邢立达:游泳像狗刨,偶遇群架就逃跑,没想到你是这样的恐龙澎湃号·湃客澎湃新闻

原创 邢立达 我是科学家iScientist 收录于话题#我是科学家 · 演讲合集101个

恐龙骨骼是恐龙的“身后事”。恐龙死去了,它的骨骸被洪水或者被泥石流等冲到一个地方,骨骼在这些地方慢慢变成化石。

而恐龙足迹,其实是恐龙的“生前事”,是它活着的时候留下来的化石证据。

这两者的信息重合在一起,就形成一张更加完整的恐龙时代的拼图了。

邢立达演讲视频:

以下为邢立达演讲实录:

大家好,我是中国非常少数的研究恐龙的人。国内全职研究恐龙,而不是其它古生物的,可能一个手都数得过来。但是这些人,又分成很多不同的细分领域:有人研究恐龙骨骼、有人研究恐龙足迹、有人研究恐龙蛋,甚至还有人研究恐龙的粪便。

我们所有人,把信息拼合在一起,最后才能给大家呈现6600万年前恐龙的世界。

今天我要介绍的主题是——追寻恐龙的足迹。

恐龙的“生前事”——足迹

我们研究时,经常会有人问:你们是不是跟搞刑侦的人有点像?

很多美剧或者电视剧里,比如《犯罪现场》或者《福尔摩斯》,警察根据嫌疑人的脚印,能推断出脚印主人的性别,走得多快,有什么行走上的偏好。

其实,这非常接近我们做的事情。但人跟恐龙不一样,因为人类有鞋,所以根据鞋来判断这个人的身高、速度、内八字、外八字等等,有非常多证据。

所以两个明明不相干的专业,却有很多异曲同工之妙。

这是我的同行在给一个非常大的蜥脚类,也就是巨龙、梁龙、雷龙,这些三四十米长的大恐龙的脚印翻模的场景。

那么恐龙足迹,跟恐龙骨骼、化石有什么明显差异吗?

其实有,恐龙骨骼是恐龙的“身后事”。恐龙死去了,它的骨骸被洪水或者被泥石流冲到一个地方,骨骼在这些地方慢慢变成化石,这是一个漫长的过程。

而恐龙足迹,其实是恐龙的“生前事”,是它活着的时候留下来的化石证据。

比如下图,我们可以看到很多恐龙足迹,它们趋向平行,从a点去到b点。这很明显地指出了恐龙的群居现象,这是在骨骼化石上面很难直接判断的事。也就是说,恐龙足迹可以展现出恐龙的行为学。

这两者的信息重合在一起,就形成一张更加完整的恐龙时代的拼图了。

悬崖上有足迹,恐龙会飞吗?

我经常让学生把这张图打印成小小的,放在钱包里,或者说放在手机里。为什么呢?

因为在野外,发现一块恐龙化石,可能很难马上知道它是什么恐龙。比如说你找到一个肋骨,每种恐龙的肋骨都差不多,很难判断。

上图最大的足迹,就是我们称之为蜥脚类恐龙留下来的;最小的一些,是吃肉的小恐龙留下来的。其实形状差异非常的大。

这是我老师画的一张中国恐龙足迹的分布图。可以看到很多区域都发现了恐龙的足迹,其中最密集的地方是四川盆地,包括重庆;华北地区,又以北京、河北北部等这些地方比较集中;山东比较集中;新疆的乌尔禾,也就是魔鬼城那个地方也比较集中;最近又在甘肃、内蒙发现了大量的恐龙足迹。

恐龙足迹的研究,跟传统的化石研究有很大差异。首先,恐龙足迹的信息偏少,而且很多恐龙足迹都在悬崖上面。

你可能会想:太奇怪了,恐龙又不会飞檐走壁,为什么恐龙足迹会在悬崖上呢?

这是因为非常强有力的地质运动,把平地变成了山,沧海变桑田。

下图是在北京延庆,一个公路边的悬崖上面发现了几百个恐龙足迹。大概是2011年,中国地质大学的张建平教授在那里调查地质公园,当一缕阳光打在悬崖上的时候,他看到了很多规律的圆坑——这就是神奇的恐龙足迹。

