滑坡灾害,尤其是规模较大的滑坡灾害,一旦发生,往往给当地居民的生命财产造成极大损失,有的还能摧毁工厂或矿山,严重影响铁路、公路、水运及水电站等基础设施的安全运营。大型滑坡和巨型滑坡,因其形成与演化机理复杂,治理技术难度大,其治理工程一直存在“设计难”“评估难”“决策难”的问题。随着基础设施建设区域向更为复杂的艰险山区不断拓展,研究大型滑坡、巨型滑坡灾害致灾机理以及防治技术,已成为重大工程建设领域的重要现实需求和迫切需要。
中铁二院联合成都理工大学,自2010年起,历时7年,连续开展了“西南地区巨型滑坡演化机制及防治对策研究”。在调研、搜集国内外300余例巨(大)型滑坡资料的基础上,围绕巨大型滑坡演化机制及防治对策,采用理论分析、数值模拟、模型试验等手段方法,对巨(大)型滑坡分类与特征、致灾机理、破坏模式,以及防治模式、防治原则、防治技术等进行了系统的研究;提出了基于滑坡防治设计的巨型滑坡定义、分类及划分标准,系统总结、归纳和揭示了6种巨型岩质滑坡、5种巨型土质滑坡破坏模式及演化机制,建立了巨型滑坡危险性评价方法以及风险等级、风险接受准则,提出了巨型滑坡“分区、分级、分期治理”与“排水优先,排水与抗滑锚固并重”的防治理念,总结提出了巨型滑坡防治工程设计7大原则以及“抗滑锚固 + 地表排水”“抗滑锚固 + 滑带排水 + 地表排水”“减载反压 + 抗滑锚固 + 地表排水”“减载反压 + 抗滑锚固 + 滑带排水 + 地表排水”4种防治模式。
本书可供滑坡灾害防治的教学、研究、设计及管理人员借鉴与参考。
作者简介
魏永幸,1964年出生,教授级高工、注册土木工程师(岩土),中铁二院工程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副总工程师、技术中心主任,兼《高速铁路技术》主编。
1985年7月毕业于西南交通大学(本科,铁道工程),2003年9月毕业于四川省工商管理学院(研究生,工商管理)。一直从事铁路(公路)路基及岩土工程、地质灾害防治的研究与设计,以及技术管理工作。先后主持内昆铁路(水富至梅花山段)、水柏铁路、绵广高速公路(江油至剑阁段)、粤赣高速公路(粤境北段)、遂渝铁路、福厦高速铁路、武广高速铁路(韶关至花都段)等铁路(公路)路基设计,主持完成达成铁路金堂滑坡、南昆铁路八渡滑坡、内昆铁路滩头滑坡等滑坡灾害治理工程设计,主持“渝怀铁路斜坡软弱地基填方工程特性及工程技术研究”“西南山区铁路路基工程设计风险识别与防范对策研究”“西南地区巨型滑坡演化机制及防治对策研究”“高寒山区铁路沟谷灾害链危险性评估与风险调控研究”等课题研究。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1项、全国优秀工程勘察设计铜奖1项、中国专利优秀奖1项,省部级科技进步奖及优秀工程设计奖30余项。公开发表学术论文100余篇,以第一作者出版学术专著4部;主持编写行业技术标准5项;作为第一发明人,获发明专利授权5项,实用新型专利授权12项。
李天斌,1964年生,教授,博士生导师,成都理工大学环境与土木工程学院院长,注册土木工程师(岩土)、国务院政府津贴专家、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自然资源部优秀创新人才、四川省学术技术带头人、天府万人计划教学名师。《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岩土工程学报》、《工程地质学报》、Engineering Geology、RockMechanics and Rock Engineering、Tunnelling and Underground Space Technology等国内外18个著名期刊审稿人。
长期从事地质工程、岩土工程和隧道工程领域的研究和教学工作,主要研究方向为:隧道及地下工程稳定性与灾害防治、斜坡地质灾害防治与工程高边坡稳定性控制。在岩体力学、巨型滑坡防治、工程边坡加固及生态防护、岩体浅表生改造理论与工程应用、隧道与地下工程超前地质预报、岩爆与大变形灾害防治等方面具有极大研究兴趣和显著研究特色。获得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1项、二等奖1项,省部级科技成果奖一等奖5项;授权国家发明专利15项;合作出版专著6部,发表学术论文300余篇。
地质灾害对人类生命财产构成严重威胁, 其中造成重大人员伤亡和社会影响的70%为大型滑坡。随着科技进步和社会发展, 地质灾害专业监测与预警已成为科学主动防范地质灾害的重要手段。当出现地质灾害险情时,采取工程措施对灾害体进行应急处置, 是有效化解灾害风险的重要措施。作者在亲自参与我国近年来发生的数十起重大滑坡监测预警与应急处置工程实践的基础上, 通过二十余年的研究积累和实践总结, 形成了一套科学实用的大型滑坡监测预警与应急处置理论和技术方法。本书主要包括四部分, 第一部分系统介绍了滑坡监测方法、滑坡动态演化规律、滑坡时间-空间综合预警预报理论和方法; 第二部分主要介绍了所研发的地质灾害实时监测预警系统; 第三部分介绍了大型滑坡应急预防体系、应急处置原则思路和主要工程措施; 第四部分介绍了近年来成功监测预警和应急处置的一些典型滑坡案例。
本书可供自然资源、应急管理、防灾减灾、水利水电、交通、矿山、国防工程等部门的地质、岩土、监测工程技术人员及高等院校的师生参考。 本书第一版于2015 年出版, 为满足广泛的市场需求, 结合近五年的最新研究与实践成果对第一版内容进行了补充完善, 出版第二版, 以飨读者。
本书研究围绕国家防灾减灾的紧迫需求,拟重点回答和解决地质灾害“隐患点在哪里”和“什么时间可能发生”这两个关键问题。通过现场调查、无人机影像以及大量监测设备获取了丰富的黑方台滑坡基础资料,针对黄土滑坡的隐蔽性、突发性和成灾演化过程的复杂性,重点对黄土滑坡成灾模式、形成机理、早期识别、监测预警和危害范围预测方法展开系统的研究,逐渐形成黄土滑坡成因机理、早期识别与监测预警的理论认识和科学实践。本书有助于增进人们对黑方台黄土滑坡变形破坏机制、早期识别和监测预警方法的认识,有利于对已具有潜在隐患特征的斜坡体进行提前发现、持续监测和早期预警,为黄土滑坡防灾减灾和综合防控提供重要的理论依据。
红层是典型的易滑地层,红层滑坡给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和重大工程建设与运营造成严重威胁。本书以四川盆地为主要研究对象,阐述红层滑坡的孕灾环境、主要类型与特征、形成条件、成因机理和失稳破坏模式的理论研究成果,介绍红层滑坡分析评价、早期识别、监测预警和防治利用的技术方法。
(本文编辑:罗莉)
地球为你而转!
科学出版社地球科学订阅号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