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切变线和季风槽共同影响,
8月13-15日,
百色除田东县以外
11个县(市、区)均出现了暴雨,
局部出现大暴雨
并伴有短时雷暴大风等强对流天气,
最强降雨区域位于
右江区北部至田林县南部
凌云县南部一带
本次强降雨过程是我市今年入汛以来最强的降雨过程,具有影响范围广、降雨强度强、累计雨量大等特点,造成我市部分县(区)出现山体滑坡、道路塌方等灾害情况。当地交通管理部门立即出动抢险力量,和当地干部群众一起,全力恢复道路交通安全畅通。
右江区
受强降雨影响
右江区大楞乡2处道路出现塌方
阳圩镇2处道路出现塌方
汪甸瑶族乡1处道路涵洞被水冲垮
4处道路出现塌方
过往车辆及行人无法通行
▲右江区交通运输局疏通汪甸乡塘兴至飘零塌方路段。
▲右江区交通运输局现场核查汪甸瑶族乡水毁塌方点,设立警示标志,拉好警示线。
接到各乡镇的道路损毁情况汇报后,右江区交通运输局立即启动应急预案,安排部署损毁农村公路工作,落实分路分片包干责任措施,组织10余名技术人员深入塌方现场查看道路损毁情况,在塌方路段设立警示标牌,拉好警示线,同时组织工程机械力量前往道路塌方点,对受灾路段进行抢险清理,全力保障人民群众出行通畅安全。
▲右江区交通运输局在大楞乡道路塌方处拉警示线。
▲右江区交通运输局组织当地群众疏通塌方点。
截至8月16日,大楞乡、汪甸瑶族乡和阳圩镇的塌方路段已完成初步抢修,车辆可顺畅通行。
凌云县
山体塌方现场。
8月15日,G357线东山至泸水K1962+900路段(凌云县品村屯麦子坳)出现塌方,导致交通中断。
清理塌方落石。
凌云公路养护中心立刻组织泗城、逻楼养护站和应急组人员20余人,投入3台机械抢修,清理公路塌方落石,及时疏通道路,仅用40分钟就恢复了公路畅通。在清理结束后,在相关位置设置安全桶和警示牌,做好安全提醒工作,确保不出现二次安全事故。
通车后摆放好安全锥桶。
因近期持续降雨,8月16日清晨4点53分左右,加尤镇央里村弄银二级公路伟八路口一村民家的榨油坊被山上滚石砸坏,无人员伤亡。
加尤镇央里村弄银二级公路伟八路口山坡滚石现场。
凌云县自然资源局接到灾情报告后,立即前往灾害点查看情况,到达现场后,工作人员立即疏散群众,并对崩塌区域进行初步勘察。
经过此次山体危岩崩塌地质灾害隐患的巡查排查,工作人员向隐患点附近居住的群众细致讲解宣传地质灾害防治和临灾应灾处置等常识,增强群众安全意识,叮嘱提醒他们要密切关注地灾预警预报,以便及时撤离到安全地带。
西林县
近日西林连续多日出现强降雨天气
造成全县8个乡镇部分村屯公路
出现不同程度塌方
严重影响群众出行
西林县组织各乡镇村屯的
干部群众抢修塌方路段,
及时为群众恢复交通秩序。
群众推车艰难通过塌方路段。
那劳镇顶蚌村干部群众共同清理塌方路段。
8月16日,
笔者深入西林县普合苗族乡
文雅村下文雅屯、那劳镇顶蚌村吴团屯
采访村屯公路受灾情况
蹋方路段。
足别乡板桥村六川屯路段车辆暂时无法通行。
当日,在文雅村下文雅屯,笔者看到西林县公安局交警大队协助当地村组干部及群众抢修塌方公路。
拉好警戒线提示路过车辆。
该村支书记罗文光说:“这几天连续下大雨,造成文雅村屯级公路多处塌方,群众无法通行,今早县里乡里和我们村里一起疏通塌方路段,方便群众出行。”
吴团屯蹋方路段抢修完毕顺利通车。
在那劳镇顶蚌村吴团屯一处塌方路段,机械隆鸣,只见一台挖掘机不停作业,在清理蹋方路段上的石头泥土。该村组干也带领群众一起清理,劳动场面热火朝天。
顶蚌村支书罗志勇说:“昨天连续下一天暴雨,造成山体滑坡,把通村屯公路截断了。我们用村集体经济请了一台挖掘机来清理,在乡镇领导、驻村工作队和后援单位协作下,大家同心协力抢修塌方路段,今天吴团屯全部通车了。”
清理完毕的屯级公路。
连日的暴雨也导致西林公路养护中心
管养路段G357线与G246线多处
发生山体滑坡、淤泥堆积、落石等安全问题
给出行车辆带来极大的安全隐患
西林公路养护中心按照应急方案“保证安全第一,公路先通后畅的原则”,第一时间赶到现场,在危险路段设置警示牌,并清理路面淤泥、塌方山石、疏通排水设施。经过抢修,路段恢复安全通行。
因近期降雨天气持续影响,
前期强降雨地区的土壤
含水饱和度持续加大,
山体滑坡、塌方等地质灾害频发,
提醒广大司乘朋友,
切实注意行车安全,
尽量避行高崖高坎路段。
同时,密切配合
开展农村公路抢险保通工作。
编辑:韦晶
值班主任:权晓莺
右江日报全媒体出品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