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证主体:张**(实名认证)
IP属地:天津
下载本文档
1、土壤侵蚀 科技名词定义 中文名称: 土壤侵蚀 英文名称: soil erosi on 定义1 : 在风力、水力和重力等外营力作用下土壤物质被分散、搬运和 沉积的过程。 应用学科: 地理学(一级学科);土壤地理学(二级学科) 定义2 : 在水力、风力、冻融、重力等外营力作用下,土壤、土壤母质 被破坏剥蚀、搬运和沉积的全部过程。 应用学科: 水利科技(一级学科);水利水土保持(二级学科);水土流 失(水利)(三级学科) 本内容由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 审定公布 土壤侵蚀是指土壤或成土母质在外力(水、风)作用下被破坏剥蚀、 搬运和沉积的过程。广泛应用的 水土流失”一词是指在水力作用下, 土壤表层
2、及其母质被剥蚀、冲刷搬运而流失的过程。土壤及其母质在 水力、风力、冻融或重力等外营力作用下,被破坏、剥蚀、搬运和沉 积的过程。土壤在外营力作用下产生位移的物质量,称土壤侵蚀量。 单位面积单位时间内的侵蚀量称为土壤侵蚀速度 (或土壤侵蚀速率); 土壤侵蚀量中被输移出特定地段的泥沙量, 称为土壤流失量。在特定 时段内,通过小流域出口某一观测断面的泥沙总量, 称为流域产沙量。 目录 因素 影响 防治 类型 因素 影响 防治 展开 类型 划分土壤侵蚀类型的目的在于反映和揭示不同类型的侵蚀特征 及其区域分异规律,以便采取适当措施防止或减轻侵蚀危害。 土壤侵 蚀类型的划分以外力性质为依据,通常分为水力侵蚀
3、、重力侵蚀、冻 融侵蚀和风力侵蚀等。其中水力侵蚀是最主要的一种形式,习惯上称 为水土流失。水力侵蚀分为面蚀和沟蚀,重力侵蚀表现为 滑坡、崩塌 和山剥皮,风力侵蚀分悬移风蚀和推移风蚀。 水力侵蚀 水力侵蚀或流水侵蚀是指由降雨及径流引起的土壤侵蚀,简称水 蚀。包括面蚀、潜蚀、沟蚀和冲蚀。 1. 面蚀或片蚀:面蚀是片状水流或雨滴对地表进行的一种比较均 匀的侵蚀,它主要发生在没有植被或没有采取可靠的水土保持措施的 坡耕地或荒坡上。是水力侵蚀中最基本的一种侵蚀形式, 面蚀又依其 外部表现形式划分为层状、结构状、砂砾化和鳞片状面蚀等。面蚀所 引起的地表变化是渐进的,不易为人们觉察,但它对地力减退的速度 是
4、惊人的,涉及的土地面积往往是较大的。 土壤侵蚀 2. 潜蚀:是地表径流集中渗入土层内部进行机械的侵蚀和溶蚀作 用,千奇百怪的喀斯特溶岩地貌就是潜蚀作用造成的, 另外在垂直节 理十分发育的黄土地区也相当普遍。 3. 沟蚀:沟蚀是集中的线状水流对地表进行的侵蚀,切入地面形 成侵蚀沟的一种水土流失形式, 按其发育的阶段和形态特征又可细分 为细沟、浅沟、切沟侵蚀。沟蚀是由片蚀发展而来的,但它显然不同 于片蚀,因为一旦形成侵蚀沟,土地即遭到彻底破坏,而且由于侵蚀 沟的不断扩展, 坡地上的耕地面积就随之缩小, 使曾经是大片的土地 被切割得支离破碎。 4. 冲蚀:主要指沟谷中时令性流水的侵蚀。 重力侵蚀 重
5、力侵蚀是指斜坡陡壁上的风化碎屑或不稳定的土石岩体在重 力为主的作用下发生的失稳移动现象,一般可分为泻流、崩坍、滑坡 和泥石流等类型, 其中泥石流是一种危害严重的水土流失形式。 重力 侵蚀多发生在深沟大谷的高陡边坡上。 冻融侵蚀 主要分布在中国西部高寒地区, 在一些松散堆积物组成的坡面上, 土壤含水量大或有地下水渗出情况下冬季冻结,春季表层首先融化, 而下部仍然冻结,形成了隔水层,上部被水浸润的土体成流塑状态, 顺坡向下流动、蠕动或滑塌,形成泥流坡面或泥流沟。所以此种形式 主要发生在一些土壤水分较多的地段, 尤其是阴坡。如春末夏初在青 海东部一些高寒山坡、晋北及陕北的某些阴坡,常可见到舌状泥流,
