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九川[1](2021)在《21世纪中国应急卫生外交研究 ——以应对非典、埃博拉、新冠疫情的外交机制和外交行动为例》文中提出21世纪以来,中国经历了非典、埃博拉和新冠肺炎等多次国际突发公共卫生危机。中国外交在应急处置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中国应急卫生外交开始于非典疫期间期间经历了由“被动融入”到“探索性参与”的过程。中国基于国家安全和应对国际压力的考虑,开始尝试建立应急卫生外交机制并强调国际卫生合作。在多边层面,中国在世界卫生组织框架内强化技术领域的交流合作。与此同时,中国在东亚区域基于已有的地区多边框架和共识,建立应急卫生新机制,积极开展应急卫生合作。在双边层面,中国主要围绕争取国际理解支持和尽快恢复中外交往展开应急卫生外交行动。后非典时期,中国卫生应急体系不断完善,双边和多边卫生外交不断发展。援助西非国家抗击埃博拉疫情是中国应急卫生外交发展的重要节点。此次疫情期间,中国不仅早于世界卫生组织数月开展对外应急卫生援助,还在世界卫生组织宣布疫情为“国际关注的公共卫生紧急事件”后,迅速启动国内应急卫生机制,创新应急卫生外交运转机制,强化全球应急卫生合作。在多边层面,中国在联合国和世界卫生组织等框架下开展多边应急卫生行动。在双边层面,除了对疫情国家开展史无前例的应急卫生援助外,中国还与美欧等国加强卫生合作。中国此次应急卫生外交取得了积极效果,提升了中国在全球卫生治理领域的软实力。后埃博拉时期,中国卫生外交进入了高速发展期,不断扩大卫生外交范围,强化在全球、区域和次区域层面的卫生外交行动。新冠疫情是21世纪以来最大规模的国际突发公共卫生危机,中国应急卫生外交兼顾国内与全球卫生安全,初步成熟。中国根据疫情发展不断调整应急卫生外交机制,从“三级联动”到“中央统筹—归口管理”,更加细化和完善。外交行动表现出引领性参与全球应急卫生治理的特点。在多边层面,中国始终与世界卫生组织全面合作,维护其权威;在全球、区域和次区域全面开展多边磋商、交流与合作。在双边层面,中国强化与各国“云”交流;开展了建国以来最大规模的对外应急卫生援助和发展合作。新冠疫情期间的中国应急卫生外交取得显着成绩。应急卫生外交是中国外交和全球卫生外交的重要组成部分。21世纪中国应急卫生外交机制呈现出立体化、规范化和公开化的发展趋势;应急卫生外交行动呈现出方向转变、区域扩大化、方式多样化和内容多元化的特点。各个国际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特点、全球卫生治理体系因素、中国参与应急卫生外交的意愿和能力是影响21世纪中国应急卫生外交发展变化的动因。
梁翘楚[2](2020)在《广州中医抗击“非典”口述史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2002年末至2003年8月,“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又称“急性传染性非典型肺炎”,简称“非典”)肆虐中国。“非典”疫情在广州流行期间,中医医务人员共同抗击“非典”,成绩斐然。广州中医的口述史料是了解和研究中医抗击“非典”史的重要途径。本研究在收集整理相关文献史料的基础上,通过分析抗击“非典”时期广州中医界典型人物有关抗击“非典”的口述史料,梳理广州中医界抗击“非典”的历程,进一步了解广州中医专家赴港抗非的情况,解读中医医务人员集体记忆与个体记忆的内涵。根据以上研究,分析广州中医抗击“非典”对于中医医务人员个人的影响,总结广州中医抗击“非典”的历史意义,彰显广州中医抗击“非典”的当代价值,为未来传承与发扬广州中医抗击“非典”经验提供借鉴。方法:1.口述史研究法依据口述史研究规范,对中医医生(含赴港专家)、护士、医院管理人员、“非典”患者、普通民众等多个群体开展口述访谈,同时向他们征集工作记录、手稿、照片等资料。采访完成后根据访谈录音听写出逐字稿,然后对逐字稿进行整理、归纳,运用“集体记忆”和“个体记忆”理论对逐字稿进行分析。2.