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地的震动其实每天都在发生,大部分我们根本感受不到。
但每年造成严重灾害的10-20次大地震,就足以撕裂几百年甚至上千年的人类文明。
人类历史上损失最严重的地震发生在1556年的陕西华县,死亡人数83万。
1976年唐山大地震成为人类20世纪死亡人数(24.2万人)最多的地震。
地震的原理及成因
我们生活的地球分为三个圈层,即中心层是地核,中间是地幔,外层是地壳。
地壳岩层受力后快速破裂错动引起地表振动或破坏就叫地震。
地球的圈层结构
地震又称地动、地振动,是地壳快速释放能量过程中造成的振动,期间会产生地震波的一种自然现象。地球上板块与板块之间相互挤压碰撞,造成板块边沿及板块内部产生错动和破裂,是引起地震的主要原因。
板块碰撞挤压形成地震
构造地震大多发生在板块边界,下图为1990-2009年全球5级以上地震分布图,可以看出大部分的地震都分布在各个板块的交界处。
1990-2009年全球5级以上地震分布图
由于地球在无休止地自转和公转,其内部物质也在不停地进行分异,所以,围绕在地球表面的地壳,或者说岩石圈也在不断地生成、演变和运动,这便促成了全球性地壳构造运动。
除了构造地震,还有由于火山喷发引起的火山地震(如2005年长白山天池火山区的火山构造地震群),固岩层(特别是石灰岩)塌陷引起的地震叫塌陷地震,由于人类活动造成地壳局部失稳引起的诱发地震(如1962年广东新丰江水库6.1级地震)。
长白山天池
广东新丰江水库附近发生有感地震
地震的震级和描述参数
描述一场地震,通常我们会用到以下参数:
① 震源(focus):发生地震的地方。
② 震源深度(depth of focus):震源距震中的距离,通常用h表示。
③ 震中距(distant of epicentre):地面上一点到震中的直线距离称为震中距,通常用Δ表示。
④ 震级(magnitude):地震的强度,即地震释放出来的弹性波能量大小,通常用M表示。
那么,地震的震级越大造成的伤害越大吗?
谈到地震的震级,人们普遍的反应都震级越大所造成的伤害越大,宏观上来说没问题的。因为震级越大,此次地震所释放的能量越大,所造成的伤害理论上确实越大。
但是我们的常识也告诉我们,对于同一个地震来说,离震源越远(震中距Δ越大),地震所造成的伤害越小。这也非常好理解,地震波在地表下传播时会出现能量的损耗,于是远处受损较小。
同样的道理,对于同一个震源来说,地震越深,同样的震级造成的伤害一般来说越小。
于是,震级、震源深度h、震中距Δ均会影响到地震所造成的伤害,我们需要另一个值来简单直白的给出人们直观的感受,于是地震烈度应运而生。地震烈度是指:按一定的宏观标准,表示地震时地面受到的影响或破坏程度的一种量度。烈度越大,地表所受到的伤害越大。
汶川8.0级地震烈度分布图
地震释放的能量特别巨大,汶川大地震相当于5600颗原子弹爆炸。
能量的大小一般使用里氏震级来衡量,是美国地震学家里克特在1935年研究加利福尼亚地震时提出的。
里氏震级计算公式
地震的震级是对数坐标,每一级对应的地震能量相差 32 倍。比如 9 级地震的能量是 8 级地震的 32 倍,是 7 级地震的整整 1000 倍。即使是震级只大了 0.1,能量也相差了 1.41 倍,几乎多了一半,完全不是大多数人想的那样只差了一点点。
高震级地震的规模远远超乎大多数人的想象,有的大地震甚至会波及全球。1960 年智利 9.4 级大地震发生 22 个小时之后,地震引发的海啸跨越整个太平洋到达日本,在日本还造成了接近 200 人的死亡。这也是一个典型的力的传递需要时间的例子,地震作用从震源智利传递到大洋彼岸的日本用了整整 22 个小时。
