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热海市发生大规模泥石流,至少19人失联。
另外,热海警察署称,经赶至现场的警察
确认,几户住宅已被泥石流冲走,目前至少有19人失联。
日本放送协会7月3日报道,据气象厅消息,从本月1日开始,位于东日本太平洋沿岸的梅雨锋面用2天时间缓慢北上,导致关东地区雨量增加。截至当地时间7月3日17时,静冈县热海市72小时内的降雨量为409.5毫米,接近往年7月整月降雨量的1.7倍。
受大雨影响,地基松动,7月3日上午,热海市伊豆山地区发生泥石流,多处住宅被冲走。静冈县政府称,泥石流灾害目前导致2人死亡,约有20人失联。日本气象厅表示,在降雨天气影响下,静冈县和神奈川县的泥石流危险指数持续上升,呼吁民众高度警惕。
泥石流是一股泥石洪流,在瞬间暴发,多发生在峡谷地区和地震、火山多发区。世界上泥石流多发地带主要是环太平洋褶皱带(山系)、阿尔卑斯—喜马拉雅褶皱带、亚欧大陆内部的一些褶皱山区。世界上有近50个国家存在泥石流的潜在威胁,其中比较严重的有哥伦比亚、秘鲁、瑞士、中国、日本。我国有泥石流沟一万多条,其中大多数分布在西藏、四川、云南、甘肃。日本有泥石流沟62000多条,在春季、雨季经常暴发。
泥石流的分类
泥石流按其物质成分可分成三类:由大量粘性土和粒径不等的沙粒、石块组成的叫泥石流;以粘性土为主,含少量沙粒、石块,粘度大,呈稠泥状的叫泥流;由水和大小不等的沙粒、石块组成的谓之水石流。
泥石流按其物质状态可分为两类:一是粘性泥石流,含大量粘性土的泥石流或泥流。其特征是:粘性大,固体物质占40%~60%,最高达80%,水不是搬运介质,而是组成物质;稠度大,石块呈悬浮状态,暴发突然,持续时间短,破坏力大。二是稀性泥石流,以水为主要成分,粘性土含量少,固体物质占10%~40%,有很大分散性,水为搬运介质,石块以滚动或跃移方式前进,具有强烈的下切作用。其堆积物在堆积区呈扇状散流,停积后似“石海”。
泥石流形成的条件
1、地形地貌条件:在地形上具备山高沟深,地势陡峻,沟床纵坡度大、流域形态便于水流汇集等条件。在地貌上,泥石流一般可分为形成区、流通区和堆积区三部分。上游形成区的地形多为三面环山、一面出口的瓢状或漏斗状,地形比较开阔,周围山高坡陡,山体破碎,植被生长不良,这样的地形有利于水和碎屑物质的集中;中游流通区的地形多为狭窄陡深的峡谷,谷床纵坡度大,使泥石流能够迅猛直泻;下游堆积区的地形为开阔平坦的山前平原或河谷阶地,使碎屑物有堆积场所。
2、松散物质来源条件:泥石流常发生于地质构造复杂、断裂褶皱发育、新构造活动强烈、地震烈度较高的地区。地表岩层破碎,滑坡、崩塌等地质现象发育,为泥石流的形成提供了丰富的固体物质来源;另外,岩层结构疏松、易于风化、节理发育,或软硬相同的岩层地区,因其易受破坏,也能为泥石流提供丰富的碎屑物来源;一些人类活动,如滥伐森林造成水土流失,开山采矿、采石弃渣等,往往也为泥石流提供了大量的物质来源。
3、水源条件:水既是泥石流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泥石流的重要激发条件和搬运介质(动力来源)。泥石流的水源由暴雨、冰雪融水和水库(池)溃决水体等形成。我国泥石流的水源主要是暴雨、长时间的连续降雨等。
泥石流水体
来自集中降雨、快速冰雪融化和冰湖溃决等。
快速冰雪融化与气温有密切关系,是现代冰川和季节积雪地区形成泥石流的主要水源,西藏地区的高山积雪,每当夏季气温骤增,冰川和积雪大量消融,冰层最大年消融深度可达3m,常引起泥石流的暴发。