文献调研法借助现有的广州抗击“非典”相关史料,全面查阅、搜集、整理各类年鉴,相关档案资料,检索CNKI、万方、读秀等数据库及互联网中“非典”相关论文、报道,收集相关专着、采访报道等文献史料。3.多学科综合研究综合利用口述史学、医学、社会学、文献学等学科的研究方法,全面收集广州抗击“非典”史的相关资料,凝练广州中医抗击“非典”的基本轨迹,总结广州中医抗击“非典”的经验,分析广州中医抗击“非典”的历史意义及当代价值。成果:结合口述史料与文献史料,将中医医务人员的抗非历程分为“初发阶段”、“高发阶段”、“控制阶段”、“援外阶段”、“基本胜利”五个时间段进行回顾。通过医务人员的口述史料,分析医务人员建构的集体记忆和个体记忆,挖掘出作为集体记忆模式的“抗击‘非典’精神”具有“无畏”、“团结”、“奉献”“中医药自信”的内涵,而个体记忆的精神内涵呈现则分为“机遇”、“温暖”、“伤痛”、“幕后英雄”及“警觉”五种类型,分别解读集体记忆与个体记忆建构的原因。结论:广州中医抗击“非典”成功,对于医务人员而言,促使其敬畏生命、提高自我保护意识、提升工作能力等;对于中医界而言,推动中医药进入国家疫病防治体系、广东省走上“中医药强省”之路、中医进入香港公立医院系统和提升了中医药的国际地位;对于2019年末出现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而言,广州中医抗击“非典”的成功经验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对于当代中医抗击疫情殷鉴不远。
本刊编辑部[3](2020)在《动态》文中研究指明北京市档案馆编辑档案文件汇编服务全市疫情防控工作1月22日,北京市档案馆组织人员通过查阅检索、编制目录、查找档案,最终选定了101卷件近1500页北京市防控"非典"型肺炎档案,及时提供给市领导参阅。1月23日—26日,为给全市疫情防控工作提供更加详实、系统的资料,市档案馆的同志们连续加班4天,专门对101卷件档案逐页进行审查并补充内容,编辑了《北京防控非典型肺炎档案文件汇编》《北京市防治非典型肺炎工作大事记》《北京防控非典型肺炎工作组大事记》,并呈送给市委、市政府领导同志和北京市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防控工作领导小组,受到市领导的高度认可。
史芸[4](2016)在《江苏省高等教育政策文本分析—政府职能转变视角下的研究》文中提出推进政府职能转变,是我国全面深化改革、推进政府治理现代化的关键环节,也是我国政府管理体制改革的重点难点命题。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构建服务型政府的努力,我国政府职能转变正在缓慢而稳定的前进。公共政策是展示政府职能的重要载体,各种政策文本为我们测量和分析政府职能转变提供了很好的经验材料。文章以政策类型理论和公共物品理论为基础,研究了以下问题:(1)根据政策类型理论和公共物品理论将政策进行分类,其在不同时间段的分布情况如何?(2)从政策主体、政策作用方式和政策作用范围三个方面,分析我国政府职能发展的趋势和特点是什么?(3)通过比较中央和江苏省一级的政策文本,分析我国政府职能转变及其发展趋势在府际之间的异同。围绕上述问题,文章从的实证的角度,以1990年至2014年共1132份江苏省高等教育政策文本为研究对象,借助政策类型理论对样本进行分析研究。从政策的发文时间、发文单位、政策作用方式、政策作用范围四个维度,对样本进行数据统计和量化。结合中央与江苏省高等教育政策文本的比较情况,研究分析不同时间段我国政府职能“谁来管”、“怎么管”和“管什么”的问题,总结分析结果,得出我国政府职能转变的几大特点:一是从政府职能的主体上,各单位职责与权力相统一专业化程度较高。二是从政府职能的作用方式上,以强制性、直接具体作用为主的治理模式未根本改变。三是从政府职能的作用范围上,政府角色逐渐转变,“生产者”仍然为主要角色。四是政府职能转变进程上,中央与地方存在差异。