所以,我们其实是在跟整个中国城镇化或者说现代化建设,跟推土机在赛跑。

恐龙足迹的线索——民间传说

古生物学家经常会被误认为考古学家,其实两者几乎没有关系。考古是历史延伸出去的,一个偏人文的学科。古生物其实是生物学跟地质学的一个交叉,是一个相当偏理的学科。

但两者,在恐龙足迹研究中出现了有意思的交叉。

大家都是被中国数千年的文化、历史故事浸泡过的。我们知道有一些地名,经常会出现“天鸡”或者“凤凰”等字眼,比方说“落凤坡”。

我们去调查落凤坡,发现整个山坡上有数百个恐龙足迹,三趾型的——古人看到了坚硬的石头上落下这么清晰的足迹,就推测只有神仙、神鸟才能做到,所以他们就以祥瑞来定名。

贵州贞丰民间经常吓小朋友:你再不睡觉,魔鬼就来抓你了,妖怪就来抓你了。

小朋友说:你忽悠我们,怎么会有这种东西。

大人就带小朋友去看——其实就是一个晒谷子的大坝上,有一行几十个,像人手一样的足迹,看上去有点吓人。

西藏的昌都修一条路,炸出了一个岩面,上面有好多大脚印。这些大脚印跟人脚实在太像了,但它的长度加起来往往要超过一米或者接近一米,当地人就觉得,肯定是神仙留下来的脚印。所以在西藏地区有一个口头流传的史诗《格萨尔王》。

当地藏族同胞很崇拜这个神仙,就搭了一个架子,挂上很多哈达,表达美好的祝愿。

它看上去像人的脚印,其实是一个大恐龙的后脚和前脚靠得太近,形成了脚印的痕迹。

2006年我到了重庆的綦江老瀛山,是当地一个非常著名的道教圣地。当时,当地的国土局局长告诉我,在山上发现了疑似的恐龙足迹,请我上去看看。

我说好,一定要去看。结果到了山下,因为那年中国西南大旱,两边的树有时候都烧起来了,非常干旱,非常酷热。而那个山又没有路,所以当时大家觉得实在太辛苦了,要不就不去了。也就是这样,我错过了首次发现西南恐龙足迹点的机会。

到了第二年,成都理工大学、重庆自然博物馆的老师们,在那个地方考察的时候,上山了。结果取得了新发现,这给我一个教训,如果到了那个地方,即便条件很艰苦,该去的还是要去,因为你不去的话可能就错过了非常重要的发现。

下图就是当时这个地方的照片,看起来平淡无奇,但其实这里很重要。重庆綦江老瀛山这个地方,凹坑是在一座山的山腰处,是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山寨,而且历史非常悠久,从宋朝一直延续到现在。

后来请过首都博物馆的考古学家,帮我们调查,发现设计非常巧妙。

比如说从山寨的门,不能直接走进去,需要绳子把人揪进去。揪进去之后,有条羊肠小道,小道上面有好几处关隘,这关隘只能一个人过。也就是说不管来了多少兵,到了这个地方只能一个人过。所谓一夫当关,望夫莫开。

那这跟恐龙足迹有什么关系?

有关系。宋朝人挖山寨时,在地面上找到了祥瑞——石头开花了。这些花特别像莲花,莲花在中国传统文化是非常纯净、美好的象征,所以他们当时就没有把这些莲花破坏掉,没有把它铲平,而是用一层黄土把它盖了起来。

而这个祥瑞,莲花纹案,其实是恐龙足迹。它旁边对称的图形,其实是泥裂构造。

什么是泥裂?

天气热的时候,路边的小水坑的水蒸发之后,那层泥可能会变成薄薄的,裂开了的样子——这就是泥裂,是古沉积的证据。

当然,在宋朝人看来,这跟泥土没关系,这是荷叶的叶脉,是莲花神迹。

2007年我们上去挖掘,刚好是6月1号,所以有很多放假的小朋友过来帮忙,他们拿喝的水打湿足迹,来看恐龙足迹到底有多大。这个地面上有300多个这样的恐龙足迹,非常壮观。

它们特别像非洲草原上角马、羚羊等等的这些大群动物,几乎没有什么防御措施,只靠群体的数量,来弥补它们没有防御措施的缺陷。

什么概念?

立体的恐龙足迹如何形成?

还有一些恐龙足迹非常有意思,比如下图这个看上去有点像树桩一样的物体。这是当地自然局的局长拿小斧头硬凿下来一块,送到了我办公室,说可能是硅化木。

那么如何形成立体的恐龙足迹?