6、 但一般范围不大。 风力侵蚀 在比较干旱、植被稀疏的条件下,当风力大于土壤的抗蚀能力时, 土粒就被悬浮在气流中而流失。这种由风力作用引起的土壤侵蚀现象 就是风力侵蚀,简称风蚀。风蚀发生的面积广泛,除一些植被良好的 地方和水田外,无论是平原、高原、山地、丘陵都可以发生,只不过 程度上 土壤侵蚀 有所差异。风蚀强度与风力大小、土壤性质、植被盖度和地形特征等 密切相关。此外还受气温、降水、蒸发和人类活动状况的影响。特别 是土壤水分状况是影响风蚀强度的极重要因素, 土壤含水量越高,土 粒间的粘结力加强,而且一般植被也较好,抗风蚀能力强。 人为侵蚀 人为侵蚀是指人们在改造利用自然、 发展经济过程中,移动
7、了大 量土体,而不注意水土保持,直接或间接地加剧了侵蚀,增加了河流 的输砂量。目前主要表现在采矿、修建各种建筑、公路、铁路、水利 等工程过程中毁坏耕地、废弃物乱堆放,有的直接倒入河床,有的堆 积成小山坡,再在其他营力作用下产生侵蚀。人为侵蚀在黄土高原所 产生的危害是不容忽视的,特别是一大批露天煤矿的开采等,使个别 地区的水土流失近年来又有明显加剧的趋势。 衡量土壤侵蚀的数量指 标主要采用土壤侵蚀模数,即每年每平方公里土壤流失量。根据土壤 侵蚀模数对区域划分土壤流失强度。 因素 影响壤侵蚀的因素分为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 土壤侵蚀 自然因素是水土流失发生、发展的先决条件,或者叫潜在因素,人为 因素则
8、是加剧水土流失的主要原因。 自然因素 1. 气候:气候因素特别是季风气候与土壤侵蚀密切相关。季风气 候的特点是降雨量大而集中,多暴雨,因此加剧了土壤侵蚀。最主要 而又直接的是降水,尤其是暴雨的引起水土流失最突出的气候因素。 所谓暴雨是指短时间内强大的降水,一日降水量可超过50mm或1 小时降水超过16mm的都叫做暴雨。一般说来,暴雨强度愈大,水 土流失量愈多。 2. 地形:地形是影响水土流失的重要因素,而坡度的大小、坡长、 坡形等都对水土流失有影响,其中坡度的影响最大,因为坡度是决定 径流冲刷能力的主要因素。坡耕地植使土壤暴露于流水冲刷是土壤流 失的推动因子。一般情况下,坡度越陡,地表径流流速
9、越大,水土流 失也越严重。 3土壤:土壤是侵蚀作用的主要对象,因而土壤本身的透水性、 抗蚀性和抗冲性等特性对土壤侵蚀也会产生很大的影响。土壤的透水 性与质地、结构、孔隙有关,一般地,质地沙、结构疏松的土壤易产 生侵蚀。土壤抗蚀性是指土壤抵抗径流对它们的分散和悬浮的能力。 若土壤颗粒间的胶结力很强,结构体相互不易分散,则土壤抗蚀性也 较强。土壤的抗冲性是指土壤对抗流水和风蚀等机械破坏作用的能力 据研究,土壤膨胀系数愈大,崩解愈快,抗冲性就愈弱,如有根系缠 绕,将土壤团结,可使抗冲性增强。 4.植被:植被破坏使土壤失去天然保护屏障,成为加速土壤侵蚀 的先导因子。据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研究所的试验结果