韩颖[5](2011)在《1978年以来中国救灾捐赠研究》文中指出本文以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救灾捐赠工作为研究对象,系统梳理了1978年以来中国救灾捐赠改革发展的历史脉络,揭示了其发展演变的深刻历史背景及原因,并在此基础上总结了中国救灾捐赠改革发展的历史经验和启示。按照救灾捐赠改革发展的阶段性,本文将改革开放以来救灾捐赠的发展演变分为三个时期:救灾捐赠的恢复和调整时期(1979-1988年)、救灾捐赠的改革探索时期(1989-1999年)和救灾捐赠的快速蓬勃发展时期(2000年以来)。本文由导论、正文(四章)和结束语(第五章)组成。导论部分主要介绍本课题的选题意义、相关核心概念、研究现状、主要研究方法、研究重点、难点和创新点以及论文的基本框架结构。第一章,1949-1978年中国救灾捐赠工作回顾。通过已掌握的材料,对1949-1978年中国发生的自然灾害情况,以及党和政府开展的救灾捐赠活动进行归纳梳理,总结1949-1978年间中国救灾捐赠的特点。第二章,1979-1988年中国救灾捐赠的恢复和调整。笔者认为,这一阶段救灾捐赠还处于初步恢复和摸索阶段,“左”的思想影响在一定程度上还依然存在。一方面,党和政府对救灾工作进行恢复、调整,开始尝试恢复国内救灾捐赠工作,但救灾捐赠还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另一方面,虽然中国开始接受国际救灾援助,在救灾外援的接收、入境、运输、检验检疫、发放等方面初步形成了一些固定做法和规定,但对救灾外援的态度还比较保守、谨慎、出现犹豫反复,仍然在一定程度上将灾情、救灾和接受救灾外援与政治因素和意识形态混在一起考虑,还不够开放、理性和务实。第三章,1989-1999年中国救灾捐赠的探索和改革。80年代末90年代初,随着体制的转轨,救灾捐赠开始真正步入改革探索阶段。以中国国际减灾十年委员会的成立、减灾被纳入国民经济计划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以及救灾工作实行分级管理体制改革为契机,民政部开始初步探索经常性社会捐助活动和救灾对口支援模式,并逐步规范、完善国际救灾援助的政策和制度规定,与此同时,《中华人民共和国公益事业捐赠法》的颁布,标志着国家以法律形式对扶贫济困捐赠行为的肯定、保护、规范和鼓励,为救灾捐赠工作的开展提供了基本法律依据,奠定了救灾捐赠工作法制化的基础。第四章,2000年以来中国救灾捐赠的快速蓬勃发展。主要介绍了2000年后中国救灾捐赠在经常性社会捐助制度、救灾对口支援、救灾捐赠激励、救灾捐赠应急响应机制、国际救灾援助以及立法工作等方面的建设和发展。笔者认为,经历了2003年防治“非典”、2008年初南方低温雨雪冰冻灾害和“5?12”汶川特大地震、2010年“4·14”玉树地震和“8·7”舟曲泥石流灾害等救灾捐赠实践,经常性社会捐助、救灾对口支援、救灾捐赠激励、救灾捐赠应急响应机制、国际救灾援助及立法工作都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和发展,救灾捐赠在组织、发动、接收、运输、分配、统计、信息公开、监督等环节的具体操作流程逐步规范、完善,形成了一套比较成熟、规范的运行模式,逐步确立了“政府推动、民间运作、社会参与、各方协作”的救灾捐赠工作机制。结束语(第五章),1978年以来中国救灾捐赠述评。分析了1978年以来中国救灾捐赠取得的重大进展及其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并在此基础上总结1978年以来中国救灾捐赠改革发展的经验启示。在对1978年以来中国救灾捐赠考察过程中,本文着重对该课题研究的几个薄弱环节进行较为深入细致的研究,系统考察了中国在对待国际救灾援助、经常性社会捐助、救灾对口支援、救灾捐赠激励和救灾捐赠立法等问题上的政策变化及其深刻的历史背景,并总结其经验教训。