纪实摄影2011年日本大地震
世界三大地震带和中国地震带
世界上的大部分地震发生在板块与板块之间碰撞摩擦的地方,三大地震带分别是:
环太平洋地震带,世界75%的地震发生在此,包括日本、中国台湾、印尼、美国加州等地区。
地中海到喜马拉雅之间的欧亚地震带(15%),包括中国西南、巴基斯坦、印度、尼泊尔,伊朗、土耳其、意大利等地区。
海岭地震带(5%)在大洋中脊的附近。
世界地震带
虽然不是地震最多的国家,但中国是世界上地震灾害最严重的国家。
除浙江、贵州两省外,其他各省区都发生过6级以上强震。
中国有两条地震带:
华北地震带,从西安附近开始,北上山西,过河北,直到渤海。
南北地震带,北起内蒙古西部,经宁夏、甘肃,沿着岷江上游南下,直到云南西部。
中国的地震活动主要分布在5个地区,这5个地区是:台湾省及其附近海域;西南地区,包括西藏、四川中西部和云南中西部;西部地区,主要在甘肃河西走廊、青海、宁夏以及新疆天山南北麓;华北地区,主要在太行山两侧、汾渭河谷、阴山—燕山一带、山东中部和渤海湾;东南沿海地区,广东、福建等地。
正如本次“9·16”四川泸县6.0级地震,震源深度10千米,震中位于北纬29.20度,东经105.34度。本次地震周边5公里内的村庄有大桥村、太和场、陈嘴、茂盛村、朱坝村、天台村、李子村、沙田,20公里内的乡镇有福集镇、方洞镇、嘉明镇、牛滩镇、青龙镇、喻寺镇、双加镇、天兴镇、得胜镇、金龙镇。震中离最近的福集镇3公里,离泸县县城7公里,距隆昌市16公里,距富顺县36公里,距泸州市38公里,距成都市196公里,距重庆市124公里。
中国地震带
地震可以预测吗?
地震波发生机制图
地震发生时,通常会产生横波(S波)和纵波(P波)两种地震波。
纵波速度快,最先杀到,大地上下运动。
汶川地震200秒之后,纵波到达1530千米之外的北京。
横波晚一步,但是会携带地震产生的大部分能量,大地会水平剧烈晃动。
当你甩一根绳子的时候,出现的波就是横波,
波前进的方向与质点震动的方向垂直
当你挤按一根弹簧时,出现的波就是纵波,
波前进的方向和指点震动的方向平行
相对于气象灾害成熟预警,地震预报工作非常令人沮丧,至今都是世界难题。
人类科学上天容易下地难,世界上破坏性最大的地震震源深度10-20千米,而世界上最深的钻孔只能打到12千米。
地震波几乎是我们现在可以研究地下结构的最有效手段,通过研究地下结构,虽然不能获得短期内的地震预测,但是可以得到大时间尺度上的大体预测。当技术越来越发达,研究地下的手段越来越多,相信在未来的某一天,人类说不定真的可以对地震进行准确预测。
山体滑坡是什么?
山体滑坡出现时,若是周围没有人,则影响不大;但若是正好有人路过,将会带来一定的损害,严重时会导致生命危险。
造成山体滑坡的原因有很多,降水只是其中的一个诱发因素,像地震、火山爆发等都会引发山体滑坡。一般地势比较平坦的地方,是不会有山体滑坡出现的,只有有一定坡度的山体才会出现。
为何持续性降水会容易发生山体滑坡呢?
持续降水对山体的影响
山区的公路边上或一些陡峭的山体容易出现山体滑坡。这是因为公路旁的山体是人为挖掘过的,其结构本来就不稳固,因此极易发生山体滑坡,所以大家“五一”出行要注意啦。
没有人为动过的山体主要是受外在重力的影响。另外由于树木具有稳固土壤结构的作用,所以一旦树木被砍伐,土质结构就会被破坏,在雨水的冲刷下,山体滑坡发生率就会变高。
那么,遇到山体滑坡该肿么办?