10、, 光板的泥沙 年流失量为26902kg/hm2,桉林地为6210kg/hm2,而阔叶混交林地 仅3kg/hm2。因此,保护植被,增加地表植物的覆盖,对防治土壤侵 蚀有着极其重要意义 人为因素 人为活动是造成土壤流失的主要原因,表现为植被破坏(如滥垦、 滥伐、滥牧)和坡耕地垦植(如陡坡开荒、顺坡耕作、过度放牧), 或由于开矿、修路未采取必要的预防措施等,都会加剧水土流失。 影响 中国是世界上土壤侵蚀最严重的 国家之一,主要发生在黄河中上 游黄土高原地区、长江中上游丘陵地区和东北平原地区, 水土流失严 重。其主要危害包括以下方面: 破坏土壤资源 由于土壤侵蚀,大量土壤资源被蚕食和破坏,沟壑日益加
11、剧,土 层变薄 土壤侵蚀 ,大面积土地被切割得支离破碎,耕地面积不断缩小。随着土壤侵蚀 年复一年的发展,势必将人类赖以生存的肥沃土层侵蚀殆尽。据统计 全国水土流失总面积达150万km2 (不包括风蚀面积),几乎占国 土总面积的1/6。黄土高原总面积为53万km2,水土流失面积达43 万km2,占总面积的81%。据资料介绍,在晋、陕、甘等省内,每 平方公里有支、干沟50多条,沟道长度可达5-10km以上,沟谷面 积可占流域面积的50-60%。 土壤肥力和质量下降 土壤侵蚀使大量肥沃表土流失,土壤肥力和植物产量迅速降低。 如吉林省黑土地区,每年流失的土层厚达 0.5-3cm,肥沃的黑土层不 断变薄
12、,有的地方甚至全部侵蚀,使黄土或乱石遍露地表。四川盆地 中部土石丘陵区,坡度为150-200的坡地,每年被侵蚀的表土达 2.5cm,黄土高原强烈侵蚀区,平均年侵蚀量 6000t/km2以上,最高 可达两万吨以上。南方红黄壤地区以 江西兴国县为例,平均年流失量 50008000t/km2,最高达13500t/km2,裸露的花岗岩风化壳坡面, 夏季地表温度高达70C,被喻为南方红色沙漠”目前珠江三角洲每 年以50-IOOm的速度向海推进。全国每年流失土壤超过50万吨, 占世界总流失量的20%,相当于剥去10mm厚的较肥沃的土壤表层, 流失的土壤氮磷钾等养分相当于 5000多万吨化肥量。通过水土流失
13、 的土壤,一般是较肥沃的土壤表层,造成大量土壤有机质和养分损失, 土壤理化性质恶化,土壤板结,土质变坏,土壤通气透水性能降低, 使土壤肥力和质量迅速下降。 生态环境恶化 由于严重的水土流失,导致地表植被的严重破坏,自然生态环境 失调恶化,洪、涝、旱、冰雹等自然灾害接踵而来,特别是干旱的威 胁日趋严重。据资料介绍,黄土高原地区每 10年有5-7年是旱年。 频繁的干旱严重威胁着农林业生产的发展。由于风蚀的危害,致使大 面积土壤砂化,并在中国西北地区经常形成沙尘暴天气, 造成严重的 大气环境污染。 破坏水利、交通工程设施 水土流失带走的大量泥沙,被送进水库、河道、天然湖泊,造成 河床淤塞、抬高,引起
14、河流泛滥,这是平原地区发生特大洪水的主要 原因。据其中20个修建20年的重点水库统计,淤积量已达 77亿 m3,为总库容的近20%,大大缩短了水利设施的使用寿命。同时大 量泥沙的淤积还会造成大面积土壤的次生盐渍化。由于一些地区重力 侵蚀的崩塌、滑坡、或泥石流等经常导致交通中断,道路桥梁破坏, 河流堵塞,已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 由此可见,土壤侵蚀所造成的危害是十分严重的, 必须予以高度 的重视和采取有效 措施加以防治。 防治 防治水土流失,保护和合理利用水土资源是改变山区、丘陵区、 风沙区面貌,治理江河、减少水、旱、风沙灾害,建立良好生态环境, 走农林业生产可持续发展的一项根本措施, 是国土整治