试想,假如你在森林走,不小心踩到一个比较泥泞的地方,那这时候就不会留下一个浅浅的足迹,而是可能半条腿都陷进去了。

恐龙也一样,恐龙有时候不小心踩到一个软坑,它的脚陷进去特别深,拔出来之后,沉积物把它填充,就形成一个很深的恐龙足迹。

我在甘肃北部仓马,曾经找到过一米高的恐龙足迹。这是一只挺倒霉的恐龙,踩得挺深,挺危险的。

这些足迹能告诉我们,恐龙的趾头怎么运动。比如说这个足迹,我们可以看到,恐龙趾头遇到非常软的、非常湿的沉积物之后,三个趾头迅速张开,再迅速地收拢。这是我们在骨骼上面很难判断的一些细节,对研究恐龙的行动、关节都有很重要的帮助。

在莲花保寨研究时,我犯过很多错误。但这也很正常,因为这是我第一次研究恐龙足迹,我的经验在那时候非常少,像下图这种三个趾头的小脚印,我当时就认为,是小型的吃食肉恐龙留下来的,但后来在看过更多标本之后,我发现这很可能是一类大型的水鸟留下来的。

不过,后来我知道了,鸟足迹跟恐龙足迹最大的差别,在于鸟足迹的两个外侧趾头,中间的夹角特别大,一般超过100度或者120度。而小型的吃肉恐龙会比较窄,一般在几十度左右。

错失翼龙足迹

还有一次,我错过了西南第一例翼龙的足迹,更是让我惭愧得不得了。

我觉得我是做事情比较谨慎,比较细心的一个人。当时,为了清扫莲花保寨三四百个恐龙足迹,我在这些土上面做了一个星期,甚至在里面找到一些古人的东西,比如说一些不完整的钱币,一些弓箭的箭头。

我把整个足迹的表面打扫得一尘不染,统计出上面的任何一个凹坑,但是我却漏过了西南第一例翼龙的足迹。

这个足迹怎么发现的呢?

甘肃的古生物学家李大庆老师,当时受綦江当局的委托去给足迹翻模。那天应该是一个傍晚,他走上去想查看一下有没有工具遗漏,检查工作进度。

刚好有一线夕阳,以非常低角度照到地面上。他看到了地面上有这些特别小的、很奇怪、也很规律的小凹坑。

我当时坚决地否定。不可能,我在那里干了一个星期,起早摸黑的,怎么可能有我没发现的翼龙足迹。

我工作那个星期,全是阴天,而这些足迹特别的浅,没有合适的光线根本看不出来。后来我美国的老师告诉我,有一个办法:晚上带着头灯,斜着打,再去看一遍。你能看到跟白天完全不一样的足迹。一个另外的世界,很多浅的足迹都能被发现。

足迹显示,这只恐龙掉头了

1995年前后,四川凉山的一个铜矿在爆破的时候,发现了壮观的一幕。这是一张黑白照片,仔细看,上面有很多小小的凹坑,这些全部是恐龙的足迹,粗粗的估算有上千个。

成都理工大学的老师赶到现场,意识到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发现,开始跟当地矿场协商:怎么解决这个问题,怎么配合研究等等。

这个谈判持续的时间非常地久,双方的利益没有被合理地分配,结果终于有一天矿山不耐烦了。在一个雨季,由于不明原因,这个面坍塌了,被破坏了。上图是一个有心人留的一张照片——有一架推土机在那里,这解释了它是怎么“自然”地坍塌。

总之这个面一夜之间就坏掉了,我们后来找了当地的电视台,要他们拍的素材。还在网上找了去过当地的游客,以及当地人等等,收集了他们拍的照片,找了大量的素材,试图还原当时足迹的面貌。

上图中间部分,是我们根据视频、图像,综合复原的当时的足迹面。可以看到有十余道比较清晰的足迹,而这些足迹有一个非常有意思的行为学特点:三只恐龙,同时往一个地方,也就是RP 集中点进发。结果在集中点,这三只恐龙的足迹发生了非常混乱的踩踏,离开那个地方只有两只恐龙的足迹。

这个很有意思,就像一部电影一样,三个人去一个地方,只有两个人离开了。

如何确定这是同时发生的?

有辅证。第6号恐龙,往RP点这个地方走过去,走了一半它掉头了。是不是看到了不该看的东西,或者看到了害怕的东西?

虽然恐龙足迹在全世界非常多,但是这种掉头的是第一次。

掉头的恐龙足迹有什么用?