山体滑坡逃生方法
避难场地应选择在易滑坡两侧边界外围。遇到山体崩滑时要朝垂直于滚石前进的方向跑。在确保安全的情况下,离原居住处越近越好,交通、水、电越方便越好。
切忌不要在逃离时朝着滑坡方向跑。更不要不知所措,随滑坡滚动。千万不要将避灾场地选择在滑坡的上坡或下坡。
跑不出去就躲在结实的障碍物下
跑不出去时应躲在坚实的障碍物下。遇到山体崩滑,当你无法继续逃离时,应迅速抱住身边的树木等固定物体。可躲避在结实的障碍物下,或蹲在地坎、地沟里,注意保护好头部,可利用身边的衣物裹住头部。
滑坡停止后不可立即返回
因为滑坡会连续发生,贸然返回可能遭到第二次滑坡的侵害。只有当滑坡已经过去,并且房屋远离滑坡,确认完好安全后,方可进入。
牢记三点救人要领
专家指出,救助被滑坡淹埋的人和物的方法要领有三点:①将滑坡体后缘的水排开;②从滑坡体的侧面开始挖掘;③先救人,后救物。
泥石流是介于流水与滑坡之间的一种地质作用。典型的泥石流由悬浮着粗大固体碎屑物并富含粉砂及粘土的粘稠泥浆组成。
在适当的地形条件下,大量的水体浸透山坡或沟床中的固体堆积物质,使其稳定性降低,饱含水分的固体堆积物质在自身重力作用下发生运动,就形成了泥石流。泥石流是一种灾害性的地质现象。
泥石流经常突然爆发,来势凶猛,可携带巨大的石块,并以高速前进,具有强大的能量,因而破坏性极大。它爆发突然、来势凶猛,具有很大的破坏力。
泥石流流动的全过程一般只有几个小时,短的只有几分钟。泥石流是一种广泛分布于世界各国一些具有特殊地形、地貌状况地区的自然灾害。是山区沟谷或山地坡面上,由暴雨、冰雪融化等水源激发的、含有大量泥沙石块的介于挟沙水流和滑坡之间的土、水、气混合流。谭老师地理工作室综合整理
泥石流的主要危害是冲毁城镇、企事业单位、工厂、矿山、乡村,造成人畜伤亡,破坏房屋及其他工程设施,破坏农作物、林木及耕地。此外,泥石流有时也会淤塞河道,不但阻断航运,还可能引起水灾。
影响泥石流强度的因素较多,如泥石流容量、流速、流量等,其中泥石流流量对泥石流成灾程度的影响最为主要。此外,多种人为活动也在多方面加剧这上述因素的作用,促进泥石流的形成。
滑坡与泥石流的区别较多,现从以下四个方面进行讨论。
一、从定义角度
1、泥石流是一种突然爆发的含有大量泥砂、石块的特殊洪流。主要发生在地质不良、地形陡峻的山区。一般来说,形成泥石流有三个条件:一是有较集中的不稳定的松散土石物质;二是有突发而急骤的水流;三是有宜于汇水和较陡的地形。
2、山体滑坡是指山体斜坡上某一部分岩土在重力(包括岩土本身重力及地下水的动静压力)作用下,沿着一定的软弱结构面(带)产生剪切位移而整体地向斜坡下方移动的作用和现象。俗称“走山”、“垮山”、“地滑”、“土溜”等。是常见地质灾害之一。
二、从成因角度
1、泥石流的形成,其自然因素与地质构造和降雨有密切的关系。在地势陡峭、泥沙和石块等堆积物较多的沟谷,每遇暴雨或长时间的连续降雨,就容易形成泥石流。从人为因素来看,主要由于不合理的开发,如滥砍乱伐林木,山坡失去植被保护;修建公路、铁路、水渠等工程时,破坏了山坡表层,不合理的采石、开矿、破坏了地层结构等,都会导致人为泥石流的发生。
2、滑坡主要发生在易于亲水软化的土层中和一些软质岩中。当坚硬岩层内存在有利于滑动的软弱面时,也易于形成滑坡。埋藏于土体或岩体中倾向与斜坡一致的层面、夹层、层间错层、断层面、裂隙面等,都易形成滑坡。由于水的浸入,使滑动面减小了摩阻力,同时也增加了滑坡体的重量,特别在滑动面下有泉水的地方更易形成滑坡。
其它如:风化、降水,人为不合理地加载、地表水对坡脚的冲刷、地震等,也是形成滑坡的原因。
三、从危害角度
泥石流最常见的危害:
1、冲进乡村、城镇,摧毁房屋、工厂、企事业单位及其他场所设施,淹没人畜、毁坏土地,甚至造成村毁人亡的灾难。