15、的一项重要内 容。水土保持是山区生态建设的生命线, 必须采取行之有效的水土保 持综合治理措施。国内外通过大量的生产实践和科学研究, 总结出了 以水利工程、生物工程和农业技术相结合的水土保持综合治理经验, 经推广应用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水利工程措施 1. 坡面治理工程 按其作用可分为梯田、坡面蓄水工程和截流防冲工程。梯田是治 坡工程的有效措施,可拦蓄90%以上的水土流失量。梯田的形式多 种多样,田面水平的为水平梯田,田面外高里低的为反坡梯田,相邻 两水平田面之间隔一斜坡地段的为隔坡梯田,田面有一定坡度的为坡 式梯田。坡面蓄水工程主要是为了拦蓄坡面的地表径流,解决人畜和 灌溉用水,一般有旱井、涝池
16、等。截流防冲工程主要指山坡截水沟, 在坡地上从上到下每隔一定距离,横坡修筑的可以拦蓄、输排地表径 流的沟道,它的功能是可以改变坡长,拦蓄暴雨,并将其排至蓄水工 程中,起到截、缓、蓄、排等调节径流的 作用。 2. 沟道治理工程 主要有沟头防护工程、谷坊、沟道蓄水工程和淤地坝等。沟头防 护工程是为防止径流冲刷而引起的沟头前进、沟底下切和沟岸扩张, 保护坡面不受侵蚀的水保工程。首先在沟头加强坡面的治理,做到水 不下沟。其次是巩固沟头和沟坡,在沟坡两岸修鱼鳞坑、水平沟、水 平阶等工程,造林种草,防止冲刷,减少下泻到沟底的地表径流。在 沟底从毛沟到支沟至干沟,根据不同条件,分别采取修谷坊、淤地坝、 小型
17、水库和塘坝等各类工程,起到拦截洪水泥沙,防止山洪危害的作 用。 3. 小型水利工程 主要为了拦蓄暴雨时的地表径流和泥沙, 可修建与水土保持紧密 结合的小型水利工程,如蓄水池、转山渠、引洪漫地等。 生物工程措施 生物工程措施是指为了防治土壤侵蚀、保持和合理利用水土资源 而采取的造林种草,绿化荒山,农林牧综合经营,以增加地面覆被率, 改良土壤,提高土地 生产力,发展生产,繁荣经济的水土保持措施, 也称水土保持林草措施。林草措施除了起涵养水源、保持水土的作用 外,还能改良培肥土壤,提供燃料、饲料、肥料和木料,促进农、林、 牧、副各业综合发展,改善和调节生态环境,具有显著的经济、社会 和生态效益。生物
18、防护措施可分两种:一种是以防护为目的的生物防 护经营型,如黄土地区的塬地护田林、丘陵护坡林、沟头防蚀林、沟 坡护坡林、沟底防冲林、河滩护岸林、山地水源林、固沙林等。另一 种是以林木生产为目的的林业多种经营型,有草田轮作、林粮间作、 果树林、油料林、用材林、放牧林、薪炭林等。 农业技术措施 水土保持农业技术措施,主要是水土保持耕作法,是水土保持的 基本措施。它包括的范围很广,按其所起的作用可分为三大类: 1. 以改变地面微小地形,增加地面粗糙率为主的水土保持农业技 术措施:拦截地表水,减少土壤冲刷,主要包括横坡耕作、沟垄种植、 水平犁沟、筑埂作垄等高种植丰产沟等。 2. 以增加地面覆盖为主的水土保持农业技术措施:其作用是保护 地面,减缓径流,增强土壤抗蚀能力,主要有间作套种、草田轮作、 草田带状间作、宽行密植、利用秸秆杂草等进行生物覆盖、免耕或少 耕等措施。 3. 以增加土壤入渗为主的农业技术措施:疏松土壤,改善土壤的
0/150
联系客服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人人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人人文库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