泥石流形成的沟谷坡度
泥石流沟的源头多呈环形洼地,有利于松散固体物质与水流的聚集,是碎屑物质和水的主要供给区。
沟谷是泥石流发生时排泄固体物质的通道,一般沟谷坡度越大,所造成的动能也大,最有利于泥石流的发育。陡峻的沟坡和比降较大的河床,使其快速形成泥石流,并迅猛下泻。
泥石流的形成不仅受当地自然地理条件的控制,还受人类经济活动的影响。开矿弃渣、修路切坡、砍伐森林、陡坡开荒和过度放牧等都可使山体失去稳定,雨季时可能发生泥石流。
1、季节性:我国泥石流的暴发主要是受连续降雨、暴雨、尤其是特大暴雨等集中降雨的激发。因此,泥石流发生的时间规律是与集中降雨时间规律相一致的,具有明显的季节性。泥石流一般发生于多雨的夏秋季节,在我国的不同地区,具体月份因集中降雨时间的差异而有所不同。如四川、云南等西南地区的降雨多集中在6~9月,因此西南地区的泥石流多发生于6~9月;西北地区降雨多集中在6、7、8三个月,尤其是7、8两个月降雨集中,暴发强度大,因此西北地区的泥石流多发生在7、8两个月。据不完全统计,我国发生在这两个月的泥石流灾害约占全部泥石流灾害的90%以上。
2、周期性:泥石流的发生受雨洪、地震的影响,而雨洪、地震总是周期性地出现。因此,泥石流的发生、发展也具有一定的周期性,且其活动周期与雨洪、地震的活动周期大体一致。当雨洪、地震两者的活动周期相叠加时,常常形成一个泥石流活动周期的高潮。例如云南省东川地区在1966年是近几十年的强震期,使东川泥石流的发展加剧。又如1981年,东川达德线泥石流、成昆铁路利子依达泥石流、宝成铁路、宝天铁路的泥石流,都是在周期大暴雨的情况下发生的。
泥石流的类型
1、根据泥石流固体物质的质地和含量可划分为泥流、泥石流和水石流三种。
泥流
泥流的固体物质多为细小的粉砂和黏土,一般只夹有少量的岩屑,所以泥流的黏度大,容重高(容重:指单位体积的土体和水体的总重量),呈稠泥状,有时有许多泥球。
泥石流
泥石流是山大量的泥沙和石块等固体物质和水组成的混合流体,固体物质的体积含量一般都超过15%,最多达80%以上。泥石流的侵蚀、搬运和堆积过程均极为迅速,往往在很短时间内(几分钟至几小时)将数十万至数百万立方米甚至上千万立方米的固体物质,从山里搬到山外,被搬运的巨砾的直径可达数米至一二十米,重量达数百吨至上千吨。
水石流
水石流是水和石块混合的一种泥石流,粉砂、黏土等细粒物质含量很少,没有黏性。
2.根据泥石流形成的诱发因素划分
降雨型泥石流
降雨型泥石流是以降雨为水源形成的泥石流,在西藏东南部山区的河谷,当年降雨量超过100m,日降雨量达10mm,1小时降雨约3mm左右,即可暴发泥石流。强降雨形成强度很大的泥石流,造成生命财产的很大损失。
融雪型泥石流
融雪型泥石流是现代冰川(积雪)沟谷区在夏秋季节,由于久晴高温,冰雪快速融化而突然暴发的泥石流,或者是高山冰崩或雪崩物质堵塞沟谷或覆盖坡地,后消融而形成的泥石流。
暴雨和融雪混合型泥石流
暴雨和融雪混合型泥石流是以两者为水源形成的泥石流。
溃决型泥石流
溃决型泥石流是指高山冰川地带,冰湖湖堤被湖水冲决而形成的一种突然暴发的泥石流。
地震型泥石流
地震型泥石流除由地震直接诱发形成泥石流外,还有由地震形成山崩和滑坡为泥石流提供松散固体物质,同时地震破坏水坝,为泥石流提供水源,或者因地震山崩堵塞河谷,形成堤坝并阻水成湖,一旦堤坝溃决便形成泥石流。地震泥石流多发生在地震高烈度区。谭老师地理工作室综合整理
3.根据泥石流流体性质划分
