算出冬至的日期和时刻。图为我国某地正午影长率的年内变化,读图完成各题。
1.该地纬度可能为
2.当该地正午影长率为a值时,当地正值一年中
A.夜长最短的一天
B.日出最晚的一天
C.气温最高的月份
D.寒潮活动最频繁的季节
图示意某岛国地形,读图完成各题。
1.该国东侧冬季降水较多的原因是
A.西南季风迎风坡 B.受赤道低压控制
C.冬季风迎风坡 D.地中海气候区
2.该国
A.位于我国东南方 B.南北长约200多千米
C.位于板块生长边界 D.盛产茶叶
3.甲海峡表层海水
A.1月向北流 B.7月向北流
C.全年向北流 D.全年向南流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有关问题。(10分)
材料一 我国东部沿海某区域示意图。
材料二 图中甲村庄土地利用类型。
基本情况
土地类型
面积
人口
梯田(种水稻)
薪炭林、果林、毛竹
甘蔗田
湿地
其他
400公顷
1 900人
200公顷
40公顷
105公顷
35公顷
20公顷
(1)据材料一推测该图反映的季节(夏或冬),并说明理由。(3分)
(2)当地政府决定在A、B、C三地中选择一处建设一大型港口,请选择合适地点并分析原因。(2分)
(3)据图中信息判断,图中河流干、支流在主要开发利用方式上有什么不同?(2分)
(4)图中甲村在土地利用结构上有什么问题?对当地及下游河湖有什么影响?(3分)
1.图中
A.天气系统水平气流呈逆时针辐散 B.甲地近地面风向为西北风
C.风速最大区域气压值约为1100hpa D.气压最低区域降水量为零
2.有关台湾岛的说法,正确的是
A.西临南海,东临太平洋 B.气象灾害和地质灾害多发
C.人口主要分布在内部平原 D.盛产小麦、稻米、甘蔗等
图为“自然界碳、水物质循环示意图”, 读图完成各题。
1.该图可以说明
A.自然界的碳循环只能在有机界进行 B.地理环境中碳循环可跨越不同圈层界限
C.自然地理环境各要素相互独立而存在 D.人类目前还不能影响自然界的碳循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