2、泥石流可直接埋没车站,铁路、公路,摧毁路基、桥涵等设施,致使交通中断,还可引起正在运行的火车、汽车颠覆,造成重大的人身伤亡事故。
3、主要是冲毁水电站、引水渠道及过沟建筑物,淤埋水电站尾水渠,并淤积水库、磨蚀坝面等。
4、主要是摧毁矿山及其设施,淤埋矿山坑道、伤害矿山人员、造成停工停产,甚至使矿山报废。
滑坡的危害:
滑坡对工程建设的危害很大,轻则影响施工,重则破坏建筑;由于滑坡,常使交通中断,影响公路的正常运输;大规模的滑坡,可以堵塞河道,摧毁公路,破坏厂矿,掩埋村庄,对山区建设和交通设施危害很大。
四、从防治角度
一、滑坡灾害预防措施
(一)抑制诱发滑坡的行为
1、选择安全场地修建房屋。
选择安全、稳定的地段建设村庄、构筑房舍,是防止滑坡危害的重要措施。 2、不要随意开挖山坡坡脚。
在建房、修路、整地、挖沙采石、取土等各类工程活动中,不可随意开挖坡脚,特别是
不能在房前屋后随意开挖坡脚。在不得不开挖时,应事先向专业技术人员咨询,确认不会诱发滑坡后方能进行施工。
3、不在山坡上随意堆弃土石。 对于开矿采石、修路、挖塘等工程活动中形成的废石、废土、废渣,不可随意顺坡堆放,特别是不能在村庄上方山坡堆弃土石。废弃土石堆置不当,不仅土石堆本身可能失稳滑坡,还可能因为土石的加载作用导致山坡应力条件发生改变,使原来属于相对稳定的自然山坡发生滑坡。
4、管理好引水和排水沟渠。
土质山坡的稳定性,对水的作用十分敏感,绝大多数滑坡都发生在雨季就是证明。在日常生产和生活中,应防止农田灌溉渠道、乡镇企业生产和居民生活引水渠道的渗漏,尤其要避免经过土质山坡地段的渠道漏水。
(二)注意发现滑坡前兆
1、山坡上出现裂缝。
2、山坡坡脚松脱鼓胀。
3、山坡中部或上部发生沉陷。
4、斜坡上建筑物变形。
5、泉水井水异常变化。
6、地下发出异常声响。
7、各种前兆的相互印证。
(三)抑制滑坡发展和监视滑坡动态
1、抑制滑坡发展。
2、监视滑坡动态。
要搞好监测工作,一旦出现裂缝加大、加快时,要及时报告。
(四)及时躲避滑坡灾害
1、预先选定临时避灾场地;
2、预先选定撤离路线、规定预警信号;
3、落实公布责任人;
4、预先做好必要的物资储备。
二、泥石流灾害防治措施
(一)房屋不要建在沟口和沟道上。
村庄选址和规划建设过程中,房屋不能占据泄水沟道,也不宜离沟岸过近。已经占据沟道的房屋,应迁移到安全地带。
(二)不要把冲沟当作垃圾排放场。
在冲沟中随意弃土、弃渣、堆放垃圾,将给泥石流的发生提供固体物源,从而将促进泥石流的活动。当弃土、弃渣量很大时,可能在沟口中形成堆积坝,堆积坝溃决时必然发生泥石流。
(三)保护和改善山区生态环境。
泥石流的产生和活动程度与生态环境质量有密切关系。
沟谷下游是晴天,沟谷上游不一定也是晴天,所以雨季晴天也要提防泥石流。泥石流监测预警
对城镇、村庄、厂矿上游的水库和尾矿库要经常进行巡查,发现坝体不稳时,要及时采取避灾措施,防止坝体溃决引发泥石流灾害。
崩塌与滑坡区别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1、崩塌发生之后,崩塌物常推积在山坡脚,呈锥形体,结构零乱,毫无层序;而滑坡堆积物常具有一定的外部形状,滑坡体的整体性较好,反映出层序和结构特征。也就是说,在滑坡堆积物中,岩体(土体)的上下层位和新老关系没有多大的变化,仍然是有规律的分布。
2、崩塌体完全脱离母体(山体),而滑坡体则很少是完全脱离母体的。多属部分滑体残留在滑床之上。 谭老师地理工作室综合整理
3、崩塌发生之后,崩塌物的垂直位移量远大于水平位移量,其重心位置降低了很多;而滑坡则不然,通常是滑坡体的水平位移量大于垂直位移。多数滑坡体的重心位置降低不多,滑动距离却很大。同时,滑坡下滑速度一般比崩塌缓慢。