民政部救灾司[6](2009)在《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0周年特别专题 减灾救灾60年》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有人说,一部人类史,就是一部与灾难抗争的历史。我国是世界上遭受自然灾害影响最为严重的少数国家之一。灾害种类多,发生频率高,分布地域广,造成的损失大,是构成我国基本国情的重要内容。为防御自然灾害而产生的社会需求,则是我国
穆罕默德·赫塔卜(Mohammed Khattab)[8](2006)在《从“非典”看中国政府的“危机管理”》文中研究表明一般来说,最根本的人民的权利就是安全,我认为有时候安全比吃饭重要,如果你不安全你肯定吃不香、喝不下、不想做什么事情。所以国家应该给我们安全,在我们生活里面,有很多很多危险的病比如说:艾滋病、癌症、乙肝……等等。还有最近发生了最厉害的病、传播最快的病、最可怕的病、它就是“非典”。这场病来的时候没有人想到这么快就把很多人传染,很多人死去了,这个病到现在没有疫苗。这场病让改变了中国人的生活、改变了他们的工作、改变他们的态度,如果你看一个人感冒或者体温高一点儿,很多人会说他传染了“非典”,这种奇怪的态度你在马路上、公交车里、公司里、学校里、市场里……等等地方都会看到。这个可怕的情况对一些人很麻烦,有人不上班、不上课、不出去,还有你到市场去买东西,别人会告诉你卖完了、没有货。到药店买一些药特别与消毒有关系的药也没法买到。这个情况让很多人担心会对中国经济产生很大的影响、很大的压力,但是经济专家认为“非典”破坏不了中国经济,我感觉这个观点很对,因为每一个人知道中国非常的大,中国经济在世界上都是一个很大的经济,有可能“非典”会有一点儿影响,但是不会有很大的压力,经济专家认为这场“非典”的影响主要在旅游产业,交通运输业(航空、铁路方面、公路),还有工商业。每一个政府应该关注这场危机,这场危机是一个很模糊的病,政府应该控制这个问题,特别在一个人口比较多的国家。所以每一个政府应该研究危机管理的办法,它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办法。从“非典”的突如其来爆发到全国人民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奋起抗击并很快取得初步胜利,还有每一个部门都有它确切的任务,比如(中国中共中央与国务院的任务,中国共产党的任务,中国政府部门的任务,中国省区市的任务等等),但是政府的管理有一些薄弱环节,比如专业人才的储备和相应的技术支持力量残缺,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存在偏差,危机管理体系不健全,信息披露不力等。 在我的论文里把这个危机这样地分析: 第一章 “非典”的出现与传播 第二章 “非典”对中国的影响 第三章 中国政府的“危机管理” 第四章 对策
一合,陈冲[9](2004)在《路灯下的SARS》文中研究表明SARS的魔影尚未走远,禽流感又接踵而至。科学的发展使人类摆脱了早期对自然愚昧的崇拜和敬畏,但文明程度的大幅度提高又使人类逐渐变得自大和忘乎所以——在追求自我发展的过程中,开始忽视乃至无视自身赖以生存的"家园"以及我们的"邻居"们。的确,历史上我们战胜过许许多多困扰,威胁人类的疾病和瘟疫,但总是还未容你发出喝彩,新的疾病和疫情又横亘在我们面前——好像就是为了证明:人类并非无所不能和见识周全。不仅如此。人类面对自然界的困扰,同时就是人类面对自己的困扰。所以,战胜SARS,首先必须战胜自己。回顾那场硝烟尚未散尽的战争,我们努力跋涉的脚步清晰可见,善待自然,关爱生命,无私奉献,众志成城,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以人为本的执政理念……长篇报告文学《路灯下的SARS》就是对去年河北人民抗击"非典"的真实记述,是中国人民与"非典"斗争的缩影。我们希望它能使人们以自己的方式对抗击"非典"的经验教训和它的警示意义做一次深入的总结和反思。这何尝不是一份收获和财富呢。
国家发改委宏观经济研究院信息中心课题组[10](2004)在《2003年中国宏观经济大事辑要(上)》文中指出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