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四川遭遇新一轮强降雨过程,部分地区发生洪涝、泥石流、山体滑坡等灾害。
那么,在灾害发生时,我们该如何自救?如何科学避险呢?日前,记者就此问题采访到了四川省防灾减灾教育馆科普辅导员文德佳,同时为广大网友整理了一份自救攻略。
洪涝灾害:“往高走、抓漂浮、慎涉水”
1.前兆识别
气象预警:连续暴雨(24小时降雨量超50mm)、橙色/红色暴雨预警、洪水预警。
环境信号:河水暴涨,浑浊且夹带草木,路面渗水,低洼处积水快速上涨,下水道反涌。
2.科学避险与自救
室内避险:
(1)立即转移至楼房高层,2楼以上,远离地下室;若洪水已进屋,向屋顶转移(携带手机、手电筒、救生衣等)。
(2)加固门窗:用胶带在玻璃上贴“米”字纹防破碎,用沙袋或家具堵门阻挡洪水涌入。
(3)切断电源:洪水漫过插座/电线前,果断关闭总闸(避免触电)。
室外避险:
(2)蹚水禁忌:不盲目涉水,如果积水超过膝盖,可能暗藏深坑、漩涡或漏电。如果必须涉水,应用木棍探路,远离路灯、电箱。
(3)被洪水围困:尽快向高处移动,如大树、屋顶;用鲜艳衣物、手电筒(夜间)、敲击金属物等方式发出求救信号;若被冲走,保持头部露出水面,抓住漂浮物,如:木板、塑料桶等。
3.灾后注意:
返家前确认房屋结构安全,不饮用生水(可能被污染),避免接触动物尸体(防病菌),消毒居住环境。
泥石流灾害:“向两侧跑、爬稳固高地”
1.前兆识别
(1)看。观察到河(沟)床中正常流水突然断流或洪水突然增大并伴有较多的柴草树木,可确认河(沟)上游已形成泥石流。
(2)听。深谷或沟内传来类似火车轰鸣声或闷雷声,哪怕极其微弱,也可认定泥石流正在形成。另外,沟谷深处变得昏暗并伴有轰鸣声或轻微的震动声,也说明沟谷上游已发生泥石流。
2.科学避险与自救
核心原则:垂直于泥石流流向向高处跑,绝不能顺沟谷上下游跑,也不能停留在凹形陡坡处。
(1)若在山谷:立即向与泥石流流向垂直的两侧山坡,坡度较缓、植被茂密的区域快速撤离,爬至稳定的高地。
被围困自救:
(1)若被泥石流包围,迅速抱住身边稳固的物体,蜷缩身体保护头部,防止被石块撞击。
(2)若被掩埋,尽量保持呼吸道畅通,用衣物捂住口鼻防泥沙,敲击身边硬物,如石块、金属,发出求救信号。
山体滑坡灾害:“远离滑坡体、向两侧撤离”
1.前兆识别
坡前缘出现横向及纵向裂缝,前缘土体出现隆起现象;滑坡体后缘裂缝急剧加宽加长,新裂缝不断产生,滑坡体后部快速下座,四周岩土体出现松动和小型塌滑现象;滑带岩土体因摩擦错动出现声响,并从裂缝中冒出气或水;在滑坡前缘坡角处,有堵塞的泉水复活或泉水、井水突然干枯;动物出现惊恐等异常现象。
2.科学避险与自救在不同位置的应对
(1)处于滑坡体上方:向滑坡体两侧的稳定区域,如平缓山坡、坚固岩体,快速撤离,远离裂缝和松动土石。
(2)处于滑坡体下方:立即向垂直于滑坡方向的两侧高处跑,切勿顺着滑坡方向逃跑(速度远不及滑坡)。
(3)处于滑坡体附近:远离陡坡、挡土墙、电线杆,躲在结实的房屋内(若房屋地基稳固)或汽车内(关闭车窗,避免被飞石砸中)。
(4)被掩埋后的自救:若被土石掩埋,用手或身边工具清理口鼻周围的泥土,保证呼吸,尝试活动肢体,避免被完全固定;敲击管道、石块等发出求救信号,节省体力,不盲目呼喊。
其他常见自然灾害的自救与避险
1.地震避险七字口诀:“伏地、遮挡、手抓牢”
地震发生前兆:动物异常,鸡鸭不归巢、猫狗狂吠,地下水突升突降、地声地光等。
避险核心:
室内:躲在结实的桌子/床底下(头、颈、背贴紧物体),或承重墙墙角,远离窗户、吊灯,用书包/抱枕护头。
被困废墟:用衣物捂住口鼻(防粉尘),敲击管道/墙壁求救(比呼喊省体力),避开二次坍塌区域。
2.雷电:“躲室内、避高处、远导电体”
避险原则:
室内:关闭门窗(防球形雷),拔掉电器插头(防雷击),不接触水管、暖气片(金属导电)。
自然灾害自救的关键是提前学习避险知识,灾害来临时保持冷静,根据现场情况选择最优逃生方案,才能最大程度降低风险。(记者 张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