4、崩塌堆积物表面基本上不见裂缝分布。而滑坡体表面,尤其是新发生的滑坡,其表面有很多具有一定规律性的纵横裂缝。比如:分布在滑坡体上部(也就是后部)的弧形拉张裂缝;分布在滑坡体中部两侧的剪切裂缝(呈羽毛状);分布在滑坡体前部的横张裂缝,其方向垂直于滑坡方向,即受压力的方向;分布在滑坡体中前部,尤其是以滑坡舌部为多的扇形张裂缝,或者称为滑坡前缘的放射状裂缝。
崩塌
崩塌
斜坡上的岩屑或块体,在重力作用下,快速向下移动,称为崩塌。
较陡的斜坡上的岩土体
在重力的作用下突然脱离母体崩落
崩塌按发生的地貌部位和方式又可分为山崩、塌岸和散落。
【山崩】
山岳区常发生的一种大规模崩塌现象。山崩时,大块崩落石块和小颗粒散落岩屑同时进行,崩塌体能达数十万立方米。山崩常阻塞河流、毁坏森林和村镇。
【塌岸】
河岸、湖岸(库岸)或海岸的陡坡,由于河水、湖水或海水的冲蚀,或地下水的潜蚀作用以及冰冻作用,在岸坡的水面位置常被掏蚀,使岸坡上部物体失去支持而发生崩塌,称为塌岸。
【散落】
散落是岩屑沿斜坡向下作滚动或跳跃式地连续运动,其特点是散落的岩屑连续地撞击斜坡坡面,并具有跳动和向下旋转运动。跳动是岩屑从某一高度崩落到下坡形成反跳,也可能是快速滚动的岩屑撞击不平整的坡面而跳起。
崩塌的分类
崩塌的分类可按不同的原则来考虑:
一是根据坡地的物质组成分类
二是根据崩塌的移动形式分类
1、根据坡地的物质组成划分
【崩积物崩塌】
这类崩塌是山坡上已有的崩塌岩屑和砂土等物质,由于它们的质地很松散,当有雨水浸湿或受地震震动时,可再一次形成崩塌。
【表层风化物崩塌】
这是在地下水沿风化层下部的基岩面流动时,引起风化层沿基岩面崩塌。
【沉积物崩塌】
有些由厚层的冰积物、冲积物或火山碎屑物组成的陡坡,由于结构松散,形成崩塌。
【基岩崩塌】
在基岩山坡上,常沿节理面、地层面或断层面等发生崩塌。
2、根据崩塌体的移动形式划分
【落型崩塌】
在节理或断层发育的陡坡,或软硬岩层相间的陡坡和松散沉积物组成的陡坡,常常形成散落型崩塌。
【滑动型崩塌】
这类崩塌沿一滑动面发生,有时崩塌体保持了整体形态,这种类型的崩塌和滑坡很相似。
【流动型崩塌】
降雨时,斜坡上的松散岩屑、砂和黏土,受水浸湿后产生流动崩塌。这种类型的崩塌和泥石流很近似,实际上,这是坡地上崩塌型泥石流。北京西山一带称这种崩塌泥石流为龙扒。谭老师地理工作室综合整理
上述各种类型崩塌并不是孤立发生的,在一次崩塌中,可以有几种形式的崩塌同时出现,或者由一种崩塌形式转变为另一种崩塌形式。
崩塌形成的条件
1、地形条件
地形条件包括坡度和坡地相对高度。
坡度对崩塌的影响最为明显,当山坡坡度达到一定角度时,岩屑重力的沿斜坡方向分力能够克服摩擦阻力而向下移动,一般大于33°的山坡不论岩屑大小,都将有可能发生移动。谭老师地理工作室综合整理在无水情况下,一般岩屑坡的坡度休止角是30~35°,千沙的休止角为35~40°,黏土的休止角可达40°左右。如果同一种岩性但结构不同,它们的休止角也不同,例如原生黄土的结构较致密,超过50°的坡地才会发生崩塌,而次生黄土的结构较松散,30°左右就发生崩塌。
坡地的相对高度和崩塌的规模有关,当坡地相对高度超过50m时,就可能出现大型崩塌。
2、地质条件
岩石中的节理、断层、地层产状和岩性等都对崩塌有直接影响。在节理和断层发育的山坡上,岩石破碎,很容易发生崩塌。当地层倾向和山坡坡向一致,常沿地层层面发生崩塌。软硬岩性的地层相叠时,较软岩层易风化,形成凹坡,坚硬岩层形成陡壁或突出成悬崖,也易发生崩塌。
柱状垂直节理
3、气候条件
加固坡面因风化产生崩塌
4、地震因素
地震是崩塌的触发因素。地震时能形成数量多而规模很大的崩塌体。
5、人为因素
在山区进行各种工程建设时,如不顾及地形条件,任意开挖,常使山坡平衡遭到破坏而发生崩塌。另外,任意砍伐森林和在陡坡上开垦荒地也常引起崩塌。
崩塌堆积地貌
沿斜坡崩塌的物体在坡度较平缓的坡麓地带,堆积成半锥形体,称为倒石堆(岩屑堆)。
崩塌来了怎么办?