稀性泥石流(紊流性泥石流)
稀性泥石流的特点是:
①流体内水含量多于固体颗粒含量,固体颗粒含量占总体积的10%~40%。
②运动中浆体是搬运介质,浆体流速较固体颗粒流速为快,呈紊动状态,所以又称紊流型泥石流。
③有冲、有淤以冲刷为主,堆积扇上表现为大冲大淤,或集中冲,分散淤。
④不易造成堵塞和阵流现象,亦无明显“龙头”,泥石流体在沟谷出口处停积后,水与泥浆慢慢流失,形成表面比较平整的扇形体,称泥石流堆积扇。它有洪积扇的许多特征,甚至许多泥石流在形成过程中和洪积扇的作用十分相似。
黏性泥石流(层流性泥石流)
黏性泥石流的特点是:
①流体内的固体物质含量很高,最高可达80%以上。
②流体内含大量黏土和粉砂,形成黏稠的泥浆。
④侵蚀能力和搬运能力都很强,常侵蚀岸坡和铲刮谷底,龙头能推动巨大石块向前移动,泥浆可顶托石块浮移。
⑤在均匀顺直的河道中具有层流特征,运动中泥石流的结构不变。这种泥石流又称层流性泥石流。
过渡性泥石流
过渡性泥石流是介于稀性泥石流和黏性泥石流之间的一种。
泥石流的危害
泥石流常常具有暴发突然、来势凶猛、迅速之特点,并兼有崩塌、滑坡和洪水破坏的双重作用,其危害程度往往比单一的滑坡、崩塌和洪水的危害更为广泛和严重。它的危害具体表现在如下四个方面:
1、对居民点的危害
泥石流常见的危害之一是冲进乡村、城镇,摧毁房屋、工厂、企事业单位及其他场所、设施。淹没人畜,毁坏土地,甚至造成村毁人亡的灾难。
2、对公路、铁路的危害
泥石流可直接埋没车站、铁路、公路,摧毁路基、桥涵等设施,致使交通中断,还可引起正在运行的火车、汽车颠覆,造成重大的人员伤亡事故。有时泥石流汇入河流,引起河道大幅度变迁,间接毁坏公路、铁路及其他构筑物,甚至迫使道路改线,造成巨大经济损失。
3、对水利、水电工程的危害
主要是冲毁水电站、引水渠道及过沟建筑物,淤埋水电站尾水渠,并淤积水库、磨蚀坝面等。
4、对矿山的危害
主要是摧毁矿山及其设施,淤埋矿山坑道、伤害矿山人员、造成停工停产,甚至使矿山报废。
泥石流的防治
1、防治原则
泥石流是一种较大规模的自然灾害,其形成是自然界多种因素作用的结果。原因比较复杂,根治极为困难,因此对泥石流的防治应遵循以下原则:
以防为主,防治结合,避强治弱,重点治理;沟谷的上、中、下游全面规划,山、水、林、田综合治理;工程方案应以小为主,中小结合,因地制宜,就地取材。对易发生泥石流地区的工程防护措施主要是:①稳——用排水、拦挡、护坡等方式稳住松散物质、滑塌体及坡面残积物;②拦——在中上游设置谷坊或拦挡坝,拦截泥石流固体物;③排——在泥石流流通段采取排导渠(槽),使泥石流顺畅下排;④停——在泥石流出口有条件的地方设置停淤场,避免堵塞河道;⑤封——即封山育林,退耕还林,以增加植被覆盖率。
2、基本要求
泥石流的防治宜对形成区、流通区、堆积区统一规划和采取生物措施与工程措施相结合的综合治理方案,并应符合下列要求:
(1)形成区宜采取植树造林、水土保持、修建引水、蓄水工程及削弱水动力措施,修建防护工程,稳定土体。流通区宜修建拦沙坝、谷坊,采取拦截固体物质、固定沟床和减缓纵坡的措施。堆积区宜修筑排导沟、急流槽、导流堤、停淤场,采取改变流路,疏排泥石流的措施。
(2)对于稀性泥石流宜修建调洪水库、截水沟、引水渠和种植水源涵养林,采取调节径流,削弱水动力,制止泥石流形成的措施。对于粘性泥石流宜修筑拱石坝、谷坊、支挡结构和种植树木,采取稳定土体,制止泥石流形成的措施。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