掉头的恐龙足迹,可以研究蜥脚类恐龙行走的规律。蜥脚类恐龙走路,可跟鳄鱼或者人完全不一样,它是同手同脚的。

同手同脚的动物掉头、拐弯,是非常特别的形迹。所以,研究恐龙的行为或者行为方式,恐龙足迹会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很可惜,这个面被破坏了。知道这个坏消息的时候,我在加拿大读书,第二个星期请假飞到了四川,去到破坏后的现场,在那堆被炸掉的石头堆里面,我们找到了四川第一例或者说极少的翼龙足迹。

之后我们每一年都去,因为这个矿场没有停工,每一年都在爆破。这有一个好处,虽然有一些足迹被破坏掉了,但也有一些新的足迹被暴露出来了,所以每年都去采集新的数据。

这个是我当年跟我的美国老师在当地考察的照片,可以看到在崩掉的石头上面,有两个恐龙足迹。

还有当地另外一个岩面上,夕阳下可以看到波痕,在波痕上面有一条恐龙的行迹非常漂亮。

看到这张照片,可以想象:1亿年前,在波光粼粼的水刚退去不久的一个湖畔,一只大型的恐龙,六七米,慢慢地走过那个地方。

多么奇妙的一个画卷,隔着1亿年,你却仿佛可以跟它对话一样。

从游泳恐龙足迹中,推断水深

这是我们后来在旁边的一座山,找到的一个岩面。在这个岩面上,我们发现了中国首例确凿的恐龙游泳的足迹。

它们的足迹,跟传统的三个趾型的足迹差别非常大。有点像并列的、平行的爪痕——这就是三个趾头在水里浮起来之后,整个恐龙浮起来,像狗刨一样,去刨水。爪尖接触到地面水底的沉积物,才留下来游泳的痕迹。

所以我们可以复原古代的水深,这很有意思。

这是我们艺术家复原的,恐龙游泳的姿态,就是像狗刨一样。你可以看到它的腰的高度,就是当时这个区域的水深,这是任何其它地质证据所做不到的,但恐龙足迹可以。

迅猛龙的群居证据

我们都知道《侏罗纪公园》这部电影,有一类特别凶猛的小恐龙——迅猛龙,或者专业地说叫伶盗龙。这类恐龙有一个特别的地方,它的脚一般有三个脚趾头,但它在地面上留下的足迹只有两个。

为什么呢?

因为它的第二趾高高地抬起来,像一个小刀一样抬起来,只用剩下的两个趾头走路。它其实为了保护第二趾,不在日常的行走中被磨损,保持它的锋利。

但在山东,我们看到了群居证据。

山东李庄我们取得了新发现,四只小型的驰龙科或者伤齿龙类,它们彼此之间的间距几乎一样。这表明它们同时成群地路过了这个地方,往同一个方向在前进。

这是一个水塘的边上,我们找到了几百个恐龙足迹。但很遗憾,这个地方现在还没有被很认真地保护起来。

这是很难的一个课题。

那么也要告诉大家,社交平台对我们的工作有很大的帮助,有很多线索是社交媒体的读者反馈给我们。

所以当你以后在野外看到一些很规律的行迹,可以通过社交平台告诉我,说不定你就找到了恐龙时代的小秘密。

谢谢大家。

作者:邢立达

监制:吴欧

策划:麦芽杨

编辑:麦芽杨 范可鑫 夏晓茜 凝音

排版:夏晓茜

在“我是科学家iScientist”后台回复“演讲”,或者点击菜单栏“演讲”,即可看到更多科学家演讲。

原标题:《游泳像狗刨,偶遇群架就逃跑,没想到你是这样的恐龙!| 邢立达》

THE END
0.四川天全泥石流灾害已找到10名失联者其中7人遇难专家提示,对于泥石流的避让,要在迅速判别后,选择向两侧山坡高地逃跑。 千万不要顺着泥石流前进的方向奔跑,不要上树躲避,因为泥石流可以扫除沿途的一切障碍物。也不要躲在山体下,防止坡面泥石流或崩塌的发生。(责任编辑:孙启浩 CN037) 点击查看全文(剩余jvzquC415i4djrsc0eun1jhv1pkxu8>671814:5;495529>94:7/j}rn
1.旅游季里的夺命泥石流:已致24人遇难,不少为游客南方+▲(视觉中国 / 图) 全文共2615字,阅读大约需要4分钟 喂子坪村鸡窝子组2处民房被山洪泥石流冲毁,其中一处是李立本的小学同学家。“房子移动了几十米远。” 另一间被冲毁的房屋用来经营农家乐,泥石流暴发时,“农家乐的老板正组织聚餐,有二十多人”。 jvzquC41uvgukl3phcvq0|twvjio0lto1euovnsv146359=1375d9B>;45
2.受强降雨影响国道319重庆武隆段发生多处塌方和泥石流受8日晚至9日强降雨影响,国道319重庆武隆段发生多处塌方和泥石流,所幸没有人员伤亡。 国道319重庆武隆段,目前一共发生塌方、泥石流等6处险情,险情发生后武隆区公路事务中心江口管理站立即组织机具人员到现场进行抢险救援,目前已经排除5处险情,车辆实行半幅通行。 jvzquC41o0nvcwvkw0ipo8ftvkimg896JZpkGSZ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