试题链接
(1)爱琴海地区地震多发的原因是( )
A. 地处环太平洋地震带
B. 地处地中海—喜马拉雅地震带
C. 位于非洲板块和印度洋板块的消亡边界
D. 位于非洲板块和亚欧板块的生长边界
(2)该区域( )
A. 常年受西风带控制
B. 河流汛期出现在夏季
C. 遍布亚热带常绿阔叶林
D. 葡萄园广布,品质优良
【答案】 1.B 2.D
【解析】
(1)本题考查区域地震多发的原因。
有材料可推出,世界上有两大地震带,分别是地中海—喜马拉雅地震带和环太平洋地震带,而爱琴海地区刚好位于地中海—喜马拉雅地震带上,A错误,B正确。爱琴海周边地区位于三大板块的交界处,分别是非洲板块、亚欧板块和印度洋板块。非洲板块和亚欧板块在地中海地区碰撞挤压,是消亡边界,D错误。非洲板块和印度洋板块在红海及约旦裂谷一带张裂分离,是生长边界,C错误。
故本题选B项。
(2)本题考查区域地理环境特征。
由材料可知,该区域属于地中海地区,受气压带和风带的交替控制形成地中海气候,A错误。河流汛期出现在冬季,B错误。典型植被为亚热带常绿硬叶林,C错误。地中海沿岸地区为地中海气候,夏季高温少雨,晴天多,昼夜温差大,有利于葡萄生长和有机质的积累。因此葡萄园广布,品质优良,D正确。
故本题选D项。
2. 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巴布亚新几内亚位于东南亚东南方,南与澳大利亚隔海相望,该国资源丰富,但经济落后。该国矿藏丰富,铜储量1200万吨,黄金储量1756吨,铜金共生矿储量约4亿吨,此外还有富金矿。铬、镍、铝矾土、海底天然气和石油等资源。森林资源丰富,热带原始森林覆盖面积达3600万公顷,约占国土面积的77%,林木总蓄积量约29亿立方米。
材料三 下图为南太平洋岛国巴布亚新几内亚略图
(1)依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新几内亚岛南部沿海平原沼泽广布的原因。
(2)结合巴布亚新几内亚的自然资源条件推测该国主要的工业部门。
(3)分析该国地震多发的原因,并说明地震及其次生灾害对该国经济发展带来的影响。
【答案】
(1)热带雨林气候,降水丰富;该岛南部平原地势低平;河网密布;海水顶托作用,河流下游排水不畅。
(2)有丰富矿产资源,可以发展矿产资源开采和加工业,如有色金属冶炼、石油加工业等;有丰富的渔业资源,可以发展海洋捕捞业、海产品加工业;森林资源丰富,可以发展木材加工业等相关产业。
(3)该国位于太平洋板块与印度洋板块碰撞交界,属于板块消亡边界,地壳活动频繁。因此地震多发。影响:地震和海啸会影响该国海底天然气和石油资源的开采;海啸不利于海运输送矿产资源,对出口业产生较大影响;滑坡和泥石流破坏城市,对国内交通和基础设施建设产生危害,造成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巴布亚新几内亚的区域地理环境,包括自然地理环境和人文地理环境。
(1)沼泽广布的原因主要从来水和去水两个方面分析,新几内亚岛属于热带雨林气候,降水丰富,河湖众多,来水量大;南部沿海属平原地形,地势低平,排水不畅;同时位于沿海地区,易受海水顶托作用影响,河流下游排水不畅,去水少,沼泽广布。
(2)题目材料中介绍该地岛上矿产资源丰富,可发展矿产采掘、加工工业;森林资源丰富可发展木材加工工业;同时当地属于岛屿,海洋资源丰富,可发展渔业、海洋矿产加工业(如油气加工),注意题目中要求结合当地自然资源推测主要工业部门,因此回答问题是应先说明有什么资源,在列出相应工业部门。(每一点必须说明因果关系才得分,只答工业部门酌情得分)
(3)该地位于印度洋板块和太平洋板块交界处,地壳比较活跃多地震发生。地震发生后,附近的渔业生产、海洋油气资源开发、港口等生产和设施均会受到影响,同时地震诱发滑坡、泥石流等次生灾害破坏岛上的基础设施,危及生命并造成经济损失。
注:本文由谭老师地理工作室综合自各地理公众号等,一并致谢!若引用不当可以随时文末留言联系注明来源或删除,欢迎大家标注来源转载、文末点击分享、收藏、点赞、在看就是我们更新的动力!点击阅读原文,获取更多产品。期待同学们每天在已阅文章下方